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伴说:他眼里只有黑板报
办黑板报,看起来很简单,只是写写抄抄,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顾承祖每出一期黑板报,必然经过看、选、剪、编、写等几道程序。看,每天都要翻阅各种报刊杂志,了解和熟悉国内外、市内外发生的大事、新事、好事等;选,就是把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的,广播里听到的众多信息中选择老百姓最为关心、关注的内容放到板报上宣传;剪,分别把各方面的信息汇编成册,形成“资料库”,根据需要,随时从中选择有关资料作为板报的内容。笔者在他宿舍的资料架上,发现整齐有序地排列着40多本资料集和笔记本,随意翻看一本,标题、目录、正文、注释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对一些重大事件,还制成专辑,如:“神九”飞天、“天宫一号”、全国“两会”、党代会等;编,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的各种内容搬到黑板报上,必须进行较大幅度的裁改和压缩,这一裁一缩就有一个编的过程,既要把全文的意思体现出来,又要在板报上说清楚,中间的工作艰辛可想而知;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新人新事、好人好事用文字写出来,形成文章,对一些有宣传价值,但不是很清楚的情节,还要作进一步的调研和采访。这五道程序必不可少。
顾承祖说:他最怕的就是刚出好黑板报就下大雨,因被雨水冲刷后,黑板报的字迹就模糊不清。遇到这种情况只好等雨停了,天好了,再重新誊写一遍。为了防止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他想在黑板报的上方搭建一块遮雨棚,这样好是好,但遮雨棚一伸出来,就会影响路上行人的行走。顾承祖考虑了一下,干脆将黑板报向后移动一米,这样既可以解决黑板报不被雨水冲刷的问题,又确保了行人的安全。但随之而来的是经费问题,把整垛墙推倒重新砌上,重置黑板报,少说也要化费三、五千元。为了办好黑板报,顾承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亲自购买了水泥,想法了砖头,请来泥工,自己和儿子一起上阵。新的黑板报完工后,又请装璜工在黑板报的上方搭建了一块蓝色钢板雨棚。为了便于大家阅读,还在黑板报的一旁辟出了两个张贴报纸的宣传橱窗。
每一期黑板报新鲜 “出炉”,村民们和来往的行人便三三俩俩,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有的阅读,有的讨论,还有的互相询问,看到自己的“杰作”被乡亲们所认可,顾承祖心里甜滋滋的。老伴有时埋怨说:“你眼里除了黑板报还有什么”?顾承祖风趣地说:“我除了黑板报,不是还有你吗”!说着他爽朗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