2月1日,以“农业科技”为关键词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新意亮点何在,有哪些新论述、新思路、新举措?
亮点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
文件表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详细
专家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中央决定,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从形势变化看,我们的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今年,我们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二是从发展需要看,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2004年以来8个中央1号文件,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总的看,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中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中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文件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对农业部门来讲,最重要是“三加快”: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的问题;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业人才培育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包括现代农民培训,着力解决“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中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这被公认为了不起的壮举。不过,中国政府和研究人员都认为,未来要保障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
2月1日,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公布,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表示中国将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党国英说:“重视农业科技过去年年都在讲,但是成为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还是第一次。”
无论是去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是近日的高层表态,直到1号文件的公布,都凸显了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以及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称,“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他指出,一方面,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宽,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上农业丰歉、石油价格涨跌、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等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温家宝说。新近颁布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在中央1号文件引发公众热议的同时,在西部的四川省,一个科研团队正在试验一种新型的小麦品种,这个名为“川麦42”的新品种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人工合成种育成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小麦新品种。
试验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栽培专家汤永禄博士告诉记者,“川麦42”2010年在该省江油市大堰乡创造了亩产710.7公斤中国西南麦区小麦高产新纪录,2011年创造了四川省千亩大面积小麦平均亩产首次超过500公斤的高产纪录。
四川是中国的小麦生产和消费大省,但该省小麦生产一直存在着种植面积大但产量低的问题,该省的科研人员从1996年就开始致力于培育高产的小麦新品种。由于其对于增产的突出贡献,“川麦42”于2010年获得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政府计划在试验成熟后大范围推广这个新品种,助推小麦的稳定增产。
中国迄今已经实现了连续八年的粮食增产,2011年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专家认为,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应用功不可没。而“川麦42”只是众多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一项。
中国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是去年轰动一时的新闻。这个世界杂交水稻史上的新纪录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完成。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70年代得以大面积推广。由于单产比常规水稻大幅度增加,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东方魔稻”。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还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种繁育和流通等方面进步明显,但这些成绩并不意味中国农业科技已经达到了高水平,对此,长期进行农业研究的学者十分清醒。
党国英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三方面确保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明确了发展农业科技的责任;国家将确保加大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有中央一号文件保驾护航,相信农业科技的发展将迎来春天。”党国英说,预计下一步各种落实文件的政策细则也将陆续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