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接受《中国老区建设》采访:以万亿之城的应有担当为大局挑大梁、作贡献 ▲ 南通市“三会”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南通市委副书记沈雷出席会议并讲话 ▲ 南通市“三会”2024年工作总结 ▲ 通州区老建会召开会议明确全年目标任务和推进举措 ▲ 海安市“两会”:始终不渝传承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 砥砺奋进促振兴 初心如磐谱新篇——如东县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促进会2024年工作纪实
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接受《中国老区建设》采访: 以万亿之城的应有担当为大局挑大梁、作贡献 记者: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团并发表重要讲话,您有哪些体会? 吴新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字字饱含对江苏人民的亲切关怀,句句寄予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联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着力放大南通“好通”“左右逢源”优势,聚焦跨江兴海,坚守实体经济,务实谋划、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以万亿之城的应有担当为大局挑大梁、作贡献。记者:今年的全国两会,您带来了哪些建议? 吴新明:今年全国两会,围绕南通市和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我带来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由国家层面来统筹长江口北支的疏浚工程。长江口被崇明岛一分为二,南支是主航道,北支淤积情况越来越严重。靠南通一己之力完成这项工程难度很大,建议将此项工程列入国家工程,由国家层面统筹。第二个建议是优化临海高铁。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我跟盐城市周斌书记已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此建议。现在我们南通沿海没有高铁。所谓的沿海高铁离海很远,有几百公里,根本不是临海,也不是沿海。希望开通一条从南通穿崇明岛到上海浦东的高铁。 记者:南通对促进老区发展有什么考虑? 吴新明: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我觉得,南通作为江苏发达地区,要关心老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无论是援藏援疆,还是东西部协作,南通市都非常重视。南通在陕西汉中,青海海南州、黄南州,新疆伊犁州伊犁县等地的对口帮扶工作,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增长。我认为,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是发达地区的责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只有这样才能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整个国家战略的落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5年,南通市将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做好对口帮扶、东西协作等工作,助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记者:请您评价一下南通市老促会的工作? 吴新明:南通市老促会是一支活跃在南通老区建设战线上的重要力量,老促会的老同志们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对老区感情深。我每年要专门听取他们的工作报告。他们为促进南通老区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引自:2025年3月7日中国老区网)
南通市“三会”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 南通市委副书记沈雷出席会议并讲话 3月5日上午,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乡村振兴促进会、乡村发展基金会(简称“三会”)理事会2025年工作会议在市行政中心市委办公楼512会议室召开。南通市委副书记沈雷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秘书长郭毅浩、市政府副秘书长朱红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周建、市人大农委副主任娄为民、市民政局副局长肖四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助理邵正泉等应邀出席会议。市“三会”理事长秦厚德,执行理事长王乃儒,副理事长陆善平、金星华、顾宗瑜,市“三会”监事,驻会工作人员,各县(市、区)“两会一处”及市直分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市“三会”理事长秦厚德主持。 市委副书记沈雷讲话,充分肯定了市“三会”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奋发作为的工作成绩,对2025年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他强调,要强化政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殷切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精心谋划重点工作,打造特色亮点,助推老区建设取得新成果。要强化责任担当,助力乡村振兴,围绕“百村先行、千村整治”行动,紧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等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帮扶项目;探索长效帮扶机制,提升光伏电站运行质效;加大薄弱镇村支持力度,提高老区自我发展能力。要强化自身建设,放大老领导、老同志的优势,进一步发扬扎实作风和奉献精神,加强组织建设,优化服务团队,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三会”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沈雷副书记表示,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三会”工作,希望“三会”继续发挥智慧和经验,为老区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会议听取并通过了执行理事长王乃儒所作的《市“三会”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要点》报告。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陆善平所作的市乡村发展基金会2024年度财务报告。会议通报了副理事长单位有关负责同志调整情况:增选顾宗瑜同志为市“三会”副理事长(驻会),增选陈万圣、郭辉同志为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乡村振兴促进会常务理事。各县(市、区)“两会一处”主要负责同志做了工作交流发言。 秦厚德理事长作会议总结讲话时强调,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一年,要主动作为,勇于创新,扎实做好今年“三会”工作,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坚定做好“三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打好光伏帮扶项目攻坚战。充分发挥光伏帮扶项目在促进农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和绿色发展中的多重效益,力争五年内实现80%以上的行政村覆盖。要因地制宜优化推进模式,努力提高建设效益;要健全项目台账,加强统计监测,完善长效管理。三是要积极主动汇报,争取党政领导关心支持,统筹协调做好“三会”各项工作,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南通市“三会”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市主管部门及省“三会”的指导下,全市“三会”系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认真落实市委办转发的“三会”工作要点和年度目标任务,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效。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和六县(市、区)老促会再获全国老区新闻宣传工作特等奖,秦厚德理事长获先进个人奖,受到中国老促会表彰;南通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南通市乡村发展基金会分别通过社会组织4A、5A等级评估,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三会”系统通过基金增值和社会募集组织帮扶投入3300多万元,实施光伏电站、产业示范、公益服务和设施等帮扶项目140多个,开展助学、助医、纾困和对口支援等系列帮扶活动,在助力老区建设、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主要工作和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坚持凝心聚力,老区宣传续写新篇章 一是老区精神宣传教育继续深化。深刻领会党中央把老区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战略意蕴,认真落实中国老促会和省“三会”工作要求,把弘扬践行老区精神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南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凝聚奋进合力。海安深入开展“新时代老区情、新征程老区行”主题活动,发动各区镇各部门各分会担当主角,全年组织各类宣传活动400多场次,直接参与的干部群众达6万余人;召开12场红色教育心得交流会,近2000名村居干部、学校师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宣讲交流。如东以红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创新理念着力打造“一册红色图谱、一套红色书签、一组数字展馆、一个系列特刊”“四个一”多元化宣传载体,构筑多维覆盖、相互交融,线上线下、整体联动的宣传格局。通州湾组织开展“走老区,看发展”专题活动,让“五老”人员现场感受园区巨大变化,讲好老区发展故事。 二是红色资源挖掘利用不断拓展。学习贯彻《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巩固红色资源普查调研成果,推动红色资源宣传保护利用。市“三会”整合汇编了《南通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名录》,报送市委党史办等部门。各地继续做好红色史料出版和宣传工作,如皋结合《雉水映初心》出版和红十四军纪念馆获批全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精心组织首发赠书、基地揭牌和本土红色资源文艺节目展演;如皋红军小学“寻访红十四军足迹,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被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日报社评选为2024年红色研学精品思政课程。海门会同关工委等单位开展红色文化“五进”活动,向学校、农村社区和企业赠送《海门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五集连环画《江海热土上的红色印记》等红色书画400余册(套)。通州等地将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在中小学校持续开展红色期刊学用活动;崇川区、通州湾示范区、苏锡通园区组织学习区内、区外红色资源,落实红色期刊订阅工作。 三是老区新闻宣传工作与时俱进。办好《南通老区》《海安老区振兴》微信公众号和各地简报,交流基层工作动态,介绍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中国老促会和省、市“三会”工作平台及宣传网络,加强与本地新闻单位的联系合作,开展专刊、专栏、专题宣传,扩大了老区宣传的影响力。通州区“两会”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在《通州日报》设置为期6个月的《红色记忆》专题栏目,社会反响热烈。全市“三会”系统在中国老促会官网和《中国老区建设》刊物上的投稿用稿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二、突出产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是光伏电站加快建设。光伏发电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和特色扶贫项目。自2021年起,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重点在全市21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简称“两村”)推进建设“强村惠民”光伏电站。2024年批准新建80个(其中“两村”41个),截至年底,累计立项建设315个光伏电站(其中“两村”213个),总投资8349万元,其中“三会”资助3566万元,带动社会投入4783万元;装机总容量27100千瓦,预计年发电量3250万度,年增村营收益1580万元,每年有1000万元左右可用于长效帮扶低收入农户。海安光伏电站帮扶项目建设率先实现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光伏电站全覆盖,2024年光伏电站帮扶项目总收益达353.6万元,帮扶低收入农户2395户。如东完成“两村”全覆盖,并在新店镇实施以镇为单位整体推进、集约化建设模式,为全市提供了新的经验。海门、启东也在优化建设模式上开始了新的探索。通州区结合工作实际编制《光伏电站维运管理手册》发放到光伏电站,实现光伏电站维运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台账化。 二是产业帮扶继续优化。2024年,全市批准实施各类产业帮扶项目47个,其中种植业13个、养殖业14个、服务业2个、其他类型18个,安排资助资金250.8万元。各地继续优化组织实施,努力提高帮扶成效。六县(市、区)实施省“三会”扶持的示范项目13个,项目单位借款总额250万元,各地“两会”指导项目单位认真实施,保障借款资金安全运转,全面落实助学济困、扶持就业和带动农户的帮扶目标。 三是薄弱镇村重点支持。市“三会”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2022〕80号文件,2023年将支持老区薄弱乡镇列入工作要点,指导如皋、如东、启东三县(市)老促会就重点支持江安镇、苴镇街道、王鲍镇,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和帮扶联系制度,在项目资金安排和社会帮扶组织上予以倾斜;2024年按照省“三会”要求,协助做好老区薄弱镇村专题调研,就进一步做好支持工作献计建言。如皋市老促会为江安镇健康帮扶工作协调解决经费问题;如东县老促会与苴镇街道共同制定并实施“合力强老区”三年(2024年—2026年)行动计划;启东市老促会支持王鲍镇分会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和助学、助困帮扶活动。 三、聚焦重点难点,社会帮扶取得新进展 一是助学帮扶持续推进。全市“三会”系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携手社会各界,集聚爱心资源,打造“三会”特色助学品牌。全年筹措落实助学资金632.19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3230人次,海安率先响应省“三会”开展的新一轮“滴水·筑梦”助学帮扶工程,争取了海安农商行新一轮捐资助学。在此,市“三会”指导各地主动对接农村商业银行,在完成省“三会”联动项目基础上,与5家农商行达成新一轮捐资助学协议。10月31日,市“三会”邀请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南通农村商业银行领导和社会捐赠者代表参加助学金发放活动,颁发捐赠证书,褒扬爱心善举。 二是纾困帮扶不断拓展。聚焦特殊困难群体,统筹使用基金增值资金和社会募集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医、助残、助困等惠民帮扶活动。海安捐赠全市70个村(社区)中医医疗设备和李堡镇蒋庄村卫生室捐赠医疗设备14.6万元;如皋、海门筹集的乡镇专项、企业冠名和其他社会资金,主要用于助医助困工作。各地积极配合农业农村、卫生健康部门推进乡村公益医疗互助合作项目,出资130万元支持试点乡镇。启东市老促会与医院合作设立老区妇女救助专项。如东探索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帮扶项目。 三是对口帮扶务实开展。积极参与我市陕西汉中地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如皋支持洋县溢水镇人居环境整治及农田改良增产基础设施建设;如东向南郑区三所学校捐赠助学资金;通州对口帮扶陕西省镇巴县职业中学贫困学子;南通开发区分会资助城固县集灵小学采购教学用电脑款;海门向勉县慈善协会捐赠,实施“海勉情・光明行”助医项目。 四、增强帮扶实力,资金筹募再刷新记录 一是基金增值保持平稳。2024年,市乡村发展基金会新增注入基金450万元,基金总规模达到2.29亿元。针对基金增值面临的新情况,市“三会”协调各地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对部分增值利率调低的,落实适当补偿措施。全市基金增值1701万元,加上补偿调节,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是社会募集继续拓展。2024年,全市“三会”系统通过市基金会募集资金1421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冠名资金39个,比上年新增9个,捐赠总额838万元,比上年增长30.9%,海安冠名定向募捐项目10个,冠名资金111万元,其中:6个项目67万元实施村组公益工程,为3897户村民改善了居住环境。此外,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和实施产业、助学等帮扶项目,带动社会投入700多万元。 三是慈善公募加力提升。精心组织实施“携手助老区·南通行”公募活动,全市总计募集426.53万元,比上年的312.61万元增长36.44%;如皋募集201.5万元,海门募集113.42万元,连续三年获省“三会”慈善募捐业绩特等奖,继续保持高位领先;海安募集34.7万元,首次进入业绩一等,其他4个子项全部超额完成业绩二等和预定冲刺目标。市“三会”申报的“公募捐赠暖民行动”,连续两年被市委老干部局列为全市老干部志愿服务特色项目。 五、注重规范发展,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是坚持政治建会。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建工作,牢固树立“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的理念,用老区精神做好“三会”工作。 二是注重团队优化。如皋、海门完成“两会”主要负责同志交替,启东、通州调整充实驻会班子,海安全面加强镇村组织网络;各地结合实际抓好志愿者、辅导员、报道员队伍建设。 三是促进规范发展。市“三会”结合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严格业务规范,促进健康发展,市乡村振兴促进会首次评估为4A级社团组织,市乡村发展基金会再次评估晋升为5A级基金会。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市“三会”系统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此,向所有关心、支持全市“三会”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新一年予以重视并积极改进。 (选自王乃儒同志在南通市“三会”2025年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
通州区老建会召开工作会议 明确全年目标任务和推进举措 3月12日,南通市通州区老建会召开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4年度全区老建会系统工作,明确部署2025年度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和推进举措。会长瞿云峰传达了南通市“三会”工作会议精神并作总结讲话,常务副会长姜兆军作工作报告,兴仁镇、东社镇分会作了经验介绍。 会议要求,全区老建系统要统一思想,牢记使命,切实在乡村振兴中定位发力。老区的开发和建设就是为了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振兴乡村,这是我们建会的初衷。我们要与时俱进认识并丰富这个初衷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学习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工作的标准和标杆,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为农业和农民,尤其困难群体力所能及地做点好事实事。明确目标,狠抓重点,确保打赢光伏帮扶攻坚战。市"三会"高度重视长效帮扶路径和举措的思考和探索,集中镇村各类资源,主要在工业园区的公有配套设施上通过数村众筹建设光伏电站,确保稳定消纳,确保稳定村级收益,确保帮扶资源资金稳定提供。这是践行老建会初衷的具体要求,光伏帮扶充分展现了开发式帮扶与兜底性保障相结合的理念,是长效帮扶工作机制的积极探索,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为打好这场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立足区情,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助学和社会帮扶的能级。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录取人数稳中有升。要激发困难家庭学子自强自立的信念和毅力。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帮扶和公益募捐活动的组织力度,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确保高质量完成省市交办任务。要拓展定向捐赠、设立冠名(专项)资金路径,扩充做大我们扶贫帮困的基本盘。严于律己,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老建会队伍的精气神。要用老区精神做好老建会的工作,坚定不移遵循党的领导,紧紧跟党走的步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严守纪律规矩,尽心尽责当好参谋助手;要加强制度建设,坚持规范管理,预防潜在风险,确保制度落地。要强化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打造更多工作亮点。 会前,通州区老建会举行“AI赋能行动”专题培训。区老建会工作人员、镇街分会会长齐聚一堂,共同探索AI与老建会工作的融合之路。通州区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副主任黄晓林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AI知识讲座,他以“DeepSeek是什么”作为切入点,详细讲解其功能、优势,还通过生动案例和直观演示,帮助大家快速掌握使用要点,并提醒运用AI辅助工作需理性合理,防止过度依赖,保证工作质量。
坚定信念 扛起主责 始终不渝传承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海安市乡村振兴、老区开发促进会 2024年,海安市乡村振兴、老区开发促进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老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南通市有关老区建设乡村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新时代老区情、新征程老区行”红色教育活动、老区宣传、产业帮扶、健康帮扶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在7月30日全国老区新闻宣传暨红色文化传承振兴会议上,再次荣获全国老区宣传工作特等奖,并以《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作书面交流;在3月28日全省老区建设与乡村发展“三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传承精神之源、赓续制胜法宝》红色教育专题交流发言;8月5日,海安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老促会工作情况汇报并给予高度评价;8月31日,海安市委办、市政府办专题下发《关于印发海安市加强乡村振兴与老区开发促进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对进一步推动海安乡村振兴与老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和要求。 一、红色教育升温蓄势,赋能老区振兴 2024年,南通市委办公室转发的《南通市“三会”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创新,支持海安开展“新时代老区情、新征程老区行”红色教育活动并推广经验做法;海安市委办公室转发的《市“两会一处”工作要点》和市委宣传部下发的《市老区宣传工作意见》,都明确要求以红色教育活动新成效助推老区精神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发扬光大。 坚持不懈推进“新时代老区情、新征程老区行”红色教育活动。各基层党组织、各分会主动担当红色教育主角,精心安排学习内容,统筹组织学习教育,强劲推进红色教育进村居、进机关、进学校、进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组织开展各类红色教育活动400多场次,6万多名党员干部群众、学校师生直接受到教育。召开区镇部门级红色教育心得交流会12场,收集红色教育心得体会1900多篇,近2000名村居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校师生参加交流会,80多名同志交流了学习感悟。 各部门单位紧扣工作实际和职业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党龄71年、93岁的南莫镇黄陈村抗美援朝老战士顾除法的《铁血红心跟党走》等主题宣讲,一等功臣、荣获北京军区“孤胆英雄”称号的李堡老兵蔡正桥《猫耳洞里出生入死》的深情回忆等,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纷纷举行红色教育心得交流会,畅谈学习体会。各分会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寻访、现场研学见学活动,不断扩大红色教育覆盖面、参与率。教体系统红色教育常态化、系统化、特色化,红色阅读、寻访、传承活动各具特色,9月8日《中国老区网》以《海安以红色教育引领培根铸魂》为题对海安学校红色教育进行了重头报道。 二、产业项目务实落实,助力共同富裕 传统产业帮扶施实策。2024年落实传统产业帮扶项目11个,注入帮扶资金55万元。在传统产业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市“两会”与产业帮扶项目单位全面协议书,确保帮扶效果,全市传统产业项目通过实施现金帮扶、实物帮扶、务工帮扶等形式,共帮扶农村各类困难家庭132户275人。 光伏电站帮扶见实效。2024年实施建设光伏电站帮扶项目10个,装机容量1000千瓦,全市光伏电站帮扶项目建设总数60个,装机总容量6006.32千瓦,率先实现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建设光伏电站帮扶项目全覆盖,光伏电站帮扶项目公司化运营、规范化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在调研时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全市所建光伏电站帮扶项目全部发电并网运营,2024年光伏电站发电总量612万度,总收益353.6万元,动态帮扶农村低收入家庭2395户。 三、助学帮扶解忧纾困,情暖莘莘学子 始终把助学帮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筹措助学帮扶资金,实行动态管理,2024年实施助学帮扶项目11个,资助学生578名,发放助学金 116.6万元。组织开展“助学帮扶受助学生高考励志成才”走访调查活动,详细记录308名2024年初高中毕业受助学生励志成长故事。据初步统计,省“三会”2021届“滴水・筑梦”工程”资助的20名学生和碧桂园沪苏一对一基金资助的2021届13名学生高考升学率100﹪;市“育苗筑梦”助学工程资助的160名初中家庭困难学生高中升学率均达93﹪以上;南通市“润苗・筑梦”助学工程和市“两会”资助的黄桥老区职教基地(海安中专)115名困难家庭学生升学率达94﹪,受助同学有的考上了理想大学,有的走上了很好的工作岗位。 四、公益募捐爱心涌动,传递温暖情怀 经全市各基层分会的共同努力,2024年“携手助老区·南通行”和“助医助困情暖海安”慈善公募捐赠工作取得新突破,线上募捐善款34.7万元,获得配捐额1.45万元,超过预期募捐目标的241%,36.15万元全部用于资助117户175人大病重病患者,精准实施了助医助困。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定向捐赠资金111万元,实施10个公益项目,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线上募捐思想统一,行动迅速,合力增强。社会各界募捐热情高涨。坚持区镇募捐资金,使用帮扶在该区镇的大病重病患者且因病致困家庭户上。精准确定2024年线上募捐善款资助对象,认真审核,层层把关,对拟资助对象实施公开公示,对自费医药费达2.5万元以上重病患者且因病致困家庭户实施捐助。 定向捐赠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有序推进。2024年中医院定向捐赠白甸镇基层卫生院急救设备10万元、大公镇爱心人士梅崇法定向捐赠古贲村便民电梯建设项目15万元、李堡爱心禅寺张家港市河南禅寺定向捐赠陈庄村便民停车场村组道路及路灯15万元等定向捐赠项目10个共111万元,其中6个项目67万元实施村组公益工程,解决和改善了3897户村民居住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五、“五好”创建强身健体,服务提质增效 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市老区开发促进会系统开展“五好”创争活动的通知》,以组织建设好、宣传效果好、服务老区好、遵纪守法好、社会形象好为目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建成市“两会”驻会理事会、区镇和部门分会、村(社区)乡村振兴服务站三级组织网络。建成242个村(社区)乡村振兴服务站,党组织书记兼任服务站站长,聘请一名政治素质高、热爱老区建设工作、在当地有影响的老同志担任辅导员,服务站志愿者近1000人。 老区宣传优势不断放大。《中国老区建设》等红色期刊的订刊学刊工作稳固扎实,在完成1359份的基础上,2024年增订近300份赠送全市基层村和社区。“两会”系统人员在市级以上刊网发表文章505篇,其中在《中国老区建设》和中国老区网发表文章240篇。全国2023年老区工作年鉴收录我市工作信息22条,占南通市“三会”系统总数的45%。编发《海安老区》11期,发表文章信息等294篇。“海安老区振兴”创办两年多以来共发布808次,发布各类作品1678篇,其中原创1574篇,订阅户达3262个,获得112万次浏览阅读,各区镇、部门单位公众号也积极响应,转载、发表红色教育相关文章。 服务老区有力有效。全力支持帮扶村组公益项目建设,优化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尽力帮扶困难家庭、困难学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16篇。 遵纪守法意识不断增强。严格执行省、市有关社团管理规定,坚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遵法。 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做坚定的红色精神传播者,服务海安老区、助推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务实奉献、勇于争先的开拓者,形成“红心向党、热爱老区、敬业奉献、廉洁自律”的良好社会形象。 2025年,海安市“两会一处”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老区新闻宣传暨红色文化传承振兴会议、全国老区新闻宣传通联工作会议、全省老区建设和乡村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南通市委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老区开发促进会、乡村振兴促进会、乡村发展基金会2025年工资要点>的通知》精神,按照海安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要求,服从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聚焦六个重点,不断夯实红色精神传承根基,不断提高履职效率,继续保持各项工作南通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第一方阵。
砥砺奋进促振兴 初心如磐谱新篇 ——如东县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促进会2024年工作纪实 2024年,如东县老区建设与乡村振兴促进会(以下简称“如东县老促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主题,积极开展老区宣传、助力惠民强村、实施济弱帮困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助推“强富美高”新如东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老区宣传,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 如东县老促会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认真落实老区宣传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宣传教育新模式,着力打造“四个一”多元化宣传载体,以红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提升老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编制《如东红色图谱》 《如东红色图谱》汇聚了如东30多处革命纪念场馆、遗址遗迹、纪念碑(亭)等,以场景化、体验性、可读性一体化的形式,丰富了“本土红色教材”,巩固了红色资源调研成果。 (二)打造数字化红色展馆 利用VR技术,实现远程体验沉浸式参观学习形式,推动红色教育手段现代化。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更多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三)绘制《红色书签》 编制以如东红色地名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书签,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书香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这种创新形式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的亲和力,还增强了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力。 (四)开辟“红色寻踪”特刊 依托《如东老区》宣传阵地,精心汇编“红色寻踪”专版特刊,广征史料素材,探寻红色根脉,提炼传统精神。2024年,红色特刊分两期推出“苏中四分区的莫斯科”苴镇等6个镇红色资源概况,进一步提升了《如东老区》的可读性和传播力。 通过“四个一”宣传教育载体,如东县老促会深入推进“学用红刊活动”,开展红色经典阅读分享、红色资源挖掘利用研讨座谈、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展演等各类活动70多场次,参加人数达3500多人次。同时,充分利用宣传平台,积极开展老区工作宣传,投稿用稿质量均有提升。 二、抓帮扶促振兴,助力老区发展 如东县老促会不遗余力地抓帮扶工作,通过优化光伏项目建管格局、做优特色农业帮扶项目、开辟服务业帮扶新路径等举措,助力老区振兴发展。 (一)优化光伏项目建管格局 根据市“三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光伏帮扶电站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如东县老促会积极推进整体集约化建站模式。在市“三会”的指导帮助和县相关部门及镇村的支持配合下,与新店镇合作实施以镇为单位整体集约化建设光伏电站项目。全镇10个村通过集约利用屋顶资源,集中建设光伏电站两座,装机规模1.5兆瓦。截至2024年,新店镇共建5座光伏电站,装机规模1960千瓦,实现了村村建站全覆盖。这种新的建站模式呈现出安装场地优、发电效率高、运营企业化、管理质量高、规模效应显现、建站成本低的优势。2024年,全县20个村新建光伏电站12座,装机规模2630千瓦。自2018年以来,共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和乡村振兴帮扶电站38座,装机总规模5780千瓦,总投资1792万元,预计年发电能力700万度。已并网运行的电站本年度发电量达390万度,实现发电收入190万元。 (二)做优特色农业帮扶项目 如东县老促会坚持以兴业增收为主旨,精准选择帮扶项目和实施载体。优选苴镇街道“千亩梨园特色农业”为帮扶项目,投入帮扶资金8万元。该项目实施主体“如东金沙滩果蔬专业合作社”由苴镇街道东海社区“两委”领导带头兴办。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改良品种、搭建电商平台等措施,提升了千亩梨园的产量、品质和销售能力。2024年,电商平台销售占比提升8个百分点,果农收入在果蔬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依然有所增长。同时,合作社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社员等困难群体开展重点帮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开辟服务业帮扶新路径 针对如东老龄化程度较高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东县老促会开辟居家养老帮扶新项目。依托拼茶镇茗海社区“爱心食堂”,探索实施“老区温暖行从‘食’出发”的居家养老帮扶项目,为拼茶老区困难老人提供关爱、守护幸福。安排帮扶资金5万元,推动社区启动一小时爱心配餐圈,为低收入老党员以及独居、留守、高龄生活困难老人等群体提供助餐送餐服务。此外,还对茗海公寓睦邻点进行适老化改造,添加饮水机、电视机、扶手、助浴椅、防滑垫等设施。该项目被列为“2024年度南通市老干部志愿服务创新项目”。 三、多措并举惠民生,济弱纾困显成效 如东县老促会积极推进助学行动、持续推行健康帮扶、倾力支持薄弱镇村,多措并举惠民生,济弱纾困显成效。 (一)积极推进助学行动 如东县老促会坚持把帮助困难学生接受良好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持续实行对象审核程序化、资助发放公开化、助后跟踪制度化“三化”管理模式,提升助学精准度。2024年,各镇分会共走访、回访困难学生家庭506户,开展座谈交流活动122次,参加人数1125人,及时更新信息动态153人。二是突出主题提升效应,以“爱助圆梦”为主题,各镇(街道)分会举行助学金集中发放仪式,邀请人大代表、镇党委政府领导、学生家长代表等全程参与,全面接受社会监督。2024年,共组织助学金发放活动88次,参加活动2298人次,受助学生834人,发放助学金107.29万元。三是拓展范围践行宗旨,积极响应对口帮扶革命老区和支持相对薄弱乡镇的要求,先后携手“两助一帮”基金共同发起者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和广西省百色市德保县等老区,为困难学子捐赠助学金,助学帮困的格局更大、质效更优。 (二)持续推行健康帮扶 如东县老促会聚焦因患大病重病导致刚性支出较大的困难家庭,持续实施健康帮扶。着眼于对象精准、帮扶有效,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完善医疗资助实施办法,确保操作规范、受益公正、成效明显。2024年,共有106户重病困难户接受资助,共发放资助金35万元。各镇村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协调推动实施帮扶,受助困难群众经济压力得到缓解,生活信心由此增强。 (三)倾力支持薄弱镇村 如东县老促会认真贯彻落实苏政办发〔2022〕80号文件精神,对列入支持范围的革命老区薄弱乡镇如东苴镇街道开展切合实际的帮扶活动。与苴镇街道共同制定“合力强老区”三年(2024年—2026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产业项目共建、困难群众共帮、红色文化共育、帮扶成果共享等帮扶措施,构建较为完善的协同帮扶机制,计划三年内投入帮扶资金200余万元,预计帮扶困难学生200余人次,帮扶困难家庭500户(次)、困难群众800人次。2024年,围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开展各项帮扶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自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的若干措施以来,共投入帮扶资金70万元,帮扶困难群体177人。 四、精心谋划拓渠道,资金筹募创新高 如东县老促会全力做好网络公募、继续推进定向捐赠、积极拓宽筹资渠道,精心谋划拓渠道,资金筹募创新高。 (一)全力做好网络公募 认真落实省“三会”2024年度慈善公募捐赠活动要求,做到工作早部署,筹资快启动,意义广宣传。坚持线上线下两手抓、相结合,突出健康帮扶和助困助学,确定“济弱纾困”主题,编制公募捐赠项目书,制定工作方案。2024年共募集资金24.06万元,完成省“三会”下达的网络公募目标任务的120.3%,较2023年提升59.65%。 (二)继续推进定向捐赠 通过帮扶项目带动、冠名资金捐赠、特定主题众筹以及上下联动等多种方式,广泛筹募帮扶资金。2024年,“两助一帮爱心基金”筹募资金11.05万元,较2023年增长87.29%;新设立“东苴建筑纾困基金”,三年内注入帮扶资金60万元;“夕阳红爱心助学基金”募集助学资金10万元,同比增长25%。 (三)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各镇分会依托企业、学校、老干部支部建立老区帮扶志愿者服务队,以项目为载体吸纳社会资金,动员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参与慈善帮扶。2024年,各分会组织捐赠爱心助学金18.96万元,吸纳光伏电站建设资金356万元,同比增长179%。全年共筹募资金440.07万元,为扩大帮扶困难群体、扩张项目建设规模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凝心聚力抓队伍,服务老区有活力 如东县老促会坚持政治建会、形象立会、实干兴会、聚力强会、从严治会,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老区建设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加强思想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加强能力建设 深入了解老区群众需求,积极建言献策,提升宣传动员、协调沟通和专业能力。加强对分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老区宣传等重点工作评估,引导“五老”群体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各项帮扶活动。 (三)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市县有关社团管理规范,认真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完善内部规章制度,确保各项事务和管理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规划的筹划之年。如东县老促会将继续弘扬老区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升帮扶质效,为如东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书写新时代老区建设事业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