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缪凡
一块块冰冷的墓碑竖立着,寒风瑟瑟,龙柏森森。庄严肃穆的氛围与除夕的热闹形成鲜明反差。大年三十的午后,仔细清理完一处杂草后,“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赵风和直起身来,指着不远处的一座红顶农房对记者说:“看到没,河南岸左边第三家,就是我的家。儿女们晚上回来吃年夜饭,我都没准备好呢,还是清理陵园杂草的事要紧。”
位于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洪旺村7组的烈士陵园,埋葬着赵坚等34位革命烈士。赵风和的家距此隔着一条小河,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对于年近九旬的赵风和而言,义务守护了72年的这个植满松柏的陵园,远比家重要,“我的家是‘小家’,这里是34位烈士们的‘大家’,过年了,我得为他们打扫好‘房屋’。”
1946年,根据党组织安排,民兵赵风和与战友深夜将烈士赵坚的遗体藏在柴堆中“偷”回、安葬。从那时开始,16岁的赵风和许下承诺,永远守护烈士英魂,从此,他踏上了义务守陵的漫漫长路。1990年,赵风和为赵坚烈士义务守墓44年后,县委、县政府将赵坚烈士墓迁址,并为赵坚烈士和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其他33位烈士立碑建园。在老人的坚持下,他成了烈士陵园的“专职守护者”,这一守又是28年。
“把烈士安顿好,为他守好陵,是头等大事!”为了便于守陵,赵风和拒绝跟随子女去苏南安享晚年,至今仍独自一人住在烈士陵园附近。
手拿小铁锹,顺着中间的水泥道路,赵风和一个一个地仔细查看每座陵墓,有杂草就顺手清理,为烈士整理“冠荣”,“要过年了,活着的人还要穿新衣呢,死去的人,我也要帮他们整理整理住的地方。”72年了,一位位烈士的英灵,就像赵老的一个个亲人。“过了今天,我就89了,都说我老了,你看我干活的样子,我老了吗?我还要继续守下去哩。”
打扫起来干净利落,清晰记得每块墓碑下尘封的革命往事;讲述烈士故事时自豪洋溢、目光如炬,布满皱纹的脸上泛出奕奕神采……赵风和不像耄耋之年的老人。他熟悉陵园的一草一木,建园时亲手种下的40棵柏树,当初才酒樽口那么粗,如今已长得海碗一般粗了。树长大了,人也老了。眼看自己愈加年迈,对于这份特殊的使命,赵风和一直不舍,“承诺过的事,我就要做到。坚持一天,就是一天。”
昔日风华少年已至暮年。因为高龄,村干部多次跟赵风和商量“接班人”问题,但对于这件事,他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陵园北边200多米处有一座桥,名叫赵坚桥。在将陵园杂草、尘灰彻底清理干净后,赵风和倚在陵园旁的一棵柏树上,目光向北张望。“现在几点了?”“两点半。”“嗯,应该快到了。”“您在等谁?”“我的一位老朋友。”赵风和说。
10多分钟后,一个骑着电动车的瘦小身影出现了。下桥后,直奔陵园。车龙头上,一边各挂着一只水桶,水桶里兜着块抹布。“赵老爹,不好意思我来晚了,今天道路打扫任务重,我也是刚忙完。”“没事没事,来得及,咱们一起把墓碑擦洗下就好了。”
她是“江苏好人”刘宏燕,今年58岁,目前是城东镇的一名环卫工人。黑龙江籍的她远嫁海安后,帮助丈夫照料他的前岳父岳母和前妻留下的子女,操持家务。空闲时她到敬老院护理孤寡老人,先后资助17位困难家庭的孩子继续就学。她还曾奔赴江都,义务照顾烈士李继富的母亲张秀玲。去年4月,从媒体上得知赵风和的事迹后,刘宏燕每周都会骑近一个小时的电瓶车,来到洪旺村打扫陵墓。
为了让烈士们“干干净净”过年,刘宏燕提前一周就跟赵风和约好了除夕下午一起行动。“老人年纪大了,下河取水不方便,容易摔着,所以这事儿得我来。”刘宏燕边说,边拎着桶直奔河边,不一会就拎上来满满两大桶清水,“一桶水擦洗三块碑后就得重新换,不然擦不干净。”
自去年下半年改建后,陵园修葺一新,清扫负担轻了不少。“以前墓碑间铺设的都是小方砖,间隙里的杂草特别难清理,得用小刀一点点抠,一不留神就划到手。”刘宏燕摊开双手,指尖上布满划痕,“现在都统一铺设了大地砖,好清理多了。”“用除草剂的话,不就轻松了?”“那哪儿能,你看这后面一大片的可都是湖桑田,万一洒到一丁点儿,可不得了。”刘宏燕听后直摆手。
赵风和说,一开始刘宏燕过来义务打扫陵园时,自己并未想过她会坚持这么久。“每周来至少一次,打扫一整天。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这个陵园我交给别人不放心,有她照料,我放心了。”(海安县老促会顾兴余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