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我们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精神,海门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扶贫开发财政投入力度和拓宽资金募集渠道,不断扩大扶贫开发资金盘子,紧紧抓住精准扶贫开发的新要求,创新扶贫机制,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使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我们“两会一处”(海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扶贫开发协会、老区扶贫基金会海门办事处)从2011年以来的四年中,筹集扶贫开发基金由35万元迅速增至1535万元,四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421.7多万元,完成和正在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40个,受帮扶贫困户和低收入户1457户,近5000人受益,其中一部分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走上了脱贫之路和致富之道。
一、具体做法
1、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如何选择真正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进行帮扶,我们做到三个“精准”:一是精准摸清扶贫对象家底。对有关乡镇、村提供的帮扶对象,逐户上门了解情况,调查摸底,掌握每个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和自我发展能力、条件、意愿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精准帮扶奠定基础。二是精准履行认定程序。以调查摸底情况为依据,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初步确定帮扶对象。民主评议结束后张榜公示一周,将无异议的帮扶名单上报乡镇政府进行复核,由乡镇复核确定的帮扶对象进行再次公示,然后上报市“两会一处”、农办复审。三是精准确定帮扶对象。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复核等程序,市里最后逐户口审核,严格确定每年帮扶对象的名单。2013年-2014年最终确定883户、2600人为贫困户、低收入户帮扶对象。
2、精准选择扶贫开发项目。根据调查摸底了解到的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挑选市场前景好、易操作的种养业,依托各地农民合作社发挥各自优势、特长等情况,因地因户具体落实帮扶项目。山羊合作社帮助有养羊基础的帮扶户落实养羊项目,蔬菜合作社帮助有种植大棚经验的帮扶户落实大棚种植草莓、西甜瓜项目,水产合作社帮助有水产养殖经验的帮扶户落实水产养殖项目,对有其他特长的帮扶户则因户因人施策落实帮扶项目。2011年至2014年四年来,我市“两会一处”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扶持461户帮扶户,资助25斤左右的优质苗羊2400多只,有效帮助他们每年增收近240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投入资金56.5万元,无偿资助191户的贫困户和低收入种植大棚蔬菜瓜果,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以上两项投入的扶贫资金与帮扶户增收之比,均达1:2。
3、精准选择帮扶实施单位。一是选择信誉较好、实力较强、法人代表有爱心的合作社做帮扶项目实施单位。二是根据贫困户的帮扶需求,选择适合不同类别项目的帮扶单位。2014年,我们通过选择养羊专业合作社、瓜蔬专业合作社、水产专业合作社、果树专业合作社等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帮扶平台,与557多户低收入农户及贫困户进行有效对接,实施扶贫项目开发,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益。
4、精准搞好开发项目公示。为了使每个扶贫开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我们不仅在村务公开栏内将每个帮扶开发项目的名称、规模、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帮扶目标等内容进行公示,还在扶贫项目基地竖立扶贫开发项目标牌进行公示,使众人看了一目了然,接受公众监督。在此基础上,帮扶单位还逐户与被帮扶户签订帮扶协议书,并由所在乡镇政府进行鉴证,明确三方的各自责任,充分发挥了项目公示促进其有效实施的积极作用,确保了开发式扶贫真正落实到户到人。
二、主要成效
我市实施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较好地帮助镇村干部更加接地气。实施精准帮扶后,促进了扶贫部门、所在乡镇、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把扶贫帮困工作做深做细,尤其是帮扶对象的确定,都要挨家挨户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使干部更接地气、合民意、适民情,达到“扶真贫、真扶贫”,较好地避免了过去个别单位“扶富不扶穷”、“扶贫不脱贫”的现象。现在,广大帮扶干部都能想贫者所想、急贫者所急、解贫者所需,千方百计、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优化发展。一、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悦来镇蓓蕾村经济合作社打破了以往分散的传统种植模式,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园区,选用科技含量较高的良种,分四个种养片区实施示范推广,优化了种植结构,使受扶贫对象得到了良好的辐射、溢出效应,既较快的增加了受扶贫对象的收入,又促进了区域经济良性发展。二、优化了经营管理模式。合作社采用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治虫、统一除草、统一排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管优化率、土地产出率、农业收益率。
三是多措并举较快增加了受帮扶户经济收入。开发式精准扶贫有利于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我们通过多种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帮助帮扶户增加收入。天西村经济合作社采取“借鸡生蛋”的方式扶贫,引进有实力的老板进村带资搭建钢架大棚,然后利用当年土地收益、土地承包差价、政府补贴等资金归还项目投资。我们剩势利用这只“鸡”,投入扶贫资金补贴35户贫困户,以减少种植草莓、西甜瓜等高效作物的投入成本,提高增加收入幅度。海门镇街道振邦村通过望旺家庭农场、大户带小户、“投资分红”的方式,对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在油桃产果前没有收入时,由望旺家庭农场垫资、让受帮扶户分红,同时鼓励贫困户积极参加项目区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劳务收入;确保每年每个贫困农户以上“两项收入”均在6000元以上。余东镇富民村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140亩绿色食品扶贫基地,帮助80户贫困户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收购农产品,确保他们户均年增收3000元-4000元。还有较多的合作社采取“包收包销”的方式扶贫,有效解决受帮扶户产品销售市场风险问题,大幅度增加了贫困户经济收入,其中多数户的家庭收入比帮扶前翻了一番。
三、几点思考
从海门市这几年来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以“精准”为标尺,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不断提高扶贫效果,逐步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实在的、有效的“三种机制”:
1、要建立帮扶联动合力机制。要依靠党政领导“给力”、社会力量“助力”、单位自身“发力”,形成多方参与开发式扶贫的“合力”,必须把握以下“两个精准”,建立帮扶联动机制,不搞单打一。一是上下协同,步调一致,精准扶贫。按照“市级统筹、乡镇抓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将开发式扶贫工作责任由上而下地细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上下一致地层层抓落实。二是横向协作,整合力量,精准扶贫。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原则,我们“两会一处”要与市委农办、市民政局、市扶贫办、慈善基金会、残联、农业资源局等单位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各单位帮扶优势,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和个人力量,合力推动农村扶贫开发。
2、要建立激发内在活力机制。发展的意愿在贫困群众,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苦干实干巧干,脱贫才有“底气”、“动力”、“活力”。为此,要把握好“两个精准”。一是宣传动员精准。要有针对性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技能培训、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富民政策、介绍各地农村致富先进典型,帮助贫困群众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多数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帮扶需求意愿精准。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掌握科学技术、学会种养技能等方面优选落实帮扶举措,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着想,因户制宜做好帮扶工作。
3、要建立扶贫管理考核机制。要围绕“四个精准”,着力健全完善帮扶管理机制。一是帮扶对象管理精准。对调查摸底获得的帮扶对象的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帮扶责任人、脱贫时限等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及时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二是帮扶措施落实精准。要细化帮扶措施,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市建立督促检查机制,由市“两会一处”会同市扶贫办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开发工作进程和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核实。三是帮扶成效考核精准。要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户、生产设施改善、扶贫对象产业发展、增收脱贫情况等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帮扶工作成效。四是帮扶表彰激励精准。建立精准的帮扶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制定可行的激励帮扶措施,充分调动扶贫单位与被扶贫对象两方面的积极性。每年要对帮扶工作责任落实、措施扎实、效果明显的帮扶单位给予表彰,充分调动帮扶单位的扶贫工作积极性;受帮扶的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强、勤劳致富效果好的给予适当奖励。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海门办事处 (执笔:万仲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