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扶贫开发 >> 正文  
如皋市爱心团队爱心大使集锦
2016-12-16 08:46:14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合力和心爱暖社区——合力新民爱心团队

  2012年,在如城街道新民社区“两委”倡议下,由30余位富有爱心的个体私营业主和社区志愿者组建而成的合力新民爱心团队成立。团队以社区困 难群众、孤寡老人、留守儿童为帮扶对象,以物质资助和情感关爱为主要形式,发挥集体的力量,“众筹”爱心物资价值逾10万元,社区20多户困难家庭、孤寡 老人、留守儿童群体受益。团队通过新民社区工会、社区党员、合力新民、“新民社区半边天”等多个微信群,实时关注社区居民的生活动态,对辖区内的困难家庭 给予爱心帮助。社区7组居民徐国太夫妇因患癌症致贫,团队成员第一时间组织捐赠,并协助解决入院治疗和后续照料事宜,帮助徐国太家庭走出困境。每年的中秋 节,团队都会去如城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给孤寡老人送去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今年6月,阜宁发生特大龙卷风灾害后,团队成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救援,并给 灾区人民送去价值近3万元的食物、水、棉被、蚊香等生活用品。合力新民爱心团队热忱投身爱心行动,在服务社区居民,弘扬互助风尚,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心协力帮扶困难群体——惠蒲爱心志愿服务队

  2011年,南通惠蒲酒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明带领90名热心公益的员工组建惠蒲爱心志愿服务队,由姜董事长每年出资20万元成立惠蒲爱心 基金,旨在为白蒲的困难学子和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为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每年高考后,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时间走访贫困学子家庭,确定资助对 象,为每名资助对象大学期间提供24000元的助学金;6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43名,提供助学金近100万元。服务队还专门成立了学子QQ交流群,及时了 解他们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加深学子之间的交流;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聚餐让原本不相识但有共同梦想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每逢节假日,志 愿者们走进白蒲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整理房间,为老人们送上精心制作的粽子、枣泥糕、鱼圆等食品。几年来,惠蒲爱心团队先后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 240套保暖内衣、220只暖手袋、120双劳保鞋、120双棉鞋、123套床上用品、100条保暖棉裤等生活用品,他们敬老爱老,细心贴心为老人服务, 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

  援疆支教谱写奉献之歌——如皋教育援疆团队

  2015年,如皋教育援疆团队的4位教师,怀着奉献边疆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来到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州伊宁县第二中学。面对陌生迥异的工作 生活环境,他们不惧压力,主动请缨承担高二、高三两个年级两个重点班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新疆高考大纲、教材、学情, 为学生量身打造了一套针对新疆高考的复习资料库,并将研究成果与本土老师共享,为学校的教科研究发展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2016年高考,高三实验班全班 49人,一本上线40人,上线率82%,二本上线48人,上线率98%,刷新了伊宁县二中实验班高考纪录。除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外,援疆团队注重提高伊宁本 土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把如皋教育的先进做法传授给他们,共同探讨适合伊宁教育的新路子、新办法。援疆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展示 了如皋教育人风采,为通伊两地的文化交流,为祖国边疆的繁荣与稳定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和智慧。

  倾情付出只为开启有声世界——如皋特校启音爱心团队

  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19名启音爱心团队的成员,怀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像春雨一样滋润着那些残缺的幼苗,用爱心、耐 心和细心,精心呵护残缺聋孩的成长。他们实施精准康复,为全校65名聋生免费争取助听设备,采用多种形式重建聋儿听力语言。目前全校约有一半聋童顺利进入 普校入学。另一些孩子在老师们12年的陪伴下学得一技之长掌握谋生技能,或是升入高校成为某一领域的可用之才。除用心关爱每一位在校学生,他们还为重度残 疾孩子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为程度较轻的普校随班就读孩子提供指导,团队累计服务特殊儿童600多人次,累计行程5万多公里,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如 皋特校启音爱心团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人道情怀,“因爱发生、因爱发声”,他们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

  以德育人搭建成长港湾——夏堡小学教师志愿者团队

  夏堡小学地处如皋、泰兴、海安三县(市)交界处,许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在校留守儿童超过30%,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放学后的学习和安 全问题,夏堡小学与搬经镇湖刘社区“两委”对接,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四点半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近30名教师志愿加入“四点半 学校”,每天放学后,都有两名教师到“四点半学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开展手绘贺卡送父母、“留住情,守住爱”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手工礼物送恩师等特色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组织孩子们到市博物馆、文化馆、水绘园、红十四军纪念馆参观学习,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在老师们的不懈努力 下,“四点半学校”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港湾。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性格也更加阳光开朗,老师们的精心付出让在外务工的家长更加舒心、 放心。

  把扶贫助困装在心中的老干部——李子明

  李子明,磨头镇星港村离休干部。2016年春节,李子明50年前的学生阚友根从数百里之外专程登门看望他,临走前塞给老师一个仅仅装有五元钱的 “特殊红包”。50年前,阚友根考取高中,却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是李子明从养家糊口的工资中拿出了5元钱让他报名上了高中,帮助他成了一名国家干部。此 后,李子明还资助过星港村、严狄村多位贫困学生,如今他们都已经走出了大学校门,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2015年起,85岁的李子明又开始资助星港村 周慧静进入武汉中南大学读书,圆了又一个孩子的大学梦。李老除了热心助困外,还致力扶贫。1983年,从教36年的李子明光荣退休,他把精力放在服务困难 群众上,利用自家苗圃为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村民马以轩没有一技之长,4个孩子靠他种田养活,李子明运用在学校学会的花卉盆景栽培技术,一对一帮扶马以轩 兴办花木苗圃,每天登门手把手传授插枝、嫁接、修剪、盆景造型等技巧,帮助马以轩脱贫致富。取得造血式扶贫经验后,李子明帮助蔡庄中学开办花卉园艺班,培 养了300多名花卉能工巧匠。在李老的帮助下脱贫的还有村民刘保国、马华……李老说:1949年5月,我站在鲜红的党旗前入党宣誓时,就暗暗下定决心,一 辈子用行动来兑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忠于职守延续大爱的邮递员——沈世新

  沈世新,如皋邮政分公司磨头支局投递员。作为如皋“爱心邮路”先进群体中的一员,沈世新始终怀揣“要干就要干好”的工作信念,立足本职,及时准 确地送达各类信件报刊杂志,当好老百姓的传输“鸿雁”;精准服务,尽心当好不同用户的需求“顾问”,任劳任怨帮助邮路上的群众代办好力所能及的事儿。从事 投递工作20多年,沈世新从未遭到投诉,受到了客户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工作之外,沈世新还是一个有 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他与磨头镇曹石村7组生活困难的唐玉成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从18年前的一份“认亲礼”开始,这段“邮缘父子情”延续至今。沈世新每天投 递完毕,就直奔老人家,帮他打扫卫生、整理田地,忙里忙外。冬天为老人换上新大衣、新棉鞋,夏天为老人送去电风扇、饮料,平时给老人捎上一两个荤菜,逢年 过节更是精心准备礼物,老人逢人便说“我有个儿子叫沈世新,在邮局工作,比亲儿子还亲,我就是邮政的家属”。

  执着坚守公益情结的无臂硬汉——石晓华

  石晓华,如皋市星光残疾人艺术团团长。6岁时,石晓华在一次触电事故中失去双臂。为了重新获得生活自理的能力,他学会了用脚吃饭穿衣、刷牙洗 脸;学会了打电脑、用手机;学会了以口握笔,练就“一口”好书法。以他为原型并由其担纲主角的小品《求》曾获得全国残疾人文艺表演金奖。这些在常人眼里难 以完成的事,石晓华不仅做到了,而且在书法和表演领域均取得了不小成就。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自食其力,石晓华于2011年组建成立如皋市星光残疾人艺术 团,排演节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屡获成功。石晓华热心公益,常把自己表演节目和字画义卖所得报酬捐给当地和贫困山区的困难家庭和残障人士。2008年汶川地 震后,他不畏余震危险,到灾区看望残疾人士,为他们表演节目,捐赠爱心款。2015年,他组织残疾人书画家通过书画义卖的形式为云南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桃 花小学捐资100万元,修建了一座崭新的教学楼。他说:“我现在的一切离不开社会的关爱和好心人的帮助,我还要继续努力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勇挑社会重担, 让他们和我一样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热心公益的媒体人——王俊

  王俊,2008年起从事媒体行业,现为如皋市文广传媒集团《如皋日报》民生部主任助理。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既是如皋“好人文化”的挖掘者、 见证者和记录者,又是传播者、参与者和践行者。2015年3月,他发起成立了如皋青草公益服务社,吸纳了上百名热心人士的参与,共同传承如皋“好人文 化”。如皋青草公益服务社成立以来,他先后组织民间志愿者走进丁堰、东陈、石庄、搬经等镇敬老院以及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如皋市江滨医院等处,为弱势群体 提供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受到普遍好评。此外,他还与云南贫困山区长期对接,根据对方需求,捐赠衣物和书籍,让山里的孩子感受到如皋人的爱心。目前,他在 云南省红十字会的牵线搭桥下,已为云南贫困山区援建了四间“青草书屋”。铁肩担道义、妙手做文章,这是他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所在。他做公益,不仅体现了媒体 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也通过新闻的力量,通过媒体人的身体力行,将公益的种子更好地播撒在大众的心中。

  点燃贫困学子梦想的乡村女教师——王生梅

  王生梅,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自幼贫困的家境,朴实厚道母亲的言传身教,让王生梅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善 的种子。早在就读师范学校时,王生梅就常将师范生补贴省下来资助学校周边的贫困学子。1996年参加工作后,她连续资助了身边7名孤儿和8名贫困学生上 学,其中 5名学生考取大学,部分孩子目前仍在小学、初中、高中就读。2011年以来,她还与云南贫困山区的10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向这些孩子寄去“爱心 包裹”,并给予经济资助,激励他们用知识改变人生,今年已有1名学生考取大学,3名学生考取高中。王生梅说:“要将阳光洒进贫困孩子的心里,自己首先要有 阳光。我将尽一切努力将阳光洒向贫困孩子,让他们的心灵永远阳光灿烂,让他们扬帆远航到达光辉的彼岸”。20年来,王生梅用执着的爱心,持续关注孤儿和贫 困学生的成长,为25名学子点燃希望放飞梦想。她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用点滴善举汇聚大爱的退休老师——徐明芳

徐明芳,如城街道城东社区居民。“好消息——本人自愿为小区邻里免费更换棉毛衫领子、袖口、修改衣服等。地点18号楼18号车棚,联系人徐明 芳。”这块挂在和谐家园小区西大门的小黑板,至今已有10年历史。小黑板的主人徐明芳是个闲不住的人,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她重拾年轻时的缝纫好手艺,自 费购买了拷边机和缝纫机等设备,在自家车库内免费为社区居民修补衣服。现在的衣服颜色繁多,为了把大家送来的衣服修补好,徐老师采购了多种色线,每次缝补 都精心比对挑选,争取做到完美。考虑到孩子长得快,每次帮小孩修改裤长,徐老师总是把长的部分卷到里面,用细针脚压实,等孩子长高之后再把裤长改回来;小 孩子调皮常把衣服上磨出小洞,又不愿意穿有补丁的衣服,徐老师就买来卡通贴布挡住小补丁,衣服上没有补丁还多了小卡通画,孩子也乐于接受了。现在社区居民 家里要剪个裤脚、改个衣长什么的都来找徐老师。徐老师和爱人还经常去如城敬老院陪伴老人们,帮助老人整理起居,把老人的床单被罩带回家洗晒;在社区“如意 花朵学堂”担任志愿者,每天下午4:30后陪伴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度过放学后的时光。

主动资助陌生寒门学子的机关干部——丁建明

丁建明,如皋市政协机关的一名干部。2016年今年8月,他从《扬子晚报》上获悉,连云港市灌云中学高三学生惠康亮参加高考,录取在南京晓庄学院,但家庭很贫困,让他产生怜悯之心。通过与《扬子晚报》以及与惠康亮本人取得联系,了解到这个家庭情况很特殊。惠康亮的母亲有精神病史,于5年前病故,父亲身体也不好,还要耕种几亩地,收入微薄。这个家庭有4个小孩,惠康亮是老大,18岁;老二老三是女孩,上小学六年级;最小的弟弟才9岁,上小学三年级。家庭贫困且负担又重。于是,他回家后即与爱人(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教师)商量,决定加入《扬子晚报》“阳光助学行动”,资助惠康亮,每月以打卡的方式资助其生活费600元,直至大学毕业。在9月份参加市委办组织的《道德讲堂》“我承诺、我践行”活动中,他也作出了承诺,并签名留言,以实际行动扶贫助学。从9月份至目前,他已资助了惠康亮5个月,计3000元。12月2日上午,他利用享受劳动模范待遇在南京汤山疗养的机会,特地前往南京晓庄学院看望了惠康亮,与他促膝谈心,鼓励他直面人生,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沈寿友供稿)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