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光荣历史 >> 正文  
含泪的长篇通讯是如何发表的——河南兰考县考察记
2014-09-26 10:42:24     来源: 南通老区      前往论坛讨论

2014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曾二次赴河南省兰考县广泛听取兰考县干部群众意见,参加兰考县委民主生活会,在全党上下、全国上下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

5月中旬,笔者借出差之际,怀着对焦裕禄同志的崇敬之情,去河南省兰考县考察,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兰考之行的所见所闻,兰考人民的一言一语,兰考大地的巨大变化,吸引着我,打动着我,鼓舞着我,净化着我。

15日下午5︰30,我在郑州长途汽车站出发,晚上8︰30到达兰考,下榻于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由于全国各地的学习考察团较多,床位也较为紧张。当我乘坐的公共汽车,踏进兰考西大门,两边路灯灯火辉煌,欢迎标语醒目可见,在县城中心大道,高高地竖起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的一首词。习近平1990年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1990年7月15日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所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据有关报道,在5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正在上初中期间,政治老师组织学生学习新华社播发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读着读着,初中的政治老师读不下去,放声大哭了起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何处工作、何种岗位,始终坚持把学习焦裕禄的精神放在心中。

我五十年前还在读小学,对焦裕禄的情况当时印象是老师都让我们唱焦裕禄歌曲:“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但对其中的内涵由于受年龄文化所限知之不多,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为谁做?做什么?新华社记者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什么这样打动全国人民的心,为什么能这样震撼着每一个共产党人,含泪的长篇通讯是如何发表的?这个在五十年前的问题到了五十年后才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原来含泪的长篇通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

兰考是一个古县城,它方圆1800多平方公里,90多万亩土地,位于黄河边上,连年不断的沙荒、盐碱、水灾使兰考成为豫东重灾区中的“黑锅底”,是河南省有名的贫困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2年中全县36万人,每逢麦收以后,兰考人成群结队地扒货车外出逃荒,逃荒出去有3.8万人,剩下的全部靠国家救济活命。

1962年12月,焦裕禄来到兰考上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病逝,终年42岁,一段如此短暂的人生轨迹,将会后来的人讲述什么呢?

在1965年12月新华社首席记者穆青等人,从开封——杞县——聚焦县——宁陵——民权——乘坐吉普车一路走过,在当月17日上午,穆青一行走进兰考县委大院。大院里有两排破旧的平房,白花花的盐碱漫地而起,爬上墙头、窗台,红砖墙被盐碱侵蚀得斑驳鳞体。

县委会议室内正面墙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孙中山、毛泽东的画像,西面墙上有一只老式挂钟,屋子中间是一个破旧的长方形木桌,两面对摆着几张破木条钉起来的连椅。接待一行的是县委办的刘俊生和焦裕禄的秘书李忠修。李忠修当时有些紧张,兰考这个穷县很少有记者来,可今天……他们把已经熟识的记者周原悄悄拉到一边问:“没想到来了这么多北京的大记者,这该咋个讲法?”周原说:“你们第一次怎么跟我讲,就怎么跟他们讲。是啥说啥,一句不要夸大。”

讲焦裕禄还用夸大?三个人的眼圈红了,他们拿出了珍藏的三件遗物,一双旧棉鞋、一双破袜子、一把破藤椅,还有焦裕禄生前仅有的几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位县委书记清癯、消瘦,有一双沉静而深邃的眼睛。

时光在这一刻倒流……

那晚下大雪,我看见焦书记房间里的灯光亮了一夜。大清早他挨门把我们干部叫醒,干啥?他说快去看看老百姓,“在这大雪封门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一天焦书记硬是忍着病痛,在没膝的雪地里转了9个村子。在许楼村一间低矮的茅屋内,一个无儿无女的瞎眼老大娘问他:“你是谁?”焦书记答:“我是你的儿子!”

那次暴雨下了七天七夜,焦书记一刻不停,打着伞在大水里奔来奔去,亲自测绘洪水的流向图。到了吃饭的时候,村干部张罗着要给他派饭。焦书记吃过灾民讨来的“百家饭”,喝过社员家的野菜汤,可这会儿他说啥也不吃。为啥,他说,下雨天,群众缺烧的了。

焦书记家里也困难,没有一条像样的被子,烂得不行了翻过来盖。我们县里补助他1.5公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

他后来被查出肝癌,人都不行了,还在病床上念叨,张庄的沙丘,赵垛楼的庄稼,老韩陵的泡桐树。临死前还要我们去拿把盐碱地的麦穗给他看一眼。

焦书记得病的消息传开后,四乡八村的老百姓涌到县委,都来问焦书记住在哪家医院,非要到病房里去看看他。县里干部劝也不听,东村刚走,西庄的又来了。后来焦书记的遗体运回兰考,老百姓扑在他的墓上,手抠进坟头的黄土里,哭天哭地地喊“回来呀回来……”有个叫靳梅英的老大娘,听说焦书记去世了,大黑天摸到县城,看见宣传栏里有焦书记的遗像,不走了,就坐在马路上,呆呆地看着遗像一动不动。那时,天上正下着雪……

伤痛,伤痛,依然是伤痛!心被撞击着!撕扯着!震撼着!一屋子记者早已哭成泪人。穆青悲恸得不能自持,他站起身,在屋子里不停地来回走动,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

中午,炊事员做好了饭,谁也没去吃,一个个都在哭。下午继续谈,更不行,一开口就哭,伤心得连钢笔都捏不住。晚饭热了又凉,无人动筷,咽不下。

窗外夜幕降临,寒气愈加浓重,北风呼呼作响。穆青站在一盆炭火前,望着蓝色的火焰,心里翻江倒海。周原推门进屋。穆青劈头吼道:“写!现在就写!立即写出来!”“谁写?”“你写!”“不等迁坟了?”

“马上写!” “怎么写?”“就原原本本地写。这么一个县委书记很少见到。他这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又这么热爱他、怀念他。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部的优秀品质。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全做到了。我们一定要把他写出来!再笨也要把他写出来!不把他写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他接着说:“今晚继续召开座谈会,把县委了解焦裕禄的人召集起来继续谈。”

当晚,参加座谈的人除了张钦礼、刘俊生、李忠修,还有除“三害”办公室主任卓兴隆,经常跟焦裕禄下乡的张士,以及陪焦裕禄看病的赵文选等。哭声、谈话声一直持续到深夜……

穆青一夜无眠。寒风吹打着窗纸,细细的黄沙从门缝、窗隙间钻进来,静静地落在脸上、被子上。他蜷缩在被窝里,一闭上眼睛,焦裕禄的面孔就在眼前晃动。

焦裕禄,山东人,1922年出生,比穆青小一岁,年轻时参加革命。作为与穆青经历了同一段革命历史的同一代的共产党人,穆青对这位已故的县委书记有着太深的理解、太多的感受。

焦裕禄是在兰考遭受空前自然灾害的关头,毅然接下党交给的重担。他说:“穷不怕,困难也不怕,越是穷,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共产党员,就是要在困难中逞英雄嘛!”这是多么熟悉的话语。穆青想起三年困难时期,他在国内部报道会议上讲的话:“我们在物质上不行了,但我们的精神不能垮!我们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在狂风暴雪的冬夜,带着县里的干部来到火车站,面对着眼前扶老携幼逃难的灾民,他沉痛地说:“党把担子交给我们了,把群众交给我们了,我们不能领导群众去战胜灾荒,反而让他们流离失所,这是我们的失职,是我们最大的责任!”责任,这两个字让穆青脸上发烧。

焦裕禄风雪天访贫问苦,当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问他:“你是谁啊?”他俯下身回答:“我是你的儿子。”这句话让穆青痛断心肠。他想起战火年代那些为了保护八路军牺牲的百姓;想起南下途中那些推着小车、担着挑子的支前民工;想起雪原小屋那个把他的冻脚捂在怀里的老大爷……“我也是人民的儿子啊!”

“焦裕禄,好同志,好兄弟,我们有太多共同的理想,我们有太多共同的责任,我们有太多共同的感情!然而你更忘我、更纯粹、更高尚!”

穆青的泪水洒满枕头。许久以来积蓄在他心底的种种寻找、期待、思考、情感……这一刻,如长河决堤。

生者与死者永无相见。但生者与死者的心灵终可交融。在这个冬天的晚上,穆青与焦裕禄——一个生者和一个死者,一个新华社首席记者和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共产党人和另一个共产党人,他们的灵魂紧紧相拥!

周原继续在县里基层采访。

穆青一行,先是去了黄河拐弯处的险地东坝头,之后又去了韩庄、张庄等村子。在韩庄他们到了老贫农肖位芬的家,他正在吃馍头,一提焦书记,一口馍头就是咽不下,吐了出来。他流着泪讲述了焦书记坐在地铺上和他扯了三天三夜的情景。焦裕禄正是听了这位老人的建议,在兰考大栽泡桐,取名“兰桐”。肖位芬指着屋前大片的泡桐林说:“焦书记要是活着,看到这些林子,他该多高兴……”

张庄是焦裕禄提出“贴膏药扎针”封沙丘办法的第一个试验点。这里原是清朝的黄河故道,有一个沙丘叫“九米九”,走上去,沙子流进鞋窝。“九米九”旁有个下马台,这里过去有一个彭庄,被沙丘埋没了。苦大仇深的看林人赵发财对穆青说,他爷爷想发财,穷死了;爹爹也想发财,生了他就取名赵发财。来了焦书记领着封沙丘,用胶泥糊,再栽上洋槐树,叫“贴膏药”、“扎针”,又把封住的水井挖开了,河也挖开了,又种上了果树,现在真要发财了!

在姬庆云家的小屋里,穆青听他讲述了焦书记和村里人一起翻淤压沙。吃派饭时,就吃各处要来的“百家饭”。姬庆云说着哭着,一把鼻涕一把泪…… 

穆青在村里的所见所闻,使他再一次感受到焦裕禄——这位去世的共产党人的不朽。

兰考成为穆青一行人情感无法承受之地,他们在这里吃不下、睡不着,开口就想哭,去哪儿都泪流。最终,穆青决定,离开兰考,去距此地最近的开封写稿。

这一天早饭后,穆青一行离开兰考,到达开封。

在当时几个记者讨论稿子中碰到两个棘手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写不写灾荒;第二个问题写不写阶级斗争。但是穆青想,兰考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饿死人还是靠双手改选环境,确实没有搞阶级斗争,没有的东西怎能乱写?穆青终于作出决定,兰考没有阶级斗争,我们不写。

穆青给每个记者分配了任务,到了后半夜,穆青见两人写得正酣,便在自己的屋里埋头记日记。在这一天的日记中,他一边流泪,一边记下采访焦裕禄这些日子的种种印象、感受,这些文字,有的就用进了那篇通讯中。文革抄家时,他所有的采访资料几乎丧失殆尽,一天他偶然从儿子的课本堆中发现了这本日记,上面斑斑泪迹依稀可见,一天一夜没有停笔,一万二千字的初稿挥泪一气呵成。

穆青首先向吴冷西汇报。当时吴冷西是新华社社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那天,吴冷西很忙,他对穆青说:“没空。”“只要半个小时,”穆青坚持。半个小时的汇报后,吴冷丁被深深地打动了,吴冷西让他先在新华社内部作了报告,结果,台上的穆青泣不成声,台下的听众哭声一片。稿子修改到第五遍,他们拿给了吴冷西。吴冷西看了稿子一边流泪,一边对家人说:“多少年没有看过这么感人至深的作品了。”稿子带到兰考,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刚一念就泪流不止,念不下去了。卓兴隆接过来念,他哭得更厉害。周原只好自己念,中间几次哽咽无语。就这样,一篇稿子换了三个人才念完。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点,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举手通过。

生者与死者心灵的相拥相融,构成了这篇重要稿件独具魅力的情感力量。稿子最后决定要发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否能如实地反映兰考的灾荒,实事求是地对待所谓阶级斗争等敏感问题,吴冷西感觉难以最后做主。于是他带着穆青找到此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彭真同志,当面陈述了他们的观点。彭真拍板:发!

1966年2月7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第一个受到震撼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播音员齐越。下午4点多,他匆匆走进广播大厦的录音室。录音室内外气氛异常。丰富的经验使他知道手中拿到的是非同寻常的文稿。他过去播录过各种重要的文章,都是一气呵成。而眼前的1万多字的通讯却有如山的重量,他竟然几次读不下去,声音由悲壮变得颤抖、发咽、哭泣,最后索性放声痛哭起来……他实在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向玻璃窗外摆摆手,示意暂停。编辑和录音人员透过长方形夹层玻璃看到从没有过的“意外”,连平时最不轻易流露感情的老编辑也感动得热泪直流。齐越是用生命播音的人。这之前,他曾随着在新华社工作的妻子到新华社听过穆青有关焦裕禄事迹的报告,穆青在台上流着泪激动地讲,齐越在台下热泪纵横地听,一种要播好这篇稿子的强烈愿望在心中奔涌……而眼前,愿望实现了,他必须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把《焦裕禄》播好,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齐越擦了下眼泪,走出录音室,深深换了口气,勉强抑制住情绪。他重新坐在话筒前,终于以从未有过的激昂、悲壮、沉雄的感情将《焦裕禄》广播出去,传给千山万水,传给了亿万听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6年2月7日上午10点向全国全世界播出了长达70分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1点重播,撤销原来的文艺节目和专题节目。2月8日和9日又重播,这在我国广播史上是罕见的。

《焦裕禄》震响在山山水水,震撼着亿万人民的心灵。

正当焦裕禄生动事迹看得正酣时,从兰考到上海的动车就准时到达,很快回到自己可爱家乡海门大地,联想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正是焦裕禄精神在海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开花和结果吗?前几年,海门山歌剧团巡演的《党的好儿子——曹玉峰》的先进事迹,感染着、鼓舞着海门百万人民。本人亲自感悟到,在前年的文化广场中数千人观看山歌剧《党的好儿子——曹玉峰》,肃静无声,只听见抽泣声和音乐伴奏声。到演出结束时,许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场。这就是我们海门人民的正能量,在今年中共海门市委推出的“小巷明灯”,反映三厂镇街道支部书记黄占明的先进事迹,在干部群众中又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推进海门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数天的出差确实很累,但在途中就构思把考察中自己的所知所闻,通过文章的形式,以供大家分享。不管收获多少,但笔者感到阅读本文后,至少心灵上受到一点震撼,为我们下一代提供一份营养早餐而不枉此行,但由于政治文化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多谅解。

陆志方

江苏省海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理事

[编辑:李天时]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