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自己承担着风险算不了什么”
1983年9月,正在青海格尔木22医院的杨冠群所在的医疗队接到通知,要求他们火速赶往西藏坨坨兵站卫生所,一方面对复员出藏的老兵和新到西藏的新兵做好高原反应救护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其他救护治疗工作。从格尔木到西藏约有600多公里,途中要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唐古垃山,进出西藏的新老兵中很可能有人发生高原反应,如肺水肿、脑水肿、心脏病等,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随时有生命危险。上级领导要求杨冠群所在的医疗队在坨坨兵站随时对过往新、老兵进行健康监护。考虑到那里气候恶劣,空气稀薄,环境极为艰苦,领导一再吩咐,年纪偏大,身体较差的不要参加。同事们也劝杨冠群说,你已经50多岁了,身体又不是很好,去那里可能难以适应,弄不好还有风险,劝他别去了,但他执意不肯,他说,我既然到了青海,就一定要坚持到西藏,只要能让新老兵安全进出藏,我担点风险算不了什么。位于长江源头的坨坨兵站卫生所,海拔4750米,到了那里感觉明显不一样,在格尔木,他每天能坚持3000米长跑,没有什么反应,可是到了这里不行了,不要说长跑3000米,就是饭后在平地上散步走上一二百米,就感到上气不接下气了。在办公室扫地掏一下煤灰,也气喘不已,与格尔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杨冠群与卫生所的4位同志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巨大困难,特别是身体上的严重不适,在45天里共帮助转运了3500多名兵员过站,平均每天接待70多人住宿用餐。由于工作做得过细认真,没有一个人发生严重的高原反应。一天,兵站汽车五团卫生所来电话,要求医疗队立即派人抢救一名踝关节开放性骨折的重伤员,这名司机在抬一百多公斤的发电机时滑倒在坡道上,他的左踝关节被发电机压成粉碎性骨折,当时脸色苍白,冷汗直流晕了过去。杨冠群和副队长王富一起火速前往。他们到了卫生所,一看伤员伤势果然严重,如不及时手术治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卫生所一没有麻醉医生,二没有骨科医生,三没有完备的器械设施,根本没有条件做这手术。有人提出把伤员送到格尔木医院,杨冠群考虑到格尔木医院条件虽好,但起码要走2天时间,不仅时间长,病员也经不起在汽车上长途颠簸。他同王富商量后,果断地说:立即就地手术治疗,麻醉任务我来承担。手术由王副队长做,我来协助。有人满腹疑虑地看着他俩,意思不言而语,你们行吗?有什么风险你们能承担得了吗?杨冠群他们顾上了那些,认真麻利地对病人进行了麻醉,接着又非常协调地协助王富进行冲刷伤脚、酒精消毒、修剪剔除污染的软组织,对碎、断的骨头和骨片一一进行复位,再分别用钢板石膏固定。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手术终于成功了。病人得救了,杨冠群和他的同事们也开心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