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建党初期,全市就有许多进步青年追求真理,寻求解放和改造中国的道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吴亚鲁同志就是杰出代表。1924年,江苏第一代用师范(后改称通州师范)学生组织的晨光社,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恽代英同志的热情支持。“晨光社”的丛永琮、王盈朝由恽代英同志介绍入党。接着,成立了党支部,这是全市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到1927年,如皋、南通、海门相继建立了中共县委员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和1929年,南通地区先后成立了党的南通特区委员会和通海特区委员会。李超时、何昆、黄火青、刘瑞龙、张爱萍等人在通海如泰一带发动农民建立农会,组织赤卫队,于1930年4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终因敌强我弱,于当年10月失败。斗争中,曾形成通海如泰游击根据地,是当时全国15块红军游击根据地之一,地跨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县、靖江、泰兴7县,根据地中心区面积达125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在游击根据地内进行了建政、分田的尝试,宣布成立了如皋县革命委员会及余中、三益区岸北工农革命委员会。如皋县工农革命委员是江苏省最早成立的、也是唯一的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在江安区的六甲、朝阳、陈堡和卢港区的鄂家埭等4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负责处理乡村政权事务,发动群众支援武装斗争,并调解地方纠纷,形成了在“如皋、泰兴的边境,周围一二百里赤色区域全由‘共爹爹’管理农村”的局面。1930年2月6日,通海区联席会议通过的《游击战争行动大纲》中作出了“毁灭一切封建契约,没收地主土地”的规定;3月26日,党的通海区五县县委书记会议提出了“目前就应当领导群众没收地主土地,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4月23日,通海特委发出了“在赤色区域应该坚决的马上分配土地给农民”的指示;5月18日,通海特委制定、颁发了《暂行土地法解释书》,对土地的没收对象、分配对象、分配办法和土地的使用作出了规定,这可以说是全国第一部土地法。在如泰地区的六甲、江安、石庄、卢港、镇涛、东溪、龙溪、黄桥等区,通海地区的东五区的三益区、余中区等地区,都展开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的分田运动。分到土地的农民,秋季种了一熟庄稼。红十四军活动区域内的分田、建政,虽然范围不大,且处于草创阶段,后来又因军事斗争的失利未能坚持下去,但它是通海如泰游击根据地人民对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权的一次有益尝试,对其后的革命斗争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爆发。南通城乡普遍兴起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日军入侵南通。3月17日,南通沦陷。接着,又侵占如皋,并派兵出犯茅镇、掘港、汇龙、金沙等城镇。
1938年8月,党的秘密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江北特区委员会成立。至1940年8月,江北特委在开辟苏北沿江,特别是通如海启一带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南通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939年11月,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是年底,江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挺进纵队从扬中渡江进到江都沿江一带,苏皖支队分批进入扬州、仪征、天长、六合地区。1940年6月底,新四军挺进纵队面对国民党顽军的突然袭击,开展郭村保卫战,先后歼敌三个团。7月,江南指挥部率部渡过长江,并改为苏北指挥部,将所属部队整编为第一、二、三纵队。苏北指挥部率部东进,在黄桥、蒋垛、营溪、古溪、搬经等地,歼灭顽军2000余人。
8月下旬,新四军在黄桥召开通如靖泰各界人士代表会议,宣布成立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陈同生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同时成立了如皋、泰县、泰兴、靖江四县抗日民主政府。如皋县抗日民主政府系接管国民党如皋县西南行署后成立。
9月,苏北特委(1939年春挺纵三支队政治处组建,负责开辟江都、扬州、泰州等地区工作)和江北特委撤销,中共苏北区委员会成立,陈毅、陈丕显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同时成立泰兴中心县委、如皋中心县委,分别领导泰兴、泰县、靖江,如西、如皋东乡、启东、海门等县的工作。
10月初,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向新四军发动大举进攻。苏北指挥部沉着应战,全歼进攻黄桥的韩德勤主力1.1万人。10月7日,苏北指挥部移驻海安。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一部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一部胜利会师。是时,海安地区大部属泰县。10月中旬,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海安镇正式成立。海安、李堡、栟茶、立发、雅周、蒋垛等区归泰县管辖。10月下旬,新四军第三纵队奉苏北指挥部命令,长驱200多华里,进入通如海启地区,改组、建立了南通、如皋(东)、启东、海门四县抗日民主政权。如皋(东)县抗日民主政府系接管设在东马塘的国民党如皋县政府后成立,辖运盐河以东地区。原西乡的如皋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如西行署,于1941年3月改称如西县政府。1945年9月,因如皋城划归如西县,遂将如西县复名为如皋县,如皋(东)县则易名为如东县。
1940年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选举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生为副议长,公推韩国钧(字紫石)为名誉议长;改组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公推管文蔚为主任。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纵队改编为一师三旅。为了打破日伪的分割封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实行小省制,将华中划分为八个战略区,并以长江以北,黄海以西,大运河以东,宝应、东台一线以南为苏中区。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撤销,成立苏中区党委。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撤销,成立苏中行政委员会,管文蔚任苏中行政公署主任。苏中区先后建立第四、第三、第二、第一4个行政区(相应设四、三、二、一4个专署)和兴东泰特区。
1941年3月,苏中第四行政区成立,辖南通、如皋(东)、启东、海门四县。如西县和泰县辖区的海安大部分地区属是年4月成立的第三行政区。11月,中共苏中区党委决定成立兴东泰特区,为“联抗”(新四军领导下的一支执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任务的武装部队,全称是“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防区。其范围是:兴化、泰州、卤汀河以东,东台、安丰、富安、李堡以西,兴化、蚌蜒河、东台以南,李堡、海安、曲塘、姜堰、泰州以北。1941年7月,泰县所属海安、曲塘、白米一带的通扬运河以北地区,建立“海曲白河北办事处”(简称泰北办事处)。同年10月,苏中区决定将原属泰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的泰北办事处及海北区公所交给联抗领导,直属苏中行政委员会,11月后属兴东泰特区。1943年1月,经苏中行政公署批准,撤销泰北办事处,成立紫石县抗日民主政府。紫石县下辖区级政权6个。1944年10月,“联抗”部队经过四年浴血奋战,胜利完成党所赋予的特定使命,经苏中区党委决定,撤销“联抗”部队番号和兴东泰特区,紫石县划归第三行政区。
1941年2月,泰县通榆河以东地区建立泰东办事处,后称泰东行署,3月改建泰东县,治立发桥、李堡等地,以位县东得名。1942年11月,泰东县并入东台县,隶属苏中第二行政区。1944年11月,苏中第二行政区撤销,东台县划归第四行政区。
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南通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8月,南通地区军民对日寇进行最后一战,于8月18日收复如皋(东)掘港;8月23日,解放南通县金沙镇;8月29日,收复启东汇龙镇;9月1日,解放东台;9月12日,收复海安;9月21日,攻克如皋城。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皖边区政府决定,将原苏中第三、四两个行政区合并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管辖泰县、泰兴、靖冮、南通、如皋、紫石(1948年3月更名海安县)、东台、台北(今大丰)、如东、南通县政府,东南行署,黄桥市政府,崇明办事处。次年1月撤销黄桥市政府;3月撤销东南行署,建立海门、启东两县政府。
1946年7~8月,华东野战军展开苏中战役,取得“七战七捷”,其中五战发生在南通地区。苏中战役后,华野实行战略转移,北撤苏北、山东。1946年8月6日,由于南通至如皋沿线为国民党军队占领,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被敌分割为东西两块。为加强行政领导,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中共华中分局决定,将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及崇明办事处5个行政单位从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划出,另建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1947年1月,海门、启东两县又合并为东南行署)。1946年9月,苏皖边区政府在苏中设立办事处,苏皖边区第一、二、九专署属之。1947年3月划出南通、如东两县西部设立通如行署,隶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1947年11月,苏中办事处撤销,设立苏皖边区华中行政办事处。苏皖边区第一、二、九行政区隶属华中行政办事处领导。
1946年冬至1947年春,在国民党军队的全面清剿下,南通地区转入极为难苦的敌后坚持时期。据九分区统计:敌方占250个乡、2300个村、550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220万人;而我方仅控制188个乡、1600多个村、1900平方公里、80万人。在苏中区党委和一、九地委的领导下,南通地区军民坚持原地斗争,不断扩大战果,恢复、巩固阵地。1948年秋,转入主动进攻阶段。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中原)、第三(华东)野战军乘胜南下,长江以北国民党军队纷纷溃逃。各县县城和主要集镇相继解放。1月20日,海安镇解放;1月26日,金沙镇解放;1月27日,如皋城解放;1月28日,汇龙镇解放;1月29日,茅镇解放。2月2日,南通城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专员公署(简称九专署)的崇明也于当年6月2日解放。1949年1月,东南行署撤销,分别建立海门、启东两县政府;次月,撤销通如行署,所辖地区分別划归南通、如东两县。
(王昀辑录整理)
红十四军游击区域图

苏中四专署行政区划示意图
(1943年1月)

苏皖九专署行政区划示意图
(1948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