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今日风采 >> 正文  
海安老区优秀教师群像(三位)
2017-12-22 10:17:38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因为承诺     所以坚守

——记苏中海安老区优秀教师 戴海燕

严德本 徐兵

   小时候,看到老师那鬓白的头发和小伙伴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聪明好学的农家女孩戴海燕就立下誓言将来也要当一名教师,后来如愿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

   家乡老区的老师和乡亲们都来为庆祝,都说村里飞出了金凤凰,可有人担心家乡没有浓郁的梧桐树把凤凰招回来。的老师没有说什么,却送给一本笔记本,扉页上赫然写着“我们需要你,这里的孩子需要你!”。泪眼朦胧,在心里默默地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当然会回到家乡。这里有我敬佩的老师,有我亲爱的乡亲,有我的誓言,我的根呀!

   村里八十几岁的大爷拄着拐杖来了,抚摸着的头:“孩子呀,到了外面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回来教村里孩子,我们需要你。”我使劲点了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便踏上了那条外出求学的路。

   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可我却不敢耽误一分一秒,勤学苦练,因为知道自己肩负的是老区的老师和村里人对自己的期待。

   在毕业之际,择途之时,成绩优异的完全可以选择留在城里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但是没有犹豫,没有徘徊,怀着对家乡父老的一份承诺,主动申请到家乡村小当了一名教师。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家乡老区村小这个工作岗位,常有人问为何不往好一点的学校去,我总是一笑了之,其实,心里知道这里需要我。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到私立学校和办学条件好的学校的考验,面对母亲患病住院,是教师的职责,让多次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选择了留在村小。时刻牢记对家乡父老的承诺,因而在工作上从不计较得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

   在教学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性格内向的丁同学,她胆小,不喜欢与人交谈。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从不发言。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又不敢问老师和同学,作业困难,是个典型的学困生。该生的奶奶反映: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孩子贪玩,学习自觉性差。想要使她得到转变,就采用先调查访问,然后个别谈话,了解基本情况。再与家长联系,提出建议,平时多挤出时间与她交流,了解她的内心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关心她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平时我给她义务补习功课,生活中经常给予关注,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后来孩子的学习已经到了班级前列,在课堂上发言踊跃,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性格也开朗多了。

   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仅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做品德高尚的人。张同学在一个星期六伙同几名学生一起去超市偷了一辆电动赛车。一次上课,我见他神色慌张,心神不定,便找他谈话,引导,他说出了实情。我狠狠地教育了他,当时,他痛哭流涕。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戴老师,你的话我将铭刻于心,人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质,我要用美德来占据我丑恶的灵魂。”当我看到这篇日记后,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高兴,学生对的感情是多么深刻,也为自己挽救了一个学生而骄傲!现在,班的学生都有一种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品质,个个争当班级小主人,人人为班级争光。看到孩子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打心眼里高兴。

   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过去。在学生眼里,是个受喜欢的老师;在同事眼里,是个有亲和力的老师;在家长眼里,我是个被认可的老师。逐步走向成熟,坚持“让村里的孩子走出去,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乡”的信念,坚守着单调和贫寒,一守就是十余载。

   由于村小条件简陋,无法提供教师宿舍,每天来回奔波,却从不迟到、早退。每天,总是早早地把教室卫生打扫好,希望给学生们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晚上总是加班加点,办公室里我总是最晚离去。多少个日夜,始终如一,从未间断过。十年如一日,为了当初的承诺,勇敢地担起乡村育人的重任,踏踏实实做好每天的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从没有对工作产生任何抱怨。十几年来一直探索教学规律,刻苦钻研业务,创新教学方法,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承诺,扎根村小。老百姓的一句“我们需要你”,让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村小的岗位上。“我们需要你”这句话是前行的动力,“为了家乡的孩子们,值了!”是持守的信念。

    苏中海安老区的师德标兵、南通市优秀教师戴海燕为了自己的诺言,坚定地选择了教书育人,选择了甘为人梯,选择了以苦为乐。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乡村老师” 

 

 

水乡“孺子牛”周夕荣

    21年坚守,他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水乡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未来。

    美丽水乡,他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水乡娃娃”的成长。

    在“里下河水乡”瓦甸,有所瓦甸小学。这里地处海安县的大西北。21年前的瓦甸贫穷,落后,中师毕业的周夕荣放弃了可以留校的大好机会毅然决定回到这里。这一干就是20年,从没听他说过后悔。周夕荣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里……

领导眼中的多面手

  周夕荣老师担任瓦甸小学的总务工作,同时任教一个班的数学。在领导眼中,这是一名以校为家的好同志。每天天微亮,他就来到学校,先拿起大扫帚把整个校园扫个遍,再给每个班级打开门。他总说:“孩子们来早了,要是门没开,站在外面该多冷啊!”

   住在学校附近的付老师清楚地记得,那是个炎热的星期天中午,她正在家中午休。周老师到他们家借打农药的机器,一问才知,原来周老师发现学校空地上长了许多杂草,便想利用休息时间打上除草剂。后来,她跟同事们聊起这件事,大家都说:“怪不得咱们学校这么整洁,原来跟周老师是分不开的呀!”

每一个瓦小的老师都见过这样的一个场面:放学后,一个戴着白色口罩,拎着清洁工具的中年人,穿梭于男女生厕所,认真而又仔细地打扫着。他就是周夕荣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同事们说:“孩子们打扫就可以了,你干嘛要亲自打扫呢?”他总是微笑着回答:“厕所,光凭孩子们是打扫不干净的。”

在瓦小,孩子们的凳子坏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找周老师修,日光灯坏了,还是去找周老师修……因为,他是大家公认的“多面手”。

孩子眼中的好老师

周老师常说,如果每个教师都能为学生付出一颗爱心,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即使将来不能成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但一定会成为一个懂得孝敬父母、懂得关爱他人、懂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接到哪个班,他总喜欢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时间挨个到孩子们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一次他到学生杨亚成家中发现他家空空荡荡,除了一张床、几张桌子及一些简单家具外,家中再没别的贵重物品。原来孩子几个月时,父亲在一次意外中身亡,母亲紧接着改嫁,孩子完全由老人一手抚养大。于是,在平时周老师就注意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帮助,孩子没有作业本和铅笔,他买了给他。孩子怕开口说话,课上就多让他回答问题,平时注意多与他交流。中秋节,听杨亚城奶奶说,一家三口人就买了两个月饼,周老师就送给他一盒月饼。现在杨亚成长大成人了,还不时到学校看看他的好老师。

2001年下半年,周老师接的班级中有三位同学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为了缩短他们跟别的同学的差距,他决定除了课堂上多给他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另外放学后及双休日也抽出一些时间来辅导他们完成作业。于是开学后不久的一个星期五,周老师通知这几个同学星期六到校为他们辅导。可到了星期六早上,他起床后,发现腹部疼痛,以至于连步子也迈不开,冷汗从额头上直往下流。他心中非常着急,因为学校还有那几个孩子在等着他,而且其中一个学生施某离学校还比较远。周老师忍着疼痛坐在门前,看能不能找个人捎个信。正巧,他看见一个学生家长去上班,忙叫住她,请她顺路到学校让施某跟他妈妈回家。后来医生来了,诊断可能是阑尾炎,就给周老师打了一针,让他躺在床上休息。八点半左右,腹部没原来那么疼了。他连忙起床,忍着痛骑了五六里的路程赶到学校,发现学校附近的两个孩子已到家。然后他又骑了五六里路赶到施某家,辅导他完成作业,再了解他学习上还没学懂的内容并进行辅导,直到他把近几天学习的内容基本掌握了他才又骑着车赶回家。

身有残疾的韦晟永远记得,是周老师背着他送他去三楼上电脑课;学生袁金铭忘不了是周老师给他清洗沾上大便的裤子;便秘的沈程还记得,那次是周老师给他挤上“开塞露”……

同事眼中的好大哥

周夕荣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老师,可是画画,唱歌……样样精通。同事邹老师说:“我能在县里上课获奖,多亏了周老师。”原来,自从知道要去县里上课,她便请周老师帮她做课件。每一次试上完,周老师跟她都要一遍遍地修改到晚上9点多。她心里很过意不去,可是周老师笑笑说:“没事,小事一桩!”同事们只要上公开课,便会去找他们眼中的“好大哥”帮忙做课件。大家都说;“我们的奖章里都有周老师的一半。”开学时,他经常穿梭于每个教室帮忙出黑板报;艺术节中,他一有空就帮同事训练学生合唱;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尽可能地去帮助。大家私下里都竖起大拇指夸他:“好人,真是好人!”

正是那些飞出水乡的孩子电话里的问候,贺卡上的祝福,和看到他们取得成功的喜悦,以及老乡们看待他的真诚与期待,让周夕荣一直坚持到现在。他常说,我愿做水乡里一头孺子牛, 在教育这片沃土上默默地耕耘着。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用行动去播撒爱,用爱去培育心灵,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平凡的师爱,一定能够发挥巨大的力量。

 

 

为了农村孩子父母的那份期待

——苏中海安老区“最美乡村教师”张仕美老师小记

   “我也曾是农村孩子,我也是一位农村孩子的母亲,我理解农村孩子父母的那份期待。”这是苏中海安老区“最美乡村教师”张仕美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农村孩子父母的那份期待,她在农村一扎根就是25年,在农村学校这一方热土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丰富着“爱”的内涵。

“爱”在学生和家长的期待中发芽

1988年8月,张老师怀抱着美丽的憧憬踏进距家近30里的如皋夏堡初中任教,踏进校门的一瞬间,她惊讶了:这是怎样一个学校啊!最豪华的是两排平房——教室。学校简陋得腾不出一间单独的宿舍给她,安排她和另一位带着孩子的女教师同住,那份落寞真的无法言说。然而,当她踏进教室时,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渴求的眼睛留住了她。

后来,学生家长的一份馈赠——一束开得旺盛的桂花让她对农村教育,对农村学生的“爱”在心中生根发芽。张老师说,那是她的第一拨学生,那些孩子比她小不了几岁,大多有着农村孩子的淳朴,但也有一些比较调皮。一次,她去一个调皮学生家家访,那学生非常惊讶,也许是因为从来未有老师踏进过他的家门;他又非常兴奋,因为那时的学生都把老师去家访看着是荣耀的事——老师关心他。临走时,学生的母亲从院落间采来一束开得正旺的桂花塞在张老师手中,满含期待的说“老师,农村人没什么可以感谢你,这几枝桂花你就收下吧,这孩子就全拜托你啦!”孩子母亲眼中的期待让张老师为之一怔:多么熟悉的眼神啊,她清楚的记得第一天走进学校时,母亲也是用这样的语气和这样的眼神把自己托付给老师的。她在心中对自己说“你也是农村孩子,你应该知道农村父母的期待!你不能辜负农村孩子父母的那份期待!”从此,对农村教育,对农村学生的“爱”在张老师心中生根发芽。她用爱浇灌着农村孩子这群稚嫩的花朵,孩子们用他们独特的“爱”——学年末考试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陪伴她一起长大。张老师每每回忆这段往事时总是那么动情。

三年后,张老师带着这份爱调到爱人所在的学校——雅周初中,这是一个偏距四县交界的普通农村学校,这一落脚距今就是22年。

“爱”嬗变为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1年8月张老师带着不满两岁的女儿来到雅中,那时农村学校正处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的时代,张老师调来时正赶上学校缺少语文教师,虽然张老师学的是政史专业,且已有三年的政治教学经验,但她还是主动、愉快地承担起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身处教学第一线,她深感教书育人任务的艰巨和责任重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让每一堂课都对得起学生,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她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专业素养,特别是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和素养。她还潜心于教学科研,在《语文教学通讯》、《教育研究与实验》这样的核心期刊上常见到她的文章,后来她还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文凭,2006年顺利晋升高级职称。

张老师常说:教师的责任大于天,因为学生就是学生父母的天。为了这份责任,她精心备课、上课。她不拘一格接受各种教学思想,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因教学成绩突出,4年后,她就担起了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从1999年开始,她一直担负着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在历史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学校缺专职历史老师的情况下,张老师又主动担负起毕业班历史学科的教学。她所教的学科,无论是语文还是历史,每年中考都位居平行班前茅。这么多年来,在张老师心里,爱已经嬗变成一份对学生、对家长的责任。

“爱”的缤纷花朵在师生间绽放

1995年下半年,张老师受命担任学校第一届住校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级大多是路途远,父母不在家的孩子。作为住校生的班主任,她比其他班主任有多了几份责任,虽然家离学校仅1公里,但为了学生她缠着爱人和她一起住到学校里。每天夜里总是等学生全部进入梦乡后才回宿舍。一天夜里,班里的学生高小祥突然腹部剧痛,张老师顾不上自己感冒发热,立刻送他去医院,打针,挂水,待他稍好后又送他回宿舍,当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了。在她担任班主任期间,有多少学生接受过她母亲一般的关爱,多得她自己也记不清了。

担任班主任期间,张老师关爱每一个孩子,更关注那些有问题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他们的心灵,用心去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让他们身心健康愉悦地成长。

初中生生理上大多进入青春期,有些女生因生理变化引起各种不良情绪,张老师便利用各种形式专门对女生进行指导,不但使她们懂得青春期的生理卫生,还去除了她们心理上的阴影。对学生的关心与爱在师生间架起了心灵的桥梁,同学们都把她当知心朋友看待,向她吐露心中的秘密:“老师,我喜欢上一个女孩怎么办?”“老师,我该不该回那个不知天高低厚的男孩子的信?”“老师,我父母老是吵架,我该怎么办?”没有真诚的爱,哪有如此真诚的信任?

“爱”和“责任“是永远都不会打折的

2008年,张老师被推为校分工会主席和镇女工主任,她的工作更忙了,但她对学生的爱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她也没有因此而让自己对学生的责任有一点点折扣。

在张老师的抽屉里有一张特殊的贺卡,它不同于每年教师节和春节孩子们送他的祝福贺卡,这是2013届毕业生在今年母亲节送给张老师的,这是一张夹着一束康乃馨和200元钱的贺卡,贺卡上这样写着:

尊敬的张老师:

    在这一年里,您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无私地教育着我们,培养我们成人、成才,正如我们的母亲一样,不求回报。

        我们在得知您自己出钱为我们买课外辅导资料后,我们为了感谢您——我们伟大的母亲,这是我们的心意。

    祝我们的母亲:节日快乐!

                                    您的孩子们

原来,这一届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第二学期开始时,张老师为班上语文差的十几个孩子买来辅导资料。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义务辅导他们,她并没有告诉学生是自己掏钱买的资料。可是细心的孩子们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选择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用这样的方式回馈老师。张老师看了贺卡后,很是感动,她收下了贺卡和康乃馨,但退回了200元钱,她对学生说:“贺卡和花,我收下,但钱我不收,只要你们考到好成绩,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馈。”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的,孩子们是懂爱的,孩子们也是懂得回馈的,每年她都能收到早已毕业的孩子们像雪片般的发来的贺卡。今年中考,孩子们用行动回馈了她们心中最美的老师;陈博源的语文成绩由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108分上升到127分,许吉同学的语文考了130.5分,这两位同学以总分700分和702分的好成绩录取一档海中。张老师所教的班语文中考成绩增值位居毕业年级榜首。

为了农村孩子父母的那份期待!在雅周这块土地上,在农村学校这一方讲台上,张仕美老师用对教育的爱,用对学生的爱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本人先后获得县“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教学骨干教师”“嘉奖”“记功”等荣誉称号。她25年立足农村学校,默默耕耘,她无愧她的学生,她无愧农村孩子父母的那份期待。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