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调查研究>> >> 正文  
南通市农村改革发展30年回眸
2011-06-23 17:47:27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潘 新 王建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通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全市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持续推进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南通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是农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0年,是广大农民逐步过上殷实小康生活的30年。

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提升农村生产力

1983年,全市全面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一大二公”的经营模式,极大地扩大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49元,提高到2007年的6905元。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结构逐步优化。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从1978年到2007年,在近30年中,粮、棉、油单产分别提高了40.7%、31.9%、34.0%。与此同时,全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2007年,全市人均粮食、肉类、水产品和禽蛋分别达到387公斤、56公斤、99公斤、58公斤,是1980年的1.28倍、2.54倍、6.6倍和19.3倍。

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全市的多种经营生产,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以大宗农产品粮棉油为主体的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多种生产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28.2%,提高到2007年的58.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8.46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324.5亿元。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外向化。纵观全市30年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引导农业升级换代。启东、海门等县(市)着力发展“四青作物”,海安、如皋、如东等县(市)着力稳粮、缩棉、扩桑、扩菜,大力发展畜禽产业,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进入新世纪,全面启动了项目农业建设,以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引导“三资”开发农业。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项目农业投资总额超过55亿元,其中:承接上海农业项目185个,吸引上海方面的投资19.68亿元。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农业外向度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南通优质特色农产品在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的同时,外商资本也同样看好我市农业发展的潜力,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仅2007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农业项目57个,协议注册外资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9亿美元。同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各种展会,认真组织实施外向型农业项目,促进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建设。到2007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近80万亩。

三是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我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特色鲜明、区域集中的高效农业优势产业。如:海安县的高效蚕桑业和高效禽业,如皋市的高效花卉苗木和长寿食品产业,如东县的高效外向出口蔬菜、苗猪产业,通州市的畜禽产品加工业、水芹产业,启东市、海门市的“四青作物”和优质山羊产业等。这些优势产业均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不少产业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截止2007年底,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全市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养殖水平不断提高。高效渔业已达30万亩以上。生态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为了高定位来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市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高效农业发展目标,实施“133行动计划”,计划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效农业发展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不断深化改革,突出农民的合作与联合,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上世纪90年代,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将近100个。进入新世纪,我市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等措施,大力推进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呈加速推进的态势。到2008年6月底,南通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72家,成员25.86万人,带动农户75.48万户。据测算,全市参加农民合作社的社员,比未参加之前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激发农民生产热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从本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普遍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4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承包合同“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稳定了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吃了一个“定心丸”,激发了农民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我市于1989年统一部署,开展农村土地承包完善工作。1997年,我市进行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2005年,我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又开展了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全市共补签二轮土地承包合同107.27万份,使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98.52%。进一步巩固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三是坚决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建立健全控减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形容负担现状为,“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四税(三乱收费和各种摊派)是个无底洞”。 按照上级要求,我市改革创新,全面推行农民负担“一定三年不变”政策,适时进行了税费改革。至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实际负担71.6元,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人均负担减轻200元以上,综合减负率高达74%。

四是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化管理,规范农民负担。我市进一步强化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创新工作举措,在全国率先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行项目化管理,使农民负担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省农林厅的充分肯定和推广。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村共立议事项目7846个,立项资金1.9亿元,占筹资资金到位总额的90%。

五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构建 “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财政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建立了科学的考评机制,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初步构建起“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民富、村美、风气好”,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

我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极开展“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民富”为核心,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就业与创业。工作举措上主要有五点,一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二是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的平台。三是建立健全外出打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推进农民就业与创业。四是加强农村集镇建设,积极为农民拓展就业创业空间。五是推进劳务输出。2007年底,全市有37616人在国外,实现劳务经营收入8.5亿美元。

二是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起点,开展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从2005年起组织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百千工程”。全市共确定83个村作为南通首批农村小康示范村,市里重点抓13个市级小康示范村,并于两年时间内全部建成。市级小康示范村的建设,为全市各地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三是以“村美”的“五化”为重点,组织实施“四整治一提高”工程。“村美”的 “五化”,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道路硬化、卫生洁化。2008年,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加以部署和落实,集中实施“四整治一提高”工程。一是农村河道整治全面推进。二是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已有1240个村实行了农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占行政村总数的73%,垃圾日处理量达2573.5吨。三是农村厕所整治有序推进。四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五是农村森林覆盖水平显著提高。

四是以“风气好”为目标,扎实推进村规民约普及化和社会管理民主化。


五是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为契机,促进全市服务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30年来,我市农村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新农村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农村改革发展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是:必须坚持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好维护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充分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必须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主线,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实现富民强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促进社会和谐。

当然,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在三农工作中,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业国际竞争力、新农村建设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难,需要我们去解决和克服。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通”作出应有的贡献。

MultiAttachPh
[编辑:冯宏新]
上一篇:南通农业和农村经济六十年回眸下一篇:农村人情消费的调查与思考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