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老区
第 5 期 (总 416期)
南通市通州区老区开 发 促 进 会 新内准字010号
南通市通州区 扶 贫 开 发 协 会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通州办事处 2016 年7月19 日
目 录
调查研究 关于老区教育扶贫情况的调查
一、来自东社镇的调查
二、来自二甲镇的调查
三、来自兴仁镇的调查
四、来自十总镇的调查
五、来自金沙街道的调查
六、来自五接镇的调查
七、来自西亭镇的调查
关于老区教育扶贫情况的调查
南通市通州区老区开发促进会
南通市通州区扶贫开发协会
我们区、镇“两会”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完成中、高等学业,更好地创业、就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更有效地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一起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近期,采用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填表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上门调查与电话调查相结合;向学生本人调查与向学生家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区老区教育扶贫的学生创业、就业情况,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全区老区教育扶贫的基本概况
从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南通市老促会、扶贫协会以及后来建立的老区扶贫基金会会同市教育局在全市各县(市、区),为江苏省黄桥老区人才培养中心(海安双楼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中考起分线以下的(简称家庭经济贫、学生分数贫的“两贫生”)初中毕业生。据18年资料统计,通州区、镇“两会”共推荐上学770名“两贫生”;行政区划调整后,属于通州地的563名学生。因为区内部分区划调整或者通讯号码的变化以及中途退学等因素,这次共调查了444名学生,占总数的78.9%;444名学生中在读60名(其中,在读大学18人),占调查数的13.5%;已就业创业的326人(含服役10人),占毕业人数85%;待业32人(其中,在家带小孩14人)和中途退学26人,占毕业人数15%;学生家庭(含父母亲)年人均收入超7000元的312户,脱贫率81.5%。
18年资料显示,国家及市、县(市、区)、“两会”对贫困家庭的学子给予了许多政策优惠。1998年—2005年,给每个学生优惠培训费每年700元;2006年—2007年视每个学生具体情况,优惠培训费每年700—1100元;2008年—2012年优惠培训费每年1000元,每人补发助学金1500元;2013年--2015年三年学杂费4700元全免,涉农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的10%的学生两年助学金3000元。合计资助扶贫助学资金152万元。近几年来,各镇“两会”也千方百计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总数也超过20万元。
二、老区教育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从调查情况看,多年来的老区教育扶贫工作,通过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培养造就了一批有用之才。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看:一是回本地就业的学生多。虽然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给学生有三次介绍工作的机会,但只有5个学生留在海安工作,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回本地或是南通、苏南找就业岗位,其中,在本区就业的就达140多人,且都是技术工人,平均年薪4万元左右。如十总镇毕业的21名学生中,在本镇东源电器就业的就有7人;二是自我创业自谋职业的人多。据了解,毕业的学生中,就有65人自我创业自谋职业,年平均收入4万元左右。目前,已有6人当了老板或是团队负责人,年薪10—20万元,刘桥镇长岸村的朱鑫鑫,经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强化班学习,考入南京工学院,毕业后,先在上海日本汽车公司就业,月薪6000元,现在自办了星艳装璜公司,年收入超100万;三是搞网络营销的人多。已有11个学生毕业后搞起了网销,平均年收入6万元左右。学生就业后,不少人已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十总镇沧南居7组的吴 林,2000年就读于海安双楼职校汽车驾驶专业,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直读到研究生,现就业于昆山市模具厂,从事设计工作,深受企业老板器重,现在在昆山有房、有车、有家,还在攻读外语,年薪7-8万元,家庭满意、家属高兴。从学生在读的情况看,原普通高中都没有考上的,经过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强化班学习,已有18人考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前途无量。
2.拯救帮助了一批贫困学子。孩子学习成绩好差,懂事早迟,受好多客观因素影响,有的孩子因家庭困难,无力继续读下去,有的因从小不懂事贪玩,学习成绩上不去,但是只要我们伸手去帮一帮,很可能就一跃而上,成为有用之才。如东社镇陶飞燕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出生于广东,原名叫宋飞燕,曾两度被人带养,先是被一户姓张的带养做“押头”女儿,改姓张,叫张飞燕,后因张家得子,张飞燕被冷落后又被东社镇杨港居陶夕均领养,才最后改姓陶,成了现在的陶飞燕。陶家是一个世代目不识丁,穷得叮当响的人家,陶夕均夫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培养到初中毕业,准备留在家里务农,无力再让女儿上学了。老校长张圣标知道后,主动帮助陶飞燕与有关单位联系,得到了区、镇“两会”,慈善基金会和有关企业老板的大力支持,陶飞燕顺利地从海安双楼毕业,考取了苏州大学本一计算机专业。这对于世代与文化无缘的陶家,算得上是破天荒的“女状元”。五接镇天后宫村的陈佳豪,小学还没毕业,父母遭意外伤亡,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因颈部手术声带受损,口不能言,奶奶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在附近的企业做清洁工,收入微薄。特殊的生长环境,致使佳豪学习不用心、贪玩、不听话,常被爷爷奶奶打骂。在村“两会”会员的帮助下,家长改变了教育方式,佳豪的劣性也逐渐有了转变。2014年初中毕业,镇“两会”将其推荐到海安双楼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二年来,陈佳豪在校学习安心认真,得到班主任的好评。去年暑假,他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不顾酷暑高温,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一个多月,附近的邻居评论说:“佳豪和小时候大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个人。”该户在社会各方关心下基本脱贫,民政部门为佳豪办理了孤儿定补,每月可领到1000元的补助金,年终还发慰问金,镇派出所还与陈佳豪结对帮扶,每年都上门赠送礼品和慰问金,陈佳豪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成长。走访了解中,大部分的贫困学生及家长,对扶贫助学,由衷地表示拥护与支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说: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培养。如西亭镇西禅寺村51组的王禧龙,祖父母都是90岁左右的老人,母亲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只有父亲一人在上海打工,所挣之钱难以维持家中正常开支,要不是各级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照顾,小王辍学是很有可能的,一家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3.涌现出了一批热心助学扶贫的老同志。我们区镇“两会”同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治贫先治愚。……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的讲话精神,为了搞好扶贫助学,让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受到好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带领家庭脱贫致富,充分发扬老区精神,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就读,呈现出许多动人的事例。区“两会”的王世忠同志,多年来,认真负责老区招生工作,有着深厚的老区感情,不厌其烦,让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东社镇“两会”的张圣标老校长,前后帮扶了10多名贫困家庭的学子,这其中有从爱赌博转变后上大学的,有从“三只手”变成优秀员工的,有从“吊儿郎当”当上经理的,有从黄色旋涡中拯救出来的大学生等等。如该镇杨港居的姓周同学,家境虽穷,穷汉养娇子,从小爱花钱,到海安双楼职校后,钱不够化,就偷别人的钱,学校因此要开除他,镇“两会”张圣标得知后,考虑他家祖辈曾出过3位烈士,1位残疾军人,对这个“根正”、“苗不红”的姓周同学不能“一棍子”打得太重,经与其谈心,发现他有痛改前非的决心,于是区、镇“两会”与海安双楼职校进行联系,恳求校方让其继续学习深造,现小周被东源集团招聘,已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脑员工。十总镇季庄村于燕同学原是一名孤儿,由17组孤寡的兄弟俩抱养,属贫困家庭。2006年推荐到海安双楼职校,读服装强化班,入学前后由骑岸镇老干部募捐,先后资助2500元。于 燕即将毕业高考时,二位老人先后离世,于 燕同学又成为孤儿,村“两会”组长、老校长徐大健同志,及时找当地的南通精华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建华联系,请他挂钩扶贫助学,蒋总一口答应,帮到就业成家,先后资助2.5万元,使于 燕同学圆了大学梦,2013年大学毕业在南京工作。五接镇贫困家庭出生家住桃园村的韩春磊,2012年初中毕业后就跟随亲戚到上海学修汽车。在不到一年的学艺生涯中,感觉到凭自己现有的知识要学好一门专业技术难度很大,萌生了上职校继续学习的念头,镇“两会”知道后,于2013年老区招生时推荐到海安双楼职校电子电器专业学习,今年7月毕业,就可再次就业了。
三、老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老区教育扶贫,培养造就了一批有用人才,拯救帮助了一批贫困学子,促进了一部分贫困家庭走上了致富路。调查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有差异。一是部分学校不够配合。老区教育扶贫的生源,是初中毕业未考取普通高中,家庭又比较贫困的学生。在做这些学生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初级中学的校长、班主任不够配合。认为老区招生的学校不在本地,他们主要是为本地学校提供生源且接受教育部门考核的,因而不乐意配合做工作,提供学生的有关信息。二是选择学校学生“说了算”。目前,参加中考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选校,认为学费生活费父母总是要想办法解决的,不体谅家庭困难。三是隐匿“贫”字。有的贫困家庭,怕没“面子”,怕别人看不起,怕影响将来孩子找对象,“打肿脸、充胖子”,不想上老区学校。
2.指定老区学校给招生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老区教育扶贫的招生工作,是由市“三会”与市教育局联合召开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招生会议,并联合下发老区招生文件,下达为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招生计划的。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虽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所农村职业学校、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首批四星级职业学校,但教学装备、生活设施落后,没有了优势,又地处海安双楼,学生来往交通很是不便。同时,老师还不讲普通话,起初,学生听不懂。这些,都比不过本地职业学校,缺少了吸引力,给老区招生工作增加了难度。
3.未就业学生仍有一定的数量。据调查统计,目前仍有32名毕业生待业,中途退学的也有26名学生。这个群体中,除14名女学生结婚成家当了“全职太太”外,其余的大部分都表现欠佳,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流入社会总是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搞好老区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搞好老区教育扶贫工作,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老区教育扶贫的氛围。老区教育扶贫是民心工程、暖心工程,是从根本上扶贫、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学可上、学之成才、顺利就业创业、尽快脱贫致富,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关心,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顺民意、得民心,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强力推手。因此,要加大老区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全区初级中学的校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把老区教育扶贫,作为份内事,把那些未考取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的学生推荐到老区学校中来,使他们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镇、村也要配合做好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老区教育扶贫的氛围。
2.加强部门配合,统筹好老区教育扶贫工作。老区教育扶贫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组织部分,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把老区教育扶贫的好事做好。要由政府出面,协同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与本地用工单位联系沟通,根据本地用工单位需求,实行签约定向培养,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学成后对口就业,发挥其专业特长作用,获得应有薪酬,让其家庭尽快走出贫困行列。
3.调整老区招生计划,调动地方老区教育扶贫的积极性。南通地区是革命老区,南通市所属各县(市、区)都办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通州的职校的教学装备、生活设施、教学水平等都比较好。建议市“三会”、市教育局改革老区教育扶贫招生办法,只下达老区教育扶贫招生计划和助学扶贫资金使用计划,而不指定学校,由各县(市、区)就地自主安排,充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这样,既能降低招生工作难度,又能方便学生就读。让老区教育扶贫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来自东社镇的调查
东社镇“两会”一直把扶贫助学,向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输送贫困生工作,作为“两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至2015年,全镇共输送学生72名,通过培训,现已绝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最近我们通过对49名同学的调查,就业于上海、南京、苏州、南通、通州等地的有39人,继续在读大专、大学的有5人,在双楼未毕业2人,服现役的1人,待业的2人,就业人员中年薪收入在3万元以下3人,3-5万元的有20人,5-10万元的有14人,10万元以上有2人,家庭人均年收入2-3万元的有26户,3万以上的有11户,7000元以下(即按南通市脱贫标准线以下)有2户,总共投入助学资金16.69万元。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我们体会到:
一、扶贫助学,脱贫了一批贫困户。老区贫困户的原因很多,我们认为人才贫困是一个主要原因。一个家庭只要培养了一个人才就业于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个家庭就不贫困了,脱贫了,甚至变成了一个小康户、富裕户。
从我们已调查就业的39人看,现有37户家庭人均年薪收入在贫困线以上,达到了小康户或富裕户。比如说,2004年入学的唐洪村陶文波,当时中考还不到200分,外祖父骂他、气他,他抬不起头,但他本质还是不错的,主要是幼年时不懂事,没有好好学习,后在海安双楼中专学习钳工专业,4年后不但有了“历”,更重要的有了“技”,有了“技”就有了大发展。他现就业于一家公司为技术带头人,现在家里的的破草屋被高楼代替,有存款百万元,他算得上是从池缸底跃上来的“龙”。
二、扶贫助学,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孩子学习成绩好差,懂事早迟,受好多客观因素影响,有的孩子因家庭困难,无力继续读下去,有的因从小贪玩,不懂事,学习成绩上不去,但是只要我们伸手去帮一帮,很可能就一跃而上,成为尖子人才。比如说,我镇陶小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生于广东叫宋飞燕,曾两度被人带养,先是被一户姓张的带养做押头女儿,改名叫张飞燕,后因张家得子,张飞燕被冷落后又被杨港居陶夕均带回为养女,于是又改姓陶,叫陶飞燕,可陶家是一个世代目不识丁,穷得叮当响的人家,陶夕均夫妇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培养到初中毕业,准备留在家里务农,不想再让女儿上学了。老校长张圣标知道后,主动帮助陶飞燕向有关单位联系,得到了区、镇“两会”,慈善基金会和老板的大力支持,陶飞燕顺利地从海安双楼毕业,考取了苏州大学本一计算机专业。这对于世代与文化无缘的陶家,算得上是破天荒的“女状元”,现在陶飞燕学习很努力,几次获得奖学金。又如我镇瞿卫同学,当时初中毕业,考分又不理想,但一心想念高中,可又没有哪一所高中要他,于是他就整天闭门不出,难得与外人接触,接触了也很少说话,个性很孤僻,镇“两会”得知后,用了各种办法和他交流,开窍他,对他说不念高中,只要学一门技术,同样有用武之地,终于把他自闭的心门打开了,后来把他推荐到海安双楼中专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学习很勤奋,学有成效,现在常州新誉集团动车组,任空调装配组组长,月正工资9000多元,加其他补贴及奖金月平均1200元左右,月总工资达万元,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瞿工(工程师),他家原也相当贫困,住在他二叔家的房子里,现在不仅把他二叔家的房子买下,还在村居民集中居化了50多万元新盖了一幢别墅楼,现在的瞿卫一家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扶贫助学,挽救了一批青少年。
众所周知,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其中又有相当比例的是留守儿童,还有的是单亲子女,从小就受到偏爱溺爱的教育,娇生惯养,学习不刻苦,生活自由散漫,有的甚至走上不轨之路。这一类不仅要我们资金上扶,更要我们从思想上扶,法律法规、道德教育上扶。我镇两会前后就帮扶了十多名,这其中有从爱赌博走向大学的,有从“三只手”变成优秀员工的,有从“吊儿郎当”上经理的,有从黄色旋涡中救出来的大学生等等。比如,我镇杨港居的姓周同学,家境虽穷,穷汉养娇子,从小爱化钱,到双楼中专后,钱不够化,就偷别人的钱,学校由此要开除他,镇“两会”张圣标老同志得知后,考虑他家祖辈曾出过三位烈士,一位残疾军人,对这个“根正”、“苗不红”姓周同学要开除处分,为免一棍子打得太重,难免会毁了他的声誉和人生,马上就找到小周,开展谈心教育,发现他有痛改前非的决心,于是区、镇“两会”与双楼中专进行联系,恳求校方让其继续学习深造,现小周被东源集团招聘为电脑员工,而且是一位优秀的员工,年薪在4万元左右。又如金沙镇光和村的姓王同学,原在南通某职校就读,校周围有酒店、舞厅、网吧,过不多久,王就现身其中,有的“好心人”相约作客,明处是“绵羊”,暗处是“恶狼”,其父母发觉后惊恐万分,我镇老校长张圣标知道后,主动做王的工作,帮助联系把她转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学考试班,去南京来去的费用都由老校长出,情到深处最感人,王从此非常刻苦努力,后来获得本科学历,现在南京鼓楼区一家电信公司任经理,月工资1万元左右,并在南京成了家。
四、扶贫助学,培养了一批现代劳动者。
我镇扶贫助学,重点是就在每年中考,没有录取普通高中的对象身上。这批青年年龄小,社会知识少,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而且处于相对贫困家庭的子女比较多,忽视这一批人,一是影响建设全面小康的步伐;二是影响这部分人的健康成长;三是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近20年来通过“五老”及镇村干部宣传教育,牵线搭桥,资金扶持,前后送入中等技术学校,进行培训近80人,这次通过全面调查,除少数几个尚未就业外,其他都就业了,成为新一代的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劳动者。
建议南通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协会把扶贫招生计划分到各县市区职业中学,就地招生,可方便学生就读,减少工作量和学习成本。
(东社镇“两会”)
二、来自二甲镇的调查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通州区“两会”对搞好老区教育扶贫情况的调查要求,镇“两会”依靠村居干部,对选送到省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学习培训的贫困学生,学业结束后,走向社会就业创业及经济收入、教育扶贫资金的支助、家庭脱贫等情况,逐个上门进行了详细调查了解,综合情况如下:
一、 基本情况
自1998年以来,至2015年,镇“两会”共选送了35名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省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省双楼中专)及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培训和实习。截止2015年7月,已有24名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在校培训实习,大都走向社会就业创业。从已毕业的24名贫困生中,已找到工作或自谋职业的18人(其中2人考取大专,正在校实习;1人在部队服役),占应工作人员的75%。另有11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其中10名仍在校培训学习,1名入学后,因家庭特殊原因,自行休学。
二、 就业创业情况
从这次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看,学校学习培训实习结束后,大都靠自我联系单位找工作或自谋职业,多数人都有了较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的经济收入,但有部分学业结束后,尤其是女生因婚嫁后,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好,或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现仍处于待业。
(一)自找工作。学习培训实习结束后的24人中,现有18人通过找关系、利用社会上的亲戚朋友等,帮助联系找工作单位,工作已落实的经济收入尚可。如二甲镇定兴桥村妇女主任张秀兰大女儿吴婷,现在国外工作,在苏丹一家建筑公司任会计,年薪在12万元以上;二女儿吴洁在如东县测绘单位从事测绘工作,年薪8万元左右。
(二)自谋职业。学习培训实习结束后,能有个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是每个贫困生追求的梦想。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12人属于自谋职业。其工作有网销、水电工、模具工、驾驶员等,从经济收入看,年收入大都在3-5万元。
(三)在家待业。目前仍有6人在家待业,且大多数是女生,其主要原因:一是女大当嫁。学校毕业后,多数女生已到结婚年龄,因结婚后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好,也就不急于工作;二是无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所学专业不对口,没有自己想找的理想工作;三是不愿外出工作,认为外出工作离家远,工作生活等无人照顾不方便。
三、助学脱贫情况
按照通州区老区教育扶贫的资助标准计算,每个在校贫学生,每年支助1500元,在校学习培训实习3年,共计4500元,35名贫困生,区“两会”共支助助学资金15.75万元。
脱贫情况。从已毕业的24名学生中看,18人已经有了工作。其中年薪在6-10万元以上的有6人;3-5万元以上的有12人。从家庭经济收入看,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以上的有6人;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有12人;另有6人待业,未统计。从年经济收入来看,通过教育扶贫,使75%以上的贫困家庭真正实现了脱贫。
四、三点建议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镇“两会”的关心和具体组织下,老区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如何帮助贫困学生就业创业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省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课与实际操作联系不够紧密,讲课时间少,吸引力不强,致使少数学生未完成学业,就自动离校休学找工作。建议教学能够紧贴实际,使之能够学以致用,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2. 从省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设置的29门专业知识课程看,没有建筑专业;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中,希望学建筑专业知识的较多。建议学校能否增设建筑专业,以满足学建筑专业学生的需求。
3. 学校学习培训实习结束后,定向培训接收的单位工作不落实,基本上靠自己联系单位找工作或做个体户自谋职业;不能充分体现对贫困学生的优惠政策,这对今后的招生工作有一定影响。
十多年来,省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通过招收贫困家庭子女进校学习培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也为贫困家庭子女走向社会就业创业开创了新的途径,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家庭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路提供了有效保证,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受到了贫困家庭的赞扬。
(二甲镇“两会”)
三、来自兴仁镇的调查
最近,我们对我镇教育扶贫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走访了解,从中获取了较多的信息情况,加深了对教育扶贫工作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教育扶贫工作的责任担当,现就当前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收获、美中不足和改进建议谈谈粗浅看法,旨在为今后更精、更准、更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起个抛砖引玉作用。
一、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收获:
1.优化了社会资源分配利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各级“两会”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募捐而来的扶贫资金,既是社会有识之士的个人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源,用来帮助社会贫困家庭子女,为其学文化、学技术提供平台和资助。这不仅是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还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为社会有识之士奉献社会创造了渠道和途径,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2.拯救了贫困家庭子女。我镇现有教育扶贫对象10人,其中有6人已毕业并就业,还有4人在读。这已毕业并就业的6人,都是我镇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子女。通过扶贫助学后,他们都学到了一门专业技术,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就业,收到了较高的年薪报酬,过上了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彻底摆脱了贫困。如我镇韩家坝村22组夏某某,原来也是一个学业欠佳、家庭贫困、爱说好玩的少年,由于对其实施了扶贫助学,让他就读了双楼中专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业于一家信贷咨询服务公司,年薪达10万多元。其父亲逢人就说:“扶贫助学救了我儿、我家,否则,我儿、我家今天不知啥样,真要好好感谢党和政府。”
3.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大家知道:贫富差距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当今社会体制变革,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加之未成年人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如果任其辍学,过早走入社会,势必经不起社会各种不良倾向影响,极易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隐患。开展扶贫助学,为贫困家庭子女学文化、学技能搭建平台,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业务技术等素质得到提高,进而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既为其家庭脱贫起到决定作用,也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扶贫工作的美中不足:
1.资助机制不够完善。助学资金按学生分学期兑现。与学生在校学业成绩和思想表现没有直接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神缺乏导向作用。
2.招生口径不够切实。招生实行指定学校,否则不给资助,与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理念有所抵触。大多数家长对子女从小远离身边求学不太放心,导致招生工作难度加大。
3.就业服务不够到位。学成的学生就业由自己负责,与本地用人单位缺少挂钩联系,加之贫困家庭社会关系有限,致使少数学生就业成了一大难题,也给教育扶贫的吸引力带来影响。
三、教育扶贫工作的改进建议:
1.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工作机制。要在尽力加大扶贫助学资金投入力度的前提下,在按学生分学期兑现助学资金的同时,实行助学资金兑现与学生在校学业成绩和思想表现挂钩,促使学生家长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调动学生认真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2.要进一步优化老区招生工作办法。教育扶贫的宗旨是扶贫。按理说,只要是真正的贫困家庭子女,不论在哪个学校求学,都可给予条件许可的资助。实行招生指导择校与自主择校相结合,这样既能实现教育扶贫的长远目标,又能方便招生工作的开展,还能为本地用工单位提供优质工人,继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要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工作力度。要由政府出面,协同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与本地用工单位联系沟通,根据本地用工单位需求,制定招生专业设置,实行签约定向培养,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学成后对口就业,发挥其专业特长作用,获得应有薪酬,让其家庭尽快走出贫困行列。
(兴仁镇“两会”)
四、来自十总镇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十总镇“两会”自2000年组织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以来,先后向海安双楼职校输送学生69名(原十总22名、原骑岸47名),其中男生26名、女生43名。69名学生家庭中21户属农村低保户及农村低收入农户,48户属农村纯农户及一般家庭户。15年来,镇“两会”先后采取离退休干部捐赠、企业与学生挂钩、社会捐助及向上推介帮扶等形式对贫困学生助学,先后投入资金近10万元。从目前调查看,69户中仍有5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万元以内。
二、学生就业情况
镇“两会”组织各村“两会”会员小组,利用近一个月时间,对通州区老区教育扶贫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挨家逐户的走访调查。有的走访了家长,有的用电话方式向远在异地工作的学生本人咨询,有的访问了邻居好友。具体就业情况详见调查表。
学生就业情况调查:69名学生中有4名学生因种种原因中途辍学,其余65名学生都学有所成,其中3名学生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7名对口高考上大学(现仍有二人在读)。从61名毕业学生就业调查看,现年薪酬为3.93万元,幅度0-20万;其中年薪5-10万元有17人,10.1万元以上有3人。61名学生家庭中人均年纯收入为2.8万元,幅度0.5万 -7万元,其中万元以下有5户、1.1万-3万元有38户、3.1万-5万元有15户、5.1万元以上有3户。61名毕业就业单位主要在南通和通州有关民营企业,占就业人数的62%,其中南通市17人、通州区21人。专业对口人数仅占28%,仅有17人。
三、几点启示
1.老区教育扶贫助学是离退休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阵地。从入户走访看,许多家长和学生本人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感谢老干部。沧南居7组吴林同学,2000年就读于海安双楼职校汽车驾驶专业,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直读到研究生,现就业于昆山市模具厂,从事设计,深受企业老板器重,现在在昆山有房、有车、有家,还在攻读外语,年薪7-8万元,家庭满意、家属高兴。柏树墩村32组邢广华同学,2005年入海安双楼职校计算机强化班专业,2008年毕业后随父亲学模具,现在是上海市曙光模具厂负责人,年薪近10万元。沧南居8组陈丽梅同学海安双楼职校毕业后,通过多年磨炼,有胆有识,在金沙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南通可诺木业有限公司,年薪20万元以上。爱民村29组管永丽同学,2002年就读于海安双楼职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后在苏州办起了自己的个体服装店,年薪10万以上。这些同学从入学到毕业就业,都得到了广大离退休干部们的关心和关爱。沧南居老干部陈加余同志一人先后向海安双楼职校输送学生11人。
2.老区教育扶贫,帮扶一名学生,等于致富了一个家庭,尤其是贫困户更为突出。季庄村于燕同学原是一名孤儿,由17组孤寡的兄弟俩抱养,属贫困户家庭。2006年选送到海安双楼职校,读服装高考强化班,入学前后由骑岸镇老干部募捐,先后资助2500元。即将毕业高考,二位老人先后离世,于燕同学又成为孤儿,村“两会”组长、老校长徐大健同志,及时找南通精华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建华挂钩帮扶助学,蒋总一口答应,帮到就业成家,先后资助2.5万元,使于燕同学圆了大学梦,2013年大学毕业在南京工作。十总居25组汤青青同学,由汤建华抱养,其养父肝硬化,不能劳动,为低保户。2008年由镇老干部一支选送到海安双楼职校读经贸外语专业,入学期间,老干部一支二年资助1500元,使她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现就职于通州信和财富中心,从事理财产品业务,年薪3万元以上,其养父十分感谢老干部、镇扶贫协会,使女儿上了学,有了工作,成了家,自己晚年生活有了依靠。骑岸居23组李华聪同学,公孙三代同堂,母亲是寡妇,爷爷年大体弱,是低保户。2006年李华聪初中毕业,由镇“两会”选送到海安双楼职校读计算机强化班,入校期间,老干部先后资助2500元,使其完成了中专学业,后以海安县对口高考状元考取常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老干部组又资助了2400多元,同时积极向上推介,得到了区慈善会、市台湾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完成了大学学业;2013年毕业后就业于无锡一家民营企业,从事计算机软件测试,年薪5万多元,彻底改变了家庭经济状况,脱掉了低保户帽子。
3.老区教育扶贫,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技能劳务。江苏东源集团是十总镇骨干企业,主要生产机电产品。数控、机械、机电、计算机是该企业主要劳动岗位,原十总镇“两会”先后选送21名学生中,目前在东源集团就业有7人,使这些贫困学生在家门口上班,专业对口,既能获得一份丰厚的劳动报酬,又能照应好家庭。
4.老区教育扶贫作为校方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中发现有四位同学中途辍学,辍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学校对这些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要充分理解到选送一位贫困生的不易,要因材施教,要循循善诱,使学生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尤其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更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施展自己的技能,为社会作贡献、为家庭早日脱贫致富而拼搏。
(十总镇“两会”)
五、来自金沙街道的调查
最近我们对我街道去海安双楼中专(黄桥老区人才培训中心)学习,教育扶贫情况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解。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两会”下发给高新区、金沙街道1998-2015年老区招生名单计61名,通过梳理属高新区37名,金沙街道24名。其中去海安双楼中专学习23名。2015年去上海工程技术管理学校1名(陈懂伟)。近20年来,由于多次撤乡并镇,村村合并区划调整,特别是城区项目建设落地、万顷良田开发房屋拆迁面广量大、户籍变化复杂、电话变更等原因给调查了解造成很大困难。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对24名学员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有季敏华、纪远帆、张苏苏三人,因系借住金沙,通过村、社区委居会、派出所户籍民警调查,查无此人,无法调查了解到有关具体情况。
二、扶贫评助学资助情况:
按照通州区老区教育招生扶贫每人支助标准:2009年前1000元/年,2010年-2013年1500元/年,2013年以后4700元/3年。区“两会”对我街道贫困学生共计资助了73450元。另外,我街道九旬离休老干部宋英节吃俭用一辈子,捐赠100万元。建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从中支助20名在校中小学生40000元,街道“两会”从扶贫帮困基金中支付74000元,资助贫困学生金额达18.7450万元。
三、就业创业情况:
21名学生中有陈建梅、杨苏莉、张红梅3名女性,学校毕业后,已到结婚年龄。因男方家庭经济条件好,加之所学专业不对口,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为照顾护理生育小孩,也就不急于找工作,在家待业。1名(纪建刚)因患病丧失工作能力。顾亚、宋鹏飞、王晓凤、陈懂伟4人因原学习成绩差,入学后对学习没有兴趣,去学校仅学习了一年,就休学回来自谋职业、在社会上打零工,没有固定工作,生活自够自足。有13名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走向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创业,有的取得显著成效。如王晋玉现就业于江苏南通通城电力安装有限公司,搞电力安装。钱莎莎在南通(江苏)锐捷海运公司任会计。马君璐通过培训考取了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张家港国泰贸易有限公司任外贸专员,年薪均在7-8万元。 瞿陆伟在南京市双熙堂珠宝店任营销员,孙乾在南京市某装潢公司驻盐城分公司搞装潢设计,年收入在10-12万元。
四、对老区招生教育扶贫工作的趋势和改进建议:
培养一人成才,可除一家穷根;培育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抓好教育扶贫,发挥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的作用,抓好老区招生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扶贫必扶智,抓好教育招生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十多年前本地技术专业学校受教育投资影响发展规模跟不上每年毕业生人数递增速度,把成绩较差中考落榜的贫困家庭学生选送到黄桥老区人才培育中心(海安双楼中专)学习培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人才,也为贫困家庭子女走向社会就业创业,帮助贫困学生家庭摆脱贫困,逐步走向致富。提供了有效保证。受到贫困学生和家长的赞扬,得到了社会的好评。近年来,区政府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专业技术职业教育工作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投入扩大学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本地区技术专业学校招生名额足够有余,形成争抢生源“招生内战”。学校教育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不愿舍近求远,导致黄桥老区人才培养中心招生工作难度加大。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工作机制,优化老区招生工作办法。教育扶贫的宗旨是扶贫。实行招生指导择校与自主择校相结合,只要是真正的贫困家庭子女,不论是在哪个学校求学,都应该给予资助。这样既方便扶贫招生工作的开展,又达到精准教育扶贫的目的,还能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留住人才。
(金沙街道“两会”)
六、来自五接镇的调查
五接镇“两会”对2005年以来选送江苏老区学校——海安双楼职高上学的24名同学,逐村、逐个进行了专题走访调查,另选择了二名受社会赞助上学的贫困生一并进行了调查,现把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调查得出的数据。
2005——2015年11年中,五接镇“两会”共选送去老区学校上学的24名同学,其中:2011年入学的郁飞同学,开学后二个多月就以生活不适应、老师讲课听不懂等为由强烈要求家长办了转学至南通上了职校。2013年入学的管俊杰上了近一年也由于某种原因而休学,学了手艺。现在读未毕业的学生6名,已毕业并就业的有16名同学,除一名女同学毕业后在无锡工作,谈了男朋友已将户口迁往无锡,年收入不详外,15名已就业同学中年薪在5万元以上的6人占40%,4-5万元的4人占26.7%,4万元以下的5人占33.3%,16名同学中,老木厂村的唐晓丹,对口单招受到高等教育大专毕业。16名同学现在就业岗位全是自己寻找的。24名同学共获得助学金12.4万元,人均4763元,24名同学的家庭现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10户,占41.6%,在低收入户水平以下的(人均1.2万元)4户占16.7%,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的一人(赵叶),详见情况调查表。
二、孤儿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家住天后宫村的陈佳豪同学,罹难的童年,小学没毕业,父母均意外伤亡,先后离他而去,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因颈部手术声带受损,口不能言,奶奶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在附近的企业做清洁工,收入微薄。特殊的生长环境,致使佳豪学习不用心、贪玩、不听话,常被爷爷奶奶打骂。在村“两会”会员的帮助下,家长改变了教育方式,佳豪的劣性也逐渐有了转变。2014年初中毕业,镇“两会”将其送到双楼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二年来,陈佳豪在校学习安心认真,得到班主任的好评。去年暑假,他为了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不顾酷暑高温,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打工一个多月,附近的邻舍无不评论说:“佳豪和小时候大不一样了,好像换了个人。”该户在社会各方关注下基本脱贫,民政部门为佳豪办理了孤儿定补,每月可领到1000元的补助金,年终还发慰问金,镇派出所还和陈佳豪结对帮扶,每年都上门赠送礼品和慰问金,陈佳豪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成长。
三、辍学少年,重圆求学梦。
贫困家庭出生家住桃园村的韩春磊同学2012年初中毕业时,抱定既然上不了高中、大学,何不早学手艺早挣钱的志向,毕业后跟随亲戚到上海学修汽车。在不到一年的学艺生涯中,逐渐感受到没有一定的文化专业知识,要学好一门专业技术难度是很大的,萌生了继续学习上职校的念头,家长通过村会员小组、镇“两会”联系,于2013年老区招生时送海安双楼职校电子电器专业学习,今年七月就可毕业实现就业。
家住复成村的赵叶同学,生长在贫困的重组家庭,2014年初中毕业时达不到普高分数线,父亲与继母不许她上职校,要其进服装厂学裁缝。可赵叶对学服装不感兴趣,因而就一直在家闲着没事干,经常以泪洗面,情绪低落。这一情况被村会员小组的成员退休教师沈冠中知道,他出面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于去年七月带着赵叶到镇“两会”报了名,到海安双楼职校财会专业学习,不仅赵叶重圆了求学梦,也为该户三年后逐渐脱贫致富提供了根本保证。
五、家长和学生对老区学校的评估。
笔者在与学生家长接触中,家长普遍反映由于孩子在老区学校上学享受市、区“两会”的扶持,减轻了家庭负担,上学期间的开销比其他学校要少得多。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还是可以的,但由于是所老学校,学校的某些基础设施陈旧、简陋,如宿舍。毕业后就业学生推荐的就业岗均不尽如学生和家长的意愿,普遍自找门路。现担任老木厂村村委会委员民兵营长的王希希反映“海安双楼职校是一所不错的学校,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可称一流。”该青年在校时还担任了校学生会的部长,并加入了党组织。
经这次扶贫助学情况调查,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打好脱贫攻贫战”重要讲话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做好“两会”工作的着力点和责任感。
(五接镇“两会”)
七、来自西亭镇的调查
西亭镇“两会”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组织了镇“两会”人员对调查提纲进行了认真学习讨论,拿出了调查方案,挑选了六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组成了三个调查小组,于4月28日起,深入到村组,对全镇22名在上海电工机械学校和海安双楼职业中学就读的贫困学生及家庭进行了专题走访。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自2003年起,有22名贫困学生就读于上述两校,其中有两人于2013年退学,至2016年5月止。已毕业14人,未毕业6人,其中一人于今年应征入伍。已毕业的14人中,专业基本对口的2人,如纱场居1组常青纳,原财会强化班,现在大润发金银柜工作,同乐村7组张珍红,原为服装设计与工艺强化班,现为大润发服装柜营业员。不对口11人,如纱场居3组吴霞,原学习商务日语,现改行为唐洪一个厂的生产巧克力工人,华芦村11组徐宏清,原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现在南京当一名水电工……目前待业1人,华芦34组的易小梅。
已毕业找到工作贫困学生,工资一般在0.2—0.4万元/月,高的可达0.8—1.0万元/月。如纱场居9且易国清,夫妻二人在大润发开小吃店,年收入8—12万;同乐村5组的张梦,在金沙金游城开婚纱店,年收入10—15万元。由于有了较好的固定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一个个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二、主要特色
1.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走访了解中,大部分的贫困学生及家长,对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教育文化扶贫的政策,由衷地表示拥护与支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说: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培养。如西禅寺村51组的王禧龙同学家中祖父母都是90岁左右的老人,母亲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只有父亲一人在上海打工,所挣之钱难以维持家中正常开支,要不是各级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照顾,小王辍学是很有可能的,可是,王禧龙现在依然能安心就读,一家人充满了感激之情,再如八总桥的东佳丽、张修硕,西亭居的徐潇潇等,这些家人们虽不善于言词,但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感谢党,感谢各级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个个表示:党的恩情将一生一世铭记心中,今后,只要有机会,他们是会报答的,党的富民政策,象雨露滋润着大家的心,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
2.人穷志不短
走访中,这些贫困学生和家长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他们好吃懒做造成的,大部分都是因病、因残和一些事故造成的,现在他们学业已成,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创业的市场大海洋里畅游,跟上大部队,一起迈向小康社会。如同乐村5组的张梦同学,学习专业是空乘及旅游服务。2009年毕业后,经市场考察,在金沙金游城开办了婚纱店,由于视野开阔,服务质量好,赢得了客户,年收入上升到10—15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纱场居6组易国清,2006年毕业,与女友一起承包了大润发的一个分部饮食店,年收入8—12万元,全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再如李庄村9组丁冉,放弃小家保国家,今年年初,从学校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抱负、有理想、爱拼才会赢,是他们的口头禅。人穷不能志穷,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3.“两会”是后盾
贫困学生能顺利就学就业,中途克服了种种难点难题,与“两会”人员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如纱场居12组的常青纳、西亭居1组的李春峰,因家庭经济困难,差点辍学,镇“两会”邱训仁等同志会同村委会,积极向上争取,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学子们从而安心就读。近几年,我镇筹资3万元用于这方面支出。再如八总桥村的张修硕,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一直远在广东打工,一度夫妻感情紧张,差点离异,镇村“两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沟通联系,和好了他们的关系,去年春节,一家三口在广东过了个团圆节。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镇“两会”认为扶贫助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中、高等学业,走上创业之路,脱贫致富,一起迈入小康社会,我们更是责无旁贷。“两会”人员就经常为他们出谋划策,当好后勤,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才能心理踏实,工作安心,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三、建议与意见
走访了解中,对海安双楼职业中专学校意见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专业不对口,学生所学非所用,招生时说得花好稻高,毕业分配时我行我素。
2.学校有乱收费现象,如开学时,每个学生要交50元党费,他们还不是党员,怎么叫他们交党费?有的书杂费全部自交,弄得有的学生面临辍学危险。
3.学校伙食有待改善,有时学生的饭都吃不饱。
4.学校环境有待改进,如门窗损坏,不及时维修,厕所太脏也不及时组织打扫。
5.提倡讲普通话,老师学生讲地方话,语言难沟通。
6.注意多与地方政府沟通联系,共同做好学生方面的工作。
(西亭镇“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