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读第406期《首次核爆半小时后,他报告了核爆当量数》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1班 丁雨妍 (指导老师 钱加红)
当蘑菇云在广袤的荒漠上腾空而起,这标志着中国迈入核时代的大门就此开启。有一个人,在核爆的半小时后,冷静而准确地报告了核爆当量数,他就是林俊德院士。
林俊德,1938年出生于闽南山区的一个贫困家庭,生活条件虽艰难,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他深知,唯有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开启了通往科技殿堂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林俊德毅然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终身隐姓埋名,只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临终一息。1964年6月,林俊德和项目组的同志们携带30套自己发明的压力自记仪,前往300多公里外的核试验场研究所,那里荒无人烟,昼夜温差极大,生活条件艰苦,自然不用多说。经3个月多的时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首次核爆的成功,是他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经计算,林俊德院士仅用半小时,就精确报告了核爆当量数,为中国的核武器研发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此后,中国所有核试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照亮了中国核武器研发的道路。他的一生,都在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即使身患重病,他也从未停下工作的脚步,他用生命谱写了马兰精神的时代颂歌。马兰精神,就是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勇于探索、敢于胜利的精神,而林俊德,正是这一精神的杰出代表。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无不感慨于林俊德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与无私。他们是国之脊梁,用一生的奉献,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林俊德院士,这位躺在核弹功勋簿上却从不言说的英雄,将永远被铭记在我们心中。
致敬,国之脊梁!
学习徐健,自强不息
——读《自强模范徐健:做一辈子对社会有用的人》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1班 张羽豪 (指导老师 钱加红)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徐健,他的行为或许称不上壮举,但他绝对称得上人民心中的模范。
在文中:他双腿瘫痪,但他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燃起希望,当他发现许多青少年因想不开而自杀时,他想做些什么,就创立了“阿健励志热线”,给各种不同情况的家庭解决矛盾,为青少年化解纠纷。自此,他还写文章投稿,抒写自己的心愿,发表自己的希望,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下自己的看法。
他仅仅只靠着自己矮小的身躯,就做出了伟大的行为。文中说:“徐健的一辈子没有走过一步路,但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却‘走’得有声有色。”他用自己的身心、精力帮助他人。他发表励志诗歌,写下了他向往自由、回报母亲、造福家乡的美好情怀。
徐健拥有高尚的节操,他积极为人民奉献。当别人谈论自己的经历时,总是抱怨,总是摇头与叹气,而他却总是笑着谈论自己的平生,甚至用自己的经历去引导他人,这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徐健的经历感化了许多人,他的方法救助多个不同原因厌世的人。他的善良行为、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社会中所缺少的。在徐健的作为下,还有一直鼓励、支持他的父母,在一路上为徐健默默付出与陪伴,使徐健在文学创作上的热情之火熊熊燃起。而社会也发现了这位善良、朴实的人物,并授予他“感动泰州十大新闻人物”“江苏省自强模范”的称号。他不仅是在人民中有了认可,更是在社会中有了知名度。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社会与他人。他不仅在文学中有了极大成就,还在救助他人中有了更高的造诣。
他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赞颂与崇敬,值得发扬并传承。我们应当学习这种良好美德并传授给他人,应当立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付之于行动当中,争作社会中的好少年。在学校,我们应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在家中,我们应该发扬传统美德、体谅父母;在社会中,我们需尊老爱幼、为他人服务,多作贡献。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才能传承徐健的品质。
或许一滴水不能将沙漠变成绿洲,或许一棵树抵挡不了泥石流。但只要我们积少成多,将美好品质传承下去,整个社会都将平安幸福、安居乐业。
为民服务 执着坚守
——读《大江南北》404期《退役不褪色 回乡建新功》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2班 周李铄 (指导老师 钱加红)
翻开《大江南北》,阅读到《退役不褪色 回乡建新功》这篇文章时,我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介绍了三位退役军人的故事,他们是:服务老人的杜红兵、拾金不昧的陈士良和文化志愿服务者杨菊生。杜红兵积极应对全镇日益显著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为了让老年人得到更优质、更便捷、更近距离的养老服务体验,打造了一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受到广大老年人的赞扬;陈士良在一家菜市场义务扫地,有一次捡到一只钱包,最后把钱包交给了失主。他还经常帮别人提米拿油,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温暖着左邻右舍;杨菊生从部队转业后,当起了社区志愿者,组织老人们一起学习葫芦丝和二胡,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三位退役军人虽然已经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但他们依然保持卸任不谢幕的热情,永葆军人本色。他们牢记使命担当,在崇明这块土地上扎根坚守,无私奉献,发挥余热,服务群众,反映了退役不褪色,永远跟党走的忠诚品格,展现了为家乡奋斗的昂扬风貌,用行动诉说着退役军人不变的追求、不老的情怀。
我们作为一名初中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服务身边人。我们应该积极向这些先辈们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人民,服务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读《大江南北》第404期《铮铮铁骨陈光和》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2班 孙黄钰 (指导老师 钱加红)
读完许伟清的《铮铮铁骨陈光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陈光和的形象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坚韧不拔的光芒。
陈光和展现出的铮铮铁骨,令人敬佩不已。他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无论是敌人的残酷迫害,还是生活的无尽磨难,都无法撼动他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恶劣的环境中奋力生长,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正义,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陈光和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无数英雄儿女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为了国家和人民可以舍去一切的高尚品质。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陈光和的勇气和担当更是难能可贵。他敢于挺身而出,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在困难面前,不能畏惧,不能逃避,而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是由无数像陈光和这样的英雄人物的付出和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品质,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也要以陈光和为榜样,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勇敢地面对挑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铮铮铁骨陈光和》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好作品。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我们在思考中汲取了前进的动力。相信在陈光和的精神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让我们铭记陈光和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勇斗极寒,屡创辉煌
——读《勇斗极寒,5座中国科考站屹立南极》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2班 张单轶 (指导老师 钱加红)
小时候,我总以为南极大陆是一个冰天雪地、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当我读完《勇斗极寒,5座中国科考站屹立南极》这篇文章后,不禁让我感慨:当面对极寒的恶劣环境时,只要人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那么南极大陆许多的奥秘终将会浮出水面。我国的极点考察员为了在南极建立属于自己的科考站,勇斗极寒,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与辉煌。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建国初期,我国虽然加入“南极条约”,但是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科考站和派遣考察队,遭受到西方一些国家“横眉冷对”,所以也就没能取得协商国的地位。时任南极办主任郭琨就发誓一定要在南极大陆上建造属于我们的考察站。于是他带领队员们在南极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以及秦岭站。另外,在建造考察站时,他们还创造发明了“雪龙”号破冰车,为顺利打通各个考察站之间的交通要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些极地考察员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环境下建造考察站真不容易,即便他们戴着厚厚的手套,却难耐严寒,但是最终还是坚持用那双冻僵的手将每一个考察站的钢制底座给安装上去了。途中他们还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比如地面坍塌、高原反应、破冰车抛锚等情况,他们都一一克服,最终让5座中国科考站成功屹立南极,为我国和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持续探索自然奥秘、永攀科学高峰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经41年的风风雨雨,5座中国考察站终究在南极雪地上熠熠生辉。这也让美、英、法等16个协商国大开眼界,见证了中国的极地事业是如何从“让人看不起”到“让世人瞩目”的过程。他们也未曾想过,中国人会有如此强大的勇气和信念完成了5个科考站的“中国建造”。现如今,他们不得不惊叹中国科考事业的实力,不得不被我国科考人员的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的科考精神所折服。这也让我不禁想起:前些日子,我国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毫无偏差地落入预定海域。这不正是“中国实力”的象征吗?
面对极寒,勇斗极寒,所向披靡,屡创辉煌,这正是我国科考人员顽强拼搏、辛勤工作的真实写照。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坚定信心寻思路,沉着冷静想办法,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用心付出后,总会得到回报。
张思德:一颗耀眼的星辰
——读第405期《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问世的背后》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2班 张凌薇 (指导老师 钱加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熠熠生辉。张思德,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他的一生虽短暂,却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尤其是那份对人民深沉的爱与无私奉献的品质,对我影响深远。
文章《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问世的背后》中讲到张思德的一生,是充满奋斗与牺牲的一生。他出生在河南省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受到家乡人民艰苦劳作的熏陶,形成了勤劳朴实的品格。成年后,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曾在多个岗位上展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然而,让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在延安时期建窑烧炭的经历。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与烧炭工们同吃同住,共渡难关。他关心烧炭工的生活,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在一次炭窑坍塌事故中他挺身而出,救出了被困的工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思德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渗透进我的心田。每当我回想起他那无私奉献的举动,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在学习和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秉承他的精神。在志愿者活动中,我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不计报酬,只为能为他人带去一丝温暖和帮助。在团队协作时,我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乐于助人,与同伴们共同进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是我在践行张思德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传承红色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从张思德的事迹中汲取力量。我们要学习他的忠诚和信仰,坚定自己的信念,始终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要学习他的勇敢和坚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勇往直前。我们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要舍弃个人利益,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岁月流转,历史的画卷不断翻篇,但张思德的精神却历久弥新。他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以及对人民深厚的感情,都成为了我成长道路上的灯塔。在我追求梦想、奋斗不息的过程中,张思德的形象时常激励着我,让我明白,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因此,我由衷地敬仰他,并将他的精神视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未来,我将继续秉承这份精神,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天空的永恒星辰
——读第403期《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3班 秦雨墨 (指导老师 林婕)
阅读《大江南北》第403期《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我认识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科学家,他是历史天空中永恒的星辰,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张爱萍将军曾动情地赞誉他“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按邓稼先团队的设计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他投身研制的第一颗氢弹也顺利爆炸,中华民族从此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这伟大的壮举,让邓稼先获得了特等奖,但在问他奖金时,他却笑而不答。1986年,老朋友杨振宁去医院探望邓稼先,同样问了这个问题。“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一共有20元,我得了最高级别的奖励!”被癌症折磨得不成人形的邓稼先颤抖着伸出两根手指,脸上带着无比自豪的笑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说:“我……为了……这件事……死了,值得!”。
读到这里,我早已热泪盈眶,心中充满了无限感动和对邓稼先的深深敬意。他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不在乎他获得了什么,20元微不足道,少之又少,可邓稼先却为之自豪着,因为在他心中个人名利淡如水,人民事业重如山。他深爱着祖国和人民,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他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他的生命,又怎会在意那名与利呢?他结婚33年,与夫人一起生活的时间只有6年;他离开温馨舒适的家,远赴戈壁荒原的核试验基地;他长期隐姓埋名,为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呕心沥血;他不顾身体的病痛持续工作,至死不懈。在他的身上,我读懂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我感到我的心灵得到了荡涤,精神受到了洗礼。我明白了“小我”融入“大我”,人生才会有价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因为有像邓稼先这样无私奉献的民族脊梁,祖国才得以强盛。邓稼先,我们会永远铭记,历史也会永远镌刻下这个名字,他是历史天空中永恒的星辰。松风水月比不上他的清朗,仙露明珠比不上他的纯洁。回想邓稼先这一生,从未追求过奢华的生活,一直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他日复一日,呕心沥血研究核事业,,这种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讴歌和学习吗?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用邓稼先的精神激励自己,“松风水月,砥砺廉隅”,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为祖国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为人民服务思想永放光芒
——读第405期《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问世的背后》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3班 袁柏程 (指导老师 林婕)
拿到《大江南北》第405期,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问世的背后》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1943年3月,延安中央警备团组建直属警卫队,直接负责毛泽东主席的安全警卫工作,张思德便是队员之一。他工作认真出色,多次得到毛主席的称赞。在这之前,毛泽东主席与他有过两次不同寻常的邂逅,一次是他在执行任务的途中见到毛主席的小汽车陷在磨沟的冰窟窿里他跳入冰水舍身相助,主席与他亲切交流;还有一次,在建造中央大礼堂的工地,张思德因保护工人和战友而摔伤惊动了正好路过的毛主席,主席立即下令去请医生。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开挖新炭窑时为保护战友不幸牺牲,听闻消息毛主席心情沉重,在追悼会上,毛主席即席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纪念张思德,把张思德身上寻常朴素的思想凝炼成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并号召全党全军向张思德学习。
读了《大江南北》上这篇文章,我深深被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所感染,一位普通的战士,却有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生命虽短暂,却灿烂无比。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像闪闪的红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人类精神的天空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他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一代人。
突然思绪涌起,我的脑中出现了一个朋友的身影。他是个十足的热心肠,在我已过去的小学生活中,他积极地帮助老师、同学,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诉说,并给予一定的帮助。一次课间正值酷暑,天气炎热,同学们都聚集到饮水机前想要一杯解渴的凉水,桶中的水很快便被饮尽,前面的同学见了便想换水,可水桶沉甸甸的,根本拎不起身,他见了急忙跑过来,用力将水桶抬了上去。
次日上课,他见黑板迟迟未擦,得知是值日生生病了,他随即主动地向老师申请代他完成今日的值日,老师同意了,他认真仔细地完成了任务。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他继续保持着热心肠帮助他人,做着身边的小事,虽然是一件件小事,平凡、微小,但却充满着温暖,闪烁着奉献的光芒。想来这不正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吗?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应该从小事做起,竭尽所能为班级为他人服务,带去我的善意与温暖。
让我们学习张思德故事,铭记张思德这样的英雄,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多用英雄事迹鞭策自己、鼓舞自己,汲取精神养料,以丹心回报国家和人民。
为人民服务者不朽,为人民服务精神永存。
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读第404期《在党的指引下成长》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3班 徐嘉遥 (指导老师 林婕)
《大江南北》第404期《在党的指引下成长》,这篇文章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新四军老战士廖佩良的传奇人生。
廖佩良是作者的母亲,生于动荡年代,目睹了国家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她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党是真正为穷人谋幸福的。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她不仅学会了战斗,更坚定了对党的忠诚与信仰。
最让我动容的是文中讲述的母亲经历的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宁死不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在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中,她与战友们相互扶持,用坚定的信仰支撑起希望。这些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勇往直前。
从母亲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信仰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支柱,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现代中国的建设征程中,像母亲这样的国之脊梁数不胜数。比如,82岁高龄仍致力于国产芯片研发的黄令仪教授,她以超凡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年华。这些英雄人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担当。
当下,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更应该胸怀凌云志,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如文中母亲所展现的那样,只有迎难而上,才能不断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畏惧困难、逃避责任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因此,我将以廖佩良为榜样,在党的指引下,坚定信仰,勇往直前。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心里的话儿对你说
——祝贺《大江南北》创刊40周年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4班 陈沁怡 (指导老师刘红梅)
敬爱的《大江南北》:
你知道吗?在如今这个信息如汹涌洪流般奔腾不息的时代,各类刊物可谓是争奇斗艳,琳琅满目。而你,恰似一颗璀璨星辰,在我的精神天空闪耀着独特且持久的光芒。如今,听闻你即将迎来40周年的生日,我满心欢喜,有好多好多话想对你说。
初次邂逅你,是在长辈的书桌上。你静静的躺在那儿,封面看上去简洁大方,却又透着一股庄重不凡的气息。我好奇地将你翻开,刹那间,便仿佛开启了一段奇妙无比的旅程,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穿梭。
阅读你,是一场深度的精神洗礼。你在“历史研究”栏目中,以详实的史料分析与深刻解读,为我拨开岁月迷雾,仿佛清晰触摸到新四军及其他革命先辈在烽火岁月里的英勇身姿。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那份爱国情怀与无畏精神,如炽热火焰传至我心间,燃起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你“缅怀篇”里的饱含深情的文章,似与先辈隔空对话,让我深知如今祖国的和平与繁荣是多么地来之不易,也让我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还有你刊登的那些散文如潺潺流水般细腻动人,随感似璀璨星辰般熠熠生辉。它们带着我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你的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美好的憧憬。
在学校,你更是我们同学们课间热议的焦点。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分享着从你这儿读到的精彩内容,诉说着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诵读这那些优美的文字。你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我们这些热爱知识、向往美好的初中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大江南北》,读你,让我知道了那么多革命先烈的故事,懂得了祖国是多么伟大,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国;读你,让我对书籍是如此痴迷,让我激起了学习的动力,让我明白了努力的真谛。是你让我更加勇敢,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让我的思想更加纯真。
在你40周年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真心希望你能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希望你以后能多刊登一些适合我们初中生阅读的科普知识,让我们能了解到更多课本之外的奇妙世界。也期待你能多举办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比如知识问答之类的,这样我们就能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和你靠得更近啦。
最后,祝你40周年生日快乐!愿你越办越好,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的挚爱!
一名热爱你的读者:陈沁怡
2024年10月26日
信念 毅力 希望
——读第404期《致敬松山战役中的“娃娃兵”》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4班 施柔 (指导老师刘红梅)
在读完《大江南北》这本杂志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心中的激动与感慨久久不能平息。
这本杂志讲述了革命战争时期无数英雄儿女的感人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七千“娃娃兵”奔赴抗日一线的故事。在松山战役中“娃娃兵”最小的只有九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却勇敢奋战在抗日战场上,迎着日军的炮火一次又一次地冲锋。这些“娃娃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以坚毅和勇气,不惜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意识到,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群甘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英雄,中国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合上《大江南北》,我仿佛依然沉浸在历史长河中。《大江南北》告诉我们不应忘记革命先辈的付出,不应只懂得享受,我们应该奋斗,少年之奋斗,中国之崛起。我们生于红旗之下,春风之中,如今,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我们也应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大江南北》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它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坚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我会带着它给我的感动与力量,勇往直前,永不停步。
永恒的灯塔
——读第403期《锻造制胜深蓝国之重器》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5班 王施琦 (指导老师刘红梅)
阅读《大江南北》不仅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孕育了我的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励我在学习中更加坚定信念,勇于面对挑战。
《大江南北》主要讲述中国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故事,传递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书中生动具体而满怀激情的讲述着伟人们和英雄们的故事,尤其是“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院士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个人事迹和人生哲学更是值得我深思和学习。
在科技领域内,马伟明院士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英雄。他不仅是我国电磁武器技术领域的奠基人,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历史上首个电磁炮电磁弹射技术获奖者。他的成就在科技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马伟明院士的科技创新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马伟明院士始终致力于电磁武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他的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为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需要我们有冒险精神、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马伟明院士科技创新的事迹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他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以自己的实践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倡导团队精神。他说,一个成功的团队需要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需要共同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他的团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他更强调了持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他的成功证明,科技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领域。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马伟明院士的事迹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持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让人铭记,总有一些人物让人敬仰。通过阅读这期的《大江南北》,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伟大。今天,我们的祖国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地位,能够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我们的人民过着幸福祥和的生活,都离不开一辈又一辈英雄和伟人的付出。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灯塔。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要珍惜学习科学技术的机会,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要秉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我们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现在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贡献。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读《大江南北》第403期《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5班 陈姝涵 (指导老师刘红梅)
“轰……”,一声惊雷,响彻天际,地动山摇,震古烁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新疆罗布泊荒漠深处,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震惊了世界!从此,中国人民拥有了自己的镇国神器,不再惧怕美苏的核威胁、核讹诈。
邓稼先,一个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名字。 他是中国的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阅读《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纪念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之后,我感触良多,深深地被邓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新中国成立伊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26岁的邓稼先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不计个人得失,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此,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报效祖国的誓言。
他隐姓埋名二十八载,投身荒凉的西北戈壁,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只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一飞冲天。离别前,邓稼先曾对妻子说:“我的生命就交给将来的这项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的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他死,也值得。”这种鞠躬尽瘁、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曾有好友问邓稼先,拿了多少奖金?他自豪的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一共有20元,我得了最高级别的奖励!”邓老的言语云淡风轻、朴实无华!可我们都知道,正是这10元一个的原子弹、氢弹,让西方列强收起了一贯的傲慢,让中国人真正挺直了脊梁。这世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在中国,永远有一群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遗憾的是,在后来的一次核实验中,邓稼先为查明实验失败原因,孤身涉险采集现场实验数据,严重感染了核辐射。不久,他便因此身患癌症,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邓稼先是伟大的,他用一生的奉献,把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作了最完美的诠释。正如歌曲所唱: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邓稼先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砥砺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从革命先辈们身上汲取力量,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积极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激发更多人的爱国热情。我们应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勇做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
——读第406期《名将叶挺的求实精神》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5班 严查云 (指导老师刘红梅)
我欣喜地捧着刚出版的《大江南北》杂志,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篇,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它。阅读着里面许许多多描写革命者事迹的文章,我突然觉得原本离我很远的战争一下子离我这么近。这本杂志中,我认识了许多名人。有以身作则、平易近人的周恩来总理,有一代名将项英、陈可钰、张发奎、陈名枢等诸多革命先烈。尤其是那篇《名将叶挺的求实精神》,更让我感受到战争年代的硝烟和革命者的伟大。
叶挺在整个革命生涯中,坚持求实态度,是极其可贵的,对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坚持求实态度,我们才能发现真理,纠正错误,推动科学发展;才能准确真实的把握事实,做出合理选择和科学决策;才能直面问题,寻找问题真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回避和掩盖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学习和继承叶挺的求实精神,也是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最好纪念。
而我呢,却连一点小小的磨难都经受不起。遇到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呼小叫。那一次,我在订正考试发下来的试卷,这是一份提高卷,我做错了好几题,马马虎虎地应付修改,然后拿给爸爸看,爸爸耐心地讲解,我听得不耐烦,生气地说:“你没完没了,真烦。”爸爸严厉批评我,说:“遇到难题就绕道走,你这是逃避困难。和革命先烈相比,你还差得远呢!”是啊,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虽然谈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连起码的学习困难都不敢去战胜,我是多么渺小啊!我想从今往后我要学习叶挺这种持之以恒、不畏险阻的精神,认真学习,报答父母、老师和社会!
感谢《大江南北》,它不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懂得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是啊,人生是短暂的,好比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然而,即使它短暂得让我们叹息,只要我们心中永远装着他人,装着感恩,就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生命开花结果,唱响生命的凯歌!
读《冲山解围,缅怀先辈》有感
——《大江南北》2024年第5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6班 王周涵 (指导老师 孙小华)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的记忆,让后人铭记于心。《冲山解围,缅怀先辈》便是这样一篇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的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讲述战争与英雄的故事,也是一曲对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颂歌,让我们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沉重与伟大。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勇的抗日队伍,在冲山地区与敌寇斗智斗勇,最终成功解围的壮烈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为了逃避敌人的追捕藏身于芦苇荡中二十余天的情形,农历八月的天气,中午炎热,深夜寒凉,双腿泡在水中有蚂蟥叮吸,空中有蚊虫叮咬,没有食物只能挖芦根,采野菱,捋青稻谷充饥,最终在司令员薛永辉的带领下坚持斗争最终突出了重围。那份勇气和毅力至今仍让我心生敬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战士,面对着敌人的残暴,他们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用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如今山川依旧,而人事已非。昔日战火纷飞之地,如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一道山岭,每一条河流,都在低语着往昔的英勇与牺牲,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里的风风雨雨,似乎在提醒世人,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与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中华民族才能谱写新的乐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崛立于世界的东方!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在我心中回响。学习是我们对青春最好的注解,而祖国的繁荣昌盛则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积小流成江海,只要我们心怀信念,勤奋学习,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永远的丰碑
——读2024年第7期《松风水月,砥砺廉隅》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6班 黄瑞熙 (指导老师 孙小华)
阅读《大江南北》这本杂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在杂志中,我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身影。他们不畏强敌,不惧艰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这些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给我介绍了一位造核弹的民族英雄——邓稼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将才智、精力、荣誉甚至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绵绵柔情,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无私大爱。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民族英雄啊,甚至在临死前,邓稼先先生嘱咐家人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又怎么不让我们热泪盈眶?
邓稼先的这种誓死为国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我想对他说:先生,您放心吧,中国现在遥遥领先,我们打败了侵略者,经济发达,国泰民安。回望我们的过去,有多少英雄像他一样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吗?
读完《大江南北》,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我也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江南北》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期刊。无论期刊还是英雄,都是我心中的丰碑,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我发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读《62枚纪念章为他们佐证》有感
——《大江南北》2024年第8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6班 蒋雨彤 (指导老师 孙小华)
阅读《62枚纪念章为他们佐证》这篇文章,我被深深触动。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的致敬。每一枚纪念章都是对他们英勇事迹的肯定,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和对未来的激励。
文章中提到的62枚纪念章,是对那些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老战士、老同志的崇高敬意。这些纪念章不仅是物质的奖赏,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们代表了国家和人民对英雄们不朽功绩的认可和纪念。这些纪念章背后,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是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读后,我深刻感受到,这些纪念章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精神的丰碑,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每一枚纪念章背后,都凝聚着英雄们的鲜血和汗水,都承载着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文章还提到,这些纪念章的颁发,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历史的负责、对集体记忆的铭记。它们让我们不忘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牺牲的英雄们。这些纪念章是历史的凝聚,是光荣的象征,是对参战老兵巨大的精神鼓励。
读完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英雄的意义。英雄不仅仅是战争年代的战士,他们也是和平时期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默默奉献的每一个人。这些纪念章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要学习英雄们的崇高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问世的背后》有感
——《大江南北》2024年第9期
如东县马塘初中706班 黄金瑶 (指导老师 孙小华)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即使能把文章全部背下来,我在当时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警卫员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表文章去纪念他。最近,当我读到《为人民服务》问世背后的故事,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原因。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问世的背后》先介绍了张思德的穷苦出生和工作能力,然后通过两个故事描述了他在工作中积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表现,这些都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当听到张思德在建造“烧炭窑洞”的时候因救人而牺牲时,毛主席非常吃惊:“前线打仗死人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后方搞生产死人是不应该的。”为了弘扬像张思德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毛主席特地强调要为张思德同志召开追悼会,并在会上做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让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这就是课文《为人民服务》的由来。
后来毛主席又多次对《为人民服务》进行补充,并且在多个场合不断指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到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和党的一切工作“出发点”的高度,最终把这种精神写进了宪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许多无私奉献的人。从张思德的事迹,我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在现实生活中,为人民服务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我们这样的少年,现在只需要努力学习、团结互助、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们的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大江南北》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7班 张丁钰 (指导老师 孙小华)
有幸读到《大江南北》这本杂志,它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也是一部生动有趣的近代史。翻开这本杂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满眼皆是革命的篇章。翻开书页,一字一句仔细品味,如饥似渴地读完后,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无数的革命烈士为了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解放,用自己的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同时《大江南北》也让我领略到了这片土地上丰富的风土人情,每一个角落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各地的传统习俗,民间特色美食,无不展现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及丰富性。这些文化瑰宝是我们的宝贵财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我们应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绚烂的光彩,我们应带着这些文化遗产,走得更高、更远……
人文,是最为璀璨的明珠。婉约细腻,豪迈奔放,开放包容,厚重古朴,构成了丰富多姿的文化景致。
时代,是最为鲜活的旋律。在当今时代,大江南北,处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从东部沿海的现代化大都市,到西部边陲的美丽乡村,从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到大农业的振兴,大江南北的每一个地方,都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本杂志中的那些奋斗者们,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他们有的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有的是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有的是环保卫士,为了守护绿水青山而默默奉献。这一切,都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中,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缅怀英雄 传承精神
——读《大江南北》2024年第9期《百战老兵徐福正》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7班 杨张琦 (指导老师 孙小华)
读完《百战老兵徐福正》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徐福正,一位从贫寒家庭走出的新四军老战士,用他的戎马生涯书写了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
徐福正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从1945年参加新四军,到1955年解放一江山岛,整整十年,他历经百战,枪林弹雨中从未退缩。在余姚与日伪军的遭遇战中,他亲眼目睹排长陆林生为保护他壮烈牺牲,那一幕成为他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在随后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参加了众多重大战役,右臂负伤,弹头卡在肩胛骨里无法取出,耳朵也因炮火被震得流血,留下了终身后遗症。但他从未抱怨,始终坚守在战场上,为了国家和人民奋勇作战。
徐福正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战士,更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传承者。离休后,他联系老同志们成立天台县新四军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革命史,出版革命历史书籍和人物传略,让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成为当地中小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老兵的担当。
徐福正的感慨令人动容:“我一个要饭的孩子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全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许多战友走的时候都是在三十上下的年纪,没能看到、享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是太幸运了!”他的话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徐福正这样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英雄虽去,精神长存。徐福正的传奇经历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我们要学习他勇敢无畏、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担当;我们要学习他心怀感恩、无私奉献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更要传承他所坚守的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虽然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让我们缅怀英雄,传承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读《耿君:舍生忘死穿越蘑菇云》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7班 朱伶悦 (指导老师 孙小华)
刊登在《大江南北》杂志2024年第10期上的《耿君:舍生忘死穿越蘑菇云》一文,让我感受颇深。
1957年,来自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耿君积极报名参军,先后参加西藏平叛作战和对印自卫反击战。1964年7月,经部队层层挑选,耿君等6人来到西北戈壁大漠,接受原子弹爆炸试验取样任务。
在当时,采取蘑菇云样本实在是一项难题。耿君和队友们不断试飞,认真讨论,历经3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终于能在20分钟内驾驶飞机爬升到7000米的高空取样。
1964年10月16日,一股庞大的蘑菇状烟云在东方旋转升腾,直插云霄。郭洪礼机长大喊一声“上”,6名勇士如离弦之箭,迅速登上飞机,爬升到了7000米的高空。飞机进了蘑菇云,机身被冲击得剧烈颠簸,像是脱缰的野马,机舱内充满了硝烟味。耿君不顾身体感受到的巨浪般的冲撞和颠簸,和战友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飞机上的各种仪表,努力保持飞机的航向。
就在飞机成功穿过蘑菇云,大家以为结束的时候,剂量员说收集剂量不够,机长郭洪礼没有丝毫犹豫,又一次冲进了蘑菇云里,采集了足够的样本。
原子弹的研发历程真的很不容易,无数科学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不断奋斗、不断拼搏、不畏艰苦,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国为民。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更应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向上、顽强拼搏,不断攻克困难、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我们要像耿君一样,有顽强的意志、奋斗的决心,不断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致敬邓稼先:星空中最亮的星
——读2024年第7期《松风水月,砥砺廉隅》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707班 盛张妍 (指导老师 孙小华)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的星辰般闪耀,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邓稼先,便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星,他将自己的一生全情倾注于中国的核事业。在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怀着崇敬与感动,深入了解了他的生平与贡献,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从西南联大的求学到美国的深造,邓稼先始终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与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他本可以在美国享受优渥的生活和先进的科研条件,但他毅然放弃了这一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就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之后,他便一头扎进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工作中,投身于科研事业。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物质匮乏、技术落后,但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更是倾注了全部才华、精力,乃至生命,全心全意地为中国核事业奉献。他们隐姓埋名28年,在茫茫戈壁滩上,默默耕耘,从无到有,一步步攻克了核武器研制的难关。终于,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第一朵蘑菇云在罗布泊深处缓慢升起。此后又很快研发出氢弹,两弹之间的间隔仅两年零八个月,这一成就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非凡。
邓稼先的无私与奉献在他的收入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面对外界的好奇,询问“搞‘两弹’得了多少奖金?”他总是微微一笑,闭口不谈。1986年,他自豪地告诉朋友,自己获得的最高奖金是20元,这让在场的人无不震惊。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说道:“我……为了……这件事……死了,值得!”这句简单却深情的话,却成了他无私奉献的一生最为生动的注脚。这种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令人动容,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名利,而在于他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多少贡献。
如今,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科技成就引人注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发射、中国天眼的科研突破、航母三兄弟的“齐亮相”,以及“蛟龙”号的深海探索、东风-41洲际导弹的威慑苍穹……这一切都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展现了国家的强大与自信。
邓稼先,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推动着中国不断迈向繁荣与强大。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科学与爱国、无私与奉献的华美篇章,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让我们向邓稼先致敬,让他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永远传承下去。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读2024年第9期《温鹤华情系老区行善举》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1班 潘陈晨 (指导老师 邵坤霞)
温鹤华,南通达兴股份有限公司的“慈善经理”,从1979年就开始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为母校捐资助学、关爱生活困难的老人等,他的行为展现了他关爱他人、回馈社会的高尚美德。温鹤华的行为不仅受到人们的赞扬,也体现了当代企业家心系社会、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正如古人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温鹤华不仅关心个人修养,更关心社会福祉。他的善行正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真实写照。
我思绪万千,我们的马塘初级中学也提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理念。每年全校都会为“希望工程”捐款,组织部分学生去养老院慰问老人,在路旁植树美化环境。这些不就是“星星之火”吗?
我又想到了我们班上的一件事。之前,我们班迎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初来乍到,显得异常内向。每当课间休息,她总是默默坐在角落,少言寡语。
为了让她尽快融入班集体,我主动走向她,和她攀谈起兴趣爱好。起初,她有些羞涩,但在我的耐心引导下,她逐渐打开了心扉。她的笑容开始频繁地绽放,语言也变得流畅起来。
看到这一幕,其他同学也纷纷加入到帮助她的行列。我们一起分享课外读物,邀请她参加各种活动。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她的自信心逐步增强,融入了我们温馨的集体。
这就是星星之火燎原的力量。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能激发出周围人的正能量,让整个环境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像温鹤华一样行善事,传递温暖,那星星之火终会燎原。
继承“娃娃兵”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读《致敬松山战役中的“娃娃兵”》有感
如东马塘初级中学802班 王思贤 (指导老师 邵坤霞)
今年第8期《大江南北》拿到手,我便快速阅读了一番,在我读完《致敬松山战役中的“娃娃兵”》这篇文章后,心中颇有感慨。
一九四四年,二十万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誓要拿下被日军认为固若金汤的松山防线,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迫不得已只能放宽年龄限制,征得七十名娃娃兵,最小的仅仅只有九岁,最大的也才不过十五岁。
我是一名十五岁的中学生,我深知九到十五岁的年龄本该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快乐成长,而他们却需用他们稚嫩的肩膀背负起保卫国家的重担,而当他们听说要上战场打鬼子时,他们并没有害怕和恐惧,这也恰恰体现出这群少年们所拥有的无畏的勇气。
在这群孩子中,有一名叫张全胜的九岁的"娃娃兵"不幸被日军俘虏被押往满是刑具的牢房。日军嚣张地问:"小鬼,你想怎么死?"张全胜英勇地说道:"你们才是小鬼子!我上战场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但是我们的国家会永存!"最后,这个小英雄英勇就义,他用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掩卷沉思,从张全胜的话语和行动中,我读出了“坚毅无畏”。张全胜英勇的大无畏精神,铸就了我们如今的和平。
从他们坚定的信念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中,我得知了我们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如今的生活,而我也将继承"娃娃兵"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
谁说女子不如男
——读2024年第8期《革命熔炉,锻就我生》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2班 陈涵煜 (指导老师 邵坤霞)
在《大江南北》2024年第8期中,有这样一个人深深牵动着我的心,让我看向她,看向这位尽职尽责的女英雄。
她的名字叫王峰,原名王凤英,出生在穷苦的家庭中,随舅舅长大, 1946年6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这样一个革命集体中,她多次用自己智慧和勇气帮助并带领同志们一次次躲过敌人的搜索。她心里燃烧着熊熊革命之火,她更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在前线抢救伤员,用她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战士。在危险时刻,她坚决不后退,用自己的行动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她的这种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
淮海战役结束后,她被调回淮南,但她胸中的革命之火从未熄灭。后来,她因工作需要调至宝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将革命工作变成了自己的兴趣和热情。
“谁说女子不如男”,从“自卑”转为“自信”,她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也称得上。从这位老人的身上,我甚至看见了许多英雄昔日的影子,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了大半辈子,遇到困难,他们总是乐观相迎,默默付出,他们不屈服于命运,值得我们去赞扬、学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在新的时代,我们学生应永远心向党,爱着党,不断锻造着自己的能力,与时代同行。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成长和奋斗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喜悦!
永开不败的革命之花
——读404期《铮铮铁骨陈光和》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3班 钱张语 (指导老师 苏崔语嫣)
谁说世人难以跨过岁月的空蒙?我却通过《大江南北》回望您——陈光和烈士悲壮的一生,革命之花在您心中绽放,越开越盛,鲜艳夺目。
烈阳高照,赤地千里,您立于高台之上,怀着广大劳动人民深切的期望,大声控诉着地主豪绅们倚仗权势、欺压农民的行为,并表示坚决维护抗日民主政府提出的“把田亩退还给佃户,实行减租减息,给广大贫苦佃户以生活出路”的政策,嘶哑却高昂的声音充斥着悲愤与痛恨,脖颈上凸起的青筋与瞪圆的双眼无不彰显着您的愤慨。此刻的您,全然不惧之后将面对的来自恶人有心的报复,毅然决然地批判地主阶级丑恶的嘴脸,只愿能救农民于水火。
“皇天不负有心人”,地主阶级终究还是迫于压力减轻了农民的租税,您却也因此招来了汉奸的记恨。
翌日,陈家上下张灯结彩,无不喜气洋洋——您长子的婚宴开始了,可您却碍于党所托付的任务,不得不躲避起来。那群汉奸却不依不饶,不仅大闹婚宴,还绑架并毒打您的妻儿。您担心家人,不顾自身安危,只身前往敌营。当汉奸拿着冰冷的刺刀直指您胸口,逼问新四军下落时,您却笑了,笑得肆意,笑得张扬……当冰冷的刺刀无情地刺入您胸口时,您眉宇间亦写着蔑视与不屑,那张瘦削的面庞上自始至终未曾露出过一丝惊慌。那罪恶的刺刀又岂能撼动您大丈夫的铮铮铁骨与赤子的拳拳之心呢?
最终,您还是倒下了,倒在了血色残阳之中。阴雨连绵,血雨相融,染红了白花——那是您用一腔爱国热血染成的革命之花!
就这样,您就要与世长辞了吗?
不!只要没有被世间所有人淡忘,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我坚信,即使时光流逝,远离了战火纷争,新时代的人们也会将这种革命精神发扬传承下去,铭记于心,用最崇高的敬意抚平烈士的伤疤,坚守住烈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和平,替他们实现强国的梦想。
雨过天晴之后,回头望去,漫山遍野早已红花盛开,一朵一朵,在春风中摇曳。
冰封不住的中华魂
——读《勇斗极寒,5座中国科考站屹立南极》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3班 汪欣悦(指导老师 苏崔语嫣)
南极的皑皑白雪冰封了一切,但唯独冰封不住炽热的中华魂。
在20世纪以前,我国虽然已经加入《南极条约》,但是因为没有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始终没有取得协商国地位,这让中国南极办主任郭琨很是头疼,于是他立下誓言,如果南极不建成我们自己的站,今后他再也不参加协商国会议!
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没有一项权利是凭空落到你怀里的。建造长城站耗费了整整1080个小时。无数的人在冰水里劳作,对于冰水里的人而言,南极的岩石竟然是烫的!南极长城站是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第一块里程碑——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就从这里出发。
在1989年,中国又在南极“热带”建立了中山站。后续又在“人不可接近地”——南极至高点建立昆仑站,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2013年,我国又开始建设了泰山站。而在今年的2月7日,我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也诞生了。秦岭站所在海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不仅填补我国在该区域科学考察的空白,而且它还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
这五个科考站,就像五星红旗上的5颗星星,让南极的冰天雪地染上一抹中国红。南极科考站所得的数据填补了中国在地质、海洋等众多学科数据上的空白,极大的加快了我国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
南极科考站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与无私奉献,中国科考员在这片极寒之地用勇气和智慧书写了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他们不畏严寒勇攀科学高峰,为全人类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每一座科考站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汗水和梦想。这些科考站是科研的前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探索未来、挑战极限的象征。
中华魂生生不息,神州梦永不忘怀。
读《南昌舰:“万吨大驱”勇闯深蓝当先锋》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3班 吴庄诺(指导老师 苏崔语嫣)
航行万里不迷航,必须锚定方向;奋进深蓝写忠诚,必须坚定信念。——题记
2022年1月12日,青岛的军事码头,一艘银白色的军舰静卧伏波,从舰头到舰尾的彩旗迎风猎猎地飘扬着,舰体上的“101”舷号引人注目。它便是我国自主研发的055型导弹驱逐首舰,是我国首艘“万吨大舰”——南昌舰。那一天,南昌舰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舰,那一刻,中国海军开启了挺进深海的新征程,在人民军队的光辉史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昌舰,制胜深蓝的国之利器,捍卫着470平方公里的澎湃。英雄城,英雄舰,英雄兵,刻在骨子里的“英雄”,陪伴着南昌舰无数次勇闯深蓝,镶嵌在南昌舰主通道上的“英雄城,英雄剑,英雄兵,第一枪,第一舰,第一人”的十八字训,激励着全体舰员驱涛万里,伏波安澜。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百年前的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来维护国家的领土,到如今一件件的先进武器自主研发成功,这从无到有,从学习西方技术到自主研发,这段历程上有太多的艰辛。
面对先进的武器系统和装备技术性能的突破性发展,使南昌舰的舰员们要破茧重生和从零起步,但这并没有使舰员们退缩,反而迎难转型,逐浪攻坚。时不待我,只争朝夕,他们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摸石探路;面对海上的严峻战斗形势,3次压缩全训时间,高标准地完成考核,拿到了未来战场的“入场证”……一份份耀眼的成绩背后,是全体舰员不畏艰难,永争一流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祖国为我命名第一,我用第一回报祖国”。
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120年前那个任人欺辱的国家了,中国站起来了,中国人民是惹不起的!在2021年,正在西太平洋海域执行训练任务的我国航母编队,受到外舰的干扰和挑衅,试图穿越正常航行的中国舰艇编队,警告无效后,南昌舰采取战术机动进行阻止。南昌舰的首位女操作兵徐文茜频繁转舵改变航向,及时挫败对方的意图,当被问及是否想过会发生碰撞时,她毫不犹豫地答道:“思考这个干嘛,干就完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包括生命。”一句“干就完了”的豪言,不仅捍卫了国家的海洋权益,更彰显了新时代女性的刚毅和力量,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现在的中国站起来了,我们有了先进的武器,有了坚强的后盾,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的祖国母亲和强大的国防科技。古时繁华时我未生,旧时磨难时我未经,现时平安时我应努力奋斗,捍卫盛世之中华!
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之苦,历经变革风霜。烽火硝烟,山河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如今山河换了新颜,飞机也不用再飞两遍;曾经的十里长安街,如今繁华如斯,五千年岁月长河已成过去,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皆是希望。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应以吾辈之青春,谱写人生之壮歌。
学习先辈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
——读《大江南北》(总第403期)《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3班 赵君奕(指导老师 苏崔语嫣)
在总第403期《大江南北》杂志中,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的文章,详细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他的精神品质,令我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是作者为纪念邓稼先诞辰100周年所写的。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他生活简朴,为人谦逊。邓稼先在美国留学期间,展现了他极高的物理天赋。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那里舒适安逸的工作,回国发展核事业。
1964年10月16日,戈壁滩上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犹如一颗巨大的明星在夜空中爆裂,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两年零八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也顺利爆炸。建立这样的丰功伟绩,邓稼先的奖金只有二十元。可邓稼先却为此而自豪,这寒酸的奖金,折射出大爱的无私。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邓稼先很宠爱自己的儿女,他为了能让女儿考上大学,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用三个月的时间教完了女儿中学五年的物理,而且他还在品德上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他通过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走向深渊》来告诫女儿不要出卖国家,不要贪图物质生活,要一心为祖国与人民。父爱的光辉映照着邓稼先儿女的成长天空。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邓稼先舍身为国、无私奉献、矢志不渝、关爱儿女、教导有方等精神品质深深地感染与鼓舞,我们也要学习他的精神,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被最后一道大题给难住了。我尝试了不知多少种方法,都无法破解。就在我心灰意冷之时,我想到了邓稼先,他研究核弹时,不知遇到了多少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解决了问题。而我这条数学题与之相比只是小菜一碟,怎么能放弃?我转换思路,重新思考,终于在十分钟后做出了这道题。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发扬邓稼先的精神品质。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一起学习邓稼先的精神,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读第401期《给孩子们上好“爱国第一课”》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4班 梁文华(指导老师 苏崔语嫣)
阅读了《大江南北》,我被其中所展现的深厚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深深打动。这本杂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它以丰富的史料和真实的故事,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能够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理解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这一期刊中,我特别被《给孩子们上好“爱国第一课”》这篇文章所吸引。文章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我们青少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我们的学校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要立爱国志,育爱国情,强爱国能,奋力书写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崭新篇章。
《大江南北》作为一本红色期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是一本富有内涵的史料性杂志。它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心中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也曾指出,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精忠报国、以身许国等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激荡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通过阅读《大江南北》,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爱国情怀在心中生根发芽,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总之,我认为《大江南北》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的红色期刊。它不仅让我们回顾历史,更让我们思考未来。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学习邓稼先 启航新征程
——读《松风水月 砥砺廉隅——纪念邓稼先诞辰100周年》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4班 孙俞婷(指导老师 苏崔语嫣)
蘑菇云的硝烟点缀了苍茫的大漠,岁月的车轮碾过了荒凉的戈壁。他——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献身于核武器的研究。松风水月是他的人格魅力,砥砺廉隅是他的高贵品格。
邓稼先天资聪颖,年轻有为。28岁时于西南联大毕业,后来赴美国深造。回国后,他参与指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和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实验,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
这看似简短的几行字的事迹,却耗尽了邓稼先一生的心血。他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身先士卒,多次去一线指挥核实验。在一次氢弹试验中,由于降落伞未能打开,氢弹从空中坠落。邓稼先冲进实验场查看,结果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加上他长期夜以继日地从事研究工作,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鞠躬尽瘁是他的绵绵爱国情,淡泊名利是他的质朴人格。他在成功研制原子弹和氢弹获得特等奖之后,很多人问他获得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在杨振宁问起后,他带着无比自豪的笑容说:“共有20元,这是最高级别的奖励!”张爱萍将军所说的“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邓稼先将才智、精力、荣誉甚至生命全部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绵绵柔情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无私大爱。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国科学的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坚定地说出“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逝者已矣,思念长存。邓稼先留给后人的,除了戈壁滩上忙碌疲惫的身影,还有以身许国的高贵精神,克己奉公的清廉本色。
在不同的时代下,爱国有着不同的内涵。自古以来,心怀国家的爱国之士,他们正是国家的脊梁。在国家贫弱,民众疾苦之时,邓稼先“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将一生奉献给伟大事业;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学习邓稼先,启航新征程。
“朱小鬼”——我心中的少年英雄
——读《一只大水缸讲述少年英雄故事》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4班 杨婷钰 (指导老师 苏崔语嫣)
《一只大水缸讲述少年英雄故事》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通过一只看似平凡无奇的大水缸,缓缓展开了一段段关于勇气,智慧与牺牲的少年英雄传奇,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
故事开篇,那只陈列在高凤英纪念馆展厅的大水缸,仿佛是孤守一隅不起眼的物件,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它逐渐成为了串联起整个英雄故事的线索。水缸不再是盛水的容器,而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少年的成长历程。作者以这只大水缸作为叙事线索,让读者意识到,真正的英雄往往不是身披七彩霞云,而是默默的无名之辈。
故事中的主人公“朱小鬼”出身贫寒,却心怀大志,当主力部队因弹药耗尽而被迫撤退时,他选择留下来阻击敌人,展现了他不畏牺牲的精神。在面对敌人疯狂搜索时,他急中生智,利用大水缸作为掩护,即使在水中既寒冷又恐惧,也坚持不动,用智慧和勇气守护着战友和家园。随后,敌人发现了他,并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折磨,他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任何信息,这种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英雄不在于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而是那份在于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勇气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在当时紧急情况下,朱小鬼能迅速找到躲避的方法,并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保护自己,这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坚守信念,没有出卖战友和部队,这体现了他的坚韧与忠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无数挑战与磨砺才造就的。读完这篇故事,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不仅让我看到了少年英雄的光辉形象,更让我深刻理解了勇气、智慧、牺牲与传承的真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朱小鬼”为榜样,勇敢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英雄篇章!
坚定信念 追寻梦想
——读《中国健儿,塞纳河畔展风采》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5班 陈葛欣 (指导老师 杨小梅)
翻开《中国健儿,塞纳河畔展风采》这篇文章,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见证了他们在异国的辉煌时刻,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健儿的热血与激情。
在首日进行的射击比赛中,盛李豪与黄雨婷两位选手凭借出众的实力,稳稳射下了奥运会的首金。年轻队员的出色表现,也鼓舞了老将李越宏如愿站上男子25米手枪速射比赛的最高领奖台,终圆了个人梦,也为中国的射击队实现了该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两位跳水奇才——杨昊与练俊杰,他们以几近完美的表现,实现了“梦之队”多年的梦想,包揽了奥运会的八枚金牌。不负众望的乒乓球队,在王楚钦与孙颖莎的携手共进下,拿下了混双冠军,写下了国球的辉煌篇章。
塞纳河畔,这个充满浪漫与艺术气息的地方,见证了中国健儿的坚韧与拼搏。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崛起与实力。这种跨越国际的竞技精神,让我深感体育的魅力和力量。
在碧波荡漾的泳池里,有一位青年顶着沉重的压力,用非凡的泳姿和坚韧的精神,赢得了无数人的喝彩。他在单项对决、接力比拼等比赛中拿下了两枚金牌,为中国的泳界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就是潘展乐。无论是速度还是力量都让人惊叹,更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游泳的热爱和执着。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突破了人类的极限,也用自己的实力击碎了外界的质疑与偏见,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
“铅球舞梦,岁月无痕”。巩立姣,一个名字,一段传奇。在铅球场上,她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人。与伤病抗衡,与岁月抗争的她,终究败给了腰伤,这场有心无力的对决,让她充满了遗憾,但她说:“我不会放弃21米的梦想”,为热爱所坚守的那份执着亦可绘世间万象,也可达星河彼岸。我们对她的景仰,不是浮夸的赞美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自豪感。她会为队友送上真诚的拥抱,她用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意义——为国家的荣誉而奋斗!
读完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了体育竞技的热血和激情,我感受到了中国健儿背后的坚韧与毅力。他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从未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原来,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而那些勇于挑战、不断拼搏的人才能站在成功的巅峰。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追寻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英雄本色不屈脊梁
——《郭村保卫战的三个小英雄》读后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5班 张刘淳 (指导老师 杨小梅)
又拿到新一期《大江南北》,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杂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郭村保卫战的三个小英雄》。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介绍了王同一、钱耀、吴飞这三位年纪只比我大几岁的小英雄的故事,我读出了他们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
郭村保卫战,是新四军东进抗日征程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有极强的军事及政治意义,新四军在此战中以少胜多,从而在苏北地区站稳了脚跟。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正是无数英雄的奋不顾身、为国捐躯。如今80多年过去了,尽管硝烟不复,但文字依旧令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这三个小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王同一手术取弹头时忍受痛苦,伤口未愈继续行军,显示出他将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由此想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为美好理想而奋斗。
在他们身上,我还体验了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18岁的钱耀,那一碗令他此生难忘的鸡蛋面,给予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多年以后,这一碗鸡蛋面,成为钱耀忠于人民的精神支柱。读到这里,我深受触动,不禁热泪盈眶。
我还看到了英雄们战友之间的感人情怀。吴飞为掩护三位战友成功脱险而英勇献身。他遭受日军惨无人道的折磨,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马路,染红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争取解放胜利的大道。
读完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
这三位小战士只比我大两三岁,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值得所有青少年去学习。英雄先辈们用自己的拼搏与奋斗换来了几代人的和平、安宁与幸福。我们也许不用上阵杀敌,但我们依旧需要去学习历史,学习先烈们的可贵品质。那段历史是血腥残酷的,历史不能被遗忘。“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努力奋斗,中国才能富强,我们才能继续过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
在王同一、钱耀、吴飞这三位小英雄身上,那一份至死不渝的纯粹,那份舍生忘死的执着,是时代精神品质的写照,成就了我们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新时代的我们要继承他们的英雄本色。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热风》里的几句原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那唯一的光!”
圆我中国梦,扬我中华魂
——读《中国健儿,塞纳河畔展风采》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6班 陈思畅 (指导老师 邱亚琴)
手捧第405期的《大江南北》杂志,这篇关于巴黎夏季奥运会的通讯一下子便吸引了我的眼球,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精彩的比赛瞬间,一次次激动人心的领奖时刻,让我的心跟着激荡、沸腾!
这篇文章撷取了一位位于此次奥运会摘得奖牌的中国奥运健儿的精彩瞬间,报道了他们艰苦卓绝、拼搏奋斗的比赛过程,他们的努力令我叹服——黄雨婷、盛李豪等射击运动员稳扎稳打,依靠出众的实力和默契的配合一举夺魁,摘得本届奥运会中国队首枚金牌;跳水项目上,中国“梦之队”史无前例地包揽奥运会8枚金牌;乒乓球队也不给对手任何机会,包揽5枚金牌;体操、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也照常发挥,收获满满。中国代表团这支“冠军之师”果真名副其实。
此次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在非优势项目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中国游泳队的表现惊艳四座,取得了2金3银7铜的好成绩;潘展乐更是突破了美国队在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上长达40年的金牌垄断,还将自己保持的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提升了0.4秒,一举破除国外的偏见。在网球、拳击、小轮车等项目上,中国队也同样是收获满满。
这篇通讯,让我见识了中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更让我深入了解了运动健儿的勇攀高峰的可贵品质,我觉得自己似乎离他们又更近了些。郑钦文获得网球金牌后,自豪表达对祖国的爱,表示“国家的荣誉永远超过个人”,令人敬佩!羽毛球赛场上,何冰娇致敬因伤退出的对手马林,赢得世界体坛广泛赞誉……这些事件让我懂得了奥运赛场上除了有激烈的竞争,还有伟大的爱、崇高的爱、温暖的爱、博大的爱!
在奥运赛场上拼搏奋进的中国运动员,何尝不像今天的中国呢?难以想象,似乎又不难想象,百年前还内忧外患,炮火纷飞,如今已经成长为盘踞东方之神龙,绝非昔日可比。曾经的落后破败,到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百年间发生了什么让中国一雪前耻?我们可以从中国运动员拓展到全体中国人民的身上——默默耕耘、埋头奋进是他们的本色;踏实稳重、锲而不舍是他们的性格;积极进取、勇毅向上是他们骨子里永恒不变的态度;爱党爱国、坚定信念,是他们永远沸腾的信仰!
掩卷沉思,奥运比赛已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感谢奥运健儿,你们让世界看到了闪耀的中国形象;感谢奥运健儿,你们给青年一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奥运健儿,你们让全体中国人对民族和未来充满无限希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读《大江南北》第405期《夕阳生辉》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6班 周欣怡(指导老师:邱亚琴)
小学毕业的他,不到20岁毅然授身于革命,从此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他虽然学历低,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习,无时不学习,无处不学习,即使是戎马岁月都没有停止学习。他从书本上学,从工作中学,向首长和同志们学,仿佛学习已经融入了他的生活。终于他让自己成长为革命军中一支出色的“笔杆子”,他就是新四军老战士施光华。
《大江南北》第404期对他传奇抗日经历作了介绍后,在第405期又紧接着用了近三页版面介绍了他精彩的晚年生活,读来令人敬佩!
1983年,63岁的施老从南京政治学校按副军职离休。一般说,如同他这样年纪的老人早已开始自己安逸的养老生活,而且凭他的赫赫战功,绝对有理由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但是,他却马不停蹄,他说他的余生要有所追求。他的不改初衷让我想到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用笔写、用嘴讲,让现在的人们了解新四军当年江南抗日的英勇壮举,让人们感受到信念、力量和情怀。
90多岁高龄的施老仍坚持撰写着关于“江抗”的故事,他说:“因为‘江抗’是我的老部队,我对部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要将听到的、读到的、亲自经历的,尤其是那些别人不太知晓而自己清楚的细节,责无旁贷地尽力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作为一份珍贵的鲜活史料留给后人,永远不要遗忘。”他不希望这样一段珍贵的历史被人们遗忘,他想让更多人了解这件真实的事情。于是,他提议建立梅村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他东奔西走,反复研究考证,日夜不停,最终建馆成功。
在整理战斗故事的过程中,他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却浓墨重彩地追忆他的战友们,他认为牺牲的烈士们最值得纪念,而像自己这样活着的人,享受了革命的果实,已经很幸福了。
离休后,施老一方面致力于抢救史料,一方面还不忘浇灌蓓蕾。他深情地向孩了们讲述抗战年代艰苦斗争的生活。他多次亲自与中小学生座谈交流,希望孩子们确立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理想;要有坚定的意志、饱满的精气神;还要有强烈的爱国心,激励自己奋勇向前,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贡献聪明才智。他还坚持每年为贫困学生捐款,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施老一生忠于党和人民,也教育和鼓励自己的子女向英雄学习,而他自己的简朴、谦逊、低调、乐于助人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子女。
读完这篇文章,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多么平凡而又璀璨的一生啊!多么圣洁伟大的灵魂!105年的人生岁月里,他何时为一己私利考虑过?即使在人生暮年,他依然在为使命而活!也许真的不用读太多,施老就是一本指引我们前行的厚重的书,一本值得我们当代人反复阅读的大书!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生在阳光下,长在春风里,我们要深深地感谢像施老这样的前辈,是他们不仅为我们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唯有好好学习!唯有铭记历史!唯有永不辜负!
赤胆忠心向祖国
——读第406期《首次核爆半小时后,他报告了核爆当量数》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7班 葛加灿 (指导老师 吴俊华)
秋,是丰收的季节,是收获一年劳动成果的季节。我不由得想起了六十年前的金秋时节,无数的科研人员们也收获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惊天动地的响声是来自东方巨龙的一声怒吼,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背后离不开先辈们为了中国的强大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也离不开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林俊德院士便是其中一员。他在中国没有任何资料设备的情况下,率领团队跑遍北京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查找资料,历经数月的刻苦研究,终于研制出了中国首台压力自记仪样机。他参加了我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并以压力自记仪等仪器记载了每次核试验冲击波超压数据,为核武器的设计、改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他曾经说过: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我很满意。
林俊德院士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而具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和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的人就是这条东方巨龙的脊梁。是他们使祖国屹立于世界之巅。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群为中国人民负重前行的人,我们才能在六十年后的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才能在六十年后的今天,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他们也都是平凡的人,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背后是那日复一日地刻苦钻研,是那经久不衰的爱国情怀。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现在的我们虽然无法参与科研为国家作贡献,但我们应刻苦学习,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但不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整个世界弥漫着硝烟。国家为我们青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让我们在一个和平的社会中健康成长。所以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将来保卫我们的祖国。国家对我们的帮助很多,我们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不能像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一样在中国成长却为外国人做事,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
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在未来的“金秋时节”收获属于我们的胜利的果实。我们一定要向前辈们学习,报效伟大的祖国。
冰原上的中国力量
——读第401期《勇斗极寒,5座中国科考站屹立南极》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7班 周小雪 (指导老师 吴俊华)
当目光落在这篇关于中国南极科考站的报道上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自豪与骄傲。
在那片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南极大陆上,每一座科考站都是中国科研力量的坚固堡垒。从最初艰难地选址建站,到如今多个科考站屹立在南极的土地上,这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科考队员们如同无畏的勇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一点点地将冰冷的钢铁和建材组合成温暖的科研家园。
在建设过程中,他们面临的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呼啸的狂风和难以预测的冰裂隙。然而,正是这些困难,如同磨刀石一般,磨砺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就像冰原上的傲雪寒梅,在恶劣的环境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每一个数据的测量、每一个设备的安装,都凝聚着他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这些科考站的建立,不仅仅是科学探索的需要,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彰显实力的象征。它如同一座座丰碑,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中国不再是那个被列强欺凌、科技落后的国家,而是能够在南极这片神秘而又充满挑战的土地上留下自己深刻印迹的强国。
这背后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科考队员们远离家乡,在南极的漫长极夜里,他们心中怀揣的是对祖国的眷恋和为祖国争光的信念。他们在冰原上的每一步,都踏出了中华儿女的自豪;他们在实验室里的每一个成果,都凝聚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而这种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何尝不是革命优良传统的延续呢?革命先辈们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为的是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如今的科考队员们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拼搏,为的是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他们都是在各自的战场上,为了国家和人民,勇往直前,无私奉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许感受不到南极的酷寒,但我们却能从这些科考队员的事迹中汲取力量。他们教会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怀揣着爱国之心,秉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以这些科考英雄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在中华魂的激励下,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永远飘扬!
追随前辈足迹,做最好的自己
——读第406期《首次核爆半个小时后,他报告了核爆当量数》有感
如东县马塘初级中学807班 朱梓涵 (指导老师 吴俊华)
在我心中,有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林俊德。他不仅是一位院士,更是一位为国献身的科学家。林俊德院士的一生,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的执着、对生活的节俭的生动写照。
1964年10月16日,那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当蘑菇云升起,震耳欲聋的巨响在大地上回荡,林俊德院士却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他的仪器,就像一位忠诚的助手,记录下了那一刻的辉煌。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在告诉世界,这是中国科学的力量,是无数科研人员辛勤付出的成果。
林俊德的生活十分节俭,他深知科研的艰辛和资源的宝贵。他对待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对待生活的简朴习惯,都是他个人品质的体现,他是下一代科研人员的榜样。
林俊德院士的一生,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他长期从事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当他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时,他的力量就会变得无穷无尽。
如今,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已有60周年,这不仅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更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在此,我要向林俊德院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林俊德院士的故事,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他的坚韧、他的执着、他的节俭,都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每当我面对困难时,我都会想起他,想起他那坚定的眼神,想起他那不屈的精神。记得有一次我要参加征文比赛,我绞尽脑汁地写,写完后就交给老师,老师看后说作文写得没有新意,我又重新构思,我不知怎么写才能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我想算了吧,就随便写一篇完成任务。这时我想林俊德院士为了科研攻关,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和心血,不知费了多少脑筋,我这点事和他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我感到自己太渺小了。我的志向是做一个有出息的人,怎么能这样对待学习?我顿时提起精神,苦思冥想,将文章修改了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地推敲,终于写完了交给老师,老师看了,说我作文有进步,我开心极了。
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的我当追随前辈足迹,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我把林俊德院士作为我学习的榜样。他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