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新鲜事,大家快看,骑摩托的新书记摔在了咱村的泥路上。”2005年,丁邦峰担任如皋老区下原镇花园头村党总支书记不久,就遭遇了人生中最尴尬的一幕。正在逐村逐户调查摸排的他,因为路面泥泞,车子翻在了村里的中心路上,周围的村民非但不帮忙,还像看猴戏一样奔走相告,这让丁邦峰心中五味杂陈。 “无奈、气愤、不解,更多的还是惭愧。4000多人的村,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也难怪老百姓会冷嘲热讽。”丁邦峰说,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哪怕把牙根咬出血,也要干出点成绩来。 在随后的村全体党员大会上,丁邦峰向全村人许下了“一年小变、三年大变、五年特变”的诺言。 贫困小村焕新颜 “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贫困,而是心境早已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这是上任之初的丁邦峰对花园头村最深刻的体会。彼时的花园头村,各项工作考核已经连续4年处于全镇末位,村干部历年陈欠工资多达20多万元,各类村借款更是高达100多万元,是个出了名的负债村、上访村、落后村,干群关系紧张,人心涣散……“从村干部到村民,大家都已经对这种落后习以为常,想干点实事的时候,马上就有人拿‘村里穷,矛盾多,没有钱’来堵你,真正是寸步难行。”丁邦峰说,他深切地感受到,光凭自己满怀一腔热血还不行,还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之后,丁邦峰便组织村两委会一班人走出去开阔视野,提高村干部横向比能力和纵向比水平的积极性,并给每个人都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事干、人人有压力。但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丁邦峰的突破口就是当初自己摔倒的那条泥巴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2200米的水泥路虽然断断续续修了一年,但还是让我们给修起来了。”丁邦峰说,之前整个村子都知道路不好走,却没有一个人提修路的事,总觉得村里干不成事。这条路一通,就像一个沉寂多年的死水塘砸进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主动要求集资修路的村民、在外能人和种养殖大户一拨接一拨,整个村子从里到外都透露出一种向上的希望。 建设富民产业链 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几乎成为一条铁律。丁邦峰清楚,要想甩掉负债的帽子,必须千方百计找项目。花园头村原先有个传统特色项目——防雨服饰,由于规模分散、设备和技术落后、熟练工纷纷外出,加之同行恶性竞争,当时已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 丁邦峰和村两委会一班人觉得,与其白手起家去重新找项目,还不如因地制宜,把现有防雨服饰产业引导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设备更新,努力做大做强。那谁来挑这个头呢?在丁邦峰的建议下,村党总支副书记何梅创办的蓝天防雨服饰,开始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完由他们自主决定去留,这样的做法虽然被很多企业主看成是赔本的买卖,但确确实实缓解了花园头村防雨制品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减少了企业间因争抢熟练工而引发的矛盾,并降低了企业的整体用工成本。同时,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防雨制品行业中的作用,花园头村党总支于2009年成立了雨衣雨具党支部。目前,花园头村全村防雨制品企业达到40多家,年销售达2亿多元,带动全村800余人就业。 如今,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下,花园头村已经拥有了防雨制品、花木种植、有机农产品、奶油草莓等多个特色产业,并成立了寿香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原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党群帮扶组织,先进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蔚然成风,村集体收入达到100多万元,连续6年各项工作综合考核均居全镇首位,先后100多次荣获省、市、县、镇各类荣誉称号。 村民生活更美好 履任十年,丁邦峰早已经兑现了当初“一年小变、三年大变、五年特变”的许诺。花园头村先后组织资金近500万元,完成了近20公里的硬质化道路,投入20多万元对村主道安装路灯160盏,全村90%以上的农民都住上了楼房,自来水进户率、有线电视覆盖率、农民参保合作医疗率均达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0元。 但在丁邦峰的理解中,真正的小康村还应该像花园头村的村名一样美丽。因此,为了更好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花园头村发展了千亩有机稻米,利用太阳能高频率杀虫技术发展有机稻米,实现了农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建成了集休闲度假、瓜果采摘、垂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休闲园,让村民休闲娱乐不出村就有了好去处;党员左方华创办的春红企业,安排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就业近百人,向地震灾区捐赠防雨服2000套…… 十年磨一剑,花园头村在丁邦峰的带领下,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和谐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文明村、南通市美丽乡村、南通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如皋市文明村等100多项荣誉。2015年丁邦峰也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村书记。 (如皋市老建会供稿 作者 吴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