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本 印玉文 王宏进
在里下河水乡南莫镇,提到年届四旬的“水乡粮王”崔小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他创办粮食烘干中心助农增收的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早些年,崔小卫从技术学校毕业后南下打拼,凭着技能和聪明,很快成为外资公司的技术主管,享受着“白领”生活。但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牵挂,就是在外创业的游子应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一些贡献,因为这片热土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3年前,崔小卫被镇村选荐为青年后备干部,授予“青年乡贤”荣誉称号。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父老乡亲走共同致富之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他在镇村干部、老促会负责人的帮助下一连跑了10多天,考察论证创业项目,决定创办生态粮食合作社,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
第一年,他流转本村500亩复垦地、低洼地,创出了好收益。
第二年,他流转外乡1000亩农地,但由于麦、稻收获季节都连续遭遇阴雨天,只好将粮食送到外县粮食烘干厂烘干,增加了不少成本。他更为家乡父老乡亲的粮食都被雨水淋湿霉变了,根本卖不上好价钱而痛心。
思虑再三,崔小卫在年初召开的全镇表彰大会上说出了创业心声:回乡创业始终坚持一条信念,滚动发展增收益,惠及和造福一方乡亲。
他投入巨资在家乡黄陈村创建粮食烘干中心,新增了3辆运输车,便捷服务农民增收。夏收时,他义务派车120余次,免费为留守老人、困难农户运送、烘干、售卖粮食1万多吨。秋收时节,他高质量烘干合作社一千余亩早熟稻,收获了“增收效益”。大面积收获晚熟稻之际,却遭遇连续10多天的阴雨天。他腾出精力,顶着风雨帮助临近的东台市后港地区、泰州市东阳地区一千多农户烘干五千多吨晚熟稻。他连续10多天带队日夜加班,为本地500多户农户代运、代烘、代售一千多吨稻谷,使他们收获了“增产保增收”的甜果子。
人们纷纷点赞崔小卫是惠民增收的“水乡小粮王”。
11月26日,从省农委传来喜讯,海安素琴家庭农场获评2018年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其负责人作为创业标兵代表南通市四家获奖农场赴省会领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