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区新闻 >> 正文  
千人阅读《大江南北》 学子共享精神大餐
2016-05-12 08:34:49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由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退休教师、现年78岁的杨光源同志发起创建的“马塘夕阳红助学基金会”,今年实施“向中学生赠阅《大江南北》杂志、开展千人阅读活动的计划”,共向马塘中学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共26个班级的52位优秀学生干部赠阅2016年全年《大江南北》杂志,并由他们带动千名同学共读。活动开展以来,千名学生竞相传阅《大江南北》,一致反映深受教育,纷纷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学校的风气、学生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

杨光源老师的父亲杨益森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东北长春,那时他才6岁。杨光源作为烈士遗孤,一直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关爱,从小就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每年开学时,当时的区、乡政府都发给他一笔助学救济经费,学校的老师也多次帮助他,使他从一名烈士遗孤成长为一名中学教师。他退休后热心助学扶贫,于2007年8月发起创建了“马塘夕阳红助学基金会”,十年来,共募集助学基金累计44万多元,先后举办了47次捐赠仪式,有200多名贫困学生计860多人次获赠助学金28万多元。

杨光源老师一直自费订阅《大江南北》,对这份讲革命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正能量的红色刊物情有独钟。他觉得,我们这些老同志不仅要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更要在思想上关心他们,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去年在全党全国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热潮中,他萌生了向中学生赠阅《大江南北》杂志、开展千人阅读活动的想法,得到了基金会成员的一致赞同。大家都觉得这本杂志确实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他们决定从基金会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来订阅《大江南北》杂志,赠给学生阅读。今年年初,该基金会举行了红色刊物《大江南北》赠阅仪式,向马塘中学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共26个班级的52位优秀学生干部赠阅2016年全年《大江南北》杂志。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赠阅杂志的效益,他们要求受赠阅的学生不仅自己要读,而且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读,让52本杂志有千人共读。在每一份赠阅的杂志里面,都附上一份阅读记载卡,在阅读卡上登记阅读人的姓名、阅读文章的篇名等信息。阅读记载卡定期收回,以便了解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同时要求受赠阅的学生每人每学期写一到两篇读后感,然后召开读刊心得交流会进行交流。年终,在26个班级中评出《大江南北》千人阅读组织奖,在52位学生中评出优秀读者奖,召开颁奖大会颁奖。

在基金会和学校的精心组织和经常指导下,受赠《大江南北》的学生和本班同学们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高涨,各个班级的阅读记载卡都记得满满的,4月初,基金会已收到学生所写的读刊心得体会文章100多篇,同学们都说,阅读《大江南北》,享受的是精神大餐,沐浴的是雨露阳光,我们一定要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接过革命老前辈的思想火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青春和力量。(王桂林撰稿)

 

八女投江 虽死犹荣

——读《东北抗联“八女投江”追记》有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3)班 高翔宇

1938年深秋,随军西征的东北抗联妇女团的30多名女战士,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大部分牺牲了,只剩下指导员冷云等8人。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10月19日夜,队伍来到乌斯浑河边,行踪不幸被日伪特务发现。第二天天亮后,队伍遭到敌人的袭击。这时,八位女战士隐蔽在岸边的柳条通里,敌人没有发现,只要她们不动,然后再择机进入山林,仍有生还的机会。但没有想到,指导员冷云果断地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读到这里,我震撼了,她的这一举动完全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是把生存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这是何等崇高的忘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何等博大的舍己为人的情怀!当敌人发现,与他们周旋的只是几个抗联女战士时,便不住地叫喊着:“你们跑不了啦,赶快投降!捉活的!捉活的!”面对越来越逼近的敌人的狰狞的面孔和淫邪的目光,冷云和她的战友们什么都没说,互相搀扶着,步入冰冷的河水,迎着初升的太阳,头也不回地走向河心。这不仅显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更彰显了宁死也不投降、宁死也不受辱的忠贞气节。渐渐地,她们的身影消失在了波涛汹涌的河面上。当秋日的第一绺阳光透过云层直射大地,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八位女战士那歪斜却又执着的背影,那背影确实是纤弱的,但在我看来,它更是高大的,这背影里蕴含着中华儿女坚强的抗敌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转眼间,七十八年过去了,2016年的春天已悄悄来到,这个时节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但不知远在黑龙江境内的乌斯浑河又是怎样一番风景了,也许已经在春天的呼唤下,开始平静地流淌,也许在春风的抚慰下,漾起了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但不管怎样,在七十八年前的1938年的秋天,那个阴冷、肃杀的秋天,在这里,发生了让历史铭记的“八女投江”的惨烈故事,自那以后,这条河就被注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抗日战争中中国女性所付出的牺牲,由“八女投江”做出了凝练的升华。一个民族如果连女人都能够拿起枪,连孩子都能上战场,还有谁能够打败她?我们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舍生忘死的儿女的民族,这是一个从不轻言放弃的民族,这是一个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民族,这是一个伟大而让人敬畏的民族!也许,今日我们新一代青年难得有机会上战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生命,但我们仍需努力,用自己的学识来为祖国增光添彩。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她们骄傲,我想,祖国也为她们自豪!八位年轻的女性,你们作出的牺牲是值得的,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不会忘记你们,我们永远缅怀你们,愿你们在遥远的天堂始终有温暖相伴!

 

八女投江,虽死犹荣!

读《我们的好军长——皮定钧》有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5)班 王范丽

浏览着2016年第三期的《大江南北》,《我们的好军长——皮定钧》这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皮军长15岁投身于革命,拥有“红小鬼”的称号。解放战争中,因他率领中原军区一纵第一旅从敌军数万人铁桶似的包围圈里成功突围,从此“皮旅”的名声传开,连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为之赞叹。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作战英勇,屡立战功;解放后,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对干部严,对战士宽,爱兵如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我觉得:军长皮定钧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值得我们怀念的,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是要学习皮定钧作为干部的亲力亲为,切实为士兵服务的工作态度。1950年,军部驻扎在上海松江,他亲自带领巡逻队上街检查军人举止,抓纪律,抓军容,以树立文明之师的形象。一次在某团团部发现卫生情况不佳,他严厉批评团长,让团长亲自捋起袖管干活。还有一次去某师检查时,每天大早命警卫员将师长、师政委和司令部、政治部的所有军官叫起来到操场跑步,和士兵们共同出操训练。种种事件,都将皮定钧的人格魅力彰显得无比高尚。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我们也应像皮军长一样对待事情严谨认真,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许我们,在学校或在工作岗位上有着较大的职务,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能够以此来作为轻视别人的资本,而是要怀着一种谦卑的姿态,切实地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他人服务,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才能够获得人心,才能够和大家相处得更融洽,生活也会变得愈加美好。

二是要学习皮军长的“暴脾气”。干部们说,如果战斗打下来,战士牺牲过多,他便会将指导员叫去狠批一顿,指出他的失职。若他下部队亲自检查工作,也是专门找领导“岔子”。这样,在干部口中,他似乎成了“暴脾气”的典型代表。皮军长的“暴脾气”并非没来由,他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能够生活得更好,士兵能够更加幸福。我们也应学习他的“暴脾气”。若你是班级中的领头人,应该严格地检查督促各个委员的工作,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点赞,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像皮军长一样敢于批评,不能因为怕被人记恨而草草将就了事。只有像皮军长一样有着“暴脾气”,才能够将班级管理好,才能使班级优秀,成为顶尖。若你是一位普通的学生,一天过后,也应该审视自己,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要严格对待,并适当给予自己处罚,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变得优秀,从而走向成功。

皮定钧是伟大的军人,他的精神是高尚的,品德是优秀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像他这样的人,从而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 的 小 幸 福

——读《牵挂是两个人的幸福》有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2) 班 秦诗淇

亲爱的妈妈,如果可以,我要把《大江南北》2016年第3期上的这篇文章当做一份礼物送给你,送给漫漫温柔岁月里始终不会老去的你。

文章的作者朱文杰说,他的邻居,一个祖籍贵州的打工仔,难得回家一趟,他总是不停打电话给妈妈,让妈妈去采一些后山的嫩茶叶,让妈妈给他织一件颜色鲜艳的毛衣……他总是不让妈妈停下来,让妈妈一直为他劳作着。作者嗔怪他不孝顺,他却说,这才是孝顺呢,一个母亲,能为心爱的孩子劳作着,被孩子需要着,她的劳作是有动力的,她的牵挂是两个人的幸福,不是一个人的负担。

忽然间,我感觉特别温暖。我离家不远,还不能体会作者笔下那份远隔千里却又近在咫尺的牵挂与幸福,但我却也透过这文字想起我的妈妈,想起那些平淡日子里的小幸福。

早晨,我五点半起床时,餐桌上已经摆好了丰盛温馨的早餐。有时是一碗温度正好的白粥,配上妈妈亲自下厨做的几碟小菜;有时又是几个白嫩可口的包子,配上一杯现磨的豆浆。每天早晨我吃着妈妈为我起早做的早餐,心里是满满的幸福。

我总是狼吞虎咽,偶然抬起头对上妈妈的目光,看她眼角眉梢噙着的浅浅笑意,我想,妈妈也是幸福的吧。

下午,狂风呼啸,暴雨接踵而至。凛冽的寒风似乎能刺入骨髓。我穿着薄薄的棉衣,瑟瑟发抖,心里抱怨着这不作数的天气预报。抬头却忽见窗外一个熟悉的身影——妈妈!妈妈也看见了我,连忙给我递过厚厚的棉衣,我急忙套在身上,也不忘感慨一句:真暖和。妈妈却嗔笑:早晨让你多带件衣服,你不听话。然后,又拍拍我的肩膀,让我赶紧去上课。我看着妈妈,她又撑起了那用了很多年的伞,瘦小的身影隐入了茫茫风雨。

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暖意融融,我想,妈妈也是幸福的吧。

晚上,无论自习上到多晚,校门口,我一走出去都会看见妈妈的身影。天气晴朗时,她就站在路灯下,和同来的等孩子的家长话家常;下雨时,她便站在传达室里躲雨,与门卫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目光却总是穿过蒙蒙雨丝,望向我教室的方向。

当我背着厚厚的书包,松一口气,感叹着离寒暑假又快了一天时,妈妈搂过我,接过我的书包,慈爱地问我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我耐心回答,她仔细倾听,我想,妈妈也是幸福的吧。

我想,如果有一天,父母为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了,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痛苦,想到自己的孩子无论多大,总还牵挂着他们、需要着他们,这也是一种幸福吧。

幸福从来不是万贯的钱财,不是华美的奢侈品,幸福是小小的,它隐没在细密的岁月里,等我们慢慢品味。

记忆里狂风暴雨的日子,终有一天会走远。可是妈妈不会,她永远年轻,永远笑意盈盈地为我们操劳着,给我们点点滴滴的幸福。

让我们牢牢记住生活里的小幸福吧,让牵挂成为两个人的幸福。

 

问心无愧 方能掷地有声

——读《透视官场两面人》有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一(12)班 崔伊尔

午后暖阳,静静撒在我的书桌上。

一本《大江南北》,以一种充满奇异魅力的姿态卧在明媚的、灿烂的光影里。

15分钟以前,我读完了《透视官场两面人》这篇令人百感交集的文章。

我还是一介书生,平日里也总觉得自己离那官场很远。可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心里始终被悲哀和愤怒的情感牵扯着。

茫茫大中华,还有多少如邢良忠一般满口漂亮话,背地里却干尽龌龊事的贪官?这些人在空开口头支票,信誓旦旦为人民服务,不求回报,却频频触犯法律底线时,又置法律的威严于何地呢?这些人所说的话,怎能让人相信呢?

我的心里猛然间响起一句话:“问心无愧,方能掷地有声。”

中国十几亿老百姓,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土,庞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都需要为官者的清廉。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有着明确目标和理想追求的国家,我们更需要言语和行动一致,肯为人民办实事,为国家作奉献的好官。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来,就一直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狠煞“腐败”之风,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多少只“老虎”、“苍蝇”被法律的大手揪了出来?真相浮出水面,大众不禁一阵唏嘘:“×××前几个月不还在电视台发表讲话,誓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吗?如今这世道啊,人心不可信啊!”

我们,普通的民众也该从这些如今已屡见不鲜的事例中吸取教训,我们不能容忍腐败之风在我们的国家横行,我们要举起自己手中合法的权杖,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用理智的方式去捍卫我们国家的净土。因为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中国。

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我们的力量渺小而又巨大,我们都踏着平凡之路,朝着不平凡而去。我们谁都该问问自己是否问心无愧,说出来的话是否跟行动一致?

永远都别忘了,问心无愧,方能掷地有声。

我们都应该做表里一致的人,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默默注视自己的目光。

前行道路中,纵然有千百种诱惑摆在眼前,也定要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当暖阳笼罩,当亲情环绕,你会发现,幸福,从来都不是以金钱论。斩断欲望的魔爪,静下心来,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问心无愧,方能掷地有声。

抬头望天,天空湛蓝到清透。

 

共产党,众心所向,众望所归!

——读《较场口事件与反内战反独裁斗争》有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初二2班 张 芊

闲暇有余,翻开《大江南北》,有幸看到这篇《较场口事件与反内战反独裁斗争》。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对历史了解并不多,在看到这篇文章后,对当年的那场政治协商会议感触愈发深了。为了和平,为了民主,共产党做了多大努力呀!

时间调转到1946年2月10日那天,在重庆较场口,大多数政协代表还未到场,刘野樵等人便急不可耐地要求开会,将章乃器打伤,夺过话筒,大声叫喊。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打伤李公朴、施复亮、马寅初等人,还打伤了婉声劝慰的郭沐若,整个较场口乱成一片,国民党反动派随意伤人,在场的60多名知名人士与群众遭遇毒打,还有人失踪,被捕……

可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据不承认此事,甚至颠倒黑白,混谣视听,妄图掩盖罪行。可是人民群众的眼睛却是雪亮的,他们也终于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假民主、真独裁的面孔,认清了谁才是能带领他们走向和平的真正力量,是共产党!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和平,拒绝内战的,人民的心由此而坚定,人民的心由此而向着共产党。。。。。。

回顾这场血案,它直接破坏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对于和平民主建国的进程,让人民群众看清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毫无人权和民主的事实。

国民党之所以如此横行霸道,是因为背后有个巨大后盾—美国。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不喜欢中国共产党,反而去支持蒋氏领导下的国民党。但这一次国民党做出这种彻头彻尾的蠢事后,美国当局当机立断停止援助。权衡利弊下,“挟起黑皮包远遁”,再也不管国民党是死是活。

国民党失去了如此强大的后盾,又失民心,自然是要倒台了。而中国共产党却在人民支持下愈走愈远,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从这场事件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无知与愚蠢,共产党的真诚与成功所在了吧!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读后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 初二5班 杨宇贤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成长过程。读后,我是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句气势如虹的名言,言犹在耳。核潜艇研究之初,国内科技能力和制造水平都很弱,经济又遭受困难,加之苏联的狭隘保守,不肯提供任何援助,甚至嘲笑中国:“你们搞不了,你们不要搞。”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拍案而起,说了这样一句载入史册的豪言壮语。没有这句话,中国仍有依靠外援的幻想;没有这句话,中国就不会走上自力更生的研制之路;没有这句话,中国的核潜艇走不到今天!正是毛主席的这句话,让无数科技人获取了巨大的信心,这句话成为当年国人攻克核潜艇难关的动力源!

远远没到“一万年”,我们自己搞出了核潜艇,让世人瞩目的核潜艇!

我激动,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的这句铁骨铮铮的话,我也为几代核潜艇人身上展现的无所畏惧,敢为人先的精神所折服。当工程受到文革造反派的阻挠时,聂荣臻英勇地站出来,坚定地说:“就是戴手铐,这个工程我也抓定了!”当儿女们问他为何如此大胆时,他只回答了四个字:“豁出去了。”有着这样的信念,什么样的困难排除不了,什么样的核潜艇制造不出来呢?

彭士禄,可谓中国核潜艇事业中舍身报国的典范。他在危险性极高的放射性反应堆前毫不退缩,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把核燃料护送到陆上模式堆,他成了这群科技人心中最好的榜样。还有就是黄旭华,在美国潜艇深潜时发生事故的阴影之下,毅然和大家潜至海底300米,62岁的他上来时,就如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正是几代核潜艇人的努力,成就了繁荣富强的今天。

我坚信有这样的领导,有这样的科技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会大大提高。

 

《东北抗联“八女投江”追记》读后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初二6班 刘欣雨

当轰鸣的炮响又一次震碎村庄的静谧,当战火的硝烟又一次弥漫黎明的天际,当妖异的血色又一次浸染单薄的素衣,在心底蔓延的,不是所谓的沧桑,而是刻骨的悲凉。那个残酷而血腥的年代,名唤抗日战争时期。

如今,我们站在《大江南北》所构筑的江畔,透过历史的长河,遥望满目疮痍的战场,缅怀那些在滚滚黄沙中消逝的生灵。

绵延的乌斯浑河浪涛奔涌,依旧冰冷刺骨的河水,激荡起历史深处的悲壮记忆。

就在那里,抗联五军一师的百余名官兵曾遭遇日伪军包围偷袭。危急时刻,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原本处于隐蔽位置的八位女战士,毅然开火吸引敌人。

时值秋汛,河水猛涨,八位女战士中已有多人负伤。面对绝境,指导员冷云毅然决然:“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当俘虏!”说罢,不会凫水的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着,向汹涌的河心走去……

就算是死,也要死得壮烈!我们是共产党员啊,怎么也不能因为我们而丢了祖国的尊严,哪怕此刻的祖国早已被瓜分得支离破碎……

从古至今,战争的主角从来都是以横刀立马的男性形象出现,但是,战争,却从来没有让女人走开。你可知,八位牺牲的抗联女战士,最大的二十三岁,最小的年仅十三岁?是的,十三岁,但我们仍称她为战士,她,有这个资格担当起战士的称谓,更有资格获得英雄的赞誉。

在东北,崇山峻岭的陡壁上开着一种花,花期极短,盛放时却是一片氤氲的紫红。它就是达紫香,也唤映山红。它在严冬里孕育花苞,早春吐蕾开花,几乎是顶雪怒放,最先报告春天的讯息。

  而她们,就像是一丛丛怒放的达紫香,明媚耀眼,在春寒料峭中从容不迫,开在祖国东北的苍山碧水间。花谢后,留下一段淡雅的馨香,以此证明,她们也曾看过这锦绣河山,也曾走过这喧嚣世间,纵然生命短暂,时光不再。

硝烟远去,英雄永恒。

乌斯浑河将铭记这亘古的芬芳。

我们也将铭记。

永远。

 

不 怕 困 苦,坚 定 信 念

——读《镇江杨门三烈》有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初二7班 彭杨笑

读《大江南北》2016年第3期,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篇《镇江杨门三烈》。

杨家有三烈:瑞年、青年、华年。他们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杨瑞年是长女,她为了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和同伴一起排演救亡节目、练习红色歌曲。杨青年是杨家的次女。她在和姐姐一起投奔延安的路上,参加了新四军,直接走上了抗日战场。杨华年在家中排行老四,在姐姐的动员下,也参加了新四军。

杨瑞年在皖南事变中被捕,她在狱中毫不丧气,团结难友与特务对抗。她巧借特务组织的“更新剧团”获取外界消息,开展对敌斗争。后来,杨华年也被捕。他们为了不让敌人用亲情搞阴谋,咬牙拒不相认。杨华年在狱中染上了回归热,但他宁受疾病的折磨,也绝不叛变。

1942年6月,上饶集中营秘密党支部决定组织暴动,逃出魔窟。而杨华年却因为长期的苦役和疾病,步履艰难。他深知自己会拖延许多时间,便让难友不要管他。不少难友成功逃离了,后来他跌入山沟,被发现后与敌人搏斗,最后壮烈牺牲。

恼羞成怒的特务们疯狂报复,分批屠杀共产党员。杨瑞年虽身中三枪,却仍旧大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最终,她身中七弹,壮烈牺牲。

他们的事迹使我深受触动,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坚定不移地信仰和拥护共产党。面对疾病的折磨和敌人的毒打,他们毫不动摇,绝不叛变。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怕困苦,坚定地前进。

而如今的我们可还有这份执着呢?当我们遇到一点委屈时,我们会想轻易放弃;当我们受到一点挫折时,我们便满腹气馁;当我们碰到一点不顺时,我们便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选择的信念是否正确、是否需要坚持。

我想,我们需要学习杨门三烈的精神,学习他们坚贞不屈的精神,更要学习抗战时期,一群群永不言败的共产党员的精神。我们并不需要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理想的目标而不停歇地奋斗。

让我们一起不怕困苦,坚定信念,一起为着目标而奋斗吧!

 

铭记历史,珍惜幸福

——读《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老战士鲍士英》有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初一1班 杨 贾

经常听老一辈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所以我对新四军也是充满了好感。每次回老家我都要缠着外公讲这些故事,但由于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我所钟爱的抗战故事听得也愈发少了。这令我不免有些遗憾。

感谢马塘夕阳红助学基金会,向我赠阅了《大江南北》这本杂志。打开这本杂志,我内心欣喜不已——《大江南北》所讲述的这一个个故事,不正是我所喜爱、所希望的吗?读着这本杂志上的文章,一种庄重感在我心底油然而生。《大江南北》中的文章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它却生动地向我展现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历史,深富感染力,它所介绍的一位位具有浓烈爱国精神的民族英雄,更是让我钦佩不已,钦佩他们身上一心为民的大无畏精神。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大江南北》2016年第2期中的一篇文章——《身经百战的新四军老战士鲍士英》。

新四军老战士鲍士英今年已经92岁,他14岁时就已入了党,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用“身经百战”这个词形容他真是毫不为过。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百战”之后是多大的艰难险阻,一般人得靠多强的毅力才能在这一次次生死边缘上存活下来啊!但鲍士英老战士做到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公民,我们过着的生活毫无疑问是幸福的,我也无法想象鲍士英老战士那时危险的处境,可读了这篇文章,我不仅被中国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所震撼,更是要赞叹鲍士英老战士身上那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崇高品质。

这篇文章选取了有关鲍士英老战士的几个小故事,我读后感触颇深。有一个是这样的:鲍士英夜里行军,与一支日本军队遭遇,他下意识地问:“什么人?”日本兵便一刀刺过来,他立马一侧身,脑袋却还是不幸被刺中,更令我震惊的是当鲍老战士后脑被刺一刀时,他不仅没有喊叫,还沉着冷静地向同伴汇报情况,这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还能临危不惧,这品质又是多么让人敬佩。再想想我们,负一点小伤就喊疼叫痛。上了初中,学习压力稍重一些也喊苦叫累,可当年鲍士英老战士身负多少伤,面临的可是生死的考验,为的可是全国人民的幸福,但他有说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吗?没有。我想,这便是新四军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还有一次战争,我军突然被包围,不少战士牺牲或被俘。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鲍士英才与他的同伴冲出重围来到江边,这时他的战友也已从三百多名变得只剩下三十名了。最终部队在人民的帮助下渡过长江。群众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也正因为有了群众的倾情帮助与无私支持,鲍士英等才可以渡过长江。这也说明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应顺应民心,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能经常帮助他人,这样的话自己有困难了,别人也就会帮助你了,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嘛。

当然,从鲍老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的更是革命取得胜利的艰辛,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无数的革命战士的牺牲与鲜血换来的,它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为什么不加倍地去珍惜它呢?

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一位坚韧而又崇高的新四军老战士的英勇形象,也为我展现了中国这一段雄壮却又悲凉的历史,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历史不会忘记你们——最可爱的记者朋友

——《美英记者笔下的南京保卫战》读后感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初一2班 张吴瀚

感谢你们,79前记载南京保卫战的英美记者朋友们,感谢你们以“中立国”的身份客观、公正地报道这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感谢你们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深入前线,给我们提供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感谢你们,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秉持正义与良知的人道主义精神,以第三方的视角将日本侵略者野蛮蹂躏国际公法的卑劣行迹真实地公布于众。

岁月留不住你们的身影,但岁月能沉淀一种精神,一种战地实录的新闻精神。当南京成为一座地狱之城,不通电话,不通电报,不通邮件,难能可贵的你们,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城内,向全世界人民公开揭露日本侵略军的屠城恶行。

你们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南京军民家园遭遇空袭的深切同情与悲哀,对浴血奋战、誓死抵抗的守城士兵的充分鼓励与褒扬,你们报道的文字似匕首、刀枪,直刺日本侵略军的心脏,表达出对日军惨无人道的卑劣行迹的无比愤怒与强烈谴责。

近年来日本右翼人士胡说:“没有任何人报道过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消息。”79年前你们不畏强权、不为利诱、无惧生命危险,严正而巧妙地报道南京大屠杀真相,你们本着自由而正义的新闻精神还历史一个真实,同时也给当下一些企图篡改历史的日本右翼人士一记响亮的耳光,暴行恶举难以掩盖,铁证如山。

患难显见人类真情,国难书写国际情谊,你们对中国人民抗战事业的关注与支持,一定会成为中西方人民交往与友谊的美好记忆,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公平、正义的国际视野和人道情怀,世界新闻史上也定会留下你们光辉灿烂的一笔。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