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促会简报>> >> 正文  
如东县马塘初中《大江南北》读后感选编
2023-12-01 15:05:19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社会需要正能量

——读《见义勇为者值得“特殊礼遇”》有感

 (《大江南北》第392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1班 陈思畅 (指导老师:邱亚琴)

最近《大江南北》上一篇《见义勇为者值得“特殊礼遇”》的文章吸引到我,说的是今年六月一名杭州的外卖小哥从高12米的钱塘江西兴大桥上跃下救起一名轻生女子,这一举动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随后杭州市的有关方面授予这名外卖小哥彭清林“杭州好人”“杭州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及8万元奖金,并为他申请到免费上大学的名额,对此人们看法不一。本文作者左崇年着重突出了“见义勇为者值得‘特殊礼遇’”这一观点,并予以分析,我对此颇为赞同,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我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这样一点也不过分,杭州相关部门的奖励是理所应当的,此举不但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还是社会懂得感恩的具体体现。杭州市政府以彭清林为榜样,鼓励人们见义勇为,并通过奖励的方式,侧面表达见义勇为者是政府肯定的,社会需要的,人们赞誉的,也是值得学习的!

创建和谐社会,见义勇为是必不可少的。见义勇为和善良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见义勇为就是一种善良,见义勇为者用善心和善行感动社会,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每每想起这些时,人们就会从心底感受到一股温暖,虽然也许不记得他们的面庞,但他们舍己为人的善举却一直停留在脑海。

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的精神,有助于培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俗话说得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遇到非正义的事,不应该躲在人后,而应该挺身而出,阻止悲剧的发生,力所不能及的,就应该向有关部门求助,要知道优秀的华夏儿女和政府都是站在正义这一边的,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除此之外,褒奖见义勇为积极分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传承正义的举动就是为人民塑造正面社会形象,就是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授予“见义勇为模范”荣誉称号,就是树立新时代道德模范,树立时代榜样。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再流泪!

总而言之,见义勇为者是时代的楷模,他们值得“特殊礼遇”!



缅怀谢勃烈士

如东县马塘初中703班 包欣妤 (指导老师:杨小梅)

今日有幸读到一篇文章《谢勃:甘以热血祭轩辕》,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谢勃烈士生前的英勇事迹。

年轻的谢勃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政工队,随队开赴浙西前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这个以谢勃等共产党员为核心的菱湖小组,以各种形式向民众传授文化知识,传播抗日思想,激发群众抗日热情,使原先被伪化气氛笼罩着的菱湖镇一下子变成抗日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在工作中谢勃十分注重党的队伍建设,他在三支头勇担重任,开设抗日文化室和商民业余俱乐部,带领妇女们开办了妇女读书会。在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时,他还秘密参加传送情报、护送干部等重要任务。谢勃在抗日宣传活动中被捕后,仍然坚持斗争,向狱友讲革命斗争史,鼓励他们保持革命气节。后来国民党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释放了谢勃等被捕人员。出狱后,谢勃仍不顾自己安危,继续参加革命抗战斗争,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包围,最后被捕入狱,被日本人残暴地杀害在八角井,那时的谢勃才年仅24岁。是什么驱使他献出宝贵的生命?是他对党的忠诚,是他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斗争的品格。

江山依旧,英雄犹在,这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之路,我们中国整整花费了十四年之久,付出了几千万人的生命代价。现在我们身处和平的年代,没有战火,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无数革命先烈们用血肉之躯给我们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向他们感恩,向他们致敬,永远记住他们,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才能强大我们的祖国,古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缅怀先烈,吾辈自强!



缅怀粟裕大将

如东县马塘初中703班 吴庄诺  (指导老师:杨小梅)

英勇无畏,赤胆忠心,视死如归,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是一代名将粟裕,最鲜明的英雄本色。

粟裕作为一代名将,在长达57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为人民军队建设发展,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粟裕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

1925年,粟裕将军在第二师范读书时,他说:“我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1926年,他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脱党,有的成了令人憎恶的叛徒,而粟裕却毅然决然地由共青团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矢志不渝地坚定自己的信念,正如他所说,他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生。

同年8月,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失败后跟随朱德、陈毅艰难转战。在武平战斗中,他头部负伤,子弹从右耳上侧的颧骨穿了过去,他倒在水田里,几位战友帮他扎好伤口,让他转移至后方,可他坚决不同意,硬是凭着自己的信念克服身体的病痛参加了战斗。1943年7月,粟裕率几百人突出重围,打破敌人的“进剿”,配合主力部队转移,保留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解除职务调任,他忍辱负重,继续为党献力,并不因此离党。粟裕不管是艰难险阻,还是流血牺牲,他都矢志不渝为党的事业奉献他的一切。

运筹帷幄,有着决战决胜的雄才大略是粟裕将军的另一特色。在1940年,国民党派军进攻新四军根据地,粟裕采取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各个击破的战法,歼灭顽军1.1万余人。1947年,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重点攻击,粟裕指挥作战,击毙1.3万余人,俘虏1.9万人,打破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他说,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方法就是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他一直在学习作为指挥员如何认清战略问题,更能自如地指挥作战。

粟裕大将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集中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也正是如此,中国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间蓬勃发展。



英雄,不止于梦想

——读《大江南北》第387期《谢勃:甘以热血祭轩辕》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5班 黄睿豪 (指导老师:苏崔语嫣)

浙北武康镇八角井处,树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石碑之上镌刻的文字无不令人触目惊心,无不令人为之敬佩。

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抗日战争打响,在枪林弹雨中,诞生了许多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谢勃则是其中之一。

谢勃,虽只是如浩瀚宇宙之中,一颗从未被人注视的星,但他却以只属于自己的姿态,成为历史书页上浓厚的一笔。他在1939年之时,深入民众,宣传抗日,他甚至只用一颗假手榴弹,就将那日伪维持会解散,使那被困入牢笼的菱湖镇,走出牢笼。但,却引起了那些国民党的恐惧和嫉恨,在8月24日之时,谢勃被捕入冰冷的牢狱,虽通过自己的意志走出牢笼,但在那之后,却又被万恶的日本便衣队包围,英勇就义。

英雄,在词典中,指的是才能与勇武过人,有非凡能力和出众见识的人,而谢勃也只不过是一位平凡人而已,但,正是他这样的人,身上却散发出犹如太阳一般的光辉,为他人照亮了前行之路。我曾经听他人而言,说英雄只是他人为安慰自己而做出的幻想,而现在我明白,英雄,永不止于他人之梦,而是凡人可触碰之物。

那些凡人之中的英雄,即便手中没有那冰冷的长枪,即使会流下那烈士的鲜血,但,只因为他们拥有着那颗炽热的心,温暖了一颗颗如寒冰般冰冷的心,我们祖国才能如此昌盛,我们的未来才能够更加辉煌。



为了国家,为了社会

——读《一代名将居首位,雄才大略铸丰碑》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6班 徐绍辰 (指导老师:李巍巍) 

走在宽广的马路边,望着一栋栋耸立的高楼大厦,走进自动感应的移动门……在这安居乐业的生活中,谁会想起80年前的中国却是一片硝烟四起、生灵涂炭的景象呢?在这80年中,是什么让中国改天换地,撑起了中国的脊梁?今天看到《大江南北》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一代名将居首位,雄才大略铸丰碑》,我再次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无所畏惧的精神,不怕牺牲的品质……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是他——粟裕。

1925年,粟裕在湖南第二师范读书时,便表明了自己的信念:“我决心将我的一生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肆意屠杀共产党人,在这期间,就有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当了叛徒,而此时粟裕却完全相反,毫不畏惧地毅然从共青团员转为了中共正式党员。

在这之后,粟裕便经常去打仗,虽然生活艰苦,条件困难,但在粟裕的信念支撑下,这些却犹如以卵击石,被打的石头不会有丝毫改变。1927年下半年,粟裕在一次战斗中,头部不幸被子弹击中,从右耳上侧的骨头中穿了过去。子弹?穿头?这是我们常人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我们,被划伤一块皮都要大惊小怪,而他在半昏迷的状态下,竟然以惊人的毅力扛过了伤痛,没有过多休养便加紧赶上了部队。读到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见了他那隐忍而坚毅的目光!没错,这一次又是他的信念支撑着:一心向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就算是流血牺牲,也要为党的事业付出自己的一切,绝不退缩!

粟裕打仗有骨气,对于名利却毫不在意。有一次,陈毅因为被调到中原工作而他的岗位空了下来,中央决定让粟裕来领导,但粟裕却很谦虚,他坚持认为陈毅是众望所归的统帅,于是,中央让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而在陈毅不在岗的期间,粟裕才担任代理职务,处理军中大小事务。我很佩服粟裕这种淡泊名利、默默付出的精神,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除此之外,粟裕还有很多优点:他承担责任,以身作则;他鞠躬尽瘁,尽职敬业;他勤思善学,运筹帷幄……陈毅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

战争年代有许多这样像粟裕爷爷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筑起了中国的脊梁;和平年代也不乏这样优秀的后继者,而在他们的庇护下茁壮成长的我们,如何守护现在这片繁荣昌盛呢?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与幸福,坚决抵制抗击任何伤害祖国的言语和行为;我们要努力学习,用知识和品格完善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像先辈们那样为理想和信念竭力付出……

遥想烽火硝烟中的革命先烈们,他们把名利看轻,却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们生活艰苦,食不果腹,却无一句抱怨,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明白:只有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太平盛世才有可能,他们这一代的付出牺牲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们享有更长久的幸福。他们都是在为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啊!我们青少年应该把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并传承下去!



红色堡垒 燎原之火

——《虞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堡垒户》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6班 杨婷钰 (指导老师:李巍巍)

红色堡垒户,让革命力量由小到大,并形成燎原之势!

读完《虞北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堡垒户》,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仿佛有团火在燃烧,是怒火,更是一团烈火。

抗战时期余上县虞北区是浙东游击根据地“三北”最西边的一个地区,当时的虞北一带“敌、顽、我”三方犬牙交错,你来我往,不断拉锯,是最为艰苦的敌后游击战场。整个虞北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他们依然冒着坐牢甚至掉脑袋的风险,尽着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着住在自己家中的革命同志。

1944年春节刚过的一天上午,细雨蒙蒙,雷行、王志英、柴华英、陈光裕等民运队员住在连彩珍家,正准备开会。连彩珍的儿子站在门外看着远方,突然跑进来说:“伪军正在过桥!”参会的同志听到此话立即分散转移。雷行走在最后,连彩珍拿出篮子和斗笠让他扮成拜年的客人并让他躲进一间牛圈舍,雷行最后躲开了敌人。在连彩珍回家的时候看到敌人正在翻查,有个敌人看到了桌子上的一本日记本,大声说道:“这日记是谁的?开会的人呢?”连彩珍面对敌人的威胁没有退缩,大声喊道:“我不知道!”

可想而知这句话的后果,她被伪军头目狠狠地扇了两记耳光,并命令手下将她带走,参加会议的柴华英也遭遇了敌人,虽然柴华英沉着应对敌人的所有问题,可敌人还是不由分说地将她给抓了起来。

连彩珍和柴华英被施以酷刑,她们虽然被折磨得一次又一次昏死过去,但仍然坚强不屈,机智应对,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二十多天后她们终于脱险了。

连彩珍明明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可她却有着不一般的毅力和惊人的定力,她做出的伟大举动保护了许多的革命同志,她似乎变成了一面墙,一面坚不可摧的城墙,她是那么高大,那么威武。

不久,三五支队急需补充一批擦枪的白布和军鞋。车菊英知道此事后,自告奋勇去解决。为了掩人耳目,她以办丧事为由,去余姚英家埠镇购买了一批花旗布,由于购买数量较大,引起了店主的怀疑,问她办丧事为啥要这么多布?车菊英告诉店主死者年事已高,加上族大房头多,还有许多的亲戚朋友,买这些可能还不够呢。店主看她讲得头头是道,于是就卖给了她。接着她又以村妇联会主任的名义,发动全村一百多名妇女,打线纳底,裁布缝帮,夜以继日赶工,不到十天完成了300双军鞋和军袜。后来她将这些物资全部都捐了出去,解决了战士的日常所需。

车菊英这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心生敬佩,也是我辈学习之楷模!

不管是连彩珍还是车菊英,甚至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人,她们都只是一个个缩影,是我们成千上万支持抗战的平民百姓组成的红色堡垒户的缩影,可他们的付出远远不止这些,做出的贡献已几乎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他们为了抗战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将家产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奉献精神也被载入史册,有了他们的支持,革命事业由小变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正是由于无数前辈的不断努力与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定与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拓展与丰富,民族精神不断积淀与升华。可当今世界局势依然不稳,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当以前辈为楷模,牢记过去,开拓未来。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汗水和创造力,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挺起脊梁,昂首前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读《红榴似火思故人——追忆跟随粟裕将军的难忘岁月》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6班 张刘淳(指导老师:李巍巍)

周末,我读了一本名为《大江南北》的刊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红榴似火思故人——追忆跟随粟裕将军的难忘岁月》这篇文章。

文章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新中国首次授衔十位大将之首、被后世称为“常胜将军”的粟裕将军。他谦逊低调,他不畏艰难险阻,他将国家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将保护国家视为己任,他始终没有忘记身上背负的使命。

文章开头简要介绍了这位伟大的将军,“他身经百战,名闻遐迩,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是作者对其的极高评价,“让后辈不忘新中国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则是作者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文章被分为三个大段,分别讲述了“我”在1941年初被分配到新四军驻地初次遇见粟裕师长后发生的故事;在到苏中后,粟师长身上发生的故事;在1963年“我”又一次遇见粟裕师长时以及在1983年“我”去探望他时的感慨。文章从头到尾,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无一不流露出对这位大将军的敬佩与赞美。我从粟裕将军身上学到了“纵使你面对着怎样的艰难,不要乱了手脚,更不要临阵脱逃,我们只有冷静下来,想好对策,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战胜艰难”。当然,还有“纵使你有再多的才华,再强的能力,不能时时挂在嘴边,要做一个低调的像粟裕将军一样的人”。

在文章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作者直接的情感流露,第二大段的末尾“他真是一个伟大而又低调的人”,就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粟裕师长的赞美与敬仰,让读者也对其十分敬重。

在文章的第三大段,作者借粟裕妻子楚青的口吻讲述了粟裕一心都是在战场上作战,放松就是看地图研究地形,这位将军,他将全身心都投入作战当中。只为国家,这种将民族大任视为己任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在文章的末笔,写了石榴,又回到开头,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作者之所以会珍藏这个石榴,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石榴,同样也是象征着粟裕将军这种精神,它象征着他将国家兴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伟大精神。

这一篇文章,激励着我们这一代,要努力奋斗,去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祖国人民的未来,我们应当尽自己的全力,纵使它再微小,我们都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读《母亲是战士》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7班 华吕均 (指导老师:吴俊华)

古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一座灯塔,在那茫茫大海中远眺且指引着无数游子,破茧成蝶。若那父爱如山,则母爱如水。回忆可能会碎了一地,但那感到母爱的一瞬间将会永远地保存,烙印在心灵的深处。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文中的母亲即使十分腿脚不便、听不懂普通话、视力微弱等等,即使有那么多的缺点,但她对子女的爱是依然不变的,默默地为子女付出,默默地为他们着急着,忙碌着,操劳着,奔波着。这真是何等的刚强与伟大。

赵一曼是我国著名的抗日女英雄,她在临终前写给儿子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她十分愧对于儿子,没有对她的儿子尽到母亲的精神责任,希望他记住他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却为了整个大家,她将自己的身躯完全地捐献给了国家。她用自己的实际的行动给儿子上了最后一堂课,告诉了儿子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战士,她对儿子的爱既平凡而又不平凡。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席卷了汶川,而在这场大灾难中,既有全国众志成城,也有许多感人的母爱。一位母亲在地震中遇难,被发现时身子已经僵硬,但她临死前露出了半边乳头给手里的襁褓中的孩子喂奶。还有一位母亲,发现时她的脊柱已经变形,但她却以一种艰难的姿势撑了下来,并在手机上留下了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孩子,妈妈爱你。”这两位母亲用自己的死换来了孩子的生,这是何等的意志力,何等的无私,何等的伟大!

而正是因为每个母亲都具有这种刚强的、伟大的、无私的品质,才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顺利地成长,才使得每个家庭有了希望,才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继续传承,繁荣富强,立足在世界民族之林。

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母亲。



读《母亲教我跟党走》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 707班 陈轩琪 (指导老师: 吴俊华)

今天,翻开《大江南北》这本红刊,我看着目录,最终停留在了这几个字上——《母亲教我跟党走》。于是,我放平报刊,戴上眼镜,细细地阅读起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始终围绕在党与母亲之间,先写了母亲教导“我”要成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再写了“我”从小便开始为成为党员而努力,从大学时第一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后却落选,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成功转正的经过。

这篇文章既写了党,也写了始终一心向党的母亲。列举了母亲常说的话和做家务农活时唱红歌等事例突出了母亲这个农村女子有工作、有职工退休和养老保险的喜悦,以及对党给予她的一切的发自内心的感恩与她浓郁的爱国情怀。而“我”在母亲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下,爱党爱国的种子根植入心中,并一天一天地长出嫩绿的小芽,直至开花结果,让“我”也对党产生了无限的崇敬与向往。小时,母亲为“我”种下入党的种子;大学时,母亲鼓舞着“我”的内心,让“我”不断的成长与进步;工作后,母亲对“我”的教诲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化作无形的动力,推动着“我”不断充实自我,为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进。

党总是让人崇敬,又与人亲和,成为一个党员非常艰辛而光荣,而党永远为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之前,是党带领着人民反抗敌人,是党员前辈们一个个抛头颅、洒热血,对敌人宁死不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文章的最后,作者也点明了自己对党的感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也正应如此,永远记住党为我们的贡献与教诲,永远跟随党的脚步,为建设美好祖国作出不懈努力。

除了党,文章中还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人——母亲。母亲在大家的心目中往往都是慈爱、默默无闻的形象。就像郑振铎所说的:“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母亲总是默默地陪伴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成功时,提醒我们不要脑袋“发热”,在我们失败时,鼓励我们不要放弃。母亲跟随我们走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阶段,指引我们走向每一条正确的道路。

阅读完这一篇文章后,我的思绪万千,犹如一匹匹奔腾的野马般在我的脑海中呼啸,久久不能平静……我也要像文中的“我”一样,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这辈子的出路

——读《大江南北》第393期《看见的力量》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2班 罗华豪 (指导老师:林婕)

幸运的事是在《大江南北》中读到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观看了今年新出的电影《八角笼中》的感想。

这部电影我也观看过。一个普通的沙场老板因一次被抢而结识了一群孩子,当他抓住这些孩子并想要告知其父母时,却有一个孩子喊道“我们没得爸妈”。在朋友的劝导下,沙场老板重操旧业,与朋友一起训练孩子们格斗,可后期训练视频流出,迅速引起人们的质问“为什么拿这些小孩赚钱”。受不了舆论压力的沙场老板不得不解散格斗俱乐部,而那些孩子都被分到其他的正规的俱乐部之中了。一年后,沙场老板又遇见了孩子马虎,他又开始了抢劫,后得知苏木因反抗吃药而被打瘸,经沙场老板的出资治疗后又恢复了,苏木为此重新振作,拿下金腰带。我若有所思地知道了“格斗是什么”“格斗就是我们这辈子的出路”。

而阅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于这部电影又有了新的理解。文中作者透过这部电影看见了苦难、抗争、成长的多样性,知识的价值,舆论的力量。而在他所看之事中,最重要的是,他看见了美好,这种美好使之明白了“人世间不应只有苦难”,还需要美好的东西。抗争苦难,也别忘了心怀美好,去欣赏美的东西,这样的人生才不会误入歧途,也不会一味地与人“斗狠”。人生,要看见苦难,亦要看见美好。

文中作者的儿子因未能经历过许多苦难,从而在这样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影像中看见许多的美好事物。

剧中曾忆起沙场老板问道“格斗是什么”,而在后来,苏木才明白“格斗是我们这辈子的出路”。

每个人都生于平凡,而有着不同的未来与过去。每个人的一生都必定有一件事物跟随一生,这件事物就是人们“这辈子的出路”。每个人都在追逐着自己“这辈子的出路”,可他们绝大多数人中却忽略了坚持、努力、抗争与拼搏。若没有这些精神,你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找寻到这个东西。

我愿每个人都能挣脱命运的枷锁,冲破这“八角之笼”。



江海涛涌忆英魂

——读《大江南北》第393期《红心向党是永恒的追求》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2班 钱程雪阳 (指导老师:林婕)

在丰饶的南通大地上,有一个古镇,她有个美丽的名字——西亭。小镇外,曲折环绕的是团结河。团结河水碧波荡漾,一韵百年。

西亭,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英雄辈出。炮火洗礼过的团结河水,至今传唱着英雄的事迹。中共党员马万如在孙家土地庙被捕牺牲,时年38岁!手捧英烈故事,浅吟,低唱,耳畔传来老区人民代代相传的赞歌:你的故事讲了许久,依然隽永;你的赞歌,唱了许久,依然嘹亮。

其子马金城继承父辈遗志,继续革命。他深情讲述,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渡长江,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的幻想。当晚,马金城所在部队从长江北岸的南通八圩港附近强渡长江。全排三个班四十多人同乘一艘木质机帆船,第一批向长江南岸进发。国民党守敌不时用机枪向江面扫射,“哒哒哒”枪声不断。战士们不怕牺牲,一路进发。船到南岸,大家迅速下船,冲向滩头,与敌人展开战斗。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最终消灭了吴淞口守敌,打开了上海的大门。

1957年年底,马金城光荣退伍回到了家乡。60多年来,马老一直保持军人本色。在家乡以信仰之光照亮人民前行之路;情系百姓,用如磐初心凝聚百姓奋斗力量。积劳成疾,无情的病痛折磨着他,而他却还是坚持工作,坚持战斗……

侧耳谛听,风传颂着您的丰功伟绩,雨诉说着您的英勇顽强!丹桂飘香的日子里,信步走进纪念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是你们,给老区人一场融入血脉的精神洗礼。和平时期,共产党人持续接力,从你们爱党爱国、不畏牺牲的革命事迹中汲取营养,壮大自己,不断谱写老区发展新篇章。

看今朝,老区人仰望崇高,奋力前行,建设新西亭:小镇屋舍整齐,马路宽阔,车流如织,人流如潮。南侧新工业区,厂房林立,人影穿梭,货运频繁。老区人笑迎天下客,喜结缤纷果。渔歌声声团结河,飞鸥点点运盐水。

高楼林立改写着古镇西亭的历史;碧水绿叶描绘着新农村的未来!这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赓续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做党的红孩子。



滚滚鸭绿江 不朽英雄魂

——读《19岁那年,我跨过鸭绿江》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2班 桑季炎 (指导老师:林婕)

经过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迎来了崭新的征程。但新中国成立仅一年,美国出于全球霸权的需要,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奉命入朝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战争历时三年,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向全世界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本文的作者瞿若正是这些“最可爱的人”之一。

小时候,家里的老人常给我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黄继光和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每当听到上甘岭战役的惨烈,黄继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枪口,邱少云宁愿被敌人的燃烧弹烧死,也不暴露战友的位置。幼年的我总是不理解志愿军战士们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意志力,直到在中学课堂里学到更多有关这场伟大战争的知识,才被他们身上那种伟大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

如今,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我们的国家也正以崭新的姿态步入世界大国舞台,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们永远也不能也不会忘记,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为了国家和民族舍生忘死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正如文章的主人公瞿若说的那样:“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心里保家卫国、建设家乡、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信念始终没变,也永远不会变!”正如歌曲《如愿》中所唱的那样:“愿不枉啊、愿勇往啊,这盛世每一天;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而我将梦你所梦的团圆,走你所走的长路,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



多行善举 不为张扬

——读大江南北第394期《“善举不宣”,该赞!》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3班 阚梓涵(指导老师:王菲)

在阅读了刊登于《大江南北》的《“善举不宣”,该赞!》这篇文章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触动。

何为善举?即为发自内心的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文章中举了三个例子,分别讲述了外卖小哥聂俊鹏跳河勇救落水者后不留姓名、新闻报道中的热心老人送邻村独居老太太旧电风扇,做了善事并不张扬、作者母亲所讲的故事里老方丈默默地做着积德行善之举。这些事例皆为善举,而且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声张”不“宣扬”,默默行善,这就正印证了文题中的“善举不宣”。

他们让我想到有句老话是这么讲的:“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意思就是:帮助别人不是让别人来回报自己,如果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才去帮助别人的话,那还不如不去帮助别人呢。

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做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分辨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善和恶,从生活中的点滴小的善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也只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对祖国有用的人,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现在祖国富强了,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涌现了许多的像文中这样的善良之人。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善成大德。也许,我们迈出的每一小步都略显蹒跚,然而,它却饱含着我们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执着之力;也许,我们做出的每一次小小善举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它却闪耀着我们一颗颗炽热的心。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此时此刻做起,多行善举,不为宣扬。



城市管理民为本

——读《大江南北》第393期《淄博城管为了谁?》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3班 阚梓涵 (指导老师:王菲)

关于“城管”这个名号,人们的评价真是两极分化,有人说:“城管喜欢用铁腕手段来解决问题,却忽略了人情味的处理方式。”有人说:“城管在除害服务中,站着、走着、骑着、跑着,压住了很多社会安全隐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很简单。

淄博的烧烤很是出名,随之出名的是他们的城管。淄博的城管们帮商贩们摆摊收摊,帮助拾荒老人捡瓶子。城管与人民谈笑的样子让网友们为之感动。淄博的城管们丝毫不将商贩们看作是什么洪水猛兽,想要去驱赶、打跑他们,而是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温柔对待。他们将自己当作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提出建议,他们就改。人民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就上去帮。只要人民开心幸福,城管们也就开心。他们就像“老八路”一样,一心为人民着想。他们对自己的定义就是人民的勤务者、人民的公仆、城市的服务者。这不禁让我想到鲁迅笔下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不仅是淄博,其他一些地区的城管也是这样。对于这些城管的评价就是正面的。因为他们有人情味。

但还是有一些地区的城管显然是没有一点人情味,遇到摊贩直接开车驱赶,粗暴地执法,将劳动人民的果实视如粪土,胡乱的践踏着。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对商户、摊贩、群众破口大骂,拳脚相加,丝毫不顾人民的死活。他们将执法当作是一种任性,想干嘛就干嘛。他们将“城管”当作是粗暴,为了创建文明城市,直接将商贩们一扫而空。这样的城管显然是得不到人民的心。

城管之位,应该是给那些心存善良,懂法律,有文化的人来当的,并不是随便在社会上找一些人来当城管。城管正如《淄博城管为了谁?》中所说:“城管是维护城市秩序的,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只有城管将人民当做是家人,富有人情味地管理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才会成为文明城市的代表,成为下一个“淄博”。



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

——读《大江南北》第394期征战纪事专题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4班 唐冒佳 (指导老师:张娟娟)

遥望着每一个日出与日落,朦胧间似乎带走了什么,抹掉了某些记忆。但是,走过了毕竟会留下痕迹,经历了必将刻骨铭心。自1840年以来,神州大地曾笼罩了一层又一层浓浓的阴霾,中国人民却以不屈服、不放弃的坚强革命意志,亲手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亲手铺平了我们的道路。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缤纷的战火中,在民族存亡的紧要时刻,有多少中华儿女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背上包袱,穿上军装,毅然奔赴朝鲜战场。1950年10月,志愿军战士们在敌军疯狂无节制的扫射下,在敌军日复一日的骚扰下,他们在雪地里奔波,在树林间穿梭,奔赴一个又一个战场。

他们吃着冻土豆,而美军却享用着美食,喝着白粥;他们在雪地中穿着单薄的军衫,而美军却披着棉袄闲适地聊着天;他们憧憬着祖国光明的未来,而美军强势的攻击只是为了赶在感恩节前回家……然而在战场上,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一片枪林弹雨中写就了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我们无法切身体会战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思,只能通过文章、历史资料、老一辈的回忆叙述来感受。我知道,现实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要惨烈,要血淋淋得多,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有多少生灵在全人类的灾难中消逝,有多少文明又在一点一点地飘散……

值得高兴的是,在他们的奉献之下,终于成就中国现在的壮丽图景,2012年“海空雄鹰团”亮剑碧海长空,2017年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无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昌盛。这条沉睡的东方巨龙已然崛起,她所庇护的人民也不再受战争的摧残,他们所憧憬的,所渴盼的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我们身为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经历不到革命先烈的艰苦,但是我们能看到,能想象到,能体会到。愿我们铭记中国历史,铭记革命先烈们,感受历史的创伤,为未来的和平一起祝福祈祷。



人民英雄是国家的脊梁

——读《大江南北》第393期青少年绿洲专题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4班 秦瑞 (指导老师:张娟娟)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批英雄儿女,他们前仆后继,投身于救祖国于危难的事业中。阅读《大江南北》,这些英雄的形象由朦胧逐渐转为清晰,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多少个十年过去,众多先烈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却不害怕,也不后悔,只是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默默地献身。正是有了他们的奋斗与奉献,中华民族才大踏步地向前奋进,走向更好的未来。

一位英雄叫做王健根,在攻打小尖山、收复失地时,他敏捷地越过生死线,对隐匿在洞穴的敌火力点逐个清除。一发炮弹爆炸在他附近,他全身嵌入八十多块弹片、左眼失明、左肩锁骨断裂、肠子流了出来。但他仍然一拽导火索,将爆破筒塞入敌军藏身的洞口。2比26,我军以极小的代价拿下了辉煌的一城,最后我军大获全胜,而王健根抢救了四个日夜才脱离危险。醒来后被评为五级伤残,他去往宣传科担任文职工作。之后的二十年,他从不因病痛减少工作,以超凡的毅力克服伤残折磨,建功平凡的岗位。

这种魄力与机智,实在令人叹服。子弹无眼,敌军凶残,但一想到前线征战的我军将士,王健根便什么也不怕。带着一腔热血与孤勇,机警地挑选时间,小心翼翼地谨慎行事,人民英雄居然真的完成了不可能的事。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让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甘愿为了党而去奋战,带着炽热的赤子之心去奉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终于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共产党也继续为人民效力,一直持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中华民族走过了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去修补华夏大地上的满目疮痍。马克思主义在这里生根,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滋养这片土地,慢慢地,已经是硕果累累。

如今的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整个世界的希望,更应中流击水,砥砺奋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唯愿诸君共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战火中的青春

——读《大江南北》第394期《19岁那年,我跨过鸭绿江》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5班 邓思绮 (指导老师:张娟娟)

1951年,6394部队三营12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正趁着夜色,秘密入朝,此时秋意寒凉,好似冰针般一寸寸地刺入衣着单薄的战士们的骨子里,这却丝毫不能削弱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而在这些战士们中,有一个年仅19岁的江南小战士——瞿若。

一开始,瞿若随部队来到军事重地丹东,开始建立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工事,志愿军们在路边的山上开始了漫长的挖掘工作。当时是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泥土已经被冻得结结实实,一钢钎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浅白色的凿痕,当时也没有先进的挖掘工具,战士们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硬生生凿开长达千米的交通壕,其中的艰苦自然不必说,战士们用力挥舞铁钎的模样在我眼前慢慢浮现,我仿佛看到年轻的瞿若穿着一身破烂陈旧的衣裳,衣袖挽到手肘处,双手将铁钎高高举过头顶,重重凿向冻土,留下一个浅浅的坑,巨大的力震得他虎口发麻,手上的伤口也震裂了,鲜红的血慢慢流入粗糙龟裂的皮肤中,形成一道道细小的血流,滴入刚被凿开的浅坑中,可他却丝毫不以为意,继续和其他战士一起进行着漫长艰苦的工作,用无数个日日夜夜,挖成了这条重要的交通壕,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化为实际行动,为身后的祖国留下一片和平安详,让人民不再饱受战乱之苦,无数个像他一样年轻的战士,用自己尚且稚嫩的双肩,扛起了祖国交付的重任和广大人民的期望。

交通壕建成不久,瞿若所在的部队又接到了新的任务:保护好钢铁运输线。在严寒酷暑下,战士们紧握钢枪,指挥着军车通过,还要防备着头上美军的飞机轰炸、细菌炸弹等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修桥梁和公路,让钢材的运输畅通无阻,无数战友却因此负伤甚至牺牲,瞿若的左腿也在抢修桥梁时冻伤了,但无人因此退缩,所有志愿军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战斗中,心中燃烧着为死去战友复仇的怒火,不断同装备精良的敌人周旋着,在枪林弹雨中顽强地抗争,甚至还打落了敌军的一架飞机,为死去的战友出一口气。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战士们度过了不平凡的三年,闯过了枪林弹雨,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朝鲜战争于1953年停战,而志愿军们也在同年回了祖国的怀抱。时过多年,瞿老仍依旧记得停战后朝鲜人民的欢笑,仍记得那一枚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银质奖章和一纸金边奖状,那是对他一年多来出生入死的肯定和最高的褒扬。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读《粟裕将军圆贫苦姐妹上学梦》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5班 钱蒋涵 (指导老师:张娟娟)

今天,我读了《粟裕将军圆贫苦姐妹上学梦》一文,深受感动。它讲述了一个充满着善意与美好的故事:粟裕将军在散步时遇到了两个小女孩——王三妹和王金妹,她们想去上学,却因为父亲王炳元残余的封建思想和家境的贫困,无法实现。粟裕就决定帮助她们上学。他在姐妹俩的带领下来到王家,和姐妹俩的母亲陈翠花拉起家常。

不久,王炳元回来了。粟裕向他了解了情况,又成功说服了王炳元。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家无法凑出足够的钱供两个女儿上学,况且他们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粟裕决定自己出钱给两姐妹上学。他叫来学校校长徐立元,让两个女孩第二天就去上学,然后将一沓钱给了王炳元。就这样,在粟裕将军和当地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两姐妹刻苦学习,顺利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心仪的学校,努力工作直至退休。

在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人世间的善意是无处不在的,这次是粟裕将军帮助了两姐妹,下次或许就有另一个美好的故事。粟裕作为将军都能够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甚至不求回报,我们难道连一个力所能及的小事都不能帮助他人吗?代价只是一点时间而已。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他人后我们也能收获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快乐。同时,当我们自己需要帮助时,也会有人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这也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必要的东西。

所以,让我们当个乐于助人的人吧,不求做多伟大的事,只求问心无愧。



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

——读《1943,粟裕考察苏中等地纪事》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6班 虞吴昊 (指导老师: 缪建琴)

周末,我读了《大江南北》这本杂志,对其中陈荣坤写的《1943,粟裕考察苏中等地纪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主要讲述了开国十大大将之一的粟裕的故事。

粟裕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常胜将军”。然而,除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言传身教摸实情》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粟裕将军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他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地形特征,调查社会情况,民情风俗,粟裕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而且处处以身示范。粟裕利用在野陈家休整两天的机会,派出人员侦察敌情,制定计划。1943年6月28日黄昏,在七团教导队的护送下,船队进入蜈蚣湖,粟裕根据先前掌握的敌情,指挥船队,过了蜈蚣湖。可见粟裕师长的指挥能力强,而且做足了准备,毫发无损地从敌人的眼皮底下逃离。我们也要学习粟裕将军的这种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态度,做任何事都要有充足的准备,而且遇到困难时要沉着冷静,不要遇到困难就手忙脚乱,而且不能临时抱佛脚,要提前准备。

在《夜宿潘庄得民心》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粟裕将军认真细心的态度。粟裕在潘庄休息,亲自确定哨位,交代哨兵加强警戒,不可松懈。他虽然只在潘庄住了一晚,休息了大半天,却给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四军也在潘庄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据87岁高龄的潘恒凤回忆,那年她才7岁,天刚蒙蒙亮时,新四军就帮她家挑水、清理庭院。新四军临走时,还给了她抗币。这一部分可见粟裕的认真仔细,做事一丝不苟,还可以看出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粟裕将军充满了敬仰和赞扬。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我而言,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回首这篇《1943,粟裕考察苏中等地纪事》,我深感粟裕将军的精神风范。他的以身作则、严谨务实、注重调查的工作态度和理念,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时刻谨记粟裕将军的教诲,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利益。我会努力学习,乐观向上,认真仔细,做任何事都一丝不苟,继承粟裕将军对人对事的态度,坚定向前的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争当民族建设者

——读《周燕霞:关心下一代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6班 张周钰 (指导老师:缪建琴)

翻开《大江南北》这本杂志,里面的文章语言质朴,贴近生活,讲述了许多为中华民族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叫周燕霞。

周燕霞是泰州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是“关工”事业的孺子牛。她三十多年风雨兼程,不懈追求,只为让留守学生、特殊儿童能够得到关心,健康成长。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很好地诠释了她的关心下一代观念: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工作,让教育事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2015年,周燕霞为了保证关爱对象的健康成长,创新“加减乘除”工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加强思想引导,减轻学业负担,生活上加倍关心,除去心灵上的包袱。这使一些留守儿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这也让周燕霞有了“教育妈妈”的美誉。

2020年,退休后的周燕霞本可以轻松无虑地继续生活,但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她时刻牢记“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仍然关注着特殊儿童的健康教育,常给孩子们送绘本和水彩笔,想着尽力将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周燕霞积极探索中小学家庭教育新路径,因为,她深知“党建带关建”是推动社会教育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她对上级关工委文件“逢件必批”及时传达部署,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有耕耘就有收获,在周燕霞的奋斗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绩和荣誉。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没有苦哪来的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亲身体会,只有现在认真学习,将来才会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纵观古今,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燕霞一样兢兢业业、为民族发展孜孜不倦努力创造的人,中华民族才有了现在的民主富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争做民族的建设者,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



风雨同舟 报效祖国

——读《新四军海上武装对反“清乡”斗争的贡献》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807班 朱禹萱 (指导老师: 缪建琴)

11月的校园里,三角梅在风中宛如一只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欲翩翩飞去。从语文老师手里,拿到新的一期《大江南北》,心情就像这株株三角梅一样。读完其中一篇《新四军海上武装对反“清乡”斗争的贡献》,牢牢记住了一个名字:新四军。

1941年夏至1942年夏,日伪军在苏南进行了两期“清乡”,并集中兵力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扫荡”,为做好反“清乡”准备工作,新四军第一师师部东移四分区,师长粟裕直接指导四分区的斗争。1942年初,在如东滨海区着手组建海防团。

为粉碎日伪的“清乡”计划,苏中四分区军民与日伪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海防团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海上护送、海上护航、海上战斗和海陆联动。在这期间内军民共同作战,无不体现风雨同舟的真正意味。

从1943年4月至1944年10月,四分区军民作战26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多名,缴获枪支2700多支,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与海上部队的配合作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南通如东何家灶诞生的苏中军区海上武装为夺取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解放战争时期海上武装建设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我从各种媒体和资料中读懂:这种和平和发展,是因为许许多多的战士们在那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因他们的流血牺牲而生活在这幸福美满中。但和平并不代表着真正的安全,中国的崛起必然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美国的技术封锁,再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今天我们虽然才十四五岁,但是明天,让国家有尊严地站立,却是我们需要担负起的责任。我们也要学习新四军那种与人民风雨同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努力报效祖国。



仗剑疆场 御侮图强

——《大江南北》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2班 陈葛欣 (指导老师:杨小梅)

岁月如歌,在跳动的音符中歌颂了他的不屈;历程似水,在回荡的清波中见证了他的无畏。他就是从新四军走出来的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116师参谋长薛剑强。在艰苦的历史长河中,有些早已封尘,有些却值得传承。

薛剑强同志16岁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涟水县游击大队。1941年3月,日军包围了地下党同志,接到消息的薛剑强与全连急忙赶到事发地点并隐蔽在树后。为了顾及同伴的安危,他借助火势与密集的子弹击败敌人,成功救下同伴。之后,他随着新四军3师挺进东北,在这次战役中,他身中3弹但仍坚持完成使命,这种精神令我敬佩。

1948年时,刚被任命为团长的他又一次奔赴战场,他指挥冲锋的连队大开杀戒,为全歼国民党美式机械化师93军暂20师立下大功。不久,弹火的声响在锦州拉开了序幕,薛剑强在战场中不幸被一发炮弹炸伤了大腿,对于他而言,即使伤口再疼也磨灭不了顽强的心,他凭借超高的毅力完成了整场战斗。1951年1月3日——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这天下午,他冒着生命危险察看敌情。他举起望远镜观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被一发炮弹的弹片击中太阳穴,不幸以身殉职。

读完薛剑强的事迹,我的心情是敬佩的,也是沉重的,也明白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这大国崛起的背后,是一代代革命英雄的顽强拼搏。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用生命谱写了一部部不朽的史诗。有了前人的努力,我们今天方能扬帆起航,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更应该奋勇拼搏。仰望着光明,细数着希望,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铸就璀璨人生!

[编辑:高锋]
上一篇:如东县马塘中学《大江南北》读后感选编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