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古往今来,每当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都有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以身报国,甘死无怨,这是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民族基因,是中国人几千年历久不衰的“血性”,也是中华民族得以衍衍不息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说:军人应该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道德。这“四有”品质不仅仅是军人所有,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应具有的共同品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四有”军人——位于如皋市东陈镇蒋宗村4组的老兵史孝忠。 年少参军 浴血奋战保和平 1944年8月,史孝忠还是一个19岁的小伙子,在一个寂静的清晨,简单收拾了行李,在家人的不舍目光中,毅然决然地踏上抗战之路。进入部队之后,他先是进入苏浙军区参军,随后加入第三野战军八团一连。在部队里,史孝忠跟着队伍与日军打游击战,埋地雷、炸汽车、拆铁路,视死如归,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1945年,日军投降,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最终胜利。抗战胜利后,史孝忠跟随共产党军队撤到江北,先后参加了高邮战役、泰州战役、海安战役、江阴战役。 史孝忠老人回忆说:“在江南,我们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拉锯战,打了8天8夜,几进几出,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全连只剩下了9个人,但我们没有退缩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彻底击溃了国民党部队。在海安李堡,我们与国民党打了漂亮的一仗。我们夜里到了李堡的西南角,挖战壕,天不亮开始攻击,那时我们的装备都是在江南打仗时和打日本人时缴的,打得很痛快!”随后,在如黄公路战役中,史孝忠因腿部负伤跟随部队前往山东,担任首长警卫连副排长。史孝忠老人向记者展示了受伤的那条腿,撸起裤管,指着腿上一处大而深的疤痕说,当时没有药,伤口感染,形成了一个大脓包,整条大腿都肿得厉害,过了一个多月,伤口才慢慢愈合。史孝忠说,伤疤就是他的“纪念章”! 光荣退役 扎根基层献青春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后,史孝忠从部队退伍回乡。回到如皋,他曾担任南凌乡指导员。在担任指导员期间,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自我加压,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农村的各项工作,为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始终抱定责任心,心怀使命感,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积极摸底排查问题,主动化解群众矛盾,竭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与化解冲突的平衡点,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对当事人耐心劝解、细致疏导,以心换心、以情感人,虽然调解过程中有过误解和委屈,但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他还利用村民代表会议或开展村民小组活动,将党的惠农利农政策送到每村每户,送进百姓家中,力所能及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听党话、跟党走”是史孝忠一辈子的格言,这样一个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至今仍然在村支部协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配合党组织上党课、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不忘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初心,积极发挥余热。 老骥伏枥 意气风发忆往昔 昔日的战场英雄虽早已卸甲归田,但他们身上的那股热血和荡气回肠的军魂依旧令人肃然起敬。如今已92岁高龄的史孝忠老人每天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放在床头的手表校准时间。老人说,这是他在部队多年养成的习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经历了抗战洗礼的史孝忠老人,早已视金钱名利如浮云。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很硬朗,下田种地样样行,一点也看不出他已是92岁高龄。当年和老人一起参战的老兵,大多离世了,他还依旧精神矍铄。给他拍照时,他坐在家中的长凳上,两腿并拢,双手搭膝,目视前方,身上洋溢着军人独有的一往无前的精气神。 老人回忆,当初参军的时候,家里父母兄弟都非常的担心,很怕他一上战场就回不来了。老人心中告诉自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大家都没有在国难面前挺身而出,而是躲在同胞的身后,国家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如果没有他与广大的抗战英雄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家人好友又怎能在家乡安全地生活? 或许正是有着这些令人难忘的抗战记忆,老人格外珍惜晚年的安稳日子。采访中多次听到老人提起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足,同时他更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抗战的不易,更好地铭记历史,才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皋市老建会推荐 作者 顾忠兵 张雨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