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是我的应尽责任”
“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杨冠群在华中医院时经常听到老师讲的一句话。几十年来,这句话既是他常说的口头禅,又是他为民行医的实际行动。
1948年11月中旬,淮海战役打响了,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敌我参战人员最多的一次大战役,敌军80多万,我军60多万,参战人员如此之多,战争如此残酷,又加上是在寒冬腊月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的,伤亡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杨冠群所在的华中第一野战医院,平均每天要接受80多名伤病员,杨冠群所在的外科手术室也要接受10多人,这是对每一个医务人员的极大考验。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有时几天几夜不合眼。领导和同事们考虑到他年龄小,在安排工作时总要给他吃一点“小灶”,让他尽量少加一点班,但他执意不肯。他说:“救死扶伤是你们的职责,也是我的职责,我年龄虽小,但我抗得住”。他和老同志一样,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当时,在收治的伤病员中,除了新四军指战员外,还有不少是蒋军被捕人员,杨冠群和他的战友们严格按照俘虏政策和人道主义精神,同样给予精心治疗。有个经他医治的蒋军伤员看到杨冠群他们这样没白没黑地为他疗伤治病,既感激又不理解地问:我们国民党和共产党作对多年,对老百姓无恶不作,你们为什么还对我们怎么好呢?杨冠群说,优待俘虏是共产党的政策,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我应尽的责任。你理应与新四军一样享受这样的待遇。这一句话深深地感动了那个蒋军俘虏,他恳求杨冠群把自己也留在新四军部队,杨冠群请示领导同意后,留在他们医院做后勤工作,后来他入了党,提了干部,一直干到离休。在整个战役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经过他们医院收治处理的伤员有5000多人,其中经杨冠群他们手术治疗的就有1000多人。
有一段时间,杨冠群发现医院收治的伤病员中,患流行病和常见病的比较多。当时由于医院人手少,业务素质差,不是应急不下,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状况怎么能尽到救死扶伤的责任呢?于是,他积极向领导建议在全院开展一医多用,一专多能的业务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掀起后,杨冠群和同事们一起积极响应。他在认真钻研本职业务的基础上,还购买了各种医疗书籍,攻读内科、小儿科、妇产科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业务书籍,虽然这种学习有点象临时抱佛脚,但效果比较明显。一次,有位病人长时间发热,有血便,医院按照临床表现,按照痢疾、阿米巴和伤寒等疾病医治,但2个多月无效果。杨冠群发现该病人的症状有点象《内科》中所讲的吸血虫病,他根据书中的理论,通过询问病人病史及得病前有关活动,发现他的临床表现与书中的血吸虫病论述完全吻合。原来病人渡江后在江南驻军时,曾结伴去河里游泳时传染上了血吸虫病。病情找到后,通过对症下药,病人很快恢复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