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张正联:只要生命尚存 回报老区不止
2017-03-03 16:23:26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杨自度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2014年第11期

这是一个88岁高龄、有72年党龄、高度近视且腰弯耳背的老人,离休后二十多年如一日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辛苦奔波,忙碌不止。他秉承“为了老区人民的利益,可以向任何人低头;为老区人民办事情,就应该理直气壮”的理念,以惊人的能量千方百计地促使老区扶贫开发一件又一件难以办到的大事、实事得以实现。

江苏省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正联——

2014 年6 月,虽然刚刚进入初夏,但苏中地区的高温天气却比往年来得早。在南通市海安、启东、如皋等县市一些老区扶贫开发项目现场,人们会见到一位弯着腰、拄着拐、体态清瘦的耄耋老人,头顶烈日、冒着酷热在田间地头边走边看,边看边聊。他思路清晰地向有关人员询问这些项目的具体情况,“规模多大、投资多少、预计经济效益怎样?”老人询问后反复强调:“你们要让这些钱实实在在发挥作用。”

这位老者,就是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正联。

 

“老区人民恩重如山,有点力量就当回报”

张正联与老区结缘,要追溯到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

张正联出身于海安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因受到后来为革命壮烈牺牲的二哥的影响,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毅然背叛家庭所属的剥削阶级,在16 岁那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

1947 年的某个凌晨,张正联在敌据点附近散发传单后回到驻地不久,敌人突然来袭,他拔腿就跑。当他跑到一家店铺时,追赶的敌人距他已不足20 米。3 个正在店里聊天的农民见此情形,佯装害怕突然冲到街上,挡住了正在追击的敌人,张正联趁机成功逃脱。同年清明节前,张正联在海

安组织百姓毁坏敌碉堡,撤退过河时精疲力竭的他再也爬不起来,是一位老乡救了他的命。

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使张正联深深感到,革命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老区群众;共产党人从事任何事业,也离不开老区人民。他坚定了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信念,以感恩之心全身心投入老区建设工作。

离休前的几十年间,张正联先后在南通宣传、文教、科委等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把部门工作重心尽量向老区倾斜。老区群众找他办事,他自会高看一眼。

1990 年,张正联离休后担任了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负责人,到今年已干了24 年。他在这个岗位上再也没有“离休”。

他说,“老区人民对我们恩重如山,我只要有一点力量,就该回报老区人民。”

 

“为了老区人民的利益,可以向任何人低头”

张正联认为,促进老区扶贫开发,老促会自身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一个公开合法地向社会募集扶贫开发资金的平台必不可少。

在全省其他地级市尚无先例的情况下,张正联于2007 年大胆提出建立老区扶贫基金会的设想。

2008 年,在张正联大力倡导和南通市、各县(区)大力支持下,经江苏省有关部门批准,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正式成立。

然而,接下来为老区扶贫基金会向政府和社会募集资金却十分困难,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到一些单位募集资金,常常遭冷遇、碰“钉子”。即使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的张正联亲自出马,毕竟身上没了“官”,手里没了“权”,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难免遇到门难进、脸难看、官难见的情况。

张正联坚定地给自己和大家鼓劲:“为了老区人民的利益可以向任何人低头。只要做艰苦细致的宣传说服工作,总能唤醒社会各界对老区人民的感恩回报意识。”

为了募集扶贫资金,张正联不顾年老体弱,多次登门向市、县党委、政府“化缘”。他首先拜访了海安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宣传基金会推动扶贫开发的作用和“所募资金全部用于本县扶贫开发”的原则。海安县领导被这名老干部的精诚态度感动,县政府不久就为老区扶贫基金会注入400 万元。

张正联一鼓作气,逐一拜见其余7 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希望他们参照海安县的做法,为老区扶贫基金会注入启动资金。但是,张正联接连数次碰了“软钉子”。领导们有的不接电话,有的回说“活动多、没时间”。他在给某领导打过20 多次电话无果的情况下,利用参加市“两会”的机会,追到这位领导的房间。虽然当时这位领导没在,张正联还是写了约见他的条子。这场马拉松式的约见次日终于实现,张正联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张正联到各单位反复“公关”,盯住负责人连续“拜见”,最终,这些领导不但被张正联有些“低三下四的行为弄得不好意思,更被他不计个人得失为老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所感

染,纷纷为老区扶贫基金会注入资金。

仅一年多时间,南通市8 个县(市)区都向老区扶贫基金会注入本金400 万元以上。到今年初,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本金达到4700 万元,通过零风险投资每年可增值400 多万元。2013 年,南通老区扶贫基金会扶持老区农业产业化项目139 个,项目区人均增收3450 元。

真正了解底细的人都知道,张正联是一位耿介之士。他一生从没因个人利益、职位、待遇向任何人提过任何要求,常给人一种冷峻无情的感觉。但为了老区工作,为了老区人民,他却不惜“弯腰”,不惜“低头”。在身材并不魁梧、职务又不是很高的张正联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矛盾的两个方面,正是他从不追求个人利益、只想着为老区群众服务的品德所在。这种品德使熟悉张正联的人都会对其产生一种由衷的景仰之情。

 

“为老区人民办事情,就应该理直气壮”

在南通,人们至今还在津津乐道张正联赴省进京协助当地政府申报老区农业项目的几件事,说他“貌不惊人,但能量惊人。”

第一件事:求见省长,成功申报江滩围垦项目。

张正联刚到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时,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因南通濒临长江,有数万亩江滩可以围垦。市委、市政府曾向省里递过申请江滩围垦的报告,并没有得到上级批准。

张正联心想,南通市人均耕地只有0.8 亩,如果数万亩江滩围垦成耕地或得到开发,对当地来讲可是一件大好事。他大胆决定:以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去见省长,争取对江滩围垦的支持。

张正联首先与南通市分管副市长商量,明确了需要省里支持的有关问题。为能顺利见到省长,他奔走于南通、镇江、南京等地,先找到那些与自己熟悉并认识省长的老领导,请他

们给省长打电话、写信。随后,张正联赶到省委办公厅,找到一位熟悉的厅领导,将报告和老干部写的信转呈时任省长陈焕友。

在省城一家条件简陋的招待所焦急等待几天后,张正联终于见到了陈焕友省长。

陈省长听完张正联的汇报当即表态:省政府拨款500 万元;许多老同志关心江苏的围垦,请代为致敬。

在省政府支持下,南通市如皋、通州、启东等地的3 万亩江滩围垦工程很快实施。张正联也为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促成了第一件造福老区人民的大事而在家里痛饮了几杯。

第二件事:北上赴京,多方奔走促成如皋、海安老区高沙土改造项目列入国家计划。

上世纪90 年代初,国家决定实施黄淮海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1992 年春, 张正联在省人代会上向省长和省有关部门呼吁,把改造如皋、海安老区高沙土列入国家农业资源开发项目。

为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张正联和南通市有关部门人员带着南通市政府的申请和省里出具的报告来到北京。他与南通军分区离休干部王强、赵宝群等首先找到张爱萍、陈丕显、

姬鹏飞、黄火青等曾在红十四军和南通老区战斗过的老首长。这些老首长见到张正联、王强、赵宝群等人,一是惊奇,想不到这些老部下会来;二是惊喜,分别多年终又见面;三是惊叹,这些老部下从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开过口,如今却老当益壮,亲自出马,为老区人民的事奔波。受到感动的各

位老首长对改造老区高沙土的事欣然表示支持。90 多岁的黄火青用颤抖的手在江苏省的报告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陈丕显亲自给国务委员陈俊生写了推荐信。

张正联一行又找到曾任南通市市长、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张佑才,张佑才同样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许多包括张正联在内的一些老同志的努力推动下,如皋、海安高沙土改造正式立项。1991 年,财政部拨款,在如皋常青、海安仁桥实施了23000 多

亩高沙土改造试点项目。此后,如皋、海安高沙土改造列入计划,逐年推进。到2008 年,南通市共治理高沙土94.3 万亩。昔日贫瘠的沙土地,如今已变成高产稳产现代农业示范田。

第三件事:反映情况,促使东姜黄河“引排航”问题解决。

东姜黄河是一条省级河道,也是南通市和泰州市交界的骨干河道,地处黄桥老区的腹部。建国以来,这条河从未疏浚,河道淤塞严重。张正联多次到省水利部门反映情况,引起上

级重视,疏浚东姜黄河被列入了省水利工程。张正联又协调海安、姜堰两县( 市) 相关部门,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从根本上解决了东姜黄河的“引排航”问题。

有人问张正联:“一个早已离休的老干部,还想方设法找那些大领导为老区办事,你不觉得难为情吗?”他回答说:“为老区人民办事情,就应该理直气壮。”

张正联的理直气壮,来源于一切为了老区人民;也来源于他坚信,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们和退下来的老干部们,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是一致的。

 

“有信仰顺民心,许多梦想能成真”

年近九旬的张正联,坚守着信念,奉献着余热。一个个老区乡村,留下了他步履蹒跚的脚印;一处处开发项目,凝聚着他无私奉献的心血。

近两年,张正联拄着拐杖到过100 多个扶贫开发项目现场,逐个听取项目介绍,督促项目落实,提出指导意见,保证项目效果。

在张正联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南通老区开发促进会明确了精准扶贫和提高扶贫资金投放效益的标准,完善了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张正联对南通老区扶贫开发情况了然于胸,开会发言时只要在烟盒纸上写几条提纲,就能有理有据地讲上半天。人们不仅称其为老区扶贫开发的“专家”和“权威”,更亲切地称呼他“张老爹”。

张正联尽心尽力奉献和付出,却从不讲个人报酬。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学如介绍,张正联一直坚持驻会,除到基层下乡工作外,几乎天天到老区开发促进会

“坐班”。他到这里20 多年,按规定应该领取一定数额的工作津贴,但他从没有领取过一分钱。

江苏省委组织部对张正联情注老区早就开始关注。2009 年,张正联因在老区扶贫开发中成绩显著,被省委组织部 、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老区群众对张正联多年投身老区开发事业铭记在心。为感谢他在老区开发项目中的特殊贡献,如皋市人大常委会顺应群众呼声,于2006 年隆重授予张正联“如皋市人民奖章”。

南通人民把张正联树为无私奉献的楷模。今年“七一”前夕,张正联被南通市选为全市“敬业奉献”先进典型,以此表彰他投身老区建设、推动老区扶贫作出的特殊贡献。

壮心不已的张正联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对老区扶贫开发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说,“南通老区扶贫基金会争取通过3 至5 年的努力,让老区贫困百姓每年的收入增幅比一般农户高

3 到5 个百分点。从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有信仰顺民心,许多梦想能成真”。

 

编后

在本刊组织这篇稿件时,张正联给编辑部打来电话,明确提出不要刊发宣传他的文章。他表示,南通老区建设工作取得一些成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己作为一名老同志,仅仅是在发挥参谋助手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

很遗憾,我们不能答应张老的“请求”。因为我们觉得,张老的事迹不仅仅属于他自己。他身上蕴藏的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的正能量,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编辑 周鹏飞

栏目编辑杨琪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