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区新闻 >> 正文  
幸福“八味”润古稀
2018-09-26 16:36:45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专稿

——在南莫镇“改革春风靓南莫”庆祝会上的发言

海安市南莫镇老促会 印玉文

题记:

今天,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座谈会上,我作为老促会的代表、以70岁的经历,用《幸福“八味”七十春》为话题,倾吐我一个乡村退休干部的心声:

改革东方潮,光辉四十春。祖国日日新,人民时时乐。幸福“八味”浓,人生感慨多。

 

“一味”吃。大集体、大呼隆时的“瓜菜代”那阵子,吃不够,总是不够吃。定量户口的肉票,有肉吃,有粮票,吃得到米茶米饭。农民吃肉要等队里养的猪肥了,逢时过节才分上一点点。吃肉要吃肥的,因为,那时人的油水太少了。生产队每次分肉,跟队长、会计好的才能分上肥肉。农民吃粮要等队里分配,口粮按劳力等级分配。我家人口多,劳力少,基本上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主食吃的都是全糁儿粥,有时加上山芋、大头菜、萝卜叶等。没有米,用大麦轧成麦片当米吃,甚至仅喝山芋、萝卜叶烧的“菜叶汤”度饥。只有家中来了客人和过年、过节,才看到一点大米。客人是上亲,过意不去,要谦让好长的时间,想给客人多添点,难啊!客气呗!那年,小叔订了门亲,小婶家的七姑八姨,连所在大队的头头脑脑都从遥远的高沙土地区赶来帮着相亲,吃上两顿好饭菜,混个饱肚子。现在吃菜要吃素的、野生的,过去当饭吃的野菜、萝卜、芋头、大头菜和各种粗粮都要到超市、大饭馆才有。今天,我的感慨是:“如今,吃饭不用粮票,吃油不要油票。无菜不下饭,每天都得炒两个菜喝两杯小酒。”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下人吃饱,城里人想吃“好”,有钱人要吃“草”了。

“二味”穿。“票证时代”那阵子,人们穿的是五花八门。买布要用布票的,家里人多的,粮食不够吃,只能用布票到上海换成粮票,还要偷偷的,“票贩子”投机倒把当时公安还抓人呢,穿的有些布丁加补丁的衣服,用进口化肥袋做的衣服,后来有了的确良、涤卡的。用白布染上蓝色的叫“蚂蚁布”,内衣有不染的,就穿老白布。而且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又老三”。记得我当年脱下的一件的确良白衬衫,穿到大儿子身上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上高中的年头。脚上冬天就穿用芦苇花编成的“毛窝儿”,垫上稻草;身上裹着老棉袄,就过了严冬了。改革开放后就不得了了,打缝纫的老妈失业了。全家人新衣服要穿就买时兴的,挑名牌的买,过去在大城市才能看到的时尚美女靓男,如今在水乡农村、百姓家里随时可见。今天,我的感慨是:“时装店里买新衣,春夏秋冬四季新,讲究时尚挑款式,穿着比走亲戚还要好。”

“三味”住。八十年代以前,乡亲们住房多是茅草、芦苇壁帐屋,甚至猪圈、羊圈靠着灶台,一间房可住上三代七、八口人。后来,四面墙用泥土夯实,再后来,草盖瓦檐,再后来就有了五架头、七架头。幸亏咱家有个七架头的瓦倒檐房,娶上媳妇也就不用愁了。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咱家的低矮平房都变成了高大宽敞的大楼房。城镇住宅小区、公寓、花苑、农民集中居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生活安定。不少先富起来的庄稼人已住上了农家小别墅。“昔日住房简陋,今日别墅楼房。”这是最现实的比照!

“四味”用。昔日家徒四壁,今日电器满堂。这一点不是夸大。尤其是已丑牛年启动全国家电下乡工程,彩电、电话、冰箱、空调源源不断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是40多年前农民想也不敢想的事。如今,随着全面小康的渐进式达成,百姓民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比宾馆还豪华。咱家世居的南莫村,普及了有线电视,八成农户装上空调、太阳能,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也进入了农家门。液化气、电磁炉、电冰箱、洗衣机、固定电话基本普及。曾几何时,作为身份和地位象征的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就连那些“留守老人”的口袋包里也装上手机或小灵通。咱家所在的村民小组,90%的人家装上电脑,联接了宽带。我写下小诗存照:“电灯电话,网络天下。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成为新农村佳话。

“五味”行。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百姓行的是“两脚车”——步行,后来有了脚踏车,买自行车还要用票才能买到“凤凰”、“永久”牌的,且每个五百多人的生产队,有一两辆自行车的就了不起了,所以才有了“宁借老婆,不借新车”的笑话。而现在出门就是电瓶车、摩托车,出远门坐的是汽车。小康家庭有家用小汽车也不再让人生“红眼病”。咱村26个村民小组中的388户百姓人家,就有了自行车302辆、摩托车289辆、电瓶车238辆、汽车包括小轿车96辆、配以相连的县镇公路和村组内贯通的水泥路(即农四路)回家,从根本上做到“外出不用走,小车开到家门口”。今天,海安的70岁以上老人乘公交车不要钱。

“六味”路。从前,门前的出脚路是泥泞的乡间小路,雨天“一拧二三斤,一滑三四尺”,住在乡下的人,有自行车子出门的要带根竹竿、小木棒什么的,预备剔车轮上粘的烂泥土,或“车骑人”(人扛自行车)。现在都村村、组组建成了砂石路、沥青路、纵横交贯的宽阔水泥路。“昔日道路狭小,今日平坦宽畅。路通业旺民致富,同奔小康踏大道”这是赢得百姓口碑的功德与业绩。

“七味”钱。“昔日囊中空瘪,今日钱袋鼓足”。放在40年前,四万多人的家乡南莫公社仅有建筑队、砖瓦厂、铁木生产社等不超过“个位数”的乡办集体企业。农村劳力全都束缚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就连传统的“草、木、瓦、篾、漆”农村五匠都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就咱家这户中等劳力的人家,年均人纯收入仅100元左右。30年后的今天,咱村70%以上的农民当上“农民工”、“小老板”,200多名青壮年出国淘金,仅咱村的村级创业园区就有8家企业落户园区,实现了农民洗脚离田,家门口上班的梦想,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现在,咱村定点在信用银行和邮政银行村民个人储蓄额达到3亿多元,是40年前全公社的1000多倍。咱老人还享受政府发的老年人补助,真的是养老无忧!

“八味”劳。过去农民种地靠牛,面朝黄土背朝天,烂手烂脚过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一年苦到头,温饱难解决。现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替代了人工的劳作,闲时无须人下田,收获季节拿上袋子就装粮。老弱病残在家就能轻松应付,年轻力壮的劳力都可以打工、经商、办企业,在商品经济的舞台上一显身手。往上数40年,咱村真的是“天荒”,全村没有一个大学生,而今,人们对知识、技术越来越重视,家家有人上大学,知识、技术成了致富的本钱和源泉。

幸福感言:

回味改革开放光辉灿烂四十载,咀嚼人生“八味”七十年,我真情地讲:再用三天三夜,也品不尽改革开放惠及老百姓福禄寿喜财、真善美乐学等等的“人生百味”,更多的“人生福味”让百姓民众越品越香醇:延续了3000多年的“皇粮”——农业税,被彻底取消—这是“喜味”;九年制义务教育彻底落实,孩子上学不用交学杂费了—这是“学味”;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大病报销比例越来越大—这是“寿味”;农民全部参投新农保,高龄农民享受高龄补助—这是“福味”;“农家书屋”遍及乡村,科普、欢乐、普法、送戏“四下乡”、“农民乐一天”—这是“乐味”……

改革开放前的“三农”状况,青少年没有经历过,难免有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喝了甜水不知甜。作为过来的人,作为老一辈,我有责任对他们加以启发、引导、不当坐享其成的享乐派,而要做共创祖国美好未来的创造者。饮水思源,勿忘党的领导好,勿忘社会主义好,勿忘改革开放好!千言万语归并真情心语:中国何以强,缘有共产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应该满怀感恩之心,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祖国好建设,感恩社会主义好制度!衷心祝福祖国永葆青春。

借今天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喜信,我还要加上一个心愿:到建党100年时,我还要说说人生“十味”一百春哩!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