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穗翻金浪,日照田畴锦缎黄。在通州区西亭镇亭东村,“女汉子”张倩楠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奔驰在宽阔的田野上,麦秸切碎还田,麦子随即运送到仓库里,形成黄金铺地的美景。她娴熟地操作着插秧机,每天插秧四五十亩。早上还是空旷的烂泥地,晚上就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她被太阳晒黑了,但耕耘着肥沃的农田,收获着丰收的喜悦,她的心里甜滋滋的。
成为新农人
“我就是喜欢种田。”张倩楠说。小时候她帮着爸妈种地、养猪,农村的娃,天然对土地有种亲近感。2015年,张倩楠大学毕业,进入银行工作,成为都市白领。然而,她的田园梦依然在发酵。
当时张倩楠已在厦门成家生娃,爱人在一家国企任要职。多次地商量、争执、讨论后,2020年9月,怀揣梦想和积攒下的第一桶金,张倩楠带着爱人吴晓晖和孩子回到了西亭镇亭东村的老家,成立了张洪均家庭农场,脱下职业装,新农人换上农装,用双手耕耘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有效地解决了“年轻人不愿种田、老年人下不了田”的难题。
她扎着短马尾,套一件深蓝色工作服,脚上沾满了泥土。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农田耕种经验欠缺。于是她在网上找资料,向其他种粮大户学习,持续参加区里组织的新农人培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去问植保站的老师,他们都很热情,会来现场指导。”
运用新技术
规模种植使张倩楠深切体会到,必须借助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进一步挖掘土地的潜能,向高质量现代化农业生产迈进。
她大胆投入,拥有无人植保飞机、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抓草机、秸秆还田机等多台套农用设备,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注重推动智能化手段服务新型农业经营,引进最先进的第四代无人植保机,减少药剂使用量,实施精准喷洒,省工节本又环保。她说,喷农药用上了飞机,这就是现代农业的神奇之处。它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每小时可完成150亩的作业任务。
与此同时,她与区农业农村局、种子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合作,开展水稻种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药新品种试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推广使用的种植新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有效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瞄准新目标
2024年,张倩楠又投入了100多万元,安装了粮食烘干设备,一次可烘干60吨粮食。又从同乐村流转了500亩地,种植规模达到1100亩。
蓬勃的热情、坚定的信念,让张倩楠逐渐适应了新生活的挑战。生态种植、科学种田,用新思维、新观念经营,这几年收成不错,小麦平均亩产550公斤,水稻平均亩产650公斤。她笑得很开心。“我终于实现了种田的梦想。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让我身体更加壮实,运用智能设备感觉规模种植蛮轻松。”
丈夫吴晓晖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对农事一窍不通,爱情使他来到乡村,爱人对农业执着的追求感染了他,“现在我算是个新农人,连我妈都主动从厦门过来带孩子,让我们全身心种好田。”
张倩楠的回归,带来了对农业深深的热爱和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也感染了一些年轻人,他们原来看不上种田,现在准备跟着她种田,“他们向我咨询各个方面的事,我把自己的经验全部分享给他们。”
在这片金色的田野上,张倩楠的绿色梦想已成为现实。她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划:上一条自动化碾米线,拉长产业链,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同时计划购置数字设备,让规模农业插上智能的翅膀,让种田成为令人羡慕的产业。 (西亭镇分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