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今日风采 >> 正文  
如皋市传为美谈的善举善报
2017-03-20 14:12:38     来源: 南通网      前往论坛讨论

  今年正月十五,家住如皋市天平市场西大门对面的王锦国家里来了一男一女。女的50岁上下,穿着时尚;青年小伙30岁以下,个高貌帅,见了王锦国就直呼“爸爸”,这一举动,让邻里乡亲大为惊奇。

  64岁的王锦国,依然精神焕发,谈吐诙谐幽默。年轻时一表人才。由于有领导艺术,工作能力强,28岁时他就任当时的如皋县(今如皋市)营防乡党委书记,后来调九华乡任党委书记,最后从如皋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正科职的岗位上退下来。王锦国家有老婆和女儿,这小伙子怎么会叫他爸爸?这上门认亲到底是咋回事?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凌晨4点左右,时任营防乡党委书记的王锦国宿舍里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起。王锦国拿起电话,没等问谁,对方就直呼:“书记,快救人啊,长江江面一木船翻掉了,船上好几个人在大喊救命”报告险情的人是常年居住在长江边上的乡民政助理张德胜。

  营防乡长江村是地处如皋东南方向长江北岸的自然村之一。人们站在高高的防洪大坝上,一眼就能望见对面的江南,时常看到那像高楼一样威武壮观的的万吨巨轮从这里鸣笛而过,大大小小的船舶,扬起白帆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川流不息。张德胜居住地就象安置在长江边上的哨所一样,几乎每时每刻都能看到江面上发生的情况。

  救人要紧,王锦国火速赶到村里,与村支书一起指挥十几个年青力壮、水性较好的壮汉扛着小舢板和绳索等工具直奔江边。到了江边,只见一艘20吨左右的小木船侧翻在距离岸边约50米的长江里。老远看见扒在船舷上的几个男人在不停地呼救,看见岸上前来救援的人犹如看到了大救星一般。村民们奋不顾身地跳上小舢板,向出事船只拼命划去。

  正月的江畔,寒风刺骨,江水冰凉。几个壮汉干脆和衣跳进江水里,将扒在船舷上冻得哆嗦的10个人救上了小舢板。他们将绳索系住小木船,由岸上的人使劲向岸边拖。小船拖到岸边,被救人员中有4人已经溺水身亡,另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浑身冻僵,几乎没有声息。有村民对这个冻得发僵、满肚吸进江水躺在地上的这个女孩,几乎不抱生还希望。王锦国用手伸向那女子的鼻孔,发现还有微弱的呼吸气,他立即发出“尽力抢救”的号令。怎么救呢?大家献计献策,有人提议,燃烧柴火,将女孩放至火堆旁取暖,火堆中央放一锅底朝上的铁锅,将女孩面部朝上腰部压着锅底以便流出腹中江水。经过尝试,腹中水流出了不少,但由于天气寒冷,气温较低,室外的柴火取暖效果不明显,这个建议被大家取消,有村民建议改用抱团取暖法,即用青年人的体温去暖这个冻僵的身体。这个方法立即得到众人叫好。王锦国与村支书商量,将冻僵女孩抱到村民家房间的床上,从村里选出8个少妇,让她们吃得热呼呼的,然后用她们的身体贴紧这位冻僵的女士身体,进行热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特殊救护,该女士神奇般地苏醒过来。该女士苏醒后告诉大家,自己名叫杨菊林,20岁,已婚,并有三个月的身孕。村民们想,我们岂止救了一个杨女士,包括肚里的孩子,是救了母子二人啊。

  后经了解,该船来自安徽省庐江县,船上几个人合伙雇船将安徽大米从庐江运到南通、上海等地销售。没想到,凌晨4点许,小船行至长江如皋段,江面上突然刮起了六级以上偏北大风,小船猝不及防,一下子被狂风掀翻。

  村民们看到安徽人遇到如此大难,便自发地从家里拿来旧衣服给冻得直抖的那几个男人和杨菊林换上,并纷纷从家里做饭菜送给他们吃。

  由于小杨有身孕,身体受挫后恢复较慢,一时半会还不能随老乡返回故里。王锦国就与村支书等商量,决定让村民轮流将小杨带回家照料。不管住哪家,只要村民家稍有好吃的,他们都争着去送给小杨吃。时任乡党委书记王锦国,月薪也只有24元钱,但他仍经常去村里看望小杨,嘘寒问暖,每月还从工资里抽出5元钱交给村里,让村里给小杨买点荤菜增加营养。小杨感到在这里比在自己家里还要温馨。

  小杨身体一天天康复,在营防村,村民们轮流照顾侍候她半年以上,临近分娩前,家人准备将她接回安徽老家时,小杨拉着王锦国的手说:“王书记,小孩将要出生了,你给孩子取个名,做个纪念,好吗?”,王锦国说:“好啊,我看,生个男孩就叫营生,因为是营防乡人民给了他生命;生个女孩就叫营花,可以说是营防乡人民给了你一朵鲜花。”话音刚落,立即获得小杨和村民的一片喝彩。

  就这样,杨菊林带着营防乡人民的救命之恩和深情厚意,牢记着王锦国给孩子取的两个名字,依依不舍告别营防人民,在家人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转眼十多年过去,王锦国早将此事忘了。1996年正月十五日,一个年轻女士,带着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几经周折,终于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在市天平市场附近找到当年组织救人的王锦国的住处。一见王锦国,她立即让小男孩跪在王锦国的面前,让男孩叫王锦国“爸爸”。她主动解释道:“王先生,这孩子就是营生啊!当年如果没有你组织抢救,我们娘儿俩就没有今天啊,你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今天,让孩子叫你一声爸爸还为过吗?”说着,女士从挎包里拿出一沓钞票和一个红布袋,交给王锦国说:“这钱给你,红布袋里面是20多件黄金首饰,委托你转交给当年抢救我们生命的英勇的营防村的百姓。”王锦国说什么也不肯收。该女士说:“王先生,我现在已不再是当年买卖大米的小女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在上海打拼10多年,事业小有成就。在上海,我已拥有两爿金店,5家房产中介公司。”

  王锦国被震撼了,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是当年自己组织救活的女孩?此事已过去了12年,这位女士竟然不忘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其精神,其道德情怀,实在可贵。后来,在王锦国的陪同下,杨菊林来到阔别12年的营防乡长江村,找到当年救她的一些恩人,并将黄金首饰分别送给他们。当她得知当时为她们免费修船的王师傅如今身患癌症,因经济困难、无钱医疗时,杨菊林二话没说,立即将王师傅带到上海大医院为他免费治疗、亲自照料数月。据村民说,不管谁有事,有什么困难,只要到上海找到杨菊林,杨菊林总是热情款待,免费吃住,不惜一切代价帮忙解决。

  自杨菊林与王锦国“认亲”以来,杨菊林近几年里,数次来如皋感谢救命之恩,帮助过好多村民。杨菊林逢人便讲:“如皋营防乡长江村就是我的再生地,就是我的家,这里的人都是我的亲人。” 当年,营防乡长江村村民勇于救人,无私奉献;十余年后,杨菊林视锦国为恩人,视村民为亲人,不断施以善报,厚报。这种善举与善报在如皋市广为流传。(如皋市老建会供稿 作者:顾佩良)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