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扶贫开发 >> 正文  
黄桥老区海安高新区老教工群体 退休退职不退岗 发挥余热更护“花”
2016-02-03 10:53:49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黄桥老区海安高新区老教工群体

退休退职不退岗 发挥余热更护“花”

吉和庆 吴兴宝

江苏省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海安高新区)座落在海安县主城区,是黄桥革命老区的一部份,该区有一个老教工群体,他们退休退职不退岗,传递银发正能量。在职时,他们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去教育、影响了一代代学生一生的成长;退休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同志仍努力用真情真心真诚诠释大爱,用敬业奉献彰显师魂。

爱洒教坛不言悔高新区退教分会配合教育关工委组建了以12个退教小组组长为成员的“五老”宣讲队伍,活跃在该区208.9平方公里内,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讲历史、讲传统、讲道德、讲法治、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同牵手,共追梦,激发全体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情怀。据统计,2015年共宣讲35场次,受教育青少年3万多人次。高新区有58位老教师坚持自办家庭文化室,21位老教工担任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全年前来“淘宝取经”的居民有1万多人次;有60位老教师坚持主办校外教育辅导站,105位老教师参加村中心辅导站管理工作,150多位老教师当好“一组一师”,与留守儿童、问题学生结对“一教四帮”,通过“搭建平台面对面、开展联欢门对门、调研随访心连心、重点帮扶亲上亲”等工作,全年累计接待学生3万多人次。张加贤从2000年开始办起了家庭远程教育辅导站,先后投入9万多元用于辅导站建设。他通过远程教育,主动帮助孤儿、残疾、失足青少年,先后与80多名青少年进行交流,坚持思想上疏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就业上引导、婚恋上开导。 82岁吉雍赉,一心扑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他先后举办6期小记者学习班,每期参加人数有40多人,100%的青少年会写新闻、通讯报道稿件。家住田庄村的徐兴礼将自己收集的毛泽东同志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104幅,毛主席像章150多枚,以及田庄片10名烈士和部分受日本鬼子迫害的群众等史料,精心制作成展板,供青少年和教职工瞻仰。去年暑假,他设计开展了28项活动,全部落实到位。教师新村楼院党支部于代昌开设了“于校长工作室” “心理咨询室”,先后专访了五十户学生家庭, 建立了20多名中小学生的成长档案,选编了古今中外10位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打印发给了60名学生。凤山退休教师谢世萍与老伴搭档创办“高新区留守儿童爱心驿站”,打响了志愿服务品牌。近3年无偿辅导学生3000多人次,被社区的孩子尊称为“老师奶奶”, 谢老师先后被评为“海安好人”“社会妈妈”、“南通市十佳巾帼志愿者”

涓涓细流把爱传自愿捐资助学。高新区退教分会年年倡导和开展老教工捐资助学,2015年,全区参与捐资助学的老教工有750人,捐资总额为16500元,资助困境学子450人。仁桥退休教师张加贤个人捐给残疾青少年潘某2800元。胡集退休教师吉雍赉捐助3万元给凌洁解决上大学的困难······ 设立基金助学。88岁马瑞琴向海南小学注入“马瑞琴助学基金”5万元,现场资助9名特困生和11名优秀生每人200元。马瑞琴从2007年开始,爱心回馈母校,为个人助学基金增加捐助款累计已逾13万元,先后资助和奖励了100多名贫困儿童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胡集、仁桥离退休老同志每人捐资50元,创建爱心教育基金会。牵线搭桥助学。隆政赵成龙、陶成章等老教师除了定期帮助辅导学生文化知识外,还开展了结对帮扶助学和牵线搭桥助学活动。近10年来,隆政老教工志愿者向社会各界募捐达15万元。

志愿服务树楷模近年来,高新区老教工队伍中的志愿者人数一直稳定在300人以上,志愿服务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集老教工党支部配合胡集村两委,主动与辖区内的奶牛场联系协商收购农作物秸秆,夏收期间,该场共收购各类秸秆1800吨,既解决了胡集村秸秆无法处理的难题,又帮助农民增加收入10多万元。胡集丁忠尤积极开办科普惠农服务站,帮助30多个养鱼养羊等养殖大户种草养殖项目,实验成功并推行了30多个果树新品种,被乡亲们称赞为“果木土专家”。夏秋时节,隆政退休老党员、老教师积极配合街道、村干部全身心投入秸秆双禁和综合利用工作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一年中,隆政广泛动员1000多名学生宣传秸秆禁烧禁抛政策,成立应急小分队和帮扶队,确保隆政未发现秸秆焚烧现象。老骥心雄,夕阳正红。高新区老教工群体以他们特有的执着、魅力和创新精神,至今仍奋进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第一线,领跑着情系基础工程、接续立德树人的研究和实践。他们始终把自己定位于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身份可以普通,但境界不能平淡,一身勤勉进取,始终有所追求、有所成就,做一个大写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老骥志在千里外”,这就是他们的老龄观、教育观、幸福观。高新区老教工群体——让人感动,值得点赞。

(注:吉和庆 吴兴宝系海安高新区通讯员)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