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光荣历史 >> 正文  
传奇司令汤景延被俘就义经过
2016-02-23 16:42:56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韩 芒 雄

海门市海门街道光明路北端一幢黄色的大楼静静矗立在街口,于楼体西侧光明路30号,曾有一块海门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树立的高1.8米、宽1.0米《汤景延团旧址》的石碑,碑文写道“一九四三年四月十六日,由苏中区党委决定,通海自卫团和崇明警卫团合编一个团,又名‘汤团’,由汤景延团长率领,以‘投降’为名打入日伪内部,改编为‘苏北清乡公署警卫团’。党的秘密活动点汤景延团部设立于此”(见照片1  2015年清明节摄)。201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中共海门市委员会、海门市人民政府9月3日将石碑换上了一块高2.5米、宽4.3米《汤景延团旧址》石刻浮雕,上书“一九四三年初,为了战胜日伪军的“清剿”,中共华中局决定让驻扎在通海地区的崇明县警卫团和通海自卫团编成一个团,以特殊方式“成建制”打入敌伪内部。这部由通海自卫团团长汤景延领导。汤景延(一九○四年—一九四八年),名克祚,号景延,如皋人。卢沟桥事变后投身抗日。一九四三年四月,“汤团”成功潜入敌伪内部,并与敌伪巧妙周旋,分化瓦解敌人,收集军事情报,秘密为新四军输送枪支弹药,不断为抗日军民创造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一九四三年九月下旬,汤景延举行军事暴动,在击毙三个敌伪头目,摧毁敌伪行动大队队部和一个伪区公所、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后,顺利返回根据地。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史上,这支被人们称为“汤团”的部队,为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里是汤景延率部打入敌伪时期的团部所在地。”(见照片2  2016年春节摄)

彼时的硝烟早已散去,这里车来人往,十分繁华,人们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幸福生活。纪念碑前,常有一些市民、过客、青少年在驻足观看,从纪念碑简介中遥想72年前那惊心动魄的167天。谁又能想到,这里曾上演过一场堪比大片的近代“木马计”故事。 这支被人们称为“汤团”的部队,能够以整团建制600余人神不知鬼不觉打入敌军内部,而后又成功暴动返回,为反“清乡”斗争作出重大贡献,为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谱写了八年抗战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此后,汤景延率所部以新四军一师独立团的番号,参加二分区反“扫荡”斗争。同年12月,所部编入新四军苏中军区联合抗日司令部,任联抗副司令员。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在苏中军区敌工部工作的汤景延奉命积极参加对伪军的策反。为争取率部驻在江南某地的一位旧友、敌伪军头目,汤景延果断派出大儿子汤新民只身渡江,劝说老朋友迷途知返。未料,这名顽固派竟将汤新民抛入滔滔长江里,汤新民壮烈殉国。1945年9月21日,如皋县城光复,汤景延任城防司令员。解放战争开始任华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员,为组建“海纵”机关和海防第一、二、三大队,竭尽心力。

汤景延后来是如何牺牲的?笔者近年看阅了时任新四军沪淞支队支队长等职,苏州市委原副书记、市政府原市长朱亚明撰写的回忆录《棋盘上的小角》(奉贤县志资料》第一辑  1982年5月印刷)、《奉贤县志》卷九人物志(1987年9月第一次印刷)、《奉贤县志》副主编周正仁撰写的《拨开迷雾  奔向光明》(《奉贤文史》第一辑  1992年2月印刷)及其他一些档案资料,了解了汤景延不幸被俘及英勇就义的经过情况。

1948年初,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师级建制),任命汤景延为党委书记兼政委、副司令员、参谋长,派他与司令员丁锡山进入浙东山区,招集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游击队员,配合我大军正面战场开展对敌斗争。

丁锡三(1906—1948)奉贤邬家桥人,在家乡就读初小,20多岁时在上海当汽车驾驶员,抗战前在邬桥拉兵组织“浦左警卫队”。1938年春末夏初,被编为国民党苏浙行动委员会第三支队,丁任上校支队长,1939年10月,丁母被日军杀害。1941年10月,丁部被日军缴械,经汪伪特别军事法庭审判,丁被判处无期徒刑,先监禁于南京,后移解镇江模范监狱。丁被押后,旧部准备营救,得到苏南地区新四军支持,1944年3月18日傍晚武装劫狱成功,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安全到达丹阳,月底达丹北,抗日民主政府派新四军护送到达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分区领导人刘飞、刘先胜等接见,并进行了3个月参观学习。此后,由新四军苏中军区派人护送回浦东,重被编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任少将副总队长。1945年9月,丁将藏匿于邬桥老家的部分轻、重机枪、步枪等枪支和100余箱弹药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派员与苏北联系。经中共苏中军区派员做工作,丁终于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毅然率20余人,于1947年8月17日从水路奔赴苏中解放区参加革命。丁锡三一行抵达苏北后,受到中共苏中区委书记陈丕显、苏中军区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等领导的接见。1948年2月,由吕炳奎、汤景延介绍,经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经华中指挥部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批准,任命丁锡三(化名丁旭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师级编制)司令员、汤景延(化名张玉)为纵队副司令员。

2月9月,丁、汤率60余名指战员,在苏北斗龙港南下,13日(年初四)零时左右于奉贤县钱家桥(今钱桥乡)石桥头外登陆,凌晨3时许西进至潘家角(今奉贤区胡桥乡境内)地区。由于孙皎(丁的心腹,担任过中队长)等先遣人员被叛徒刘葆珊出卖遭逮捕和事先未与浦东地下党、浦东人民解放总队取得联系而无接应,加上丁派外  甥王荣上岸联系途中叛变和丁旧部徐顺庆的出卖,当日下午4时即遭到国民党军警团队的袭击,经过几度被围、突围,自浦南的松金奉交界一直转战至青浦县西部。2月18日(年初九),部队乘船进入拦路港北上至安庄镇(今青浦区沈巷乡)附近时,与该处地方团队遭遇,被迫弃舟于西岸登陆,转移到尤浜村(今青浦区莲盛乡)。12时左右,为避免当地群众受损,部队撤至一独头圩内,遭国民党青年军152旅455团一部和青浦、松江两县地方团队的围攻,敌人像毒蜂一样一批接一批围上来,向我方轮番进攻。丁、汤等身先士卒,带领指战员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回击,直至展开近距离白刃战,顽强抗击进攻的敌人。田野在摇晃,空气在爆炸,子弹在横飞,战斗异常惨烈。自清晨开始激战至下午3时许,我方毙伤敌多名,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加上地处平原旷野,一览无遗,后撤至独头圩四面环水,我方弹尽粮绝,尽管殊死搏斗,仍无法突出重围,丁锡三司令员等14名指战员壮烈牺牲,汤景延副司令员等42名指战员被俘(汤等近20人先后被害)。

狱中,汤景延这位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共产党员在严酷的考验面前大义凛然。看过电影《铁窗烈火》的观众大都还记得,影片中与以王孝和烈士为原型塑造的主人公张少华一同在狱中坚持与敌人斗争的,还有一位新四军游击队的汤司令,其原型就是汤延景。他鼓励同监难友们说:"我们是在上海快要插上红旗前流血的人,这是光荣!"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如今,在上海烈士陵园馆藏的一份民国37年5月15日出版的国民党《新闻报》第6版上,由国民党记者撰写的题为《匪江南纵队副司令汤景延昨枪决》的一则消息,定格了传奇司令汤景延在江湾刑场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该匪昨日(即1948年5月14日)下午三时半,由警备区看守所提出时,态度仍极傲慢,身穿被俘时之青蓝色便服及布鞋,承审军法官询其有何遗言?仅称家在解放区内,在沪并无亲友,并拒绝注射麻醉针剂,亦不索烈性酒食,上车时高呼口号,面部毫无恐惧之色。奉令执行之士兵第一枪击中汤匪颈脖,但仍直立未倒,旋即以枪杆击倒,加补两枪,一中头部、一中背胸,乃告毙命……”,刽子手就这样残暴地杀害了汤景延。

英雄忠心永世,热血长撒人间。长眠于上海烈士陵园的汤景延烈士永垂不朽,烈士们的事迹会化成永不磨灭的丰碑高矗在我们后人的心中。

 

照片1 

  

 

                                      

                                         

 

 

 

 

 

 

 

 

 

 

照片 2

 

作者单位:海门市新四军研究会     

联系电话:13862848647

 二○一六年元宵节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