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君
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亲自拟写了《中共中央军委就苏中作战经验致各战略区首长电》稿。毛主席从8月27日收到的粟裕、谭震林的电报得 悉,8月26日和27日两日内敌军增援如皋的六十九师九十九旅、六十五师八七旅及七十九师一个团在如(皋)黄(桥)路被我军一举歼灭。对于这次的战绩,加 上此前从7月13日开始的五捷,毛主席高度肯定一个半月来的六次战斗(时因未收到邵伯战斗的捷报)是“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战术的重大胜利。因 此,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决定在各战略区转发推行这一苏中的作战经验,也就有了毛主席亲笔拟写的这份电文。现此电文稿件保存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主席拟写的电文中“如皋”二字共出现了三次,提及的“如皋西南地区”之战即是“七战七捷”的第六战——如黄路战斗。当时,随着华中野战军取得 宣堡等五次战捷,国民党军在如皋一线兵力空虚,误认为华中野战军即将攻占如皋,所以调动九十九旅、八七旅由黄桥增援如皋。粟裕将计就计,随着敌情的变化, 以大部队投入如皋、黄桥公路的战斗。由于国民党军离开巢穴,没有依托,所以战斗从8月25日发起至31日结束,历时6天,共歼敌1.7万余人。
毛主席亲笔拟写的这份电文是左起横写格式,凸现了横斜竖直、扬撇抑捺,独特的横折竖,多变的方圆相济的“毛体”特点,全文书写横画斜度很大,字 取斜势,竖画挺直,扬撇抑捺,使字形保持了稳定。在此电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如皋”在第二行第二三两字,“如”字略显小,“皋”字大约是“如”字的两倍, 两字皆呈自左下至右上的斜势状,且“皋”字的一撇大大地向左下延伸,而一捺,看上去与两字中的横笔画有些相似,短且直,典型的抑捺法。从两字排列状况来 看,“如”字正好位于“皋”字的横向中轴位置,虽然两字大小不一,但如此布局,则使两字达到平衡。
第二个“如皋”出现在电文第三行的后半部分,是三个“如皋”中最清晰和最得体的一个。当然也免不了具有第一个“如皋”的特性。这个“毛体”“如皋”,被引用为《如皋日报》的报头。
第三个“如皋”位于电文第六行的最后,这两字除了具备上述两个“如皋”的特性外,“皋”字的位置有些偏下,本该是左右排列格式的两字,在这里都快成上下排列格式了,不过,因“如”字没有超出“皋”字的“白”头,所以整体还是左右排列格式。
毛泽东主席一生虽然没有亲到过如皋,却与如皋的人和事有着深厚的渊缘。最有名的就是与如皋冒襄后人冒广生在北京中南海的“窑洞对”、亲切接见抗 美援朝战斗英雄陆昌荣的两段佳话,至今令皋人津津乐道。而在一份亲拟的电报文稿中挥笔写下了三个“如皋”,这实在是这位伟人留给我们如皋人民的一份珍贵的 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