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今日风采 >> 正文  
如皋市第九届爱心大使巡礼
2017-03-15 16:31:54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15分钟3次托举落水者的残疾大伯

 

http://rgdt.cpcrugao.cn/XZ_UploadFile/2017%E5%B9%B4/3%E6%9C%88/12%E6%97%A5/aaf56538-aeba-4afc-a3b8-db36d872daed.jpg

 

最美面孔 杨性发,城北街道双楼庄村居民。

最美故事——2016年5月21日5时许,聋哑人范存兰在双楼庄村跃进河边捕龙虾时不慎跌入河中,丈夫杨增贵因不熟水性只能在河边大声呼救。途经河边的杨性发听到呼救后,不顾自己右腿残疾,纵身跳进河里救人。跃进河水深约七八米,对于老杨这样自身行动就有些不便的人而言,想把落水者救上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杨性发下水后尽力将落水者向上托举,自己却沉入了水中,其后他又一次将落水者托举起来,可随即又沉了下去,在救人的15分钟内,杨性发就这样托举了3次,终于在村民的帮忙下,将落水者顺利救上岸。随后,他又争分夺秒地对范存兰实施急救措施,直至120救护车赶到。杨性发勇救落水者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开,村民们直夸他是好样的。听说杨性发的事迹后,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一行专程看望慰问了杨性发,并送上慰问金,“老杨用实际行动弘扬了如皋的爱心文化,给予见义勇为人员精神和物质慰藉是基金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最美心语——不救,良心上过不去;救了,晚上才睡得着。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每个人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最美期待——假如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仍会挺身而出,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在他人处于困境时伸出援手,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记者王俊

 

 

身边的媒体公益人

http://rgdt.cpcrugao.cn/XZ_UploadFile/2017%E5%B9%B4/3%E6%9C%88/12%E6%97%A5/c5de452c-c40f-4c39-8e95-124cf1007399.jpg

 

最美面孔 王俊,市文广传媒集团《如皋日报》民生部主任助理

最美故事——他是平凡的媒体人,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真实的语言向大众诉说着社会的点点滴滴;他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或用心记录下温暖的瞬间,或用行动亲身参与公益行动,他就是市文广传媒集团《如皋日报》民生部主任助理王俊。

2015年3月,他发起成立了如皋青草公益服务社,吸纳了上百名热心人士的参与,共同传承如皋“好人文化”。如皋青草公益服务社成立以来,他先后组织民间志愿者走进丁堰、东陈、石庄、搬经等镇敬老院以及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如皋市江滨医院等处,为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受到普遍好评。

近日,王俊便组织青草公益服务社的志愿者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书包、本子等文具,并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我们来学校之前跟学校老师联系,他们说学生需要作业本、书包等文具,我们就送过来一些,希望能帮到孩子们。”王俊说,看到这些孩子在听力困难的情况下还在努力学习他很感动,今后还会关注这个学校的学生,给予他们帮助。

此外,他还与云南贫困山区长期对接,根据对方需求,捐赠衣物和书籍,让山里的孩子感受到如皋人的爱心。目前,他在云南省红十字会的牵线搭桥下,已在云南贫困山区援建了四间“青草书屋”。

最美心语—— 铁肩担道义、妙手做文章,这是他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所在。

最美期待——我做公益,不仅是为了体现媒体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更希望通过新闻的力量,通过媒体人的身体力行,将公益的种子更好地播撒在大众的心中。

□记者吴环宇

 

 

用心扶贫 用行助困

http://rgdt.cpcrugao.cn/XZ_UploadFile/2017%E5%B9%B4/3%E6%9C%88/12%E6%97%A5/f488d9da-7520-47dd-8f73-52078bbb68f4.jpg

最美面孔 李子明,磨头镇星港村离休干部

最美故事 走进磨头镇星港村22组花木苗圃,86岁的离休干部李子明手拿修枝剪,正为结对扶贫的农户修剪盆景。

“李伯伯是个闲不住的人,离休以来一直扶贫助困。”得到李子明帮扶脱贫的村民马华说,“我知道的,经他帮扶,我们村就有7户挖掉穷根。”

春节期间,李子明50年前的学生阚友根从数百里之外专程登门看望他,临走前塞给老师一个仅仅装有5元钱的“特殊红包”。50年前,阚友根考取高中,却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是李子明从养家糊口的工资中拿出了5元钱让他报名上了高中,帮助他成了一名国家干部。

此后,李子明还资助过星港村、严狄村多位贫困学生,如今他们都已经走出了大学校门,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2015年起,85岁的李子明又开始资助星港村周慧静进入大学读书,圆了又一个孩子的大学梦。

李老除了热心助困外,还致力扶贫。1983年,从教36年的李子明光荣退休,他把精力放在服务困难群众上,利用自家苗圃为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村民马以轩没有一技之长,4个孩子靠他种田养活,李子明运用在学校学会的花卉盆景栽培技术,一对一帮扶马以轩兴办花木苗圃,每天登门手把手传授插枝、嫁接、修剪、盆景造型等技巧,帮助马以轩脱贫致富。取得造血式扶贫经验后,李子明帮助蔡庄中学开办花卉园艺班,培养了300多名花卉能工巧匠。

最美心语——1949年5月,我站在鲜红的党旗前入党宣誓时,就暗暗下定决心,一辈子用行动来兑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最美期待——我既期待天更蓝,水更清,也期待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忘党恩,用责任和担当建设好家乡和祖国。我虽是86岁的老者,且因患癌摘除右肾,但是“枥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记者顾洪基 通讯员刘小龙

 

 

坚守公益的无臂硬汉

 

http://rgdt.cpcrugao.cn/XZ_UploadFile/2017%E5%B9%B4/3%E6%9C%88/12%E6%97%A5/269d8ea3-8708-4f48-a062-efde47ece917.jpg

 

最美面孔 石晓华,如皋市星光残疾人艺术团团长。

最美故事——他从小失去双臂却接受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化教育,他用一张嘴演绎出绚丽多姿的非凡人生……这个人们眼中的“奇人”,就是家住长江镇、今年42岁的石晓华。

6岁时,石晓华在一次触电事故中失去双臂。为了重新获得生活自理的能力,他学会了用脚吃饭穿衣、刷牙洗脸;学会了打电脑、用手机;学会了以口握笔,练就“一口”好书法······这些在常人眼里难以完成的事,石晓华不仅做到了,而且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不小成就。之后,石晓华自强不息的故事引起了一位编剧的关注,很快,以他的故事为蓝本的小品剧本《求》出炉了,石晓华也被邀请亲自饰演小品中的自己,该小品《求》获得全国残疾人文艺表演金奖。

“我的今天是社会给予的,所以我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石晓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自食其力,石晓华于2011年组建成立如皋市星光残疾人艺术团,排演节目在全国各地演出,收入除养活艺术团成员外,盈余的一些资金都赞助给了山区的希望小学、贫困儿童以及残疾人学生。不仅如此,石晓华去年还发起成立了一个公益联盟——“无臂七子”书画艺术联盟。成立后,他们常常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所得善款均用于公益事业。据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不畏余震危险,到灾区看望残疾人士,为他们表演节目,捐赠爱心款。2015年,他组织残疾人书画家通过书画义卖的形式为云南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桃花小学捐资100万元,修建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

最美心语——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命运怎样安排,都不能成为废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美期待——+我现在的一切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和好心人的帮助,我还要继续努力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勇挑社会重担,让他们和我一样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记者吴环宇

 

 

尽心服侍生病岳父30年的好女婿

http://rgdt.cpcrugao.cn/XZ_UploadFile/2017%E5%B9%B4/3%E6%9C%88/12%E6%97%A5/837efce8-55ab-4976-bafd-438cbeeed328.jpg

最美面孔 汪俊,城北街道花园桥社区居民

最美故事——“一个女婿顶半个儿。”在93岁老人薛荣生的心中,女婿汪俊比他的亲儿子还要亲。

薛荣生是城北街道花园桥社区2组的村民,老伴已逝世二十多年,二人有一个女儿薛宜秀,汪俊是上门女婿。退休后两年,薛荣生就因高血压、脑血栓住院。当时,由于岳母身体不好,妻子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汪俊便主动请假侍候岳父。岳父不能下地,穿衣穿袜、喂饭喂药,汪俊都抢着干。

2006年3月,薛荣生又因中风,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常年卧病在床。此时,汪俊已退休,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岳父,他决定不再找活干,专心在家侍候老人。做饭、喂饭、穿衣、洗衣、端屎端尿,这些是他每天要做的。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岳父病情大为好转。妻子薛宜秀对丈夫更是感激不尽,她说:“我和汪俊一起生活了四十多年,不管什么时候,他都随叫随到。他对我父亲比我照顾得还要好,让我很感动。”

如今汪俊六十多岁,身体大不如前。“侍候他是我应该做的。”当被问及是什么能支撑自己一直这样走下去的时候,汪俊回答道。

三十年来,汪俊行孝道、尽孝心的行为感动了左邻右舍。乡邻们感慨道:“他这样,一般人做不到。我们要向他好好学习,善待自己的父母。”

最美心语——我自己的父母早已去世,岳父就是我的父亲。

最美期待——将来我还会尽我所能照顾岳父,希望岳父的身体越来越好。

□记 者佘 俐 通讯员顾海燕

 

 

妇幼保健事业的美丽天使

 

http://rgdt.cpcrugao.cn/XZ_UploadFile/2017%E5%B9%B4/3%E6%9C%88/12%E6%97%A5/ae376d16-d47a-4cc9-8e5a-1647a4437c92.jpg

最美面孔 吴琼,吴窑镇卫生所妇幼保健医生

最美故事——自2008年以来,吴琼一直在基层卫生所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她是基层一线一名普通的医师,但她在普通岗位上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平等对待每一位需要服务的百姓,多年如一日。

2008年,怀揣着对妇幼工作的热爱,吴琼被分配到吴窑镇卫生所。在吴窑镇卫生所工作8年时间,她从妇幼保健新人逐步成长为业务能手,一人挑起妇女保健工作和儿童保健工作。

在吴琼的精心呵护下,全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8年的3‰降到2015年的0.6‰。她熟练掌握保健知识和业务技能,开创全面妇保和儿保服务;指导医院和村卫生室基本卫生和重大卫生服务,改进完善基层妇幼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规范孕产妇系统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妇幼工作健康发展……2015年,她共体检儿童3000多人,家长满意度100%,树立起妇幼保健医师的良好形象。

除了正常的门诊业务工作外,吴琼还负责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相关工作。工作中,她坚持立场和原则,把守关口。是信念的力量,让吴琼在平凡的岗位上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最美心语——作为基层妇幼工作者,我想对孩子们说:“请紧握住我的手,让我带你走过生命的严冬;让我的温暖融化你生命的冰雪;让我听见你心中花开的声音。”

最美期待——今后我会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恢复健康,帮助更多的家庭重建信心,重拾幸福。

□记者佘俐

 

 

28年无怨无悔守护英烈

 

http://rgdt.cpcrugao.cn/XZ_UploadFile/2017%E5%B9%B4/3%E6%9C%88/12%E6%97%A5/5094127a-6492-46c4-af24-6a3438a35f4b.jpg

 

  

最美面孔 张孝礼,市民政局吴庄烈士陵园专职护陵员。

最美故事——1987年,张孝礼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火中左眼失明,被评为三级伤残,荣立二等功;1988年复原,组织安排他到烈士陵园担任专职护陵员,一守至今28年。

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员,到复原地方的陵园护理员,28年来,张孝礼信守一名革命战士的承诺:当好“雷锋式”护陵员。28年中,他把11名牺牲战友归葬烈士陵园,昔日战友的亲属得到精心照料;28年中,他完成97名分散烈士墓的集中安葬,如皋“慰烈工程”名扬江苏;28年中,他义务讲解陵园烈士英雄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万余场次,吴庄烈士陵园成为江海平原上闪耀中华的红色教育基地。28年中,他多次被市民政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被市总工会评为“劳动模范”。

多年来,张孝礼把在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带到新的工作岗位,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积极践行党员义务。每天早晨5点半准时起床,巡逻、清扫小路、擦拭墓碑。为了方便市民群众参观瞻仰烈士陵园,他主动放弃节假日,吃住在陵园,身兼陵园管理、接待、服务、讲解、安全、保洁及资料保管等数职。

最美心语——我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是战友冒着枪林弹雨把我从战场上背下来。我活着回来了,但很多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要永远和他们相伴,我无怨无悔。

最美期待——我早已把他们当成我的家人,这里是烈士们的家,我就是他们的警卫员。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一直守下去。希望在有生之年,把爱国主义种子传承下去,让昔日血沃江海大地的革命烈士精神闪耀中华!

□记者顾洪基 通讯员张惠玲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