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同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湖南会同人,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粟裕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我军重要的领导人。在我军众多的将帅中,他以擅长大兵团作战指挥与著辉煌而扬名中外,享有“常胜将军”的殊荣。 一 七战七捷是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起点,是华中野战军粟裕司令员的经典战例,海安是苏中战役的指挥中心。七次战斗各有特色,粟裕走险棋、出奇兵,采取“啃骨头”、“拔钉子”、“舍近求远”、“围魏救赵”、“雷公打豆腐”等多种战术,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给敌人以全歼速决。 海安保卫战——避其锋芒吃“肥肉”。敌人两战两败,自不甘心,汤恩伯集中6个旅的兵力,气势汹汹从如皋、姜埝合击海安,粟裕得到消息,十分兴奋,这无疑又是送到嘴边的一块肥肉。海安是苏中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蒋军判断我军势在必争,妄图依仗其优势兵力,在海安同粟裕部主力一决雄雌。摆在粟裕面前有两种选择:与敌决战或放弃海安。 粟裕反复掂量,如我在海安与敌人决战,敌众我寡,将付出极大代价,正中敌人的下怀,不如避其锋芒,先以小部队实施运动防御,杀伤和消耗敌人,然后撤出海安,给敌人以我军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错觉,造成有利于我歼敌的战机。 为慎重起见,粟裕利用当时能搞到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人力车、自行车、民船,一天一夜兼程150余公里,风尘仆仆地赶到淮安向华中局作了请示报告。得到支持后,粟裕马上命令主力部队后撤休整,仅以第7纵队一部在海安地区进行运动防御战。第7纵队刚由苏中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接受命令后,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巧妙地袭扰敌人,令敌人通宵不得安宁,还要浪费大量的弹药。仅7月31日夜对敌人巧妙的袭扰,就消耗了蒋军炮弹万余发。 从7月30日到8月3日,7纵以3000多人的兵力抗击了5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并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换得了杀伤敌军3000余人的战果,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新纪录。8月3日,粟裕命令7纵队撤出海安,海安运动防御战至此胜利。 二 李堡之战——口袋“装敌”两个旅。华中部队撤出海安后,蒋军65师和第105旅、第7旅一齐拥进海安。蒋军极度夸张地吹嘘“战果”,胡说我军伤亡竞达“二三万人”,宣告“苏北共军大势已去”。于是派出65师和105旅由海安继续北犯。粟裕又一次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第二天早晨立即电告华中局、军部和军委:“敌骄兵轻进,必有机可乘,出现我歼敌良机,我主力已集结于海安东北,伺机出击。” 次日即获军委复示,“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预备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7日,蒋军进一步暴露出骄兵的弱点,竟然在前沿一线声势造大地频频调换防地,给粟裕造成了“歼于未隐”的大好时机。粟裕立即设置“口袋”,集中兵力,首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中。以第1师攻歼李堡、角斜之敌第105旅主力;以第6师的第16旅攻击丁家所守敌第105旅另一部;7纵及新由淮南调来苏中第5旅和华中军区特务团,协助主力攻击。 当我军发起攻击时,李堡镇的敌人正忙着交换防务。敌新7旅19团,接替第105旅314团。天黑下来了,也是19团活该挨打,他们刚接替防务完毕,警戒还没有派好,工事没有筑好,部队位置也没有分布好。就遭到我1师发起的猛烈攻击。敌人猝不及防,顿时乱成一团,一夜之间全部被歼。率领第19团前来李堡接防的敌新7旅少将副旅长从田云,成了我1师俘虏到的第一个国民党将军。 李堡被我攻克的第二天,由海安踊踊东进的敌新7旅旅长黄伯光仍然蒙在鼓里,率领21团向李堡进发,结果,一步一步往我6师在7旅配合下设置的口袋里钻。这又一次显示了我军在内线作战,有着解放区人民群众作依靠的优势。敌人越是深入我解放区,我军行动越能得到群众掩护、民兵、群众、个人严锁消息、缉查敌探、弄得敌人耳不聪、目不明。我1师、6师部队以及华中野战军机关3万人集结休整两个星期,驻地距离海安最近的只有一二十里,敌人却毫无所闻,而我军对敌人的出发时间,行军队形,途径地点都能随时掌握,一清二楚。 中午,排有3路纵队行进的敌军进入我伏击阵地,我16旅第54团当即迎头痛击,7纵队第57团迅速断敌退路,敌遭我突然打击,混乱不堪。这时,隐蔽在距公路七八百米处的52团1营,在营长袁捷带下率先从中间出击。兄弟部队也从两侧一起冲杀上去,一颗颗发出巨响的手榴弹,一把把银光闪闪的刺刀,一下子就把敌人队伍冲乱了,许多敌人还没有来得及拉开枪栓就做了俘虏。下午5时,我军发起最后攻击不到30分钟,就把被包围并分割成数块的敌人消灭干净了。这一仗,52团1营无一伤亡,俘敌300多,战士手中的“汉阳造”,“大盖子”换成了汤姆式、卡宾枪。 李堡战斗,前后不到20个小时,歼敌近两个旅,共9000余人,打得大快人心,此战打破了蒋介石妄图迅速解决苏中问题的美梦。蒋军已无力组织全面进攻,因而被迫调整部署,而我军却在战斗中不断得到加强,用缴获来的武器改善了装备,还补充了大量的解放战士。 毛泽东命令整编后第5旅和军区特务团都划归粟裕指挥,并指示粟裕:“你再布置几次作战……彻底粉碎苏中蒋军之进攻,对全局将有极大影响。”使苏中战局发生了开始向我方倾斜的变化。 三 1940年11月7日下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新四军的一部分领导同志和战士,在陈毅、粟裕同志的带领下,聚焦在海安串扬河码头上,高兴地等待着刘少奇同志的到来,船靠岸后,少奇同志从船舱里走出来,码头上人群中哗哗地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少奇同志身穿一套旧的灰军服,面容清瘦,他神采奕奕地跨上码头。陈毅、粟裕同志迎上前去,与大家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在海安与陈毅、粟裕一起制定发展,巩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大计,领导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筹建了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指挥部,海安一时成为苏中抗战的政治中心,成为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密切关注的地方。 1941年初,作为苏中区党政军最高领导者粟裕同志,率领新四军第一师和苏中军区始终战斗在苏中抗日最艰苦、最困难、最危险的最前线。4月10日,粟裕同志在海安县角斜召开了新四军第一师直属队干部会议,作了《由正规战转为游击战的一些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了“一切工作为了发动群众抗战的工作要求”。4月20日,苏中军区在角斜的邻近栟茶镇正式成立,粟裕同志在成立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阐述了苏中特殊战略地位和苏中抗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角斜抗日自卫队正是在粟裕同志率先垂范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区不离区,乡不离张”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密切配合主力军、地方军,同敌人进行了数百次的战斗,涌现出不少“坚持英雄”和“支前模范”。 1958年角斜成立人民分社,在毛泽东“大办民兵师”的伟大号召下,正式成立了民兵团。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大将,在听取动员部傅秋涛部长汇报民兵建设情况下,要求加强备战需要:“每个军分区要认真抓好1—2个基干民兵师,一旦有事,马上可拿出来100—200个师。”角斜公社民兵团正是从备战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本着“四个着眼”,贯彻“五个坚持”,开展“六会”训练,做到“四个统一”,从而切实达到毛泽东提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 四 1964年7月17日,1966年3月24日,先后分别被中共江苏省委和江苏省军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南京军区授予“红旗民兵团”光荣称号。 1975年4月17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主持中央军委日常事务的粟裕大将,奉命乘公务车赴华东地区考察。5月22日下午,来到海安县角斜镇,检阅了“角斜红旗民兵团”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李堡以东过去是盐碱地,现在都变成了良田,庄稼都长得很好,多种经营也搞得不错,我们要珍惜这幸福和平的生活。但是,国内外的敌人还不死心,如果敌人从苏北登陆,你们这里是首当其冲,你们要切实有所准备,要学会打坦克、飞机,还要准备打装甲快艇,要始终保持‘角斜红旗民兵团’的荣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既是民又是兵,农忙时要集中全力搞农业生产,农闲时组织军事训练,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宁可千日有备,不可一日无防,平时练武多流汗,战时杀敌立功劳,要为‘角斜红旗民兵团’增添新的光彩,让这面红旗永远飘扬在江海平原,黄海之滨!”随后,粟裕大将一行还参观了“角斜红旗民兵团”展览室,并和“角斜红旗民兵团”民兵代表合影留念。接着前往县烈士陵园,看望常年埋葬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革命烈士,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并应邀亲笔题写了:“海安革命烈士纪念馆”。 1986年10月8日,在苏中战役胜利40周年之际,由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三家联合署名,在海安建立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 1994年4月10日,由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举办,“粟裕与苏中”研讨会在海安召开,楚青与到会代表一起合影。 1994年10月,中共海安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许多新四军老同志的意见,积极筹建陈列馆,并于2004年元旦对外开放。对此,海安不仅有遗址,有碑,有馆,有铜像,而且又有粟裕生平展和粟裕部分骨灰安葬处,实现了粟裕同志与长眠在这里的战友永远在一起的心愿,所以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同志,生前多次高度赞赏,对海安有关领导和我明确指出,“海安是我的第二故乡……” 战神粟裕历史的丰碑永远耸立在海安大地。 作者为海安市七战七捷纪念馆原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