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企业创建于1998年,坐落于海安里下河革命老区隆政街道隆政村(居)20组,占地13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资金投入1600多万元,在厂固定职工18人,季节性临时工、替补工相时而定,常年为企业下乡收购运输稻谷的农村“经纪人”三、四十名,高峰期多达70多人。均系本区域和邻近乡镇的村民(农民工)。其中困难职工达20多人,凡进厂职工经企业多年帮扶均已脱贫,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目前企业已初具规模,成为里下河地区稻谷收购、加工、销售优质大米一条龙服务的民营企业、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目前创有“橫江大米”、“粒粒宝”、“悠香”、“恒丰”四大自主品牌,畅销江、浙、沪大、中、小城市。从2010年始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荣誉证书,其中2012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和“全国优质品牌粳米”殊荣。
自主创业 举步艰难
企业创办初期,困难重重,一无资金,二无厂房,业主祝爱忠及其家人先后由党政机关及供销部门下岗、离职。为了生计,祝爱忠召开家庭会,最后商定利用里下河地区盛产优质稻谷优势,从人民生活所需着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进行稻谷收购加工大米销售业务。并作手筹集资金买了一套小型碾米设备,租借隆政村7组村民郭垂杰两间民房作为生产车间,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运行,开局良好, 他尝到了自我创业的甜头。由于加工点受交通条件的限制,1999年底将厂址搬到隆政建筑站内。随着生产销售业务量的增加为满足市场需求,2003年企业整体搬到隆政供销社一排大仓库内并自主安装了专用变压器,增添了有关机械设备。2010年又在镇、街道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企业第四次整体迁移到现在的隆政20组选址、征地、兴建厂房,购置新型加工机械,并完善生产、生活设施,目前单位已成为具备稻谷收购、储存、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流水线的民营企业,且各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正常有序,销路畅通。据2013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年收购稻谷14000吨,年底库存2500吨,加工优质大米10000吨,销售金额4200万元,实现利税60多万元。
诚信经营 得之人心
1998年,企业创办之初,企业便与本镇、村组广大农户签订稻谷收购合同,协议明确规定在同等质量前提下,以高出市场价0.10元/公斤价格向农户收购稻谷,确保当地稻谷少外流,既增加有关农户经济收入又确保大米货源。企业的好举措,信息传得快,社会反响大,很快得之民心和赢得市场主动权,收购由本乡本土辐射到邻近的墩头、仇湖、南莫、白甸、古贲、双楼以及姜堰、东台等周边友邻县市农户,前来出售稻谷的农户络绎不绝,确保企业发展的后劲。随着产销区域的扩展,企业把眼光盯到稻谷收购队伍建设上,从2012年他相对稳定了一大批稻谷收购“经纪人”,高峰期达70多人,平时组织他们学习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和市场营销技能,每年带领他们凭吊联抗烈士陵园的先烈,引导职工致富不忘老区人民,兢兢业业,守法经营。2012-2013年春天他两次组织骨干职工与“经纪人”的代表30多人去苏、沪、杭参观学习,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市场需要。旨在让他们与千家万户搭建“连心桥”,由于业主关心农户和职工,农户与职工予以回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团结奋战,互利共赢,一年四季优质大米生产生意兴隆,终年呈现繁忙景象。
饮水思源 情系桑梓
随着生产经营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注重关心本村(居)困难群众,不断完善和充实“扶贫助困”措施:
1、坚持吸纳当地农民进厂务工,目前常年固定职工保持16-20人左右,按工种及工作量,年工资保持在2.5-4万元左右,且随着企业经营情况连年有所递增。增加了当地部分纯农户经济来源。
2、对职工中3名特困职工(附名单)采取固定工资加补助的办法,一般月工资高于其他职工工资的1-3%。特困职工崔益民是供销系统早期下放人员,妻子患癌症,常年服药,经济困难,单位吸收为正式职工,工资为正常人员的1.5倍,最低年工资不少于3.3万元。金维友,爱人患重病去世,留有一个小女儿至今未婚,没有经济来源,厂方吸纳为顶班替补工,工资也是正常职工的 1.5倍。每年底专项帮扶6000元。崔益余,原跟随工程队外出做工,常年在外,家有老母亲照顾不了,厂方吸收他进厂务工,10多年来,工资一直高于正常职工的1-3%,另每年照顾1000-1500元,经济状况日益好转,整修了房屋,购置了家具和日用电器后,目下尚有存款。
3、对农村稻谷收购中的10名困难“经纪人”,平时按质按量按常规同等价结算收购稻谷费用,年终按其全年收购总量给予10-15元/吨经济补助。
4、对周边闲散困难劳动力,视单位需要和本人意愿吸纳为季节工,临时工或替补工,以高于市场工价发给相应报酬。
5、每逢重要节假日,业主主动去敬老院看望五保老人,送去慰问金或慰问品。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仓储严重不足,计划再扩建增容1000-1500平方米仓库。为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大做强优质大米加工业,以利企业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老区人民。
(张增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