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区新闻>> >> 正文  
学用红色刊物 弘扬老区精神
2017-08-18 16:35:39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四学四争”学用红色期刊实践活动心得交流会

 

8月17日下午,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了“四学四争”学用红色期刊实践活动心得交流会,全区党政领导代表,区、街道、村(社区)老促会、关工委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中小学生代表近80多人参加会议,海安县老促会理事长田友峦、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强到会。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学四争”学用红色期刊实践活动于2017年年初启动,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深化“学红刊、忆党史、扬精神、促发展”活动,不断“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从而“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全面小康”。“四学四争”学用红色期刊活动主要内容为认真学习《中国老区建设》《江苏老区》《铁军》《大江南北》等红色期刊,在学用刊物实践中争做扶贫帮困的热心人、争做创新发展的带头人、争做促进和谐的解难人、争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此活动开展以来,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区党群组织到街道、村(社区),特别是全区老促会、关工委各级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带领全区干部、群众、中小学学生认真读刊,开展“四争”实践活动。截至8月17日,全区党员干部在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中,已走访家庭、企业4500多家,帮助贫困家庭和部分企业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一支由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和“五老”组成的老区扶贫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各村居和社区,认真结对帮扶,服务群众,及时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各街道、村开展大、中、小型主题教育活动和系列活动计70多场次;收到干部、学生和老区扶贫志愿者们宣讲稿、征文稿100多篇,有的已在网站和有关刊物上发表。

 

心得交流会在区党群局副局长景爱喜的主持下揭开帷幕。参加交流发言的有党政干部代表,大学生村官、后备干部代表,工作在关工、老促会一线的“五老”代表和中小学学生代表。他们均通过自身的学习感悟与参加活动实践的亲身经历,有声有色地谈出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10人的交流发言结束后,区老促分会理事长刘凤翔对上半年全“四学四争”学用红色期刊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回顾,并对交流发言的情况进行了点评。区党群局局长金山存即席讲话,他号召并要求全区党群组织和关工、老促会团体,以及全体中小学生要团结一致,进一步努力提升“四学四争”内涵,进一步推进“四学四争”活动,进一步弘扬光大“四学四争”正能量。

 

 

 

最后,县老促会理事长田友峦讲话。他首先对所有交流内容提出“真人真事、有声有色、真情感人”的评价,对发言者进行点赞,然后回顾我党我军光辉历程和事迹,对老促会的工作性质、任务作了进一步说明,要求老党员、老干部和年轻同志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成为传递红色基因的主体,让红色期刊进课堂、进社区,让“四学四争”活动进一步深入下去,从而有效地完成老区宣传、老区扶贫等工作任务,争取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蔡方俊  

2017年8月18日

 

 

下面附上此次交流会部分发言稿,敬请编辑审阅,酌情予以发表。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蔡方俊

(一)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教导   

 争做扶贫帮困热心人

壮志街道老促会会员小组组长  生龙官

 

我,1957年参加教育工作,1999年退休。近20年来,我退休不退职,认真学习,积极工作,先后担任壮志街道和洪旺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促会会员小组组长、海安县关工理论宣讲团讲师。近年来,我连续订阅《中国老区建设》《大江南北》等红色期刊,做到每期必读,觉得收获颇丰,指导了自己工作和行动。

今年,我从红色“四刊”中又不断学习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的指示。4月,他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日子。”同时他还强调指出:“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他要求要针对致贫原因分类施策,戒搞形式戏做虚功,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总书记的教导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想: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名关工人,更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脱贫攻坚的志愿者,扶贫帮困的热心人。

1、帮贫困大学生解难题。

2015年7月,壮志村26组的俞振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他家中祖父患胃癌,为治病负债六七万,祖母体弱多病,父亲在上海打工跌伤了左臂,母亲因陪读暂无工作,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我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主动为俞振向民政部门申请救助,代写报告到村办公室请村长盖章,到开发区民政局拿回审批表,填好审批表又到村办公室请村长盖章,最后送开发区民政局。获得批准后,我亲自把一千元救济款送到俞振手上。俞振和家人非常感激,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2、为困难学生献爱心。

施秦村学生范许娅的母亲许瑞华患尿毒症,每周两次到县人民医院血透,因为治病,家中负债十多万。为了不影响范许娅的学习,我一方面多次找她谈话,鼓励她好好学习,一方面每年都给她送去救济款200元,组织退休老同志为她赠送学习用品,过年时,我给她送去肉包子等年货。范许娅决心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回报党的关怀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关爱。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丁妍,左祥雨等困难同学也都进行过资助。

3、向患病职工送温暖。

前年,职工曹某的丈夫患鼻咽癌,腿又跌伤,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今年上半年,曹某本人又被诊断为宫颈癌。得知此情况后,我主动捐款,并动员退休老干部献爱心,你五十,他一百,共捐献爱心款近千元。当我把大家捐献的爱心款交到曹某手上时,曹某十分感激,对老同志的爱心表示万分感谢,决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回报社会。

4、做留守儿童的贴心人

洪旺村3组的胡海东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多年在内蒙打工,小海东跟不识字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我聘请崔扬云担任小海东的爱心妈妈。崔扬云陪小海东一起拾鸡蛋,培养小海东的劳动观点,每天指导他完成作业,引导他关爱孤寡老人。小海东过生日,我主动买蛋糕陪他一起过生日,联系开发区团委为小东实现小小愿望。现在,小海东正在快乐健康地成长。

杭红艳的父亲杭桂明多年来一直在俄罗斯打工,红艳的母亲也一直在外打工。红艳基本上跟年过七旬的祖母一起生活。祖母年迈且不识字,只能照顾红艳的饮食起居,教育的事谁来管呢?红艳的父亲拉着我手说:“生主任啊 ,我们夫妻俩常年外出打工,教育红艳的事就拜托你多操心啦,你就做红艳的爱心爷爷吧。”就这样,我担任了关心教育杭红艳的爱心爷爷。

思想上教育,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我让杭红艳参加“走访队”。访问抗战老英雄葛坤连老爹,聆听老英雄讲述抗战故事;参观粟裕同志纪念馆,听我介绍抗日名将粟裕大将的抗日事迹。她在日记中写道:“昔日抗日寇,血肉筑长城;如今鸣警钟,国威镇安倍。”通过活动,杭红艳同学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得到了锻炼。

学业上辅导。杭红艳同学智力不差,就是学习不够认真。我就对他说:“红艳,你伯伯有文化、懂技术、养鸡效益好,你婶婶没文化、不懂技术、养鸡效益差,这就说明有文化的好,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啊。”每周日上午,我定时检查红艳的作业,有不懂的地方及时给予辅导。她的物理成绩较差,经过六七次辅导后,红艳开窍了,物理学习成绩上升了。有一次,物理测试,杭红艳竟是满分。物理老师很惊讶:“嗨,杭红艳的物理成绩竟是满分,真是奇迹!”一了解,噢,原来是得到名师指点呢!

生活上照顾。前年冬天的一天检查作业时,我发现杭红艳的手被冻裂了,我立即到医院为她买了冻疮膏,吩咐她晚上用温水洗后涂在手上。大约过了两个星期,裂开的小口子就好了。2015年夏天,学生到校外辅导站活动时,杭红艳的肚子疼得厉害,我赶紧用电瓶车把她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肠炎。我为她取药,陪她输水,输完水,把她送回家,嘱咐她好好休息按时服药。她奶奶逢人便说我照顾红艳比娘老子还周到。

2015年7月,杭红艳参加中考成绩达线,被立发中学录取了。杭红艳的父亲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从俄罗斯给我打来国际长途:“生主任啊,红艳能考上立发中学,你真是功不可没啊!谢谢谢谢!你确实是一位称职的爱心爷爷!”

学习红色“四刊”,按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办事,在扶贫帮困方面,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足挂齿。但是,因为我在县党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理论宣讲和扶贫帮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海安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文明办、县老干部局授予我“海安县最美夕阳退休老干部”光荣称号。我的照片和事迹因此登上了《海安日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干出更好的成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二)

读红刊  学感恩  争做全面发展好学生

上湖村学生   张妍

我名张妍,家住上湖村14组,新学期就要到开发区实验学校初中部读书了。在上湖,大家都知道,我两岁亡父,五岁丧母,是一名出了名的苦命孤儿,如今我已14岁了,之所以能在亡父丧母后健康成长,全靠党的关怀、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有民族,所有地方、所有群众、所有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挂念和那些学用红刊济危困、甘献爱心救贫苦的善良人们拯救了我,让一个苦命孤儿能健康成长。

红刊吹送正能量   失亲孤儿遇救星

      那是2005年10月27日,晴天一声霹雳,我父亲张跃明患尿毒症,双肾坏死,年仅32岁的他因家无巨资为其换肾而去世。父亲去世不久,母亲又患上红胆囊症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13日不幸离开人间,时年34岁。飞来的横祸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转眼间贫穷了,我成了苦命孤儿。就在我悲痛欲绝、生存无望的时候,上湖村学用红刊积极分子、老促会分会的许树楼爷爷来到我的身边,为我撰写发表了《破碎家庭孤儿的呼救》文章,很快在全县产生反响,原海安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柯德来来了,县国税局的领导来了,农商行南屏支行的领导来了,社会上的一些好心人也来了……他们是老区结对帮扶的使者,是落难孩子的亲人,红刊正能量让他们成了苦命孤儿的救星。

红刊为我指航向    孤儿不孤践梦想

    每当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受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们的关怀时,我就会想,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好人,他们凭什么要去关爱一个孤儿?后来我终于知道,关爱我的好人大多数都在用红刊。是红刊要求他们要热心公益、服务群众。后来,许树楼爷爷告诉我,读红刊也能激励青少年学生操行守则,做好学生呢!从那以后,我也爱上了红刊的读用。2015年,我登台作了《学法立德学做人,践行梦想报党恩》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今年7月中旬,我读了许树楼爷爷推荐给我的《中国老区建设》2017第三期上《脱贫,需要这样的精气神》这篇短文后,思绪万千,深受教育和启发。文章的主人公刘顺喜拒绝领导的帮扶钱物,他认为“吃救济,不光彩”,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穷。刘顺喜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脱贫致富的决心值得点赞。我家是个标准的贫困户,这些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上的好心人全力救助我这个孤儿,这是爱的奉献。这种状况不能无休止的延续下去啊!然而,爷爷、奶奶已是古稀之人,傻姑每日三餐等着吃,未成家的二爷爷将迈入七旬老人的行列。看来,我成了家中惟一的脱贫希望。我已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岂可眼看全家坐吃山空。我要学习刘顺喜的志气、勇气和骨气,当务之急,要勤奋学习,打牢知识基础,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立志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以此来告慰九泉下长眠的父母双亲,以此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关爱呵护、教育和培养,报答所有曾经为我洒来爱心的萍水相逢的好心人。反思自己,小学阶段我一路领先,“三好生”每学期榜上有名,2015年荣获英语书画二等奖,2016—2017年我被评为学习优胜者,2016年获阅读知识竞赛二等奖,进而获得2017年“阅读之星”的美称。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曾获得“感恩最懂班级之星”、优秀少先队员、勤俭节约小明星等荣誉称号。今年暑期在江苏省少工委、常州市文明办联合组织开展的“情暖童心·手拉手共成长”爱心公益行活动中,我作为海安的学生代表参加常州三日行活动倍感荣幸。第一天,我与南通市9个陌生的小伙伴在嬉戏谷见了面,相互渐渐相识起来。第二天早餐后,我们一起来到嬉戏谷运动竞技场举行“手拉手公益行”启动仪式,开展“种好幸福树,放飞新梦想”和“习爷爷·我们向你说句心里话”等手拉手系列活动。下午2时,我们来到环球动漫嬉戏谷景区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感受科技魅力。晚上7点30分,我们举行了“爱在常州·童心梦圆”手拉手篝火晚会。次日7点半,我们前往中华孝道园观摩“孝雅少年在成长”主题展示和传统礼仪体验活动及红领巾游园寻访活动,最后举行了公益行活动总结结束了此行。这一别具特色的活动让我终身难忘。良好的起步开局是成功的一半,我将不忘初心,沿着红刊指引的航向奋力扬帆远航,实现我的夙愿梦想。

红刊扎根在我心中   学以致用永做好学生

      红刊是良师益友,精神中的优质大米;红刊是我们青少年了解老区过去和现在,传承红色基因导游;红刊是激发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内在动力。红刊知识丰富,文章体裁多样,很多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学红刊能拓宽我们青少年的知识面,为我们写作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学红刊要真学真用,学用结合。让我们在各级老促会、老区扶贫协会、老区扶贫基金会的引领下,迅速掀起学用红色期刊的高潮,让红刊永远扎根在人们心灵中。

 我感恩社会感谢党 ,一定积极参加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实践活动争做全面发展好学生。

 

(三)

弘扬老区精神   奉献伟大事业

洋蛮河村大学生村官    谢田春

我是洋蛮河村的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青干部。几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引导下,工作之余,经常翻阅《中国老区建设》、《大江南北》等红色刊物,并通过参观、瞻仰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和海安烈士陵园,到洋蛮河伏击战纪念碑祭扫,对我们海安的辉煌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是粟裕将军带领的新四军、华野部队和海安的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肩并肩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十多年来,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海安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奉献,奋力拼搏,使我们海安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作为一个年青干部更应该弘扬老区精神,为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

调查研究 做扶贫帮困的解难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儿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因此,扶贫帮困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我在村里分工民政工作,及时了解全村的低保、五保、残疾人、贫困户信息是我的工作职责。在开发区开展的“知民情 解民难 促民富 暖民心”的“走帮服”活动中,我和同志们一起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到群众所急、所盼、所需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再及时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的办法。

洋蛮河三组的张维梅,44岁的丈夫韩才军去年初患肝癌住院,一年多医疗费用花掉几十万元,今年三月仍不治身亡,原本不富裕家庭,一下子债台高筑,上有一个年老多病的母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张维梅一下子崩溃了。对这样的一个家庭,我们一边申请慈善救助,一边向上级民政部门申请低保。由于处理及时,很快就得到了落实。到目前为止,洋蛮河全村低保户13户,一般贫困户13户,五保户3户,均得到了扶贫救助。20177月南通纪委来我村检查,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扶贫帮困和走帮服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为民服务 做促进和谐的热心人

洋蛮河21组的杨树凤,是一个80多岁的空巢孤寡老人,同时也是结对帮扶的一般贫困户。春节前夕的一个晚上,在卖废品的途中被一辆同向行驶的摩托车撞伤,伤及肋骨和头部。我刚好路过,发现后立即联系其亲属一同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并主动落实与肇事方理赔的衔接工作,确保老人安心。老人出院后,我每天早上或下午都要到老人的住所探望,了解老人身体的恢复情况和生活起居状况,在老人体能需要恢复时,我及时为她送去了四足助行器,以防止老人在锻炼的时候摔倒,造成二次损伤,使老人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今年六月份,接到上级通知,对本村的退伍军人、现役军人、优抚对象进行信息登记。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白天要收集资料、登记、核对、复印相关的材料,虽然有同事帮忙仍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别的同事都下班了,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将每个人的信息登录到电脑。工作到后半夜,虽然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但想到这是为民服务,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份努力,心也就坦然了。

关爱儿童 做广大学生的贴心人

三年前,我刚到村里工作,支部就分工我负责关心下一代工作。在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仲庆同志的指导与配合下,我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几年来,我们社区关工委、校外辅导站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每年的主题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我们组织同学们走访抗日老战士、老党员,到洋蛮河伏击战纪念碑扫墓,讲革命传统故事和洋蛮河伏击战的故事,参观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烈士陵园,让同学们了解韩铁心、高凤英、范钦元等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学习海安老区人民群众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今年八一建军节,我们又组织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以“乐一天农民艺术节”的形式开展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暨“学史立志 崇德向善”主题教育活动,2000多人参加,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注、关心、关爱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是我们关工人的职责。洋蛮河三组的张韩春,就读于海安曲塘中学,下半年高三,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她的爸爸因患癌症,医疗费花去几十万元,仍于今年三月份不治身亡,家中还有一个年老多病的奶奶和刚上一年级的弟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为了帮助张韩春完成学业,度过难关,我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了解到慈善机构有一项针对特困学生的救助,我便积极收集材料,填写申请表,及时上报。目前这项申请正在提交中。希望能够解决张韩春的后顾之忧。

精益求精 做关心下一代的责任人

洋蛮河社区校外辅导站在县、区关工委的指导下和开发区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每年的活动均接近70次,其中主题活动10多次,参与的青少年达2000人次以上。每个月,我都提前精心策划,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环境的布置,活动开展时的摄影,电子档案和文字档的整理,通讯报导的发布等等这些工作,再忙我也要一丝不苟的把它做好、做细、做精,并及时上报开发区文化站进行公示。在图书阅览室,我为前来看书的同学免费办理借书证,每个活动日都会有同学前来借书还书,我都不厌其烦的给他们办理。在电子阅览室,我也常常为同学们辅导上网知识,精心管理,不断提高校外辅导站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大大增强了校外辅导站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但本社区的同学正常来参加活动,还吸引了周围几个社区和邻近村的不少同学前来借书、还书、接受辅导、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了校外辅导站的育人功能。

几年来,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距支部和各级领导对我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今后,我一定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继续努力读用好《中国老区建设》等红色刊物,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老区精神,为我们海安老区人民多做事,做好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四)

弘扬老区精神正当时

——学《中国老区建设》有感

农林村后备干部     吕刚

《中国老区建设》是一本众所周知的红色刊物。它不仅是老同志的知音,青少年的益友,更是指导我们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良师。

读《中国老区建设》给了我一次次亲近历史的机会,书中以鲜活、具体的事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是一本富有内涵的史料性杂志,书中的文章包含着对党史国史的重溯,对侵华战争的追溯,对改革开放的坚定,对强国富民的自信。这份杂志,它所承载的史实,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更是要我们把所受到的教育,不断转化为今天工作中扎根基层、勇往直前的动力,指导我们在工作中创优争先。作为一名村干部,我们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奋斗,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的服务基层,我个人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 弘扬老区精神、铸钢筋铁骨

基层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某些干部自视甚高、瞧不上“穷地方”,过不惯“苦日子”,一到基层想的不是工作,不是群众,是怎么“找关系”、“寻门路”再回城里过“舒服日子”。很难想象这样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对群众缺乏感情,做事情只会“拍脑门”的干部能走长远、能促发展。“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年轻干部不能怕吃苦,要争取到基层锻炼的机会,珍惜在基层的时间,多接触群众,多了解基层,只有锤炼出过硬作风,不怕吃苦、敢于吃苦、乐于吃苦,从基层沃土中汲取充足营养,才可成大事、成大器。

二、弘扬老区精神、砺赤诚之心

民谚有云:“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一颗赤诚之心,乃是党员干部能在基层广阔天地有所作为的根与本。在广袤的基层土地上,我们拥有着天底下最朴实的群众。他们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能把办公室移到田间地头,多和他们聊聊天、交交心,多解决点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基层党员干部若是能够主动下高楼、出庭院,入企业、走农村,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困,老百姓怎会有怨气?试想,党员干部若是能及时解决群众家中那些入学难、行路难、吃水难等所谓“小事”,若是能真正杜绝那些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正之风,怎会不赢得群众的肯定,怎会不收获光明坦荡的人生? “赤诚”二字,勾勒出基层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勇于担当。老百姓不一定记得你提的口号,但一定会记得你在任时帮他们开了一口井、修了一条路、筑了一道堤、架了一座桥、建了一所学校。百姓的认同、认可,就是检验干部合格与否的试金石。

三、弘扬老区精神、炼奉献之魂

我是农民的儿,我愿意在基层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在基层的舞台上散发自己的光与热。我是一名党员,我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献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我们的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则是那座桥下的中流砥柱,是无数根红丝带中的一根,应该以老一辈公仆的典型事迹作为行动的指针,应该将讲奉献进行到底。敢于奉献,才能无悔于青春。

《中国老区建设》给了我精神上的鼓励、工作上的帮助、生活上的充实,拥有它,我就了解着过去、把握着现在、思考着未来。

 

(五)

“红刊”引领,结伴助人

——《大江南北》阅读情缘

立发桥村退休教师  范钦俊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退休后我结识了一个好伙伴,他是城东镇交警中队一名警官,名叫夏世伦。我们开始结识于2010年9月,那时我刚退休,立发桥村请我负责村关工工作,在一次立发桥村关工工作会议上,我遇到了夏世伦警官,他手里拿着《大江南北》,我也刚接到《大江南北》2010年第8期。一会儿,我们就《大江南北》中的关心下一代工作,要从关注家庭贫困的儿童做起的议题,展开了讨论。原来他也有负责立发桥村下一代青少年成长的工作任务。我们两个谈了好久,最后握手约定,只要是立发桥村的青少年成长问题,我们共同关心。

夏警官说话算话,2014年11月15日,立发桥村丁祎家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那天清晨大雾笼罩,丁祎同学的父母骑摩托去工地打工,路上遇车祸,双双身亡。这天大灾祸,使正上初二年级的丁祎同学成了孤儿。

事件发生之后,我和夏世伦警官共同认为,要以我们经常阅读的《大江南北》上介绍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共同关心丁祎同学的成长。我和他共同找到丁祎,夏警官当即与丁祎同学结对帮扶,并请立发桥村领导见证,写下结对帮扶协议。自此以后,丁祎成了夏警官子女一样的关心对象,也成了我负责的村关工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和夏警官志同道合,两人经常相会,总不忘谈《大江南北》,喜欢谈论其中的精彩文章。如2017年第318期《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任弼时教子》《难忘军民鱼水情》,当然,每一次相会也总要谈到孤儿丁祎。      

丁祎是一个不怕困难,力争上进的好女孩,2012年7月,丁祎考取了曲塘高级中学。2015年8月,被南京工业学院浦江分校录取。在这数年中,夏警官把丁祎当亲人看待。丁祎考取高中和大学时,夏警官宴请朋友和父老乡亲为丁祎升学祝贺。

就在丁祎考取大学的大喜日子里,她不但没有欣喜的表情,反而忧心忡忡,常含眼泪,村干部发现这一问题,找丁祎询问原因,原来丁祎同学听说夏世伦警官因工作需要要从交警中队调出。丁祎怕无人照顾她,心里产生悲痛。我听说此事,专门找到夏警官,他立刻打电话,把交警中队今后所做的安排措施告诉了丁祎。原来交警中队又安排,将由中队长黄小强负责继续照顾丁祎。9月,黄小强带丁祎去南京工业学院浦江分校报到。

2016年,丁祎回立发桥村时对我说:“范老师,我这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能顺利地读大学,是因为有党和政府,有老师,有关工委和夏警官、黄警官这样成千成万的人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发给《大江南北》杂志社的贺信所说,我们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的主旋律,秉承传统、再接再厉、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所做出更大贡献”。

 

MultiAttachPh
[编辑:高锋]
上一篇:如皋市“两会一处”举行2017年度扶贫助学资金集中发放仪式下一篇:海安县大公镇“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体会选编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