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光荣历史>> >> 正文  
黄桥决战与开辟通如海启
2011-06-23 17:20:11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钱 泽 麟

今年是黄桥决战胜利70周年;是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开辟抗日根据地7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当年10月,黄桥决战的枪炮声,引燃了江海平原的抗日烽火……

饮 马 长 江

江南的新四军向江北发展,是党中央、毛泽东确定的战略方针。

早在1938年5月4日,毛泽东即致电项英,指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1939年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同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给刘少奇、彭德怀、项英及地方局的指示指出:“整个江北的新四军应从安庆、合肥、怀远、永城、夏邑之线起,广泛猛烈的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不到海边决不应停止。”

遵照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陈毅、张鼎承、粟裕等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和第一、二支队先后于1938年六、七月间,从皖南推进到苏南敌后,投入到创建茅山根据地的斗争。

与此同时,陈毅积极准备北上和东进。

新四军刚到茅山,陈毅就与拥有2.5万人(其中基干队伍3000人)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团长管文蔚取得联系,指示管部逐渐向江边发展,伺机过江。

随后,陈毅派出20多名军政干部帮助整顿部队,将管部整编为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对内称新四军挺进纵队),下辖4个支队。

9月,挺纵第二支队攻占高桥镇,控制了新老洲、三江营和江都高桥、嘶马地区。

1939年4月,挺纵在新四军第二团支援下进入扬中,全歼贾长富匪部两个营。同时,挺纵第三、四支队也过江与第二支队会合。

为了进军苏中、苏北,并开辟向北发展的落脚点,挺纵将扬中、嘶马、江都高桥、吴家桥地区连成一片,为新四军主力北上,架起了江心跳板,建立了江北桥头堡,从而打开了通向苏中、苏北的大门。

1940年春,中央决定加快发展华中的步伐,并采纳刘少奇的建议,抽调八路军一部,由黄克诚率越陇海铁路南下;会同陈毅、粟裕指挥的苏南新四军主力北上;皖东的新四军第四、五支队东进,共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

5月4日,中央向东南局发出指示:要求在江苏境内,应不顾反共顽固派的限制和压迫,“西起南京,东至海边,南至杭州,北至徐州,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并指示项英、陈毅:“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主力的发展方向是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到海边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

而此时,蒋介石策划的由顾祝同、韩德勤、李品仙几十万大军,以数倍于我们绝对优势兵力,由南、北、西三面向新四军步步紧逼。

6月28日拂晓,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正副指挥李明扬、李长江在江北调动了13个团的兵力,突然包围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对新四军发动进攻。

新四军被迫自卫还击。

当时驻郭村的只有挺纵机关和教导队,一、四团各一个营,与国民党军兵力悬殊。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坚守了一天。入夜,挺纵一个营组成小部队进行反击,将国民党军逐出数里之外。

29日,陶勇率领的新四军苏皖支队赶来增援。

正在江南澄、锡、虞地区活动的原江抗二团也火速过江支援,并立即投入战斗。

战至30日,新四军两个营主动向扬(州)、泰(州)线出击,占领重要据点宜陵,歼其3个团部。

7月1日,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军第3纵队第8支队(团)陈玉生部和第2纵队第2支队第5大队(营)王澄部举行战场起义。

7月2日,国民党军孤注一掷,集中所有兵力和火器向郭村进攻,以整团、整营兵力冲锋。新四军顽强抗击,坚决顶住了李部的进犯。并于当日下午转守为攻,一直打到泰州城下。

李明扬率领残部准备弃城而逃。陈毅决定停止追击,不攻泰州,并派代表进城,晓以抗日大义,说明我军北上东进是为了游击抗日,表示将退出郭村等地。

郭村保卫战共歼国民党军3个整团,俘700多人(内团长2人),缴获步枪600多支、轻重机枪10多挺。为争取李部团结抗日,战后将俘虏全部释放,并归还部分枪械。

1940年7月下旬,遵照中央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塘头宣布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指挥兼政委和副指挥。所属部队统一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共7000多人。一纵司令员兼政委叶飞;二纵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三纵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

7月25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向黄桥方向进发。

7月28日、29日,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命令保安第4旅和两个税警团,对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南北夹击。

新四军在泰兴的黄桥、古溪、泰县(今姜堰)的蒋垛,如皋的加力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阻拦,歼其2000多人。并于29日占领黄桥。

9月初,韩德勤又调动兵力,企图阻止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和新四军会合。9月3日,韩德勤令李明扬部、陈泰运部、保安第3旅、第117师、独立第6旅、保安第1旅向驻黄桥之新四军进攻。

9月5日,薛承宗率保安1旅占领营溪。第二天,新四军一反击,保安1旅中的地下党员杨行健即带领一个排举行火线起义。其他官兵乱作一团。新四军乘势攻击,歼灭其两个团,副团长张元以下200多名官兵当了俘虏。薛承宗泅水逃回马塘。

这期间,成立了以管文蔚为首的通如靖泰临时行动委员会;如皋等4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先后成立。

9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成立以陈毅、陈丕显为正副书记的中共苏北区委员会,领导如皋、泰兴两个中心县委及所辖江都、泰兴、泰县、靖江、如皋、南通、启东、海门、崇明9个县的工作。

至9月下旬,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


黄 桥 决 战

黄桥战役,是华中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反摩擦战斗;是新四军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以少胜多的重要战例。

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建立后,韩德勤视之为心腹大患。9月下旬又一次调集部队进攻黄桥。

为避免摩擦、合作抗日,海安绅士韩国钧出面,委托季方去沟通调解。韩德勤提出要我军退出姜堰,作为合作抗日的先决条件。

陈毅、粟裕根据中央和反共顽固派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于9月30日撤出姜堰。

然而,韩德勤言而无信,部署以第89军李守维部和独立第6旅翁达部为主力,组成中路军,经荣溪、古溪、祖师庙和加力,进攻黄桥东北;以李明扬部、陈泰运部组成右路军;以保安第1、5、6、9、10旅组成左路军,掩护主力之两翼,攻击黄桥以西及东南。韩顽总兵力达到3.5万人,而新四军总共只有7000人,除去机关、后勤人员,作战部队仅5000余人。

在强敌犯境,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陈毅、粟裕率部沉着应战。一是继续执行我党的统战政策,根据“击敌(日军)、联李(李明扬)、孤韩(韩德勤)”的斗争策略,成功地争取了李明扬部和陈泰运部保持中立;二是采取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的战术,在黄桥地区进行自卫还击。同时向全体指战员进行紧急动员,指出此战必须打胜,不能打败的利害关系。我军士气非常高涨。10月4日下午3时许,号称“王牌部队”的独立第6旅3000多人进抵黄桥附近。担任伏击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分4路猛插,将6旅冲成数段,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

以89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为扭转被动局面,猛攻黄桥,一部突入东门。当顽33师到达我黄桥东北前沿阵地时,我军立即抗击,予以重大杀伤,并活捉师长孙启仁。

守卫黄桥的第3纵队顽强抵抗,第2纵队从八字桥插至分界;第1纵队挥师南下,完成了对89军的合围。

一夜激战,至6日清晨,将89军全歼,中将军长李守维逃跑时慌不择路,失足落入河沟中溺毙。

此役历时三四天,共歼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1万多人,俘师、旅、团军官10多名,下级军官600多名,士兵3200多名。仅韩德勤及残部1000多人向兴化狼狈逃去。还缴获长短枪3300多支,轻重机枪159挺,山炮、迫击炮8门;子弹、手榴弹等弹药及电台等军用品甚多。

黄桥决战,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黄桥决战后,新四军乘胜北上,进驻海安。

10月9日,陈毅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机关及直属部队进入海安城,受到先期到达的粟裕、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管文蔚、副主任陈同生、新四军军部服务团团长朱克靖,还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黄逸峰、海安商会会长、国民党区政府官员的热烈欢迎。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海安,使海安成为苏中、苏北各界瞩目的政治中心。各派政治、军事力量的代表,很快汇集到这里。

10月10日,“联抗”在曲塘成立。

“联抗”,全称“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3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原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部队。

黄桥战役前,李明扬、陈泰运提出在新四军和他们防区中间建立一支中立的部队,作为缓冲地带,并建议由黄逸峰出面组织,陈毅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黄逸峰曾任中共南通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候补委员等职。1939年底,黄逸峰以国民党少将身份到苏北考察军政工作。1940年春,黄逸峰利用回重庆述职之便,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叶剑英取得联系。叶剑英将他介绍给陈毅。

联抗成立,司令员黄逸峰、副司令员李俊民、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至堃、政治部主任张孤梅。所属部队由新四军和李、陈两方各派一个连组成后,又收编了白米、曲塘两个常备中队,还召收了上海、南通、泰县、泰兴、东台等地一批爱国青年参军,编为4个大队,共千余人,分驻于曲塘、白米一线。

联抗建立后,立即筹备在曲塘召开了苏北抗敌和平会议,黄逸峰以东道主的身份参加。会议通过了苏北各部队联合抗日的通电。

曲塘和会的召开,实际上在苏中、苏北地区军民的心中,把联抗视为国民党部队与新四军合作抗日的桥梁,进一步确定了中共及新四军在当地的政治领导地位。

11月7日,刘少奇和黄克诚、曾山到达海安,与陈毅、粟裕等一起研究了苏北的形势和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等问题。

就在这一天,陈毅作诗曰:“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诗前还作说明: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

在刘少奇的直接指导下,11月15日,在海安镇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出席会议的共有如皋、南通、海门等14个县的代表380人。刘少奇、陈毅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阐述了中共提出的施政纲领,强调指出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和任务,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拥护。

这次会议首先通过了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提案,即不承认反共顽固派韩德勤的省政府。同时通过了《施政纲要》,成立了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经过反复磋商,公推韩国钧为名义议长,黄逸峰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管文蔚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

苏北临时参政会的召开,使苏北的抗日民主政权得到了健全,党的方针、政策在苏北各阶级、阶层中获得广泛支持。

为了保卫和巩固、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从八路军、新四军已经胜利会师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简称华指。

11月17日,华指在海安召开成立大会。刘少奇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决定: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在叶挺未到江北前,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赖传珠任参谋长。会上,陈毅作了《关于当前形势及华中我军任务的报告》。

与黄桥战役及开辟通如海启密切相关的还有成立苏四区(通如海启)抗日游击指挥部。

黄桥决战刚一结束,陈毅建议中共特别党员季方回苏四区,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指导员的名义,与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民主协商合作抗日事宜。

季方到达掘港后,马上召集苏四区党政军联席会议,说明与新四军合作抗日的意旨,要求做到:军事上统一指挥,政治上统一领导,财政上统筹统支。稍后,酝酿成立了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抗日指挥机构,它既不受国民党委派,表面上也不受新四军领导。季方任指挥,保安1旅旅长薛承宗、游击第6纵队司令徐承德任副指挥。苏四区专员仍由季方胞弟季强成担任。

这样就基本上和平解决了苏四区的矛盾和问题,为新四军进驻通如海启,初步铺平了道路。


铁 流 东 进

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成立以后,徐承德等与指挥部貌合神离,继续与韩德勤勾搭,伺机挑起反共摩擦。

季方当机立断,以苏四区群众团体的名义,致电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请求派兵接管苏四区。

1940年10月中旬,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由陶勇、刘先胜率领第3纵队,下辖第3团和第5团进驻通如海启地区。

陈毅亲自向陶勇、刘先胜布置任务,明确指示:“一定要抓紧时间,放手发动群众,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受命后陶勇、刘先胜会见了中共如皋中心县委、县政府负责人钟民、梁灵光、周一峰、洪泽等同志,听取他们介绍通如海启地区的军事、政治情况。同时,部队进行了动员和准备工作。

10月下旬,陶勇、刘先胜率领3000多人,从海安镇出发,沿运盐河向东挺进。在如皋县境内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散落在苴镇沿海地区的原盐民自卫队成员,重新打起旗号,在崔德跃、赵峰的带领下前往栟茶迎接新四军。就连保安1旅一些在营溪战斗中被俘过的官兵,也在马塘加入欢迎的人群。不仅是一般的欢迎,更有实际行动,革命青年踊跃参军,仅大生一厂党组织就动员100多人去参加新四军,为我主力部队增添了新的力量。

3纵队胜利到达掘港后,陶勇出任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副指挥,梁灵光任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进驻掘港,标志着通如海启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纵8团团长王澄、政委彭德清率部继续东进,11月5日到达海门江家镇,与茅珵、韩念龙等领导的崇启海常备旅胜利会师后再赴启东。

至此,新四军3纵队胜利进驻通如海启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首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改组、建立各县民主政府。由梁灵光任南通县县长,叶胥朝任如皋县县长,顾民元任启东县县长,原海门县县长季强成留任。

为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各县委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农抗会,开展减租减息;大力发展党员,培养地方干部,建立和巩固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抗日武装力量建设。

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为苏中区党委;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改为苏中行政委员会。

全苏中从西向东,依次划为二、三、四共3个行政区和一个特区。建立地委、专署。南通、如皋(现如东)、海门、启东属四分区。如西(现如皋)、属三分区。海安部分属三分区、二分区,部分属兴东泰特区。

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使日伪惊恐不安,频繁地进行“扫荡”。此时,南通地区的斗争,已由新四军、国民党军队、日伪军之间的三角斗争,演变为新四军与日伪军之间的斗争。仅1941年日伪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两次。

2月18日,日伪军从如皋等地出发,侵占海安、曲塘,并“扫荡”到四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马塘、掘港等地。

8月13日,日伪又一次大规模“扫荡”,动用15000多兵力,先后占领了李堡、掘港、马塘、岔河、双甸、栟茶、石港、汇龙镇等主要市镇,控制了交通线。

在这以后,又大量扩充伪军,并依托所筑据点,向周围地区蚕食,推行伪化统治。

为了保卫刚刚开辟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战斗,使日伪军的“扫荡”连连受挫。

其中,1941年12月8日,新四军3旅8团在双灰山击毙日军分队长以下30多人,俘2人;击毙伪军团长以下300多人,俘190多人。1942年6月3日,3旅7团在斜桥阻击从三阳镇出动的日伪军,歼灭日军警备队长以下26人,伪军70多人。8月9日,7团和南通警卫团一举攻克石港镇,俘伪军副团长以下500多人。9月25日,7团在南通县二窵镇附近的谢家渡,全歼日军大队长以下70多人,打出军威,震慑日伪。

在主力部队连战皆捷鼓舞下,群众性游击战也逐步兴起。在苏中有较大影响的是如西万人围困西河湾、水洞口、加力伪军据点的斗争。

自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江海平原已初步建成比较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以后进行的空前残酷复杂的反“清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3年春,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方针,继对苏南“清乡”后,成立了“清乡主任公署”、“特工站”等一系列庞大的“清乡”机构,开始了对苏中地区的“清乡”。企图运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特务等手段,破坏我政治组织和群众基础,并一改以往“扫荡”时打了就走的战法,而在“清乡”区内大量构筑据点,长驻“搜剿”,梦想彻底摧毁我根据地。欲从点线的占领,到面的控制,实现其全面伪化阴谋,巩固占领区,并掠夺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太平洋战争。

4月初,日伪开始进犯苏中四分区。在“清乡”区周围建立竹篱笆“隔绝带”,从天生港向北到丁堰,转向东到掘港,一直延伸到海边的鲍家坝,沿线100多公里,还设了100多个大小检问所,配备了450多名检问人员。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仅“清乡”区内的日伪据点,就由43个增加到99个。

日伪确定,南通、海门、启东、如皋(串场河以南)地区(即四分区的大部),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地区”,拟得手后再向其他地区扩展。日伪投入“清乡”总兵力达1.5万多人,其兵力的密集程度,在华中敌后战场是罕见的。

在“清乡”中,日伪对通如海启根据地人民进行血腥镇压。他们每到一处,就搜捕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民兵,捕捉壮丁,强拉民夫,奸淫妇女,抢掠财物,群众稍有反抗,即惨遭屠戳。

对于这一严峻局势,苏中四分区的各级党组织早有准备。在以姬鹏飞为书记的四地委领导下,及时进行精兵简政,开展“冬学、冬防、冬耕”运动。动员党政军民做好全面反“清乡”的准备。


威 震 日 伪

早在日伪“清乡”前,苏中军民就作了大量的反“清乡”准备工作。1943年2月,苏中区党委和军区向全区军民发布了反“清乡”紧急动员口号,要求把反“清乡”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为打乱敌“清乡”部署,在敌人尚未准备就绪前,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亲自指挥军区教导团、3旅7团,一举攻克如皋曹家埠据点,全歼伪军一个营,并乘胜拔除了孙家窑据点。

3月24日,粟裕主持四分区党政军负责人会议,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四分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反“清乡”斗争的总方针:进行普遍深入的思想动员,组织一切反“清乡”力量,广泛发动群众游击战,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各种复杂的斗争,打破日伪“清乡”阴谋,达到坚持原地斗争的目的。

粟裕还代表苏中区党委向广大军民提出“每月每乡捕杀一个敌人”,“不让敌人抓壮丁、造名册、打篱笆、筑碉堡、修公路、架电线”等战斗口号。

为保存实力,我主力部队跳出“清乡”圈外,各级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开展多种多样、有声有色的群众性游击战。

反“清乡”斗争的序幕已经拉开,布满干柴的江海平原,使日寇这头野牛陷入熊熊燃起的烈火之中。

抗日反“清乡”斗争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南通县的张沙乡、如皋县的杨曹乡、启东县的正诗乡布下遍地荆棘,使敌人寸步难行。

1943年4月起,日伪集中千余兵力,以二窵、滥港桥为中心,经常到张沙乡烧杀抢掠。乡党支部组织500多群众,夜间涌进附近的骑岸镇,拆掉日伪工事,炸毁公路闸桥,挖断通往金沙的公路,在交通线上设置障碍。并领导民兵基干队展开游击战。8月的一天,易又新父子3人在滥港桥附近诱捕,惩处了作恶多端、诨名叫“九指头”的伪警察。民兵们活捉了窜到老百姓家里的4个伪军,缴到4支枪和弹药。9月中旬,乡民兵基干队两次袭击日伪军,并把宣传标语贴到敌人的碉堡上。敌人再不敢轻易下乡。

在杨曹乡,日伪白天构筑据点,晚上即被民兵破坏。一次日伪第十一“清乡”区公署主任朱开聪乘车刚进杨曹乡,车子便栽进公路上的陷阱里。日伪频繁地派出奸细、特务潜入杨曹乡刺探,都被民兵群众抓获。一天,敌人分水陆两路进犯杨曹乡,敌船卡在暗桩上,遭民兵阻击。旱道来的,被打得丢下死尸夺路而逃。后来伪军又在杨曹乡踏了地雷。日伪军无可奈何地说:“宁过九条江,不过杨曹乡。”

敌人来到正诗乡,就会遭到狙击。藏在青纱帐里的民兵东打几枪、西打几枪,民兵排长倪学贵一枪打死伪军排长,其余的狼狈逃走。乡党支部带领群众在圩角镇附近路旁,到处插上反编保甲、反伪化的标语牌。部分老保长受敌人威胁,暗中摊派伪捐。乡党支部就派人上门警告,吓得他们纷纷离家出走。圩角镇及其附近被敌人强行编成保甲。乡党支部书记倪学章等带领几百个民兵分头去撬掉门户牌,烧掉户口簿。农民李锦元被逼缴5担粮的伪捐时,他复信伪乡长:“我参加了民兵,你要伪捐,我要你的命!”,“打不破的铁皮乡”的名声就这样传开。

“清乡”期间,日伪鼓吹“以特工治天下”,在南通城和各特区公署所在地设立特工机构,专门从事侦察、暗杀等破坏活动,对抗日军民威胁、危害甚大。

初期锄奸,以民兵秘密进行为主,或用部队名义。后来发展到公开锄奸。据不完全统计:四、五两个月,四分区共处决特务、汉奸274名,其中伪区职以上人员即达20多名。

在群众性的锄奸斗争中,短枪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清乡”前,粟裕曾指示:从部队和公安部门抽调一批政治上坚定,富有作战经验的人员,配备短枪,组建“政治保卫队”(即短枪队),由四地委社会部长陈伟达领导活动。

1943年2月下旬,南通县警卫团政治处主任韩念龙交给杨勇伟组建短枪队的任务。杨勇伟很快从公安局、县团侦察排抽调了20多名骨干分子组成短枪队,并很快熟悉了全县重要集镇的地形,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进行了化妆侦察,翻墙过河等方面的训练。

4月中旬,日伪如皋岔河大检问所主任凌月东到天生港催运封锁器材。短枪队侦察发现凌月东住在天生港旅馆里。20日夜,杨勇伟率队潜到旅馆后院厢房背后,一枪就把正在听戏的凌月东击毙。

一天夜里,短枪队接报,说十里坊的伪排长在姘妇家。杨勇伟率队闯了进去。伪排长忙磕头求饶。杨勇伟向他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少做坏事,为自己留条后路”后,正告他说:“要敲掉你容易,今天可以不杀你,但今后你对我们老百姓、老四(新四军)有个不是,我们就不客气。”伪排长点头称是,还提供日军的活动情况。

根据伪排长口供,短枪队在十里坊附近公路上伏击从南通城到唐闸去的日本军官。一个鬼子慌忙说:“钞票大大的有。”短枪队员把枪一扬:“我们是大大的新四军!”经过一番搏斗,短枪队打死4名日本鬼子,活捉一个翻译。十里坊的伪军按兵未动,仅仅打了几枪,以向其主子作个交待。

5月下旬,短枪队根据县委指示,夜袭四甲坝,把作恶多端、行动诡秘的伪区长朱崇汉和保甲指导员梁振强活捉出敌据点。

在东南(启东)地区,由赵一德等人领导的短枪队也很活跃。4月初,他们进入启西区三丫支镇据点,镇压了上任仅半天的七乡“清乡”办事处主任孙祖贤;还里应外合,在曹家镇据点处决了死心塌地为日伪效劳的“四乡联合办事处”主任徐宝明。

短枪队员深入虎穴锄奸,使日伪“清乡”人员的骄横气焰有所收敛。伪政工团员纷纷请长假,特工人员躲在据点里不敢外出。连住在重兵把守的南通城里的“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主任”兼“保安司令”张北生,送客出门也只在三步之内。

7月1日夜,四分区联合行动:火烧竹篱笆。陶勇司令员和姬鹏飞书记率部来到串场河北封锁线边沿,靠近指挥,数以万计的民兵、群众被地方干部动员起来了,几十路大军在100多公里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割断电线,挖毁公路,焚烧竹篱笆。刹那间,火光冲天,宛如一条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的火龙。

火烧竹篱笆宣告一个信息:日伪的封锁是可以打破的,貌似强大的敌人也是可以战而胜之的。

1943年4月,奉命打入伪军的地方抗日武装汤景延团,根据苏中区党委和军区的决定,于9月29日夜,在各个驻地同时暴动,集中回到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苏中军民的反“清乡”斗争。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以1944年5月下旬到10月,陶勇、姬鹏飞、季方、梁灵光等率四分区党政军民集中力量主动反击,对日伪展开了强大的夏、秋季攻势。5月至6月,四分区特务4团、东南警卫团、南通警卫团先后攻克童家甸、竖河镇、海晏镇敌据点,揭开反据点斗争的序幕,标志着反“清乡”斗争进入主动反击日伪的新阶段。

通如海启军民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作战26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多人,捕杀奸特1400多人,缴获枪械2700多支,终于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继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是苏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大事之一,它的胜利粉碎了日伪企图在苏中以至整个华中进行‘清乡’、实行伪化的罪恶阴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这样评价四分区反“清乡”斗争。陈丕显认为:“新四军过江后,之所以首先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尔后又迅即向通如海启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粟裕同志所说的‘该地区有我党的工作和影响,群众基础好。我军东进抗日,能获得地方党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陈毅从战略角度剖析:“这一地区原是红十四军的发源地,群众基础较好;黄桥地处如皋、泰兴、泰县三县中心,便于向通如海启发展,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以与我新四军留在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慑日寇与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真是入木三分,令人回味。

今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胡锦涛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5年了,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无论是决战黄桥,还是东进通如海启开辟抗日根据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鼓舞我们牢记历史,开创未来,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MultiAttachPh
[编辑:冯宏新]
上一篇:江苏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参观记下一篇: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黄桥烧饼歌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