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区新闻 >> 正文  
如东县学红刊心得体会汇编
2016-08-16 10:49:32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读《沉寂山村崛起时》有感 

如东县老区促进会栟茶分会 姜芝铭

 

闲暇之余,时常翻阅《中国老区建设》,其文章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远令人受益良多,譬如2016年第5期的《沉寂山村崛起时》。

该文章讲述了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的沛桥村,如何通过各方努力从一个封闭落后的乡村一步步发展成现今的省市“民主法制村”和“康居乡村”,不仅彻彻底底地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还让全体村民走上了康庄致富的阳光大道。

将时间拨回到过去,那时候的沛桥村交通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产业结构单一,农户增收空间受阻。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带动能力不强,直接导致村民致富和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缓慢。针对已知的重重困难,沛桥人不仅没有退缩,还趁着城乡一体化的东风,从村级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拓宽致富门路三个方面着手,脚踏实地地努力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幅度地提高了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和村集体年经营收入,实实在在地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当前我国进入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其中农村的脱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而如何全面地、科学化地、有效地实现农村脱贫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沛桥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我们交出了一份答卷。

第一就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班子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子脱贫致富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为此一个优秀的、团结的和高效率的村级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同时吸引多方人才,融入社区服务、园区建设和集镇开发等,有效发挥各项目效益。

第二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要努力确保村域内道路通畅,水电设施完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做到“引进来,走出去”,切实吸引外来资本参与农业资源开发,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及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提升了竞争力。同时把当地的农副产品销往外地,增加当地的就业率,提高人均收入。

第三就是加强村公益事业建设。在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加强村民精神文化建设,避免他们被外在物质文化侵蚀。同时努力加强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村服务中心及窗口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等,努力提升村民幸福感和归属感,解决后顾之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目前建设新农村,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还有段崎岖的路要走,如何在当前条件下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还值得深思。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依托各项优惠政策,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读《小小“芝麻官”扛起千斤担》有感

栟茶镇江安村委会 张慧杰

“新农村,大舞台,搞建设,有未来”,这句话是我作为一名基层村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点小小见解。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相反正是基于自己平时的农村建设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得出来的。众所周知农村工作以细碎繁琐著称,需要千千万万的村干去用心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而我推荐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杨应忠正是这千万“芝麻官”的代表。

主人公杨应忠是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川东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多年来凭借着自己勤劳与智慧让昔日人心涣散的贫困村实现了从后进到先进的美丽嬗变。作为他的千万同行之一,我自认为能体会到他这一路来的艰难与不易,但直到我细细品读他的事迹之后才发现我对于他的理解仅是冰山一角,这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基层村干敬佩和学习。

第一是对党忠,对民忠。杨应忠在担任川东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之前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私营企业家,生意正红火,身家亦有千万之巨,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圆满,着实令人羡慕。按道理讲这时候的杨应忠应该借着企业良好上升势头扩大再生产,相信凭借他的勤劳和智慧成为亿万富翁绝不在话下。但是他凭着自己对那片生养自己的老区热土的深深眷恋,带着党组织和乡亲们对他的信任,毅然挑起川东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的重担,一手开创了川东社区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的广阔胸怀和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一位基层村干去学习。

第二是逆势敢拼,顺势敢闯。杨应忠刚上任时,社区负债近200万元,办公场所陈旧破落,危桥断路随处可见,甚至上千人常年用水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极端困难条件之下,杨应忠依然没有放弃,反而积极主动去调查民情,四处奔波搞筹资,很快就修了水塔,建了新桥,挖了新沟等,令全村老百姓 “一马平川走全村、浇地用水不再愁”的美梦成真。为此杨应忠并不满足,他以“创业强村”为理念,以项目建设为突破,积极筹建了新能源、养殖业等7项亿元大项目,大大增加了村委会收益,让更多的村民成为“土地流转有收入、进厂务工有工资、企业入股有红分”的“多薪族”。至此,川东社区也成为了该地名副其实的首富村。

第三是舍小家,为大家。在川东社区谁家有困难,杨应忠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成为了群众心中新时代的“及时雨”;而自己却积劳成疾,不曾入院治疗一次。与此同时,杨应忠在招商引资、项目基建和合作医疗上更是屡屡自掏腰包,这种“利人损己”的事情多有人不解,为此杨应忠坦然一笑:“为了百姓家家抱金蛋,我宁愿自家资产变鹅蛋,只图群众夸党好”。

“芝麻官”虽小,千斤担亦扛。或许我们的起点看起来没有那么高,但是没有底下一块块小小的奠基石,何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屹立不倒的高楼大厦。作为杨应忠的同行,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学,还有很长路要走。但我坚信只要努力做到杨应忠那样对党忠、对民忠,顺境逆境都处之泰然,时刻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到那时村村奔小康,家家共致富不再是梦想。

 

 

读《谦卑的父爱》有感

      如东县老区促进会双甸镇分会  钱山柏 

读了《大江南北》第8期所载陈吉的文章《谦卑的父爱》,我很受启发。确实,父爱是人间最纯真的爱。2004年,我退休后收养了安徽省霍邱县船民的孩子魏敬涛,他父亲早在2006年不幸因病去世,他在我家从小学四年直至高中,生活了九年之久。

在这几年中,我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学习上对他关心,思想上对他教育。让他在正确的人生路上茁壮成长。一次,他深情地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爷爷,您是我的亲爷爷,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又说:“在我父亲去世后,我不想再上学的时候,您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家庭,更重要的是为了祖国。从来都没有人跟我说为祖国学习,只有您跟我说这句话。我记住了它,找回了自信,好好学习,再创辉煌……”

现在小魏真的创造了辉煌,在浙江师范大学上本科四年级,成绩优秀,并在积极努力,争取读研究生。

魏敬涛的进步,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并油然想起我过去要求孩子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立志为祖国而学习的这条路走对了。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儿童缺少真正的关爱,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父母离异或者缺失的儿童,他们想的什么,缺少什么,需要什么都要我们认真去探讨、去关心。目前有许多人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穿好,有求必应,就心安理得,算尽了责任,孰不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教育孩子树立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鸿鹄之志,是我们每个人心无旁骛的责任。

魏敬涛这孩子与我无亲无故,相距千里,还把我教育他为祖国而学的话铭记心里,在艰苦的学习征途上,这一目的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积极上进,可见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何等的重要啊!

我诚挚期望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团结教育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把关心孩子、教育孩子的要求推向一个新的层面,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像他那样去战斗

   ——读《陈开枝:共产党员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有感

  如东县老区促进会袁庄镇分会会长  冒福如

        读了《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第2期《陈开枝:共产党员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一文,我深受教育和鼓舞。陈开枝退休前历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市政协主席,在职时就与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负责广州市对口帮扶百色巿老区工作期间,积极为老区捐款,融资,协调社会各界无偿援助百色市2亿多人民币,引进项目197个,总投资额88,01亿元,新建了6个开发移民区,结束了12万人住茅棚的历史,成为著名全国的“扶贫状元”。退休后,他担任广东省老促会会长,更是把全部精力倾注于老促工作。他想方设法,四处奔波,解决了粤西北老区群众在上学,就医,出行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诸多困难。为了给广东的原中央苏区争取享受国家西部政策,他不辞劳苦,深入调研,仅梅州一站,就走访了8个县,5个镇,6个老区村,开了10次座谈会,参观了5个开发区,4个企业,察看了11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行程1000多公里,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向省委,省政府呈报请示建议,向国家发改委领导和汪洋副总理反映情况,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他还千方百计力促海陆丰老根据地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他连在饭桌上也不放为贫困地区募捐的机会。在一次与青年企业家聚会的酒桌上,他出了个题目难住了大家,玩笑之中巧妙周旋,竟募得了30万善款。

陈开枝倾情于老促会工作,源于他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铭记广东省前任省委书记汪洋的一句话:促老会的工作代表了共产党的良心。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了党,军队和革命事业舍死忘生,无私奉献,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老区流传的这些感人话语是老区人民牺牲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而今,革命胜利了,全国多数地区的人们过上了温饱幸福的生活,有些老区的群众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此时此刻,我们能丟开他们不管吗?绝对不能。我们要像陈开枝那样以共产党人的良心和担当,义无反顾地站到老促工作第一线。

老促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陈开枝不怕苦,不怕累,用拼命三郎的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广东老促会系统流传着一句顺溜“跟着陈开枝,累死无人知”。陈开枝说:“共产党员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句号就是离开的那一天。” 他以“永不言倦” 为座右铭, 生命不息, 扶贫不止,誓为老促工作奉献毕生精力。我作为基层老促会会长,虽然也为促进老区开发做了一些工作,但与陈开枝相比,缺少那股火一般的革命热情,缺少那种勇于拼命的工作精神。《中国老区建设》刊载的这篇介绍陈开枝事迹的好文章,为我们老促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样板,使我既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又增添了进一步做好老促工作的能量。我决心以陈开枝为榜样,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做好老促会各项工作,为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不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盏不平凡的小油灯

——读《陈丕显在宝应的日子里》

袁庄镇离退休干部支部  杨祝全

《大江南北》2016年第三期刊登了《陈丕显在宝应的日子里》一文,读后深受教育。

在宝应县西安丰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枫园里,收藏着一盏小油灯,那是一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油灯,玻璃的灯座,小铁片制作成的灯盘,棉纱的灯芯,油灯虽然普通,却被工作人员擦拭得锃亮,周身熠熠发光,照得参观者身上一阵温暖。

这盏普通的油灯,是苏中地区的老领导陈丕显同志的用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小油灯伴随他上千个日日夜夜。70多年前,年仅25岁的陈丕显担任全国17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苏中区党委副书记,其后,于1945年初担任苏中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同志在宝应几年间,参与组织和指挥了全苏中对日战略反攻,直到最后胜利,并组织领导了苏中的各项建设。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战斗频繁,但只要稍有空隙,陈丕显就坚持学习,多少个不眠之夜,总是这盏小油灯伴随着他。

当年的老房东乐恩达说,那些时日,他天天晚上看到陈丕显房间里的灯光,他就坐在油灯下看文件,写东西,常常工作到深夜,实在累了,困了,就走到门外,在院子里走上几圈,运动一下,回屋后洗把脸,就又坐到小油灯下,继续手上的事情。乐恩达曾心疼地劝陈丕显休息,注意身体。陈丕显同志总是笑笑说:“忙啊,不带晚来不及呢。”

一盏小油灯身上体现着我党早期领导人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一份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我们的政府机关每晚七至九点为集体学习时间,雷打不动。这正是陈丕显那一代老同志留下来的好传统和好做法,但是,现在呢?

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了“两学一做”的要求,我们要继承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每晚坚持学习工作的好传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环境。对我们这些退休人员而言,就是要主动参加机关离退休干部支部组织的“两学一做”活动,勤学勤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当年轻人的表率。

 

 

抓征订,促学用,发挥红色期刊老区精神传承效应

如东县老区促进会洋口镇分会 

红色期刊《中国老区建设》《大江南北》《铁军》是宣传老区的主要刊物,是老区宣传的主阵地,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的生动教材。认真组织好红色期刊的征订、学习和运用工作,意义重大。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我们南通地区,特别是如东地区,是中国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搞好红色期刊的征订和学用,意义更加深远。

一、抓征订,成效显著

多年来,洋口镇分会组织征订三种红色期刊均在350份以上。《中国老区建设》已连续多年获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老区宣传工作三等奖”,县老区开发促进会对洋口分会的宣传工作也多次给予表彰奖励。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镇(区)领导对不但对老促会的工作十分支持,对我们红色期刊的征订也很重视。每年都由镇(区)党委发文批转镇分会《工作要点》,明确红色期刊是宣传老区精神、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工作抓好“三刊”征订和学用,征订数量要做到“稳中有升”。

每年下半年我们召开老区宣传工作会议,镇(区)分管领导都要到会讲话,明确征订老区“三刊”视同党报党刊一样对待,强调一定要做好红色期刊的征订工作。特别是党委、政府每年都要从财政经费中挤出数千元征订红刊分发机关干部和老干部党支部阅读。

2、深入发动,典型引路。全镇有离退休干部178名,通过深入发动,大家都知道学好用好红色刊物的意义,现在他们中间基本做到自费订阅全覆盖,一般每人订阅一份《大江南北》或《中国老区建设》,新林片离退休干部60多人,多年来做到每人都订阅《大江南北》《中国老区建设》各一份。退休干部徐世林说,“宁可其他方面省一点,红色刊物不可不订。”有抽烟习惯的老同志说,只要每月少抽一两包烟,订红色刊物的钱就出来了。在这里,征订工作十分畅通,红色刊物征订任务每年都完成得既快又好。

3、走村入户,上门征订。在做好老干部征订的基础上,我们把征订工作引向社会,对镇、村、机关、学校、企业、个体工商户,通过舆论宣传,登门征订,逐步形成稳定的征订对象。南渔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徐正如把他所在的片区情况摸得很熟,经常在企业、学校、村组和个体工商户中宣传红色期刊的作用,每年征订工作开始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把社会征订数超过老干部征订数。他的征订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社会征订一般统一寄发他的住处,收到 后一家一家登门送达征订人手中,准确准时,一份不漏,订户十分满意。 

二、抓学用,发挥红色刊物宣传效益

洋口镇(区)分会对县“两会”下达的红色刊物征订任务,都能做到积极完成,力争超额完成。但是,征订是手段,学用才是目的。我们注意在如何在学好用好红色期刊,发挥其最大的宣传效益上做文章。现在社会上有人说,现在都在抓经济建设,哪有时间忙老区宣传;人们关注的多是物质利益,对你们这些精神上的说教感兴趣的人不多。为了改变这些片面观点,我们广泛开展以老区精神促经济建设的宣传,结合实例,说清老区精神是应当传承的革命精神,是搞好经济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正能量永远不能丢。

为了抓好老区精神的宣传,我们还侧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工作:

一是抓老干部学用红色刊物。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等政治觉悟高社会影响好,他们对红色期刊特别有感情。他们对红色期刊上所登载文章的学习,结合自身经历学习体会尤其深刻。通过他们讲学习体会,谈老区精神,进一步向社会、家庭,特别是子女开展传统教育,宣传教育效果很好。我们镇(区)分会,每年都以这些老同志为骨干开展老区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今年是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开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从红色刊物中收录来的。清明节前,我们还结合本地吴亚鲁、张高林以及前赴后继牺牲的八位县委书记的事迹,组织编写了十多份材料,组织“五老”宣读团,进学校、进社区进行宣讲,中小学生,社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听后很受启发,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纷纷表示要以好好学习、扎实工作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是抓村干部学用红色期刊。镇(区)分会和村会员小组都征订《大江南北》或《中国老区建设》向村党支部免费赠阅,并定期组织交流。村年轻干部和部分大学生村官通过学习红色期刊所载文章,受到红色资源熏陶,发扬老区精神,个人成长很快,先后十多人被提拔重用,有的还被招录为公务员。斜港村大学生村官胡炜与南渔老干部党支部一位退休老同志结对联系,这位老同志经常以老区精神激励他,通过不懈的言传身教,小胡进步很快,前不久被一家县级机关单位录用为事业干部。

三是抓青少年学用红色期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他们细小的心灵里播下红色种子,对他们的成长作用很大。我们在各中小学普遍动员征订红色期刊,镇上的两所初中每个班级都征订了一份《大江南北》,班级开展活动常常以杂志上的文章作为教材,教育引导大家发扬革命传统,促进成长成材。

总之,我们从机关到村居,从企业到学校,从在职干部到离退休老同志,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村官,掀起了一个多层次开展学刊用刊的热潮,坚持用红色经典教育人、感化人,学以立德,学以立智,不仅促使人们精神面貌发生变化,推动了年轻人成长成材,而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徐正如 张高峰供稿)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