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高新区俞万家庭农场主于清荣扶贫小记 顾华夏 李兆友 胡祥之 “我流转托管了周围父老乡亲的田地,就跟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啦!”“作为农场负责人,又是农场党支部书记,我坚持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无私奉献!”这位肤色黝黑、阳光健康、朴实认真的汉子,虽然话不多,但是语气铿锵有力。他就是江苏省海安高新区俞万家庭农场党支部书记、场主于清荣。近年来,在海安市老促会、扶贫协会等关心指导下,他采用“党支部+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通过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助学帮困等,用心用情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助推着海安脱贫攻坚的新跨越。 今年42岁的于清荣退伍回到联合村后,发现农村常住人口逐步减少,家家户户种粮的收益微乎其微,多个田块出现了撂荒或荒种的现象。2010年,他流转了20组50亩地,搞起大棚蔬菜规模种植,从此步入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行列。经过不断学习取经和实践摸索,他从原先种田的“门外汉”成长为“好把式”。 2013年8月,于清荣流转本村200亩低产田块,注册成立了海安第一家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俞万家庭农场”。截至今年9月,他共流转本村1600多亩土地,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累计投资500多万元,添置各类农机40余套,仓库库容达4000多吨,烘干设施日烘干能力80吨,形成稻麦的种植、收割、收购、烘干、仓储、销售等“一条龙”。 农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于清荣承担的助力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起初,他与联合村两委会联手,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起帮扶对子,帮助贫困户土地流转、吸纳务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精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战打响后,在上级党组织、老促会和扶贫协会的牵头指导下,于清荣等4名共产党员成立了海安市首家家庭农场党支部。为确保挂钩帮扶的困境群众能早日脱贫,于清荣摸清各户的致贫原因,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和助学扶贫等给予帮助,以实际行动投身脱贫攻坚的壮丽事业。 在水稻种植方面,于清荣对比试验选取适宜粘土、迟熟的南粳9108良种,采用减氮、减药、节水精确灌溉、精确栽培,适期收获、秸秆还田、低温烘干、标准储藏,每公斤大米比其他品种的稻米高出5角钱,农场被列为“海安大米”核心种植基地,并与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加价协议,帮助周围贫困户卖粮,每公斤比正常收购价多出1角钱。 作为支部书记,于清荣注重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党员及周边群众科学种植、共同致富。利用每月党员活动日,他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新理论、农业新技术、身边好典型等,同时依托农场远程教育点电化教学,邀请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免费发放辅导资料,常年受益群众达200多人次。在他的“传帮带”之下,支部已有2名青年党员分别注册了300多亩的家庭农场和75亩的蚕业农场。他们已流转村里80%的田地进行科学种植。20组的困难户于金和原先年收入不足4000元,常年来农场打工后,年收入超过1.8万元,生活状况逐步好转起来。 84岁的滕礼荣是位独居的老退伍军人,年老体弱、经常需要看病问药的他,把1亩二分地流转给于清荣种植。于清荣每年第一个把1440元流转金支付给他,一有空闲就登门看望,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逢年过节,于清荣都会给3组高庆山和20组生家祥等常年患病的孤寡老人送上健康助困金。农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七彩”志愿服务团队后,他与村卫生服务站志愿者一道,每年为贫困户健康体检及家庭医生履约,化验、测血压、测血糖……送健康。 每年除了关心隆政办事处10多位留守儿童外,于清荣积极参加“金秋助学”活动,先后资助海安高级中学、实验中学和立发中学等高中的7名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定期资助联合村1名贫困大学生,爱心助学款累计超过3万元。 目前,于清荣常年帮扶的48户贫困户中,已有15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这位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被群众推选为海安市人大代表,并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南通市“双带”型党员标兵、新型职业农民优秀标兵等殊荣,农场也获评“江苏省扶贫项目实施先进单位”等荣誉。( 海安高新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