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促会简报>> >> 正文  
海安老区学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专刊(总394期)
2020-05-19 11:08:57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海安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海 安 市 扶 贫 开 发 协 会 办公室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海安办事处                 2020年4月23日



笔谈学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吕子贵等:“三打李堡”是粟裕贯彻执行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典范——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有感

陈茂才:重忆张莫天战斗——学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感想

谈元彪等:学习高凤英  永做革命人——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一得

夏裕宏:共产党为老区人民做主  老区人民为共产党做奉献——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所想到的

徐兴礼:发扬支前精神  勇当防疫一兵——读《海安市革命发展史》有感

刘念远:发展工业  助推脱贫攻坚——学习《海安市老区社会发展史》第五章

笔谈学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按:学习宣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是中共海安市委办公室海委办〔2020〕2号文件对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干部和中小学校的统一部署要求,也是“四学四争”学用红色书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居家之中,不少同志认真研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并联系实际撰写心得体会。市老促会从收到的体会文章中择优分期选登《海安日报》“弘扬老区精神·助力高质量发展”栏目和《海安老区》“笔谈学习《海安革命老区发展史》”专刊,以供互相学习借鉴,同时欢迎大家继续投稿。

   

“三打李堡”是粟裕贯彻执行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典范

——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有感

李堡镇  吕子贵  吴铁生


“李堡三捷”是《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三章第二节“以海安为战略中心的苏中战役”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之一。细读该节尤其是“李堡三捷”(即“三打李堡”),深感“三打李堡”是粟裕贯彻执行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典范。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战协定,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全国大内战,中国共产党被迫奋起自卫反击,人民解放战争即此开始波澜壮阔的斗争。当年6月,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徐州绥署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负责围剿苏中解放军。国民党军参加苏中战役战斗序列如下:第一绥靖区整编第21、第25、第49、第65、第83师及整编第69师第99旅(2个团)之5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分三路进攻合击华野,苏中解放军以先机制敌的妙计进行反击,称为苏中战役。

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主席撰文《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中向党内提出指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当时在苏中我华中野战军由粟裕、谭震林指挥的三个纵队仅有3万多人,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粟裕将军贯彻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目的,采取运动中集中兵力歼灭敌军。参加苏中战役战斗序列如下: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第7纵队、第10纵队、第5旅、华中军区特务团、炮兵团、苏中第1、第2、第9军分区之主力19个团约3.3万人(8月中旬增至23个团)。其中第1师(陶勇)、第6师(王必成)各为2旅6团编制,而第7纵队(管文蔚)、第10纵队(谢祥军)皆为3团编制。

1946年7月,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连续取得了宣泰、如南、海安三战的胜利后,随即主动撤出刚刚打下的城镇,退到盐阜根据地进行整修。同时严密观察敌人动向,等待最佳战机。8月份,眼看敌人8日占领角斜,而后敌整编49师105旅旅长刘玉山又率314团返回李堡镇驻守。粟裕认为,歼敌良机已到了,即于9日下达攻歼李堡之敌的命令,以奇袭歼敌取胜,限10日晚11时准时到达攻击,11日下午5时前攻克李堡镇。一打李堡战斗时间:1946年8月10日至11日。这“一打李堡战斗”属于解放战争初期初战——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第四仗。李堡民众称之为“一打李堡”。一打李堡的胜利,打破了敌人迅速解决苏中问题的梦想。

身为指挥作战的十一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胡炳云坚决执行粟裕司令员的指示,视机歼敌,积小胜为大胜。他边整修边积极备战,在盐阜地区紧紧依靠群众的支持,先进行了五户头、沈灶、三十总等小规模的战斗,再用胜利的缴获武装部队,终于创造了攻打李堡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胡司令员又认真组织部队连以上干部用半个月时间,以沙盘作业专门反复进行攻坚作战战术与火力下的土工作业演练,以确保李堡攻坚战必胜。

二打李堡战斗时间是1947年4月2日至5日。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奉命由射阳合德驻地南下返回苏中后发起的李(堡)栟(茶)战役,主战场在李堡,即称为“二打李堡”;二打李堡胜利,是扭转苏中战局的开端,使敌人“巩固苏中南线,确保长江北岸防御体系安全”的计划成为泡影。

三打李堡战斗时间是194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第12纵队奉命由淮海地区南下苏中发起的海栟线进攻战役。第11纵队遵令又首先攻克李堡取胜,故称为“三打李堡”。三打李堡胜利,揭开了苏中转入全面反攻的序幕,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作了战略上的准备。


重忆张莫天战斗

——学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感想

雅周镇  陈茂才


当我手捧红色史书《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阅读到《张莫天战斗》史实记载,让我思潮翻滚、浮想联翩。张莫天战斗发生在1947年3月28日(农历闰二月初五日)上午,由于靖江独立团和如皋独立团并肩打了三仗,首战蒋家堡,再战朱家楼,三战车马湖后,于3月27日夜靖江独立团率领一个营、两个主力连和特务队400余人,越过如黄公路线,长途奔波到张莫天休整。当日清晨浓雾,能见度不足50米。由于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准备吃早饭后休息。突然与胡集、曲塘、塔子里、古溪等五路会剿该地区的国民党军2000余人发生遭遇战,陷入重重包围之中。由于靖江独立团刚到此地,脚未站稳,人地生疏,讲的靖江方言,与我们地方的话相差很大。但是靖江独立团不畏强敌,以一当十,浴血奋战,战场上枪声、手榴弹声四起,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四方,挫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包围圈,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为了掩护部队突出重围,战斗模范三连副连长郑道甫挺身而出,带领夹港口战斗功臣班,利用有利地形,奋勇抗敌,机枪手负伤后他接过机枪横扫敌人,接连打出13夹子弹,最后英勇牺牲。班长吴小网因腿部中弹,仍坚持战斗,还利用刺刀刺杀两个敌人后英勇牺牲。

素有硬骨头战斗作风之称的一连连长王希贤,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他带领战斗力最强的二排勇猛出击,消灭了冲上来的先头敌人,并坚持战斗数小时后,被敌人枪弹击中腹部而身负重伤,肠子也流了出来,战友们要背他撤出战场,他用绑腿包住流出来的肠子,继续坚持战斗,他说:“我不行了,你们要听我的命令,赶快撤退,跟上主力,保存有生力量,我掩护你们”。当一群敌人冲到他面前高喊:“举起手来投降”,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排最后只撤出9人于重围。

还有一贯作战英勇、抗日战争中两次负伤、屡建战功的副营长季藩,在部队生死存亡的关头,带领一个排迎头痛击、穷追猛打上来的敌人,用连排手榴弹和刺刀顶住追兵,抢占一个坟头,牵制敌人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直到壮烈牺牲。随他一起的通信班长高国良、通信员钱文英、侦察员王俊庆、司号员吴沛成等,亦壮烈牺牲在阵地上。表现了他们慷慨赴死,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同志们生还的革命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靖江独立团全体指战员,从清晨血战到黄昏,终于胜利突出重围,保存了有生力量。此次战斗虽然给敌人以有力打击,但我方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伤亡120余人,其中牺牲64人。

张莫天战斗结束后,在当地干群的全力支持下,将烈士的遗体运送到谈家庄烈士墓地掩埋,同时安排好负伤的战友,奉命转移到莫家庄休整。军分区领导讲话,鼓励靖江独立团全体官兵,勇当坚持南线的斗争骨干,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出生在战火纷飞年代,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父母全靠打长工、短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所以日子过得很清贫寒苦,我小时体弱多病,骨瘦如柴,听我爸妈讲,张莫天战斗当天正逢天气寒冷,我站在站窝儿中取暖,到小日中的时候,我一直大哭不止,我妈当时想,平常在站窝儿里从未哭闹过,今天怎么搞的,我妈把我抱出来,一条烟的功夫,一个流弹把站窝儿打得粉碎,我妈说真是你的命大啊!当天黄昏后有两个负伤的战士从塊儿河上岸到我家中求救,我妈一看二话没说,将他俩藏到东山头用高粱杆挡住身体,随后我妈煮了几个鸡蛋让两伤员吃了,叫他们要挺住。到第二天午后,还乡团到我家来搜查:“有没有看到新四军伤员?”因为我家与张莫天战斗地仅相隔一条河,敌人在我房前屋后用刺刀乱捣乱戳,并将刺刀架在我妈脖颈上,要我妈交出伤员来,她老人家毫不畏惧,说道:“我没有看到”。最后还乡团捉走了我家五只老母鸡,还牵走了当时土改分的一头牛。当天晚上基本平息了,我爸通过内线安排,将伤员由曲塘东钟家涵子西一个我方交通站,避开曲塘和海安之敌占区,护送到莫家庄新四军休整地。

自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我的家住地发生的这一次战斗,是一个了不起的战斗,是一个艰苦的战斗,是一个我少敌多的遭遇战,更是穷苦人民永远怀念的战斗。我记得我在周机小学读书,大约是1953年清明节,我们全体师生到谈庄小学操场上祭扫烈士。1959年冬,县民政局指定迥垛人民公社民政助理将分散的谈庄烈士墓搬迁到现在张莫天烈士陵园,总共274位烈士的遗骸,其中张莫天战斗牺牲的64位烈士,迥垛战斗牺牲的林阿兴、林炳兴弟兄俩,另外是塔子里和马泃狙击战中牺牲的208位烈士。当时选用尾数74个壇子盛装烈士遗骸,深埋于一起,筑成烈士墓一座。在墓顶栽了一颗马尾松,墓前立的纪念塔高14米,也是取义一生一世为人民,“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原红旗中学老师陈树林(南通人)所写。

1965年起,迥垛初中校长顾善甫就组织全体中小学学生在清明节下午集中到烈士墓祭扫,我等负责扩音设备,在烈士墓前和全体师生共同追思先烈一直到我退休。退休后有时散步到陵园总是停下来观望一阵或进园小息,特别是看到墓顶上的马尾松已参天大树,总让我回忆往事,思绪不断。我以马尾松为题,写下十六字令,献给大家共同来分享。

松,屹立墓顶似群雄,战马嘶,英姿入梦中。

松,坚挺永驻华夏梦,伴忠骨,后人记心中。

松,伴随英灵情意浓,安息吧,泪湿在衣胸。

海安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张莫天战斗,1991年5月在原战斗的地方,于我家自留地旁立碑纪念。让后人永远纪念这些革命烈士。由于多年的风霜雨露,大理石刻字图漆退化,碑基也被拖拉机破坏,我于1998年清明节用漆进行填色(见书中照片)。如今碑文又因风雨吹露,我准备明年清明节前再搞一次义务劳动,以表达我的一份心意。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敢担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40余年,新中国成立也已71年了,回顾往事,真是地覆天翻,风雨苍茫,非笔墨所能描述,像过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清晰地记录着。

在那艰辛茹苦的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紧紧联系在一起,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把粮食从口中省下来支援新四军,涌现出一大批支前模范,送粮、送草、送衣服、送鞋子等,还有的把子女送到前线去,共同为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自家生命,这一切的一切,是老区人民为建设新中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他们的革命精神必将影响着一代代后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老区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农村,小集镇较落后的面貌、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恶劣的生活生态环境,他们的本色不变、精神不丢,遵循党中央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勇于向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宣战,在各条战线上用平凡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奇迹,彰显了老区人民的精神风范和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在伟大的改革开放洪流中,老区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硬是将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华民族,推上了经济大舞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居环境的改善、综合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老区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比如,我们海安城市建设在苏中是首屈一指的, 10多年前,我游览海安城镇时,写了一首打油诗《海安城区新貌》:

海安新区徒步行,风光一片又难评。

塔吊林立凌空架,高楼大厦夹道迎。

遍地几多雄柱立,杞人何惧老天倾。

改革发展春风至,海安城市面貌新。。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物流天下”、“产业高地、幸福之城”的战略定位,为建设好长三角地区的北翼产业高地,推动海安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高凤英  永做革命人

——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一得

开发区  谈元彪  顾美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宅家就是参战。我宅居于壮志老家,宁静的乡村生活中,我欣然捧起《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细细阅读那简明而翔实的文字,纵览海安革命老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我惊羡英雄的海安人民,历史给了海安这块土地滋生、繁衍、抗争、创造与发展的偌大空间,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章。我心中更加敬重海安革命老区,崇尚伟大的海安人民,为海安的快速发展击节赞叹。我更为默念、赞美海安发展史上的一个个英雄人物。当我阅读“水乡女英雄高凤英”一节时,心潮久久难平,真正为高凤英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了不起啊!伟大的女英雄,她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解放事业。22岁,正是豆蔻年华,她临危不惧,坚定信仰,坚持正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从内心深处为年轻的女英雄送上深情的赞歌。

高凤英,一个渔家姑娘,自小历经苦难,深明大义,坚定立场,跟党干革命。积极组织带领群众坚持打游击,勇斗“还乡团”,声讨恶霸搞清算,多次立功,业绩非凡。这是因为高凤英信仰的是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向往的是正义与真理,这是无数革命英雄的共同之点,也是海安革命老区人民的亮点。我们要学习高凤英坚定信仰、一心为民,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志愿甘当“逆行者”,把生命的美好付诸于实际的工作中。我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虽近七十,受英雄精神的鼓舞,仍不辍劳作,辛勤耕耘,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彰显正能量,防控疫情不甘落后,力求有所作为。在大年初二晚上,我连夜创作了对口快板《战胜疫情旌旗扬》,并录制成节目播放。为配合区党群局、文化站疫情防控的深入宣传,先后创作并修改蒲公英团队的文艺节目近二十多个,有的作品在区公众号及《海安日报》上发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助推了防控疫情的宣传,增强村民群众与病毒抗争的斗志,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读史明志,弘扬老区精神,学习革命英雄,以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发向前。我们要学习高凤英,永做革命人,身居海安,心怀民族复兴之志。我们海安这一方热土,历史上有那么多革命英雄、仁人志士,为保卫海安,建设海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近年来,海安的发展速度很快。在革命英雄精神的鼓舞下,海安的党员干部,海安的人民为创建幸福之城努力争先创优,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海安老区,革命传统代代传,革命赞歌随风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英雄的人,美丽的城,革命人永远最年轻。让我们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海安老区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共产党为老区人民做主  老区人民为共产党做奉献

——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所想到的

曲塘镇  夏裕宏


利用战“疫”宅家机会,通读《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深受教育,感触良多,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江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通过武装斗争打出来的。今天的美好日子是撸起䄂子干出来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是什么事情也不会成功的!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听祖母给我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堂曾祖父名叫夏彩荣,是个默默无闻、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子,住在曲塘镇东南方向的“野鹿庄”。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革命斗争,当民兵中队长的儿子夏桂旺被国民党杀害后,又将在“泰四中”读书的小儿子夏桂余(是老师欣赏的三个学生之一)送去参加革命,并渐渐成长为我军一名成熟的基层指战员,转战于海安河北、河南地区,参加渡江、抗美援朝。解放以后,在“华野”政治部工作。

在白色恐怖最为严重的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以十倍的疯狂搜捕残杀着共产党员和他们的亲属。同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夏桂余随部队驻扎在曲塘东南边的王家套(现曲塘镇大陈庄村内),这是一个四面环水,易守难攻的地方。扎营后,夏桂余觉得时日已久,未见父母,且离家堪近,于是向首长请假回家看望父母,以尽人子之道。回家后见父母都健康,也就放心了,洗了个澡,吃了碗面,临走时叮嘱父母亲:“有共产党为你们做主,有毛主席为你们撑腰,你们做军烈属也不用怕!”说完便归队了。

就在这天半夜时分,狗叫声、脚步声、怒骂声、火把燃烧的呼呼声、撞门的咚咚声等乱成了一锅粥,将我曾祖父、母从睡梦中惊醒……,一声声吆喝:“将夏桂余交出来!快将夏桂余交出来!”

夏桂余回家探亲的消息不知怎么被驻曲塘的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他们派兵半夜包围我曾祖父的家搜捕夏桂余。没有夏桂余就把我曾祖父绑走,带到曲塘反动派盘踞的“土围子”里(现在曲中附中南边),将我曾祖父吊在一棵大树上边打边审讯。这时我曾祖父心生一计,高声说:“我儿子回来过!”

“快说,去哪儿了?回来后对你说一些什么?你交待出来,我‘奖’你一百大洋,保你过上好日子!”反动派问。

“儿子跟共产党走了,去哪儿了,我是不知道,再说他也不会告诉我这事。但他说,要挺起腰杆做军属,有共产党为我做主。他还说“‘人’惹我一个,我就惹‘人’十个,‘人’惹我十个,我就惹‘人’百个”。我曾祖父话语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参加审讯的大小头目,一个个吓得张口结舌,举足失措,半天才回过神来……

这则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里,共产党为老区人民做主,老区人民将自己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为新中国成立作出巨大贡献。


发扬支前精神  勇当防疫一兵

——读《海安市革命发展史》有感

高新区  徐兴礼


在防疫期间,我阅读了《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其中“支援前线”一节我感触尤深。当年海安老区人民为了支援前线,积极报名参军、踊跃献借军粮,出动船队、担架队、扁担队,真是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粮出粮,倾其所有、破家支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海安老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我热泪盈眶,他们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今天我们学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就是要弘扬海安老区精神,传承海安红色基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党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线高高飘扬;筑牢第一道防线”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力量。

我是一名具有五十年党龄的退休教师,在这场战“疫”中,自觉带头听从党召唤,竭尽我的微薄之力,为民解困,替党分忧。

动员家人亲友宅家不外出。我的儿孙们从盐城、山东、上海回家过春节,我动员他们在家隔离,做好自我防护,不给党和人民添乱。大年初一,我通过电话向亲友拜年,并告原定正月初三的七桌人的例行聚会取消,动员他们少出门、不聚会,宅家为党作贡献。

自制板报宣传防疫知识。为消除群众恐慌心理,掌握防疫知识和情况,我自制了黑板报介绍防疫知识、通报疫情,登载防疫横幅、漫画等,连续出了十多期,放在小区的要道口,由于内容接地气,通俗易懂,对防疫发挥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组织宣传战“疫”宣传队。我有一支2015年组建的宣传队,每年都演出十几场。在战“疫”期间发挥其作用,自编了防疫小快板、顺口溜、十口决等,戴着口罩,打着竹板巡回宣传,群众喜闻乐见。

配合村组做好战“疫”工作。为村委会书写了数份“温馨提示”,配合做好外来或途经疫区人员登记。田庄村二组是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租住区,有多省的务工人员122户、240多人,为了对他们及子女进行宣传,协助老党员吉祖录办起了家庭黑板报,我撰稿、他出版,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组织并带头捐献爱心款。为支援战“疫”献爱心,我带头捐款300元,动员夫人捐助了200元,组织党小组9名党员捐款1800元。

我只尽了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高新区党群局却把我的事迹登上了“学习强国”,市电视台播发了对我的专访,高新区还把我推荐为“海安市2020年第一季度海安好人”评选,给了我极大的荣誉。我知道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鞭策,我一定发扬海安老区人民支援前线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为人民奉献余热。


发展工业  助推脱贫攻坚

——学习《海安市老区社会发展史》第五章

曲塘镇  刘念远


学习《海安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五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有工业企业起落与发展的内容,感受颇深。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种了几辈子的田,到头来还是富不起来,其原因一是种田不科学,产量不高;二是粮价太低,六、七十年代一亩田全年收获六、七百斤粮,除去化肥、农药、种子等成本,所剩无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时回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等剩余劳力也越来越多,单靠农业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严峻的问题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记得当时双楼乡党委、政府率先动员组织兴办工业的实践,当初白手起家兴办三家小工厂,后来发展为双楼“三大公司”:联荣集团、向阳纺织厂(即现在的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海安建材厂(即现在的南通海建公司)。联荣集团主要生产砖瓦、水泥,海安建材厂主要生产建筑机械,向阳纺织厂主要生产粗细棉纱、棉布。他们靠简单的技术、低价的劳动力,特别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时风起云涌,迅速成了双楼乃至曲塘的龙头企业,解决了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就业问题,虽然工资不高,但相比纯农业的收入,工业带给平民家庭的收入翻了几番。全镇30%以上的农户家有人进厂上班。几年后变化来了,好多人家开始买砖头砌瓦房,逐步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家庭也开始有存款了。记得当时双楼初中所在地北闸一组,离“三大公司”最近,进厂人数最多,收入最高,在六、七十年代家家都是万元户,有的已经是几十万元户了。他们靠工业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在“三大公司”带动下,双楼乡乃至全曲塘、全海安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无工不富、无路不富成了大家的共识。2005年撤乡并镇,双楼与曲塘镇合并,双楼的“三大公司”仍然是主要企业,曲塘先后又办起了缫丝厂、特殊钢厂、阀门厂等,解决了经济低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现在曲塘的工业飞速发展,2019年工业开票销售102.5亿元,新增亿元企业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产、学、研合作项目14个,各项指标均在全市前列,瑞森光学率先三板挂牌,金晟元阀门成功上市挂牌,泽宇森完成入轨,双弘公司通过国家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认证,获南通市市长质量奖;海建股份公司与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超100万元;联荣集团获评省三星级上市企业等。曲塘的企业开创了美好的未来,曲塘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影响之大,发展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现在工人工资一般一月5000元左右,东部家具城最多的工人月收入过万元,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曲塘村村有企业,村村通公路,高楼大厦林立,人居环境优美,奔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地址:海安市曙光西路8号(海安市老干部大学综合大楼8楼)

电话:88813907  QQ:2750536480                  邮箱:mailto:88093198@163.com88093198@163.com

责任编辑:陈 强   顾兴余                                 准印证号:054


[编辑:高锋]
上一篇:通州老区第1期 (总466期)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