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红十四军在如皋的战斗历史,不少人至今耳熟能详。近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就把位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发源地的如皋江安东燕小学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这也是江苏第4所,全国第400所红军小学。 1月30号上午,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的师生一行,专程来到位于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的吴九成家中探望拜访。 今年106岁的吴九成,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惟一健在的老战士。巧的是,如皋红军小学所在的江安东燕,正是吴九成加入红十四军后,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地方。 活动中,学生们身着小小红军服,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红军战士膝前,学习革命历史,聆听那段炮火纷飞岁月的战斗故事。吴九成勉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一位特殊的成员,他是如皋红军小学的学生家长,也是现役某部队的一名战士。正好休假在家,便与女儿一起,来看望革命前辈。活动中,他还主动担当了升旗手,大家在老红军家的小院里,举行了一次特别的升旗仪式。 1930年在如皋市江安镇东燕庄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苏省境内惟一被列入中央序列正规红军武装。这支部队驰骋苏中八县,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在游击区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县、乡苏维埃政权。红十四军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对中国革命战争发展作出了贡献。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始于2007年,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后代发起的一项公益行动,目的是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红军小学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青少年红色教育品牌。将江安镇东燕小学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对于铭记红色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坚定革命信仰有重要的意义,并以此作为2021年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献礼。目前,全国已建成红军小学400所,江苏省共4所,江安东燕小学是其中之一。 学校负责人表示,江安东燕小学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南通如皋红军小学”,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他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把学校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和现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以红色精神指引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皋融媒体记者臧奕冬 朱钰 沈群山
统战获图借枪 何昆看着季恺,接着说:“今天上门本有一事相求,而且上回你给我们送信,一直未能表达谢意,今天又收到你的厚礼……” “古人说,宝剑赠英雄。今日地图献军长,物有所值!”季恺说道,“红十四军正式建军后,屡战屡胜,我是真心佩服军长和红军,你们还有什么事情?不妨直说。” 王玉文吞吞吐吐,说出再请他买枪,但前账还挂着,不好意思。季恺说:“这钱是佃户的租金,把穷人的钱用在穷人翻身斗争,这是革命的需要,账不账从何说起?”季恺继续说,“我受过李大钊的教导。现在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是从根上铲除中国贫弱的基础,此乃富民强国之道,我拥护!” “我的天!”王玉文一拍脑袋,“我一直以为你帮我的忙,是尽朋友之情,原来你是出于大义!” 说罢,何昆又想到了什么,对季恺说:“你与李长江虽有一定的交情,但现在处于‘九县联剿’的风头上,再向他买枪不是时候,这事以后再说吧!” 后来,季恺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买枪。上海市公安局局长沈靖华在如皋担任公安局长期间,与季恺大哥季藩有些交情。季恺就叫大哥以扩充保卫团的名义,请他定了“汉阳造”步枪50支、“盒子炮”144支、手提机枪5支、子弹4万发。定金已付,分批提货。沈靖华为人不赖,很讲信用。发货时打上上海公安局封签,中途谁也不敢查扣。第一批50支“汉阳造”步枪、1万发子弹今日就到。赶早不如赶巧,今天季恺要何昆直接带回去。 “什么?”王玉文越听越奇,惊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瞪着季恺,“我打瞌睡,可没有叫你送枕头呀!你怎么事先知道我们想买枪?” “周方告诉我,你想成立一支短枪队,又不好意思向我开口。我怎能袖手旁观呢?” “这叫心心相印,不言自明。”一旁的何昆,一阵惊喜,但不觉得奇怪。因为一个人有了信念和目标,他就为这个目标干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来。 “你订了手提机枪,太好了!可是攻打碉堡,没有机枪火力掩护,突击队就无法过去。”王玉文对季恺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先把你的那支手提机枪借来用用吧!” “好哇!那件东西放在我家里是个摆设,你们拿去还能派上用场。”季恺说着,起身回去拿枪。 季恺取来一支崭新的手提机枪和子弹。何昆接过一看:“嗯,正宗德国造MP18。”他熟练地抄起枪,做出点射、横扫的动作,心里默念:“张老虎,你等着!” (本文由如皋市红十四军研究会供稿)
苏皖边区政府与新中国的成立(一) □柳宏为 於剑山 苏皖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及苏皖边区人民坚持浴血抗战的胜利成果,是整个华中解放区的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地方性联合政府。苏皖边区军民通过斗争,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苏皖边区政府的地位及其贡献 1.苏皖边区政府的地位 苏皖边区政府于1945年11月1日在江苏淮阴成立,辖区地跨苏皖豫三省,距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南京仅一江之隔,和大都市上海也相距不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中如皋为苏皖边区一分区政府所在地。苏皖边区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华中人民坚持抗战的成果,这个胜利,“是八路军新四军和苏皖边区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的”,是必须要保卫的胜利果实。而当时中国的命运,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节点,实现和平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旦国共和谈成功,成立联合政府,苏皖边区的地位将更为重要。1946年2月2日,中共中央致电陈毅,指出必须巩固华中现有地区,因中央机关将来可能迁淮阴办公。其后毛泽东又曾先后与张治中、梁漱溟等人谈及将来要住在淮阴(清江浦)的事,而苏皖边区政府也为此作了一些准备。尽管最终由于和谈失败,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但这件事一方面体现出中共谋求和平的诚意,也说明了当时苏皖边区各项建设成绩卓著,党政军民各项基础较好,中共中央才会有此设想。 苏皖边区地处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物产丰富,工商业亦较为发达,同时,又有一大批优秀的懂得经济管理的干部。因此,与其他解放区相比,经济状况较好,在满足民生和自身需要的同时,还上缴中央一部分经费。《任弼时年谱》记载,任弼时曾给谭震林去电:“中央规定华中筹集的党务基金一百五十万万元,由华中分局派可靠干部经营,并由华中分局代管,其应得之利息,按月上交中央的法币一万万元,送上海刘晓转重庆局,作为经常费用。”特别是两淮盐业生产,食盐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其盐税收入不但增加了苏皖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曾用于资助新四军五师及中共南京办事处等方面。 正如《新华日报(华中版)》在社论《军民一致奋起,坚决保卫华中解放区》中指出:“华中地处江淮平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接近京沪,凭临大海,我们在这里埋头建设,把它建设成为全国和平、民主、繁荣的先进地区之一,就可以影响四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