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调查研究>> >> 正文  
通州老区 第3期 (总456期)
2019-06-14 18:29:56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通州老区

 

3期  (总456期)

 

南通市通州区老区开               新内准字010号

南通市通州区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通州办事处             2019 年6月5日

 

 

  

 

 

老区人物   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西亭镇农口退休干部当好“三大员”

老区新貌  我的家和祖国一起成长

脱贫致富   “流浪汉”徐祥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抗战故事   访从战场走来的耿林森

渡江战役支前忆

曹扣昌勇除两条“狼”

           “陈毅司令员给我签发转业证”

    工作简讯   区退(离)休教育工作者捐资助学成效显著

 

 

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记通州区人大代表、二甲镇坨墩村党总支书记戴松华

 

坨墩村是由原余北乡5个村合并而成,总人口和面积是原来的半个余北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原南通县10个贫困乡之一。如今坨墩村河畅、水清、天蓝、岸绿、景美,特色农业远近闻名,种养加齐头并进,民营企业欣欣向荣,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5000元。走进村委会简朴的会议室,墙上挂着“美丽乡村”、“先进党支部”、“高效设施农业先进集体”、“绿化工作先进集体”、“项目农业先进集体”、“引资引税先进集体”、“综合民生一等奖”等20多面锦旗和奖杯。这些奖项折射出全村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折射出戴松华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汗水和辛劳。

一、 爱岗敬业,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戴松华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把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主阵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作为主战场,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一是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坨墩村有中共党员198名,戴松华用近一年时间逐人走访,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情况,其中有20多人是从村支书、村主任岗位退下来的,这些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虚心向他们请教。在此基础上,对全村党员进行分类管理,精细化培训,立体式监督和激励式考评,落实党员主体地位。要求每个党员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模范;做推进乡村振兴的模范;做树立文明新风的模范;做遵纪守法、崇尚道德的模范;做勤劳致富的模范。二是鼓励、支持高效设施农业延伸发展。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设施农业、项目农业等,支持他们向新领域拓展创新。如“金土地生态农业园”扩大投资,引进国外鲜花栽种培管,打造“鲜花小镇”,做大做强项目农业。三是抓好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环境整治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变化多、整治难、常态化更难。戴松华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绣花功夫”的毅力,既大刀阔斧,又精雕细刻,对污染环境的养殖场、水泥砖厂、印刷厂果断关停。成功拆除违章5000平方米,同时做好安置工作和善后事宜。夏秋两季收割后的秸杆禁烧工作面广量大,十分困难。戴松华和村两委成员分工负责、分片包干,事先做好收购准备,每次起田后的秸杆如数收购,禁烧率达100%。戴松华担任全村总河长,共有11条河,40多公里长,他三两天总要去河沟巡查,及时组织保洁人员打捞水花生、枯黄植物等,始终保持河道整洁。并投资1万元投放鱼苗,以养鱼养河,既节省人工费用5万多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得到上级和百姓的好评。坨墩村的绿化造林有三大特色农业项目的优势,苗木花卉占2000多亩,自身生态造林1100多亩。河道两边绿树成荫,全村绿化率达42%以上。加上规划好、管理好,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坨墩村的垃圾处理设施齐全,每3至5户设一个垃圾桶。制度规范,保洁人员岗位职责明确,全村垃圾确保日产日清。坨墩村的改厕工作行动快,措施实,去年成功改厕150户,今年加大力度,确保改厕500户,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减少污染传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增加村级经济收入。根据二甲镇党委和政府的部署要求,戴松华和村两委成员集体讨论决定,将收回的西兰花专业合作社原流转的765亩耕地,对其中313亩进行水稻、小麦轮种,其余的大棚对外出租。既确保百姓利益不受损失,又符合区政府“三个覆盖”试点村要求,同时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五是提高公共事业的服务质量。坨墩村范围内余北小学、幼儿园各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农家书屋1个、儿童妇女之家一处、文化游乐园一处、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处。戴松华经常抽出时间走访以上单位,倾听他们的诉求,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提高百姓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不断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二、 倾情服务,做民营企业的“店小二”

坨墩村现有民营企业12家,其中金土地生态园,总投资1.8亿元,园区面积1020亩,园内有名贵花木观赏区、热带水果栽培区、青少年运动及素质教育区、儿童七彩娱乐区、休闲垂钓区等。主要种植五针松、罗汉松、红枫、日本樱花、垂枝海棠、桂花、茶花、紫薇、广玉兰等数十种绿化苗木名品。热带水果观光园内有西番莲、木瓜、芒果、西橙、香蕉等,红心火龙果种植120亩,施农家肥,不打激素,是纯净空气里的野生品质,使游客在火龙果主题文化园中游乐、休闲、采摘品赏,享受大自然之美。2015年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先后接待游客160多万人。还有别具特色的哈谷项目农业园区,占地面积900亩,主要以无花果种植为主,园区内共选种了美国金奥芬、日本紫果、青皮等8个品种。亩产达到2500公斤以上,前来观赏购买鲜果的游客络绎不绝。是南通地区规模效益最大的无花果基地。坨墩村是远近闻名的“花生剥壳村”,全村拥有花生剥壳机58台,年加工花生2万吨以上,年加工产值超亿元,利润800多万元,是起步早、效益好、农户受益好的富民产业。戴松华和村两委成员为以上民营企业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和农户协商土地承包方式和时间,逐田逐块丈量土地面积,为了大面积土地连成片,与农户商量调换承包田块等等。凡是企业遇有困难和矛盾时,戴松华随叫随到,全方位提供服务。如天海化工厂在技改过程中,将烧煤改成烧油,厂区内垃圾待处理,戴松华及时组织人力帮他们清收垃圾。在坨墩村的民营企业家说,戴书记和村干部给我们提供优质服务和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要将企业发展得更好。

三、 建言献策,做百姓和政府的“连心桥”

戴松华常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他利用常年工作在基层,广泛接触群众的有利条件,口袋里总放个小本子,碰到涉及民生的事及时记下来,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如去年春天,他在该村56村民小组发现15岁的王家兴辍学在家,原因母亲是外来妹自行出走不归,父亲在外常年打工,他随即和二甲中学联系,学校同意帮助解决住宿吃饭,村委会资助500元,使王家兴走进了课堂。并在人代会上撰写了“区政府要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和义务教育”的建议。每年区人代会召开前,戴松华都要深入选区,听取百姓对政府的诉求,尔后认真疏理,撰写了“逐步推进河道石驳或木桩护岸工程”建议。鉴于村级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待遇低等现状,他撰写了“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建议。他先后提出各项建议和审议意见数十条,得到了区政府重视和采纳。每次人代会结束以后,戴松华把区政府为民办理十件实事的承诺原原本本向百姓传达,使百姓深切感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

(区人大 蒋明显 王祝达)

 

西亭镇农口退休干部当好“三大员”

发挥一技之长 助力乡村振兴

4月上旬,正值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原西亭镇农技站退休干部赵雪均、易华明来到同乐村种粮大户杨建华家,就怎样抓住适期防治小麦赤霉病作技术指导。这是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在农口退休干部中开展“发挥一技之长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一个缩影。

西亭镇机关事业退休干部中,在农林一线工作30年以上的同志有20多人,他们在农作物栽培、农机维修保养、动物防疫等方面均有一技之长,经验十分丰富。为了发挥退休干部的专业特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余热,西亭镇老干部党支部、西亭镇老区开发促进会联合开展了“发挥一技之长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老同志们根椐自已的专业特长,当好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信息员、农机维修保养技术辅导员。

这个镇将农口20名退休干部划分成政策宣传、技术咨询、农机维修保养、动物防疫知识辅导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挂钩联系两至三个村、一至两个家庭农场、两个以上种养殖大户,力所能及地为村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深受村民们的欢迎。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方面,他们免费向村民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

同乐村种粮大户朱汉荣准备再添置一台中型拖拉机,缺少部分资金,镇农办退休干部徐广华得知这一情况后,帮助其与相关银行联系,新机器及时购回,使得朱汉荣家庭农场耕翻进度快了很多。纱场居种粮大户王建国过去占用纱场街道晒粮,既不安全更不方便,他准备添置一套粮食烘干设备,建造烘干房遇到了困难。原西亭镇农技站退休干部赵雪均、易华明帮助老王与镇建设办、农办协调相关事宜,烘干房建成了,老王再也不用为粮食晒不干犯愁了。

李克林是一个农机大户,拥有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多台农机,但缺乏农机保养经验,曾担任过农机站长的吴汉余主动与其挂钩,指导李克林定期保养好农机,确保农机完好无损。李师傅非常感激,他说:“老站长年逾七旬,免费为我们农机大户服务,每次来我家指导就是半天时间,留他吃顿便饭都不肯,这样真诚周到的服务真让人过意不去啊!”

(西亭镇政府  徐祥忠)

 

我的家和祖国一起成长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榨欺凌、到处支离破碎、人民群众民不聊生、穷困潦倒的贫穷落后的国家。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彻底翻了身,成了当家作主的人。

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全面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通过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多场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为解决世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有力发出了中国声音,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升。以上成就,概括地说就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建国70年来,我的家也和国家的命运一样,由贫穷落后到兴旺发达,生活水平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解放前,我家共有父母、兄弟姊妹7人,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租种地主家的农田维持,收获的粮食扣除交给地主很重的租外就所剩无几了,全家人常年忍饥挨饿。当年,父母亲为了让我读书,还高息向富贵人家借了皮花充当学费。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解放前夕,我毅然弃学,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我还有幸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祖国没有忘记我们,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当年辛勤的付出得到极高的回报,现如今,我享受到离休的待遇,安享晚年。建国70年来,我家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人口由原先的7人猛增到现在的46人;文化教育方面,解放前仅有1人初中肄业,现在已取得研究生学历的2人,大学本、专科学历的7人,在读大、专科的4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人;就业方面,大部分渗透到企事业的各行各业,有高级财会管理人员,有高等院校的教师,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有社区教育工作者,有从事IT行业的精英,有建筑领域的管理人员,有水电安装行业的技术人员,还有生产一线的工人,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默默奉献;居住条件大为改观,解放前,一家7人,挤在两间破土坯房里,一旦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芦苇帐做的顶篷根本遮不住雨,刺骨的寒风从芦壁帐的缝隙里钻进来透入骨髓,苦不堪言。现如今,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一大家子家家户户都盖起了高楼,人均居住面积远远超过了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生活早就步入小康水平。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就交通而言,解放初期的木轮小推车几乎再也见不到身影,就是五十到七十年代被称作“老四件”之一的脚踏二轮车也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满大街的电动自行车和小汽车。单我一小家就拥有了三辆汽车,出行不要再看天老爷的“脸色”,走亲访友,早出晚归,根本不需要考虑道路的远近和住宿的问题。有时一大家子出行,十多辆汽车摆下一字长蛇阵,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惹人注目。

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一家子能够过上这样幸福美满的日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共产党的恩情我们永远报不完,我们唯有通过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才对得起共产党的培养。我这一家子,如今已有8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共产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多位家庭成员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记功、嘉奖奖励,本人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多次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一介耄耋之年的老党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愿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用我的余生为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发挥一滴水、一粒砂的作用,为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五接镇“两会” 秦长燊)

 

20年前流浪西安街头  如今自食其力建了新房

“流浪汉”徐祥明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四月初的一天,黄道吉日。在一阵振耳欲聋的鞭炮声中,通州区西亭镇纱场社区12组村民徐祥明乔迁新居。被称为“流浪汉”的徐祥明通过自食其力建造新房,还有一段故事呢?

徐祥明今年62岁,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为人憨厚老实。在当地,熟悉他名字人不是很多,提起他的外号“毛靴”可谓老少皆知,这一外号是因为他的邋遢出了名。20年前,徐祥明家境贫寒,妻子抛下不满十岁的女儿离家出走,他一气之下去了陕西西安。像他这样一无知识二无技术的人,在西安只能靠摆地摊卖皮带勉强谋身,有时皮带卖不出去只好流浪街头。年幼的女儿靠伯父一家人的帮助,上完初中,即去日本打工,随后结婚嫁人。他家原有的3间草房因年久失修,全部倒塌。

刚去西安时,徐祥明还一年半载给家中兄弟们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后来几年杳无音讯,他成为失联人员,家里人为他的安全问题十分担忧。

2016年初,徐祥明再次拨通了老四家的电话。“你还活着,活着就好。”老四徐祥清喜出望外。之后,徐祥明经常跟兄弟们电话联系,徐祥清要他回到南通生活,一个人在外面漂泊,兄弟们为你担心受怕。在老四的帮助引导下,徐祥明终于醒悟了,结束了长达16年的街头流浪生活,回到了通州西亭,因房屋倒塌无蒇身之处,只好借宿老四家中。

徐祥明年近花甲,可身强力壮,干重体力活是他的强项。他跟随外甥女婿到建筑工地当门卫、做小工,每月工资3000多,一年下来收入近四万。经过三年时间的打拚,他手头也积攒了十来万元,萌发了建造新房的念头,他的建房申请很快得到西亭镇政府的批准。眼前,新建的房子占地90多平米,一间堂屋,一个卧室,一个厨房。虽比不上别家小别墅的豪华,但里外粉刷一新,显得格外亮堂,地面是水泥地,清爽干净。

徐祥明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有了自已的新家,花甲老人喜迁新居,一种归宿感油然而生。以前穷得被人瞧不起,只好躲在外地,现在终于扬眉吐气了。他表示,自己的身板还很硬郎,目前建筑工地缺少小工,他将在工地上继续干下去,积赚一笔养老钱,做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西亭镇政府  示)

 

访从战场走来的耿林森

 

现住苏州市原市级机关住宅小区的耿林森,19239月出生在平潮镇赵坊村九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耿林森参军在部队的战斗生活平潮人民很少了解,于是,我们于327日上午到达他的苏州家中拜访,但他已96岁高龄,有些事情记不太清了。耿老的爱人施培芬给我们拿来了原23军军长黄浩所著《从战场走来》的回忆录。回忆录《写在前面的话》是这么说的:2005103日,在江苏溧阳市,原23201团在长江三角洲和杭州及山东黑龙江等地的老战友,加上部分家属和陪护人员共130余人,在溧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下,相约在溧阳大酒店重聚和叙旧谈心。好几个“陌生”面孔来到我面前问:“你认识我吗?我是谁?”一细看,其中有我当副团长时,一起在朝鲜石岘洞北山坑道里朝夕相处过,共同把美军打得低下头来的老战友、二营营长耿林森同志。耿林森是黄浩军长的老部下,他刚参军当战士的时候,黄浩同志是那个连队的文化教员,后来黄浩同志升任连指导员。渡江战役后,部队驻在太仓,黄浩同志任201团参谋长,耿林森任二营参谋长。19533月,在朝鲜石岘洞北山的一次战斗中,耿林森在坑道前往前沿阵地指挥所途中,被弹片击中左腿膝关节,倒在战壕里,后由战友们送往后方医院,从此离开了部队。

耿林森从1944年参军参加反顽战役到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身经百战,全身11处负伤,仅选4个章节阐述如下。

一、三次反顽战役胜利为皖南事变报了仇

1938年,日本鬼子侵占了南通地区、到处进行抢劫、杀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这在十几岁的耿林森心中埋下了对敌仇恨的种子。1943年耿林森参加工作,帮助驻天生港的新四军收税。1944年,经其住在九华山的亲戚王四候的介绍,参加了新四军。194410月,黄浩奉命去如()西永安沙带领我们369三个新兵连跟随粟裕师长亲率的37团,特务1团(即师教导队)特务4团(4分区的主力团),于19441227日,分两路渡江南下。于194516日,到达浙江长兴的槐花石勘地区与16旅会合。学习贯彻毛泽东关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理、有利、有节等同顽固派作斗争的原则,开展反顽作战。耿林森参加了天目山下三次反顽等多次战役。21415日,顽军不断向我3纵侧后迂回,企图断我后路。我9支队第8连在章和村东山抗击顽“忠救军”一个团的轮番进攻,激战数日,杀伤顽军数百人。我前沿一个排在连长张世杰带领下,除副排长刘登富负重伤外,全部壮烈牺牲。一次战斗中,有一个穿便衣的小战士,他真是稚嫩可爱,记得连队刚到达桃花山下的一个小村时,一个14岁的小男孩缠着连长坚决要求参军。连长告诉他不行,马上就要打仗,以后再说。但怎么说也没法说通他,只好把他收下了,只发给他两个手榴弹,将他交给了一个排长王雨立。这个可爱的小战士参军后不仅军装没穿上,连一顿饭也没吃完,就奔上战场,竟一下光荣牺牲了。也不知道他打得如何英勇,连长连他的名字都没记住,永远不忘这位无名的小战士。尤其是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我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打死、打伤被俘顽军副师长,师参谋长和纵队少将副司令以下6800余人(内俘3000余人)的重大胜利。被歼敌军是国民党3战区之主力52师,是“皖南事变”的急先锋,它的下场使我们为“皖南事变”报了一仇,真是人心大快。

三次反顽战役的胜利,扩大了苏、浙、皖边敌后新区,进一步巩固发展了苏南根据地。初步完成了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扩大了我军在江南实施战略反攻的前进阵地。

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589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毛主席发表了《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我军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总反攻。耿林森所在的3纵奉命由孝丰地区北上,在新和庄等地,我9支队也打垮了伪军的截击阻拦,胜利地打开了北上通道。渡过长江,进至东台,刘庄地区稍事整顿后,10月底到达淮安地区集结。11月,新四军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成立,第3纵队整编为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副司令员彭德清、副政治委员伍洪洋,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为了坚决消灭拒降的日伪军,拔除蒋、日、伪合流钉在我中华解放区心脏内的“钉子”,以便我军在华中的坚持斗争,军区首长决定发起高邮战役。命令我8纵,务必在6天内攻歼高邮之敌。129日夜,发起了高邮战役。纵队首长的部署是耿林森所在的68团攻击高邮南门。任务是:第一阶段,直取五里坝并扫清南门外之敌;第二阶段,攻占南门并协同友邻全歼城内之敌。说来也巧,1219日夜,3营的尖兵连9连,在漆黑的夜幕中,毫无声息地进入了距五里坝一里许之运河河堤,竟遇上了一支抬着花轿接新娘的队伍,他们正慢慢地向五里坝移动。五里坝建在运河向东一条大河上,坝上建有水闸和吊桥,桥北有敌一个排兵力驻军的三层大碉堡,还有几间房屋合起来共有一个连,一有情况,只要拉起吊桥就无法通过。尖兵连在夜幕中,抵近运河大堤时,就不声不响地跟着接新娘的队伍前进,在群众掩护下接近了敌人。当敌人哨兵发问和盘查时,尖兵班在排长顾培春的带领下,突然一拥而上,将敌人哨兵抓住,突然攻进了碉堡和宿舍,里头的敌人,还蒙头大睡,我军未放一枪,就解放了五里坝之敌……

1225日夜21时正,我纵队各团,在强大炮火支持下,南北、东三门同时向敌发起了猛烈进攻,从1219日夜发起高邮战役,战至26日凌晨3时多,全歼高邮城内之敌。1226日凌晨五时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来到日军司令部,双方在日军投降书上签了字。同时,日军指挥官对全城日军下达了向新四军无条件投降的命令,还将自己的指挥刀献给了粟裕司令。当时粟司令并未出面,敌人却已敬服其威力。攻克高邮,拔除了蒋、日、伪合流,钉在我中华解放区心脏部位的一颗“钉子”,对尔后反击国民党的进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苏中七战七捷血洒故土大地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内战阴谋的日益暴露,党中央指出各解放区进一步做好反击敌人大举进攻的直接准备。194658日在如皋城,我第8纵队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粟裕同志兼任师长、政委、副师长陶勇,副政委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当时的师相当于以后的军),它意味着我23军于此时成立。

整编后,通过形势任务教育,联系通海自卫反击战,广大指战员亲眼看到蒋军侵占解放区,屠杀人民的滔天罪行,极大地激发了对敌仇恨。中国人民三年解放战争,是革命战争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一章。它镌刻着无数先烈英名,展示了他们对祖国解放事业的忠诚,战果为世人称颂,精神令来者敬仰。

苏中“七战七捷”,则是这一不朽篇章中在华东战场的闪光序页。对于它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在一次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指出。“……我粟谭军从713日至827日一个半月内,作战6次,歼敌6个半旅,及交通总队五千,造成辉煌战果……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耿林森告诉我们,他参加了“七战七捷”。他还参加了鲁南战役,莱无战役、血战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军74师,转战鲁豫皖,战略大转移、决战淮海战役,直至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四、抗美援朝,身负重伤,离开战场

195010月,我国出动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中央军委下令我23军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耿林森同志当时是2367201团二营营长。19529月,67师接防完毕。军党委提出了“坚守防御、巩固阵地、积极歼敌、提高自己、创造条件、推进阵地”的作战原则。

耿林森参加了首战“丁字山”为范佛里特“饯行”、“虎嘴里拔牙”两打石岘洞北山对石岘洞北山的第三次反击等战斗。每次战斗,我志愿军都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的战士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白刃战,最后拉响了手雷,与逼近之敌同归于尽光荣牺牲。步话机员蒋庆泉,在坚守北山时,由他呼叫炮火打击敌人,当敌人冲到他身边,他就用步话机大喊:“向我开炮”!他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形。停战协定签字时,美方不得不乖乖地将石岘洞北山划归我方阵地。在连续三次反击石岘洞北山的战斗中,201团英勇顽强,继承和发扬了我军有我无敌,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美军以沉重打击。耿林森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子弹打穿,因不能继续参加战斗,送到后方医院治疗,1953年离开部队。1956年分配到地方工作。19832月在苏州地区行署供销总社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耿老至今仍保存着国家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抗美援朝50周年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等。

                     (平潮镇“两会”  赵德军  徐桂华)

                       (本稿已经耿林森审阅)

 

渡江战役支前忆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每当回忆起70年前百万雄狮过长江,数百万民工奋力支前的壮观场景,我总是热血沸腾,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初,在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我军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1949年元旦,蒋介石为挽救败局,发出了求和声明,以达到休养生息,构筑长江防线,卷土重来的目的。毛主席、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识破了蒋介石的阴谋,发出了做好渡江作战准备的命令。

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我家积极交纳渡江作战所需粮草等后勤物资,那时我21岁,踊跃报名参加了支前独轮小车队,主要负责运粮草行李。我所在的三马乡和互助乡合编成一个小车队,共有二百辆独轮小车。每辆小车配备两名民工,一拉一推,装二百斤军粮等物资。我们这一小车队共装运4万斤军粮等物资。整个小车队的县领导叫季葛芳,区领导叫陶有林。三马乡小车队的分队长叫曹海德,指导员叫庄允金。互助乡小车队的分队长叫瞿立范,指导员叫季顶山。

1949年正月元宵刚过,我们小车便接到渡江战役支前的命令。我们小车队随第三野战军十兵团二十八军行动。我们支前民工群情振奋,立即集中到大灰场出发,经石港、岔河、海安、曲塘、大白米镇、小白米镇、肖家庄,于夏历320日(公历417日)到了江阴段长江北岸。

解放军部队于夏历323日(公历420日)英勇渡过长江,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我们小车队于夏历325日渡江,渡江时,小车队遭到敌舰炮击,我方部队的炮兵立即还击,敌舰见势不妙,带伤仓皇逃跑。我们渡江时,敌弹落在身旁,支前民工们个个不顾危险,拼命把粮草等物资扛到船上,过江后又将粮草物资扛到南岸,上了独轮车继续前进。渡江时,不少支前民工说,共产党、解放军带领农民搞土改,使我们分得了土地,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我们一定要为建立新中国出力流汗,甚至献出生命。

渡江战役期间,我们小车队白天住百姓家,夜里行军,最多的一夜行了120里,有时走小路、泥路,推着小车,行走困难,但大家咬紧牙关,没有一辆车掉队。当时,我们只有一个心愿,绝对保证军粮安全。行军时,我们有时觉得饿了,但为了保证前方将士的需要,民工们谁也不动一粒军粮。

渡江后,我们随部队到了苏州、无锡等地。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后,我和民工们一道,从江阴渡江回到了家乡。

我参加渡江战役前后4个月。在这4个月里,我目睹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目睹了翻身农民的踊跃支前,目睹了蒋家王朝的轰然坍塌。我年轻时参加了解放东社、解放三余、渡江战役三次支前,其中渡江战役支前尤使我刻骨铭心。

              (东社镇中和村  张立德口述  张金凤整理)

 

 

曹扣昌勇除两条“狼”

 

曹扣昌,今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宝云山村人,1920年出生于余西周家湾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祖辈以种田为生。抗战期间,这个20多岁的青年农民,在当地地下党的培养教育下,燃起救国救民之心,毅然参加了革命斗争。传说当年这个小伙子不但生得虎背熊腰,而且智勇双全,任当地乡基干民兵队长。1944年,他只身连除两条恶狼,这一英勇事迹一直在当地广为传颂。

1943年,侵占二甲、余西一带的日寇、伪军,白日里经常下乡骚扰,烧杀抢劫,无恶不作。伪乡长蒋祖荣为虎作伥,为日伪引路,残害乡邻,当地人们深恶痛绝。1944年春,中共南通县余西区委决定派民兵队长曹扣昌伺机去除掉他。话说有一天,曹扣昌埋伏在离日寇、伪军二甲据点100多米远的二甲与余西交界的五福桥下的运河边。与此同时,余西区委派地下工作人员引蛇出“洞”,将伪乡长蒋祖荣引向曹扣昌埋伏地。快到桥北桥头时,说时迟、那时快,曹扣昌从桥下翻身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前去一拳就将蒋祖荣打倒,这个作恶多端的伪乡长还想挣扎,早被力大无穷的曹扣昌反扣其两只胳膊,动弹不得,被一把拖过五福桥,沿运河边押至灶君庙将其处决,当地群众闻讯后,真是大快人心。

也就在这一年的秋季一天上午,曹扣昌去二甲镇执行一项任务,路过五福桥下的理发店时,一眼发现作恶多端的汉奸伪队长杨士辉正在理发。这个伪队长几年来恶贯满盈,百姓恨之入骨。今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曹扣昌顿时怒从心上起,胆从胸中升,把帽沿往下拉一拉,不动声色地绕到理发店南边的一家猪肉店铺,顺手借了一把锋利的杀猪刀,赶回理发店,转到背后,乘其不备,刀尖直抵伪队长后心,一股透骨寒气吓得伪队长浑身发抖、跪地叫饶。曹扣昌二话没说,大手一把将杨士辉这条“恶狼”拖到五福桥北小河边的一块荒地上,将其一刀毙命。为民除害后,深得民众称赞。

1947年元宵节,由于叛徒的告密,勇士曹扣昌被敌人抓捕后杀害。英魂虽去,但其英勇除奸杀敌的动人故事一直留在民间!

                   (二甲镇“两会”曹甫成、吴海山)

 

 

“陈毅司令员给我签发转业证”

——记革命老战士、离休干部俞兆岩

 

家住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纱场社区7组的俞兆岩老人,是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并加入党组织的离休干部,今年94岁,党龄73年。

在这春暖花开、柳树吐绿的时节,我慕名采访了这位新中国成立前转业的革命老前辈。

俞老与老伴共同生活,三间平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年事已高,但腿脚利索,思维敏捷。当我说明来意后,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一份手写的简历展现在眼前。他于1946年7月入伍,同年8月加入党组织,历任华野31旅战士、金沙区队班长、排长等职,1949年整编后隶属华东军区。1949年11月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离休。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小册子,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证明书。俞老告诉我,这是陈毅司令员给他签发的退休军人证明书(转业证),这份证明书他收蒇了整整70年。屈指算来,俞老恰巧转业到地方工作生活70个年头,也是他离休40年正。他说,这张转业证比我的离休证还重要,我要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教育下一代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艰艰困苦的岁月。

俞老介绍道,他在部队工作了四年多,正逢解放战争时期。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就是要冲锋在先,不怕牺牲,他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和战友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真实事例。

虎口夺回遗体

1947年3月,俞兆岩所在的金沙区队队长易俊清的父亲被反动派残忍杀害后,抛尸在十八总岸头。其实这是敌人设下的圈套,企图借此捉拿金沙区队队长易俊清同志。根椐队长的安排,他和区队长带领一个班的战士、一挺轻机枪及乡队民兵20余人去抬遗体。途中,他利用几个土坟作掩体,向十八总岸头王毛家开了两枪,试探虚实,敌方未有动静,几个民兵直奔遗体方向。他觉得敌人设有埋伏,架起机枪猛烈开火,敌人误以为遇上了我军主力部队,一溜烟向金沙据点逃跑。他和区队长几人一直追到金沙据点,距炮楼200米,见敌人钻进了碉堡,他们方才撤退。在他们的掩护下,地方民兵将遗体安全运回,区队长含泪将父亲的遗体埋葬。

攻打石港据点

1948年1月25日,临近春节。军区七团冒雪攻打石港据点,金沙区队负责外围警戒,防备敌军增援。石港据点工事坚固,四面环水,要炸毁据点,只能用船偷渡。前几次冲锋均未成功。敌人便嚣张起来,要我军投降。在这关键时刻,党员方显英雄本色。我军找来了几条木船,装上炸药包偷渡过去,在岸上火力掩护下,战士们分三批进入据点,前两批战士均光荣献身。第三批战士机智勇猛,用手榴弹塞进敌军的机枪眼,机枪被炸哑,炸药包才被放进碉堡,这一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下午。

新郎参战献身

1948年1月24日,二排战士顾生育请假回家结婚,俞兆岩批了其一个星期的婚假。离队时,顾说:“如果要打仗,随时通知我归队参战。”当天,顾生育离队回到家里举行婚礼。第二天,区队接到上级命令,军区七团冒雪攻打石港据点,区队担任外围警戒,负责消灭岔河、掘港方向的援敌。俞兆岩迅速来到顾生育家,通知他即刻回队。“有仗打了,太好了!”顾生育十分高兴。新婚妻子恋恋不舍地说:“你不是说3天后回门的吗?”顾生育爽脆回复:“仗打好了,再回门。”随即告别了新婚妻子和亲友,毅然奔赴前线。谁知这一仗打得很惨烈,我军伤亡很多。打扫战场时,发现新郎顾生育双眼紧闭躺在地上,再也无法与妻子回娘家,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负伤转业地方

1948年5月的一天,二排在纱场北奉命伏击唐洪、同乐的还乡团份子。他们将机枪架在一住户的屋顶上。这时,四个敌人在老乡院内抢抓一只老母鸡。俞兆岩下令机枪、步枪一齐开火,四个敌人被击毙三人,另一人怆惶逃窜。枪声惊动了敌军,机枪、弹筒同时向我方袭击。此时,二排的机枪吸了壳。在这紧急关头,指导员纪甫明下令撤退。机枪手慌了神,未取下机枪就从房顶上滑了下去。作为排长的他果断决定扛下机枪再下房顶。敌人的火力凶猛,他一只手抓住房檐,另一只手取下机枪,机枪夹子撞击了他的左腰,疼得非常厉害。这时,一颗子弹从他的胸前呼啸而过,所幸未被击中,他抱着机枪从房顶滑到地上,两名战士搀扶着他向东迅速撤离,他的生命保住了,左肾严重受伤,小便带血。战士们将其送到黄维城医生家中,进行治疗,当时的医疗条件太差,只能止血止痛。由于身负重伤,他在部队休养治疗了一年多。鉴于其伤势较重,部队讨论决定让他转业到地方医院治疗。

1949年8月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给俞兆岩签发了退休军人证明书(转业证),这份证明他收蒇了整整70年。后来,俞兆岩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实施了左肾切除手术,康复后转业到地方从事经济建设工作,任同乐乡乡长等职。

1979年俞老光荣离休。离休后他不忘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利用人脉关系先后建办了鞋帽服装厂、五金胶木厂,为剩余劳力找到了就业门路。俞老说,干工作就要严要求、争一流。上世纪末,俞老先后担任原纱场乡老干部工作组副组长、关工委副主任等职。他负责的老干部工作、关工委工作、老区开发工作多次受到原通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西亭镇政府  徐祥忠)

 

区退(离)休教育工作者捐资助学成效显著

 

2018年度退(离)休教育工作者5248人,参与捐资助学的共有3837人,占72.8%。全区捐资金额达到169190元,受捐助学生1160人。

 

 

 

 

 

 

 

 

 

 

 

 

本期编辑:李春辉                             编  审:姜兆军

 

[编辑:高锋]
上一篇:海安老区2019年第3期下一篇:【大学生基层调研报告】打造宜居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