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调查研究>> >> 正文  
关注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谋划农民收入翻番措施
2011-12-02 18:11:52     来源: 南通老区网      前往论坛讨论

《南通老区》2011年 第 8

2011713

关于如何实现农民收入57年再翻一番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南通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5年实现倍增。这既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也是一项考核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刚性指标。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呢?最近我会选择了9个有代表性的镇村(五甲镇兴隆灶村、东社镇新街村、二甲镇北潭村、十总镇于家坝村、西亭镇西禅寺村、兴仁镇徐庄村、五接镇天后宫村、先锋镇秦家埭村、张芝山镇糖坊村),从总结典型经验入手,分析农民增收形势,谋划农民收入倍增措施。

一、过去5年农民收入构成分析和主要经验

据调查统计,9个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2,20057102,累计增长92.93%,年均递增14%,均高于同期全区累计增长74.38%和年均递增11.8%的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7756,56.6%;非农经营性收入人均4352,31.76%;农业经营性收入人均1128,8.23%;财产性收入人均358,2.61%;转移性收入人均109,0.8%。这几个村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经验有:

一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充分就业的程度不断提高。如五接镇天后宫村“十一五”期间,借助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和船舶钢结构产业崛起,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外出打工为主向就地转移为主转变;从体力型粗杂工种为主向技能型管理型工种为主转变;从局限于青壮劳力打工向60岁以上老年劳力也有工做转变)。由此导致打工时间从过去7-8/年(因为农忙和逢年过节要回家来回奔波),增加到现在11-12个月/;年工资水平从1.5万元左右提高到3万元以上;务工劳力占总劳力的比重从60%左右提高到80%以上。从而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6296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24元(实际不止此数,3个组调查人均收入为18189元),累计增长108.45%,5年翻了一番还多,其中工资性收入10696,81.49%。又如地处通北的十总镇于家坝村企业不多,就业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们积极与川姜镇的一些家纺企业联系,每天由企业派汽车到本村接送,组织了200多名女劳力到本区南部打工,既大大增加了全村工资性收入,又开创了我区劳动就业南北挂钩,互补双赢的先河。

二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自主创业者的年收入,一般均在一个普通劳动力的5倍以上,甚至更多,因此自主创业者人数的多少和经营规模的大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农民人均收入的高低。如张芝山镇糖坊村由于紧靠中国南通家纺城和工业园区,有的组家家生产经营床上用品,全村有83家企业、185家作坊和356户个体工商户,共有大小老板549,占总劳力2638人的20.81%,平均每5个劳动力、4个农户中就有1个老板,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0,2005年增长94%,其中来自家庭非农经营性收入人均7420,47%。其次,如兴仁镇徐庄村、西亭镇西禅寺村、先锋镇秦家埭村百户自主创业的农户也分别达到了18.5%16.13%13.66%,从而带动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10年分别达到了16958元、13800元、14520元。

三是部份地处偏僻、耕地较多、二三产业欠发达的村居,通过项目农业建设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集约化经营和高效农田占比,在推进扩大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同时,同样也可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如二甲镇北潭村是个远离城镇、工业较少,以农为主的村居,他们从本村村情实际出发,以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全村5037亩耕地,通过项目农业建设,已有序流转1500,种植河藕、山药、大棚蔬菜,其中亩效益达到1万元左右的高效农田达1050,2010年单农业经营性收入全村人均达3198,2005年增长1.28倍。又如张芝山镇糖坊村,历来有种植药材传统,近几年药材价格上涨,全村1160亩贝母,亩产1000多斤,每斤12,亩效益均在万元以上,2010年全村人均农业经营性收入2255,比面上高出一倍以上。其他如新街村的葡萄、蔬菜,西禅寺村的出口观赏鱼、油桃,于家坝村的桑茧,兴隆灶村的山羊规模养殖,其效益也远高于常规传统农业。

四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部分村居,房屋土地等潜在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如五接镇天后宫村由于产业集聚,外来人口多达1.5万人,超过全村人口近2,导致住房紧缺,绝大部分农户都将多余住房出租,一般每间租金3000/年左右,全村年租金收入约445万元,人均近800,占总收入5%以上。又如张芝山镇糖坊村、兴仁镇徐庄村年房屋租金收入也都近100多万元,全村人均分别达到220元和480元。

以上这些村的实践经验,生动地说明:农民收入能否快速增长,农业增效是基础,充分就业是关键,自主创业和增加财产性收入是重点,最根本的是取决于经济社会事业和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今后农民收入倍增的难度和有利条件

调查中大多数村居干部群众对今后57年农民收入再翻一番很有信心。而且,越是经济发达、收入越高的地区,信心越足,因为其增收渠道越多,增收条件越好。而东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收入相对不高的部分村居,则感到难度较大。主要难在:

1.农村可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大大减少,“十一五”期间靠大规模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条件已不复存在。现在实际务农的劳力比统计的要少得多,且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逐步加深,平均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逐年增加,也将制约人均收入的提高。

2.宏观经济不确定因素和招商引资、自主创业的受制因素较多。担心产业结构调整用工减少,发展二三产业用地难批,资金难贷、人才难求、市场难稳。

3.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经营性收入很少。帮扶弱势群体、中低收入人群,兴办公共服务项目,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

4.基数大了,在高位上再要翻番难度增加。“十一五”期间,人均收入从5000-6000元翻到1万元,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元即行。今后从1万元翻到2万元,必须每年人均持续增收2000多元,显然不易。

多数人认为,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有利条件是:

1.最大有利条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取向,对农民持续增收十分有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城乡一体化和民生优先列为执政的重要目标,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持续增强,就业门路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为农民继续快速增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在我区东部、北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村居,与充分就业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如二甲镇北潭村估算,如能充分就业,全村还有300人(约占总劳力12%)可以从农业上转移出来。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农民就业结构层次的提升,各行各业工资水平上涨趋势明显,只要年递增率达到10-15%,工资性收入5-7年即可翻番。

3.农业经营性收入有较大的增收空间。一是因为目前农田的经营者,大都是从事非农产业为主的兼营农业户,粗放式经营,效益低下,这次调查的9个村,亩均效益在900元左右。二是目前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甚至1万元的经营品种、高效农田的典型占比不大,推广提升空间较大。三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和城乡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有望稳定提高,获得合理补偿性的上涨。

4.按照苏南一些先行地区的经验,在条件成熟的地方通过发展三大合作组织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民的土地资源、房产资源变成资本,折股入社,享受分红。此举如可行,今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大大增加。此外,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各项补贴和养老退休金标准不断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必将大幅度提高。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城市创业务工的农民及家属,有条件的将逐步融入城市,转为市民,农村人口必将进一步减少,因此农民人均收入今后5-7年再翻一番完全可能。

 

三、关于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几点建议

总的设想要坚持因地制宜,多轮驱动。要弘扬三创精神,不断调优农村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创新农民增收的方式和途径。要重点提高欠发达镇村和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不断缩小城乡之间、镇村之间和农民内部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

1.进一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大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项目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提高适度规模经营和高效农田的比重。探索以土地使用权、房权换股权的机制,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远之策。

2.进一步提高农民充分就业的程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基。要建立健全镇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组织和就业信息网络。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要提倡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为各种各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家家无闲人。

3.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推动有条件的农民从外出务工向就地创业转变。要鼓励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联合创业,探索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向农民推荐创业项目,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注册、办证、用地、用电、用水、融资等各种困难。

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社保一体化。低保要应保尽保,医疗、养老等保险,要在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要提高和完善财政对“三农”直接补贴的方式和效果。建议惠农资金的支出,要向一产主导型镇村、弱势群体、中低收入人群倾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欠发达镇村转移支付力度,以利缩小差距。

通州区“两会”陶永林执笔

 

MultiAttachPh
[编辑:李天时]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南通早期党的活动下一篇:扶贫助学献爱心 国华招生成绩再创新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