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通州区老区开 发 促 进 会 新内准字010号
南通市通州区 扶 贫 开 发 协 会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通州办事处 2018 年6月20日
目 录
老区人物 葡萄创业带头人 扶贫引路共致富
成天下之才在教化
老区新貌 我为农村改革四十年点赞
开沙旅游度假区又添新景点
工作简讯 兴东街道落实“河长制”
抗战故事 活捉日军小队长
葡萄创业带头人 扶贫引路共致富
曹海忠同志是我们通州地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能手,今年58岁,中共党员,出身在革命老区——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新市居一个农民家里。在葡萄栽培的风风雨雨中整整打滚了近35载。现系江苏省葡萄协会副会长,通州区葡萄协会会长、镇“两会”理事。他创办了通州区海忠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南通市奇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户共同走上葡萄致富之路。2013年被评为南通市劳动模范,曾先后获得南通市首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江苏省农村科技兴农产业带头人。
一、扩大葡萄种植专业队伍,帮助贫困葡农致富。1984年,曹海忠从报纸上看到上海嘉定唐行果园首次种植了从日本引进的巨丰葡萄,这种葡萄果大肉甜,收入颇丰。从那时开始就与葡萄种植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探究行情,血气方刚的他骑车就前往嘉定和崇明去取经。当他看到串串葡萄硕果,似乎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往返16个小时,虽累犹乐。当年就在自已承包的1亩2分田里开始种植葡萄。为学到栽种技术,他先后去了上海崇明、嘉定等地和上海农学院、农科院、江苏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学习拜师,用学来的技术精心栽培葡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栽种的葡萄笫三年就卖到了好价钱,一亩销价达到了3200元,经济效益是一般农作物的七八倍。1997年,将种植葡萄的面积扩大到10亩,周围的农民眼红了,纷纷跟他学种;外乡、县的人也慕名而来,陆续请他去指导和讲课。2002年以来,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的葡萄面积达180亩,全部为钢架大棚,总投入800余万元,年产鲜果150余吨,繁殖品种苗木10万余棵,他的奇园牌葡萄连续6年获江苏省葡萄评比金奖,2010年获全国葡萄评比金奖,奇园牌葡萄08年被江苏省农林厅评委“江苏十大水果品牌”。
曹海忠10岁丧父,家境贫困,看到跟他种葡萄开始致富的四邻,尤其是一些贫困农户,他心中十分欣慰,决心帮助更多的贫困农户走上葡萄致富之路。2009年他成立了通州区海忠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葡农,从技朮上给予帮助,资金上给予扶持,销路上给予引路。二甲镇新市居孤寡贫困老人胡国平,一缺资金二缺技术,2011年,曹海忠免费供应他3.5亩的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并安排他到奇园公司干活,现在胡国平老汉三亩半葡萄园每年夏秋时节果实累累,也富了起来。2010年,他免费提供手头拮据的新市居一组农民周桃桃2亩多地的葡萄种苗,也帮他走上了葡萄致富之路。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成员数不胜数。这几年,他的“三个给予”,象磁石一样吸引了广大农户加入,由创办时的7户,迅速发展到今天500多户,范围从二甲本地扩散到外市县,葡萄种植面积从200多亩扩展到8000多亩,扩大了40倍。
二、选好良种,传授技术知识。在探索葡萄的育苗、栽种、培管技术等方面,曹海忠进行了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学习掌握先进技术。一是订阅各类葡萄技术报刋杂志,关注葡萄发展动态。二是走出去向葡萄专业学者请教。他到过江苏农科院和南农大科研所等单位,前几年还拜上海葡萄研究所所长、马陆葡萄园艺场老板单传伦为师。三是出国考察学习。6次自费到日本取“葡萄经”, 与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日本中山葡萄园(社)及一批著名葡萄育种专家建立了良好的联系关系。除此,他深入田头,实地探讨,不断解决葡萄栽培中的新问题。
为了让每个葡农都掌握好技术,按葡萄的生长时节,每年总要举办3~5次葡萄技术培管培训班,近5年来,培训农户(贫困户)达5000多人次。并经常与培训班种植户保持联系与沟通,如有病虫害发生,他随时驱车到田头帮助指导会诊。
培植打造精品,不断更新品种,才能使葡萄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994年,他首次花巨资从美国和日本引进了15个葡萄新品种,这在当时的江苏及南方地区引进规模种植尚属首次。1996年开始,他在二甲开始建立首个葡萄新品种苗木繁殖基地,如今发展到4个,共60多亩。每年平均向外提供种苗25万株以上,20多年来共向社会提供新品种苖400多万株。他先后引进的国内外葡萄优良品种达100多个,其中,优良品种中的佼佼者如夏黑、金手指,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大面积栽培。
三、打开葡萄销售之路,让葡农获得更多收益。每年葡萄收获季节,是葡农最高兴也是最繁忙的时刻,销售中有喜也有忧。曹海忠在创业开始的头几年,肩挑手提,在街头路边叫卖。名气大了以后,商贩慕名前来上门订购,这时他的品牌葡萄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近年来,在他带动影响下,二甲镇三甲居南通市通州区荣芳葡萄专业合作社480户葡户,其中贫困户或低收入户28户,种植的700多亩葡萄,每年销售季节沿镇海二公路两旁设点摆摊销售,亩产葡萄可达8000多元,使一些种植葡萄的贫困户、低收入户都走上了增收致富路。为帮助种植葡萄户寻找商机,他经常介绍商贩到葡农果园中去收购。二甲镇新市居的曹锡峰、曹新宝等葡户,都受到他的销售帮助。
“ 一人富不算富,帮助大家一起富才是我的心愿。”这是曹海忠常说的一句话,为打开葡萄销售市场,这几年他又出新招:开辟网页,帮助葡户网上销售,使葡农尤其是贫困户种植的葡萄销得出,获取好收益。
(二甲镇“两会” 曹甫成 吴海山)
成天下之才在教化
——用爱进行智力帮扶
我从教师队伍中退休以后,总觉得“坐吃皇粮心有愧,愿将余热发点光。”
退休20多年来,我先后帮扶了50多名“双贫困”(成绩差、家庭困难)或“三贫困”(除前面两贫困,还多上一个思想贫困)的初中毕业生。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由弱势者形成的群体,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倾向性的问题,弄不好既不能成人,又不能成才,将来他们到社会上,很难设想后果……我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由于精诚所至,终于换来金石为开,圆了他们上中专或大学的梦,使他们从“双贫困”或“三贫困”中走了出来。他们的思想进步了,脑袋富起来了,手中有专门的技能,各种用人单位对他们优先聘用。他们抓住了时代的契机,寻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彻底释放自己的能量,经过拼搏都获得了他们应该的所获,得到了他们应该所得,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楼房竖起来了,轿车买回来了。他们中有的曾多次邀请我坐上他们的轿车绕过田野村道,就奔驰在城乡宽阔的公路上,如天马行空,似春风得意,那种舒服潇洒、飘然若仙的感觉,真是难以言传。过去人们对他们或冷眼相对,或嗤之以鼻;现在人们用赞许的目光来欣赏他们。少年强则家庭强,少年强则社会强,少年强则国家强。
这些人中有地龙变成天龙,有燕子变成凤凰,有浪子回头金不换。
1.地龙变天龙。2004年8月里一天,我刚到友人老张家时,适值来了位长相不错的少年,我便问:“多大了?”“17岁。”少年回答。“17岁是属龙的,现在是地龙,将来变成一条天龙。”我逗趣他说。“天龙?现在还不如地龙,中考100多分,我气死了,他是我外甥,叫陶文波。”老张气愤地数落他。我和他交谈得知,上初二时,因交不起学费,被老师数落打击,从而自卑退步。我和他结成忘年朋友后,语重心长地开导他。“中考是人生重要的一环紧要处,你这一步失败了,只是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一个人如何从失败走向成功呢?关键是要‘学会输’、‘承认输’,在‘输’中总结教训、吸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输’的原因变成‘赢’的基础,不振作,不反思的失败者永远只会是失败者。”
跌倒了躺在地上呻呤,扑倒了不敢动,只会使自己变成一堆枯骨;如果咬咬牙、忍忍痛,爬起来接着走下去的人,才会把高山踩在脚下。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对绝对不能被打倒。美国有个史泰龙,长相很丑,吐字不清,却想当电影明星,他到纽约500家电影公司,依次上门应聘1855次都被拒绝,直到1856次才获得应聘成功,后来史泰龙果然成为世界电影超级明星。与其说“考试改变命运”,还不如说“学习改变人生”,一个人可以没有“学历”,但绝不能没有“学力”,并且告诉他“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勇气的人就失去了一切”。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变暖。陶文波终于动情地说:“老校长,谢谢您,我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这样又真诚、又感动、又鼓舞的肺腑之言,今后一定听您的话,一定要学点成绩出来给您看。”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雄关漫道真如铁,陶文波而今迈步从头越了。
后来我把陶文波推荐到海安双楼中专学习四年钳工专业,他不但获得了“历”,而且更掌握了“技”,有了“技”就有了发展的基础。
十年河西,十年河东。陶文波现在已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他家的破草屋已被高楼代替,并且带领工人一起致富,今非昔比。
再如,像瞿卫、周程、周鹏程、曹小波、邢鑫等,我化在他们身上的心血和精力,也是一言难尽的,可喜的是他们都变成龙。
2.燕子变成凤凰。在“双贫困”生里,由燕子变成凤凰的也不少,陶飞燕是数得上一个。陶飞燕出生在广东一个贫困家庭叫张飞燕,因兄妹三个,她被东社姓陆的人家领为押头养女,就叫陆飞燕,后来陆家得子,又被原唐洪唐南村的姓陶的人家领为养女,于是又改姓为陶飞燕。2010年,陶飞燕因家贫,初中毕业回乡务农。我知情后,通过各种渠道赞助,把她推荐到海安双楼中专读计算机高考强化专业,并要求她“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她非常勤奋好学。2013年,她以813分的优异成绩被江苏理工大学本一录取,她成了陶家破天荒的“女状元”,轰动了整个村庄。开学报名要6000多元的费用,这对她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这年夏秋气温特别高,我主动为她写申请报告,为她跑村委会、跑镇政府、跑区老促会、跑区民政局、跑慈善机构、跑相关单位企业老板,经常冒着三十八、九度的高温,跑得汗流浃背。我血压偏高,家人怕我出事,叫我少跑点。我想为了“女状元”和其他贫困生的前程,就是出点豁子也值得。我用“汗水”和“爱心”,单为陶飞燕就募集到7500多元,圆了她上大学的梦。临行前,陶飞燕的脸上像春风里的桃花绽开了笑容,她的眼睛像天湖绿水清澈透明。我从未见过人世间那样甜蜜灿烂的笑容,那样天真烂漫的感情。她本来是一只燕,现在却变成了凤,从这古老破旧的茅屋里展翅高飞,奔向那高远的蓝天……你能不高举吗?2017年,她成了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3.浪子回头金不换。小A跌入黄色旋涡,小B成了三只手,小D夜不归,小E染指现场,小F占山为王等。这些青少年已经到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地”的危险境地,有的被学校开除或劝退。我对这些失足青少年充满爱心和希望。经常登门,既苦口婆心地循循诱导,又和风细雨地进行批评教育,唤起他们的良知,引导他们要敬畏天理,敬畏法度,守住做人的底线,不该做的要“不敢”做,不该说的要“不敢”说,不该拿的要“不敢”拿,不该吃的要“不敢”吃,不该玩的要“不敢”玩。这“五不敢”精神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准则,是人生的大智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失足青少年,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过去也有人用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他(她)们心门撬开,我想唯有关怀,唯有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每个人的心中,了解每个人,才能把每个人的心锁打开,使这些青少年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他们愿悬崖勒马,想迷途知返。于是我又戴礼帽、穿长衫、找熟人、通关节、打招呼、赔不是,恳求相关领导慈悲为怀,高抬贵手。在我的鼎力帮助下,把这些已生锈的铁送回原炉或更换新炉,重新冶炼锻打,可喜的是都变成闪闪发光的钢。如从黄色旋涡中救出来的小A,常州大学 本科毕业,2017年被常州一家大企业聘用;三只手的小B现在是十总二电的优秀员工;夜不收的小D现在是南京某电信公司经理;染指赌场的小E大学本科毕业后,现在北京一家企业任高管……
20多年来,我在帮扶50多名“双贫困”或“三贫困”生中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而且是要用真爱去教化。
(东社镇“两会”张圣标 原唐洪小学校长)
我为农村改革四十年点赞
我出生于1936年,1962年至今,我一直担任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中和村第十一村民组组长,五十六年来,我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计划经济时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农村改革年代。实践使我认识到:40年来,改革给我们村民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要为此点赞。
农村改革带来了村民思想的大解放。我们村民组有110亩土地,100多口人。农村改革前,所有劳动力都圈在地上辛勤劳作。谁要是去学手艺或搞点像样的家庭副业,经常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我作为村民组长(当时称生产队长),一年到头的工作就是围绕上级部署抓革命、促生产。那时的大批判搞得轰轰烈烈,“五领先”做得规规矩矩。我带领村民苦干了10多年,可村民们的温饱问题还没得到解决。群众住的仍是泥墙(或帐壁)草房。当时不少村民的思想被禁锢了,以为这就是搞社会主义,这就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一段时期,我和部分村民疑惑,难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贫穷吗?党的十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折。接着,举国上下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参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我和村民们心中的迷雾拨开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致富奔小康是社会主义金光大道,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下大气力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40年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次在村民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创业创新的观念占据了村民的灵魂。
农村改革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村改革前,我村民组的劳动力全部从事粮棉生产。一年干到头,收入少得可怜。农村改革后,我从生产队长的琐碎事务中解放了出来,经常挤出时间帮助农民联系致富项目,介绍打工信息,帮助农民搞好承包经营和土地流转。目前,我村民组只有30%的劳动力在从事第一产业,70%的劳动力在从事二三产业。就第一产业而言,也不单纯是粮棉种植了,不少人根据市场需求,办起了猪场、羊场、鸡场,搞起了蔬菜种植。在第一产业中,村民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机械化率达到了70%以上,先进的科技知识成为发展第一产业的动力。现在,我组每个劳动力的年收入稳定在7万至10万元。
农村改革带来了农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农村改革前,我村民组农户住的全是草房,全组仅有十几辆自行车,出门走的是泥路,除电灯、喇叭外,没有其它电器。大多数人家温饱成问题。农村改革40年来,我村民组建起了33幢楼房,有10户村民除在本组有楼房外,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全组家家有摩托车、电动车,有12户村民购置了汽车。现在家家门前通了水泥路,以空调、电脑、电视机、手机为引领的各种电器已进入各家各户。现在村民们不但吃饱了,不少人还注意营养搭配了,健康养生已成村民们追求的一种时尚。
农村改革带来了农民素质的大提升。农村改革前,我村民组只有1名高中生,7名初中生,其余的便是小学、半文盲。因此,村民辨别是非的标准往往根据干部的表态,干农活根据干部的要求机械运作。改革40年来,我村民组具有大专以上水平的达到6名,大部分村民具有初高中(中专中技)学历。现在村民们能自觉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在从事一、二、三产业中能将先进的科技知识融入其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村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标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建和谐家庭、创文明村民组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
我当村民组长五十六年来,目睹了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现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通过奋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必将更美。为此,我要翘起大拇指,为农村改革四十年点赞!
(东社镇 赵爱云口述 张金凤整理)
开沙旅游度假区又添新景点
近闻省级旅游度假区——通州区五接镇开沙岛,又增添了个新景点,在被称为江中第一寺庙的江心寺西侧,新建了一座“节孝坊”。(见下图一)
记得童年时去小李港或永安沙(现长江镇)亲戚家经过保家圩东(现李港村二组)路边,就可看到一座远近闻名的“贞节牌坊”,凡路过行人总要驻足观望、凝思。它是附近几百里少见的历史文物,毁于“文革”初期,近期在开沙旅游度假区的江心寺庙旁又仿原状进行了重建。为了弄清原由,让家乡的传统文化遗产使大家都能有所了解,笔者对负责重建节孝坊的戴马氏六世孙戴光泽和曾参加区镇文物普查汇编资料、撰写《保家圩戴门马氏节孝牌坊》的省“非遗”传承人、张謇研究会会员、原李港乡文化站长年近八十的王泽君进行了采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概述如下:
一、节孝坊的建与毁
1845年(清道光年间)滨江临海的李港乡保家圩戴家门前崛起一座美丽壮观的石牌坊。这是清朝政府为表彰戴门马氏坚守妇道贞节和乐善好施行为特地树立的一种宣扬封建礼教道德规范的古典建筑。
该坊高8米,宽10米,主体由4根花岗岩方柱构成,上面的两根横梁叠成塔式拱门。顶上头安装一块60公分高,50公分宽10公分厚的盘龙石雕,盘龙空幅竖排刻着《圣旨》两个大字为道光皇帝宣宗文宁手书。下面依次横排刻着道光乙已年立“旌表故儒戴椿林之妻马氏节孝”笔力遒劲的楷书,方柱两边刻着前来参加落成典礼的地方政府官员名单,他们是:两江总督陶树、江苏巡抚林则除,江宁布政使司杨簧,江苏督学龚学正,江苏常镇通海道王协梦,通州直隶州知府王启炳,通州教谕刘彪,通州训导龚维贤。(见附图二)据传,在圣旨上方还插着三把辟邪镇妖的尚方宝剑(重建未考虑),每年春汛渔船出海总要前来借用此剑,祈祷开市大吉,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1763年马氏淑媛出生在平潮西街头一书香门第,她是马家花园名门闺秀,从小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她的五个兄弟参加科举竟“五子登科”荣获进士及第。18岁那年,马氏奉父母之命婚妁之言,嫁到平潮西乡戴家,想不到新婚仅一个月,新郎戴椿林便患不治之症一命呜呼,魂归西天,马氏悲痛欲绝,但已成事实,只好默认命运安排,待在家中,闷闷不乐,有人劝她改嫁,她一口回绝,潜心念佛,一为亡夫超度,二为已修炼来世,铁心终生守寡,永不改嫁,为延续香火,戴家族人帮她从狼山东戴姓户族中抱了一个男婴作她养子,取名戴成章,马氏年轻守寡养子孝敬公婆支撑门户,艰难度日,勤俭持家,将养子视同己出,十分关爱,抚养成人,娶亲安配,成家立业,把节省的钱财捐赠穷人,捐款修桥补路,多项善举受到当地群众赞赏和好评。
种瓜得瓜,晚年马氏儿孙绕膝,生活幸福,享受天伦之乐,活了80多岁,逝后她的一位兄弟将她从一而终不同凡响的感人事迹总结成文,逐级申报到京城,宣宗文宁亲自恩准,手书圣旨,封马氏为节孝烈女,拨银数百两,到江南选购上等石料,聘请全国有名的能工巧匠前来设计制作,前后花费近三年功夫,圆满完成树碑立传任务。
节孝坊建成后,过往之人均顶礼膜拜,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清末状元张謇视察江堤路过马氏节孝牌坊时,也下轿恭恭敬敬对《圣旨》三鞠躬。
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李港各村掀起了“破四旧”浪潮,马氏牌坊成了“四旧”典型,大队领导命令“四类”分子彻底拆除牌坊,背倒砸毁牌坊,当夜戴族六世孙戴光泽三兄弟,小件肩扛,大件二人合抬,将六件刻有字画的石件“偷”运回家藏起来,其余石料,后被用于建造电灌车口和造路之用。
从此,曾见证大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建造了120余年的历史文物——节孝坊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二、重建节孝坊
现年74岁的六世孙,李港街昊发工艺品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戴光泽于2014年11月向五接镇人民政府提出“要求重建清代节孝坊”的书面申请报告,理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让节、孝、积德行善的美德发扬光大。二清除文革动乱造成的后果,在精神文化领域拨乱返正,恢复烈士遗产。1944年,戴马氏五世孙戴其恒投笔从戎,到坊前告行,奔赴抗日前线,驰骋疆场,于1949年4月率突击队渡江,在江阴港口为国捐躯。六世孙戴光祖(戴光泽长兄,现年86岁,离休干部)前赴后继,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后从教,在小学校长岗位上离休),1951年“苏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房产所有证”上标明“戴其恒烈士,祖遗牌坊,地基一方”。以戴光泽为首的六世后人多次向镇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请求,经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反复沟通、协商、统一,历时3年多,最终求得一致,得以重建。其中,与戴光泽的锲而不舍的毅力,五接镇人民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副主任、秘书长赵明远的肯定所分不开的。
2018年3月,经五接镇人民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开沙江心寺旁仿原样重建,“戴马氏节孝坊”,工程由戴光泽负责实施(由山东济宁经典石雕厂承建),预算造价30万元,资金戴氏后人与镇政府各负担50%,资金筹集后交由江心寺庙掌管,(戴氏六世孙戴光祖出资2万元,戴光泽出资4万元,戴光熙出资4万元,七世外孙女沈晨娟婿杨建冲出资5万元),节孝坊由花岗岩石料为主体,经山东济宁石雕厂加工成成品后运至开沙岛(成品石料约60余吨)5月9日正式安装,5月18日镇政府组织了验收,镇政府及戴氏后人均十分满意,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与好评,也为开沙岛旅游开发增添了历史文化氛围。
附件:1、重建后的节孝坊 2、原节孝坊图
(五接镇“两会”黄玉明)
兴东街道落实“河长制”
兴东街道共有等级河道35条(段),71.1公里,现分别由15位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各村、居支部书记担任村级以下河道(河塘)的河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副河长。在街道范围内全面推行“河长制”,形成了河长网络组织,竖立了“河长制”公示牌(42处),建立了“一河一档”的台帐资料,制订了规章制度。
兴东街道开展河长制工作的主要做法是:一、结合街道“五位一体”管理,加强河道的长效管理,按要求对河道进行保洁管护。二、强化日常巡查。截止6月底,各级河长共巡河2165次,巡河利用APP以现场巡查的方式进行,在巡河中,认真听取群众的反映及建议,对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交办单的方式推进。到6月底,河长办发放问题交办单568份,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回复,及时处理,达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的要求。三、积极开展专项整治。一年来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先后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非法船舶及沈船打捞、三网清理、排污口查处、黑臭水体河道、河道占用违法建筑拆除六项专项整治,据统计,专项行动整治中,共整治非法船舶沉船19条,三网98处,排污口25处,黑臭水体河道5条段,1.5KM,拆违法般坝6万立方米,打捞水面飘浮物720吨,清理岸坡各类垃圾325吨。通过上述行动,为街道河道的水环境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基本遏止沿岸违章建筑、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非法行为。
(兴东街道“两会”)
活捉日军小队长
1943年中秋节,虽已是早秋,但骄阳似火,天气十分闷热。朱家窑炮楼的一群伪军,集中在炮楼西边的操场上,等待日军小队长来训话。大家武装整齐,军装扣子一个也不敢解开,以不失军人的仪表,汗水浸透了衣服,像被大雨淋湿的一般,谁也不敢解开衣服透透气,个个脸涨得通红……
四点多钟,一辆小吉普开来,下来3个人:一个日军,背着支三八式步枪,腰间插着一支手枪;一个戴着洋凉帽的中国人,看上去文质彬彬;还有一个小个子日本人,身上没有武器。一看就知道:一个日军小队长,一个翻译,一个驾驶员。
黄排长一声口令:“立正!”
接着一个向右转,跑步到日军小队长前,行了个军礼:“第三排战士集中在此,恭候小队长的光临!请训示!”
日军小队长,还了个军礼,跑到队伍前,翻译紧随其后,日军小队长说一句,翻译立刻用中国话说一句,其内容无非是目前共匪活动猖獗,大家要严加防范,谁能捉到共军,皇军一定重奖之类。
随后,黄排长邀请日军小队长一行,步入炮楼北侧的饭馆,饮酒吃饭,当地的伪乡长、保长和3个班长出席作陪。
席间,大家捧场、敬酒,好不热闹。
朱家窑据点座落在通扬运河西侧,通扬公路沿河修筑,炮楼就建在公路的西边,跨过8米宽的通扬公路,就是宽阔的通扬大运河。
正当黄排长与日军小队长推杯换盏时,通扬运河边上来了两个渔民,走在前面的是个两眼机灵,中等身材,戴着破草帽,穿着草鞋,肩上甩着湿毛巾,右手提着鱼篓的汉子,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游击队长张玉清。走在后面的是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光着脑袋,赤着脚,只穿一条短裤,脸和上身被晒得黝黑,像个标准的非洲黑人,他就是孤胆英雄孙洪亮。
张玉清走到马路上,就高声叫道:“老板!可要鲫鱼下酒?”
店老板忙应道:“来得正巧,正要鲫鱼下锅哩!”
听说来了鲫鱼,黄排长高兴极了,忙站起身来,想来看鱼,哪知,因酒喝得太多,摇摇晃晃地站起,腿碰到凳脚,要不是手搭着桌子,就跌倒在地。
日军小队长一惊,不知出了什么事,翻译忙告知,来了新鲜鲫鱼,小鬼子化惊为喜,站起身赶过来一看,“有没有大大的?通通的拿来,花票大大的有!”
张玉清一指河边:“船上有大的,你去挑,大大的有!”
翻译告诉他:“河边船上有大鱼,太君自己去挑选!”
“通通的拿来,大大的咪西咪西!”说着就往门外赶,跨出去两三步,又急忙返回来,把靠在桌边的三八式步枪提在手上,三步并着两步向河边奔去。黄排长蹒跚着跟在后边,一步一步向前挪,张玉清领着日军小队长,孙洪亮一手扶着伪排长,向河边走去……
桌上的陪客,只顾碗盘中的美食,主人走了,他们更加自由,狼吞虎咽起来,嘴里放一块,筷子上挟一块,眼睛瞅着下一块,有的干脆放下筷子,手抓着鸡腿用嘴啃,难得的机会,谁也不示弱,谁也不肯放过……
他们4人走到河边,张玉清先上了船,把舱板一提,里边全是鳞发黄的大鲫鱼,活蹦乱跳,实在让人眼红,日军小队长一看,欣喜若狂,跳到船上就想去捉,说时迟那时快,张玉清早料到这一刻,做好了姿势,当日军小队长一跨上船,张玉清左右脚轮流踩跶,小船立刻晃荡起来,小鬼子穿着皮靴,哪里站得稳,像小鸡踩水一般,两只手一张,一头栽进了中舱,正好中舱里为他准备了半舱脏水,张玉清右脚使劲一踩,踏在鬼子的后背上,鬼子只顾咕咚咕咚地喝脏水。伪排长还没弄清怎么回事,被孙洪亮在后背上捶了重重一拳,从岸台上向下一冲,头钻进河里,成了个倒栽葱,孙洪亮猛跨下去,抓住伪排长的脚,向上一提,他头闷在水里,怎么也抬不上来,只在水面上放出一串串水泡……
孙洪亮跨上船,拔起竹篙使劲一撑,小船像箭一般,离开岸边。平静的水面,被犁出一条水浪,伪排长脚搁在船上,头栽在水里,拖着他,船速受阻,孙洪亮用篙使劲朝他头上一戳,估计差不多了,才把脚放开,他随即沉入水底。
还算日军小队长狡猾,他虽闷在水里,手撑着舱底,几次想转过身来,没有得逞,只把鼻子露出了水面,换了口气,想拨腰间的手枪,又被张玉清压得死死的,枪在皮套里,怎么也拔不出来,他索性不拔枪,但扣响了扳机,这时子弹虽伤不了人,但枪声却给碉堡发出了信号。
张玉清急了,抡起舱板,向他脑壳上砸去,脑浆立刻迸了出来……
却说餐桌上的人听到枪声,知道事情不妙,但伪班长个个酩酊大醉,走路跌跌撞撞,说话语无伦次,只有翻译比较清醒,忙赶到河边,连人影儿也没看见,只望见远处有条小船,他干瞪着眼束手无策。
日军小队长和伪排长被捉走的消息,在碉堡里迅速传开,可3个班长都醉得不省人事。群龙无首,伪军们胆小的,吓得全身起了鸡皮疙瘩,浑身抖得像筛糠,像患上疟疾病一般。胆子大的,直发牢骚:“要卖命,找老子,吃酒吃肉,老子没份,被捉去,活该!……”
过了好一阵,才把队伍集中起来,沿着公路向南走了一程,小船早已进入陆家口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伪军们无目标地乱放了一阵枪,算是尽了追捕的责任,忙撤了回来。
这一消息迅速传开,张玉清被说得神乎其神,什么虎口里去拔牙,匪窝里去擒王,神出鬼没,像武松打虎一样,被人们传颂为民族英雄。而在伪军中,更是闻风丧胆、心惊肉跳,只要听到“三八”枪一响(“三八”枪打出的声音是两响“叭——工”,与中国步枪不一样,这是当时刘桥区游击队唯一的一支三八式步枪),就知道是张玉清来了。
(刘桥镇尹家园村 张举贤)
本期编辑:李春辉 编 审:姜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