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老区新闻 >> 正文  
海安市滨海新区 举行学用红刊心得交流会
2018-08-06 09:13:10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本网讯(刘建华、申承银 、顾兴余)7月27日,海安市滨海新区(角斜镇)召开“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交流会。海安市老促会副理事长顾兴余、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强,滨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季小平、办公室主任康传广参加会议。顾兴余、季小平先后讲话。会上13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该区老坝港初中于6月3日举行了师生“四学四争”学用红刊心得交流活动,有8名师生交流了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选

1.读《塘约故事》有感

滨海新区老庄村 张继梅

《中国老区建设》今年第一期刊载《塘约故事》,故事讲述了:贵族省安顺市塘约村在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洗劫之后,探索出了一条“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发展促小康的蝶变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塘约村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走合作化道路,走进集体化道路。正如“塘约启示”所言:村还是那人村,人还是那些人,分散了谁也看不出来一个村的力量;集中起来,众志成城。从实践来看,凡是发展快、发展好、村民收入高的大都是合作化程度高,集体经济搞得好的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为民服务是根本,如何实施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是一大难题,塘约精神和做法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致富。我们村共820户,14个小组,耕地面积3029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外出务工,有200多户的农田出现撂荒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村两委会想方设法招引种粮大户,以每亩地900元的租金流转土地近千亩,为200多户每年增加了不少的收入。还有600多户自己种着,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但即使遇到风调雨顺好年景,一亩地纯收入也只有1200元左右,单纯依靠种田,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满足,更谈不上增收致富了。如能借鉴塘约村的做法,把全村的责任田全部集中起来,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稻虾莲藕种养殖、绿化苗木、精品水果等种植,再利用农产品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每亩地纯收入最低也能增加2000元,这样会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开创小散养殖户集中养殖,提升生态环境。我们村有30多户搞小规模养殖,这30多户分布在全村14个小组,以养猪、养鸡、养兔为主,行情好时每年能净赚3—10万元,行情不好时就要亏损了。挣钱多少先放一边,但带来的污染却一直成了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尽管村两委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常抓不懈,养殖户做到了不直排粪便、不露天晒肥,但是周边还是臭气熏天,村民怨声载道。如把小散养户集中在村养殖区域进行养殖,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按规模养殖场模式进行管理,设置专职检疫防治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消毒,统一销售,这样不仅提高养殖效益,而且能改善生态环境。

如能把农业、养殖业搞好,我们离“塘约”也不远了;当然,“塘约故事”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必须以身作则,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以塘约干部为榜样,一心为民,务实苦干。其次,必须解放全村村民的思想,通过微信群、召开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讲述“塘约故事”,让大家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如果有可能,由政府部分牵头,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及少数思想不解放的村民去塘约村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让大家身临其境,解放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向着“美丽的老庄”的方向快速奔跑。

 

 

2.坚定信念 砥砺前行

滨海新区镇海村 董 琴

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常读《大江南北》和《中国老区建设》这两本红色期刊,都会被其丰富的栏目内容、多样的创作形式深深吸引,那些鲜活的人物事例,如同碧浪清波,涤荡了我心灵的烦躁,那些对信仰忠贞的精神激发了我奋勇向前的热情。在基层这个大熔炉里,如何提升自身能力、砥练品质?如何体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生目标?通过学习这两本红刊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勤勉务实,慎思笃行。《增广贤文》中说:“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说的就是人要勤学习,勤学方能广才。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首先要善于学习。要多读红刊经典、多读名人名著,把学习作为知识脱贫、脱俗、脱愚的途径,作为成长、成熟、成功的阶梯。其次要学会慎思。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没有学习做基础,思考是闭门造车;没有深刻的思考,学习永远都是浮于表面。面对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完成;面对工作中的难题和困惑,我们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找出工作的规律,这种能力不是简单学来的,而是在思考中总结和深化得来的。对所学知识要知其内涵、悟其要义,对平时领导、同事们开展工作的好经验、新做法,要寻找规律、汲取精髓、举一反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在积累中提高。再次要明辨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对后人启发最大的思想就是“知行合一”。了解并掌握事物的规律也许不难,但是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所思化为坚持的行动却不太容易。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白天看、听、讲,晚上读、写、想,经常对工作进行思考和总结,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发展的本领。

二、锐意进取,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好”干部标准、中央提倡的“狮子型”干部,都要求青年干部要锐意进取、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最能代表青年的形象,体现了青年人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特质。而担当则需要勇气和胸襟。大难当头各自飞,留下来担当的,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意味着牺牲。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担当。解放战争时期,大将粟裕多次提出与中央不同的作战意见,受到毛主席的赞赏,这也是一种担当。为了抗战胜利,个人的荣辱不放在心上,没有这种担当,难以想象淮海战役是如何成功的。没有担当的人,必定是一个软弱的人,没有担当的民族,注定是任人欺凌的民族。越是在危急时分,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能感到担当的珍贵。勇于担当的人,一定能把握机遇,成就伟业。

三、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只有经过实践的磨练才能成为现实,否则也只能落为虚无缥缈的空谈。我们青年干部既要志存高远,坚持理想,又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要珍惜青春飞扬的大好时光,珍惜干事创业的岗位平台,努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基层建设中绽放绚丽光彩 !

 

 

3.乡村需要这样的文化

滨海新区川港村 蔡丙芳

今年第5期《中国老区建设》以《海安县滨海新区三级文化网络》为题,报道了我们滨海新区为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求,推动突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瓶颈,我区以完善“区、村、农户”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为抓手,文化阵地呈星罗棋布之势,打通了基层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报道中提到,滩河村史馆不仅仅有村落历史特征的呈现,更有17位革命先烈和14位乡贤名人的典型展示。村史馆不仅是滩河村生产发展、生活演变的记述,更是让村民产生认同共鸣和情感共融的文化载体,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村民们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读书看报、健身娱乐等文化活动之余,都爱到村史馆转一转,感受一下村居的历史文化变迁,感叹一下先烈、乡贤们的无私奉献,感悟一番“乡愁”文化的精神洗礼。

乡村需要这样的文化。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总认为,干经济工作有政绩,做文化是软实力,不显眼,不露水。以至于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红色文化得不到传承。我们应当看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这几年在农村文化投入上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少地区农村农民文化活动开展的总量、投入有所下降。二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流失。农民喜欢在家门口看戏听歌,而这种搭台唱戏的方式已越来越少。三是文化设施落后。这几年虽然加强了村级文化建设的投入,但不少镇级文化设施仍较落后。村级文化活动有场所却无人活动。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必须补短板、抓投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题,对“三农”工作作了部署。这是我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文化振兴,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像我们滨海新区这样的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了在经济、生态层面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要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上开动脑筋。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在看到马庄村民用快板说唱宣传十九大节目后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光看农民的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个地方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因此,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忽视乡村文化建设,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就农村基层而言,笔者以为,要贴近群众、贴近农民,活跃乡村文化,在振兴战略中既富口袋更富脑袋。一是要对振兴乡村文化进行规划。在制订“四个全面”发展目标时,要把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案、投入预算、建设内容与经济社会建设目标任务一同进行规划和考核,真正解决一头重一头轻的不平衡问题。二是要培养文化人才。要按照文化人才的动态,合理编制人才引进计划,招录乡村文化人才。三是鼓励乡村文化作品创作。对民间文化采取扶持、扶助,对好的作品采取以奖代补,鼓励他们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四是根据农村特点发展农村文化。要在资金上有固定的预算,在节目的创作上有固定的任务,在演出上有固定的场次。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乡土人才编排接地气、冒热气的乡土气息的作品,让文化的精髓深入到农民心中,在不经意间通过文化艺术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传统美德、孝老爱亲、积极向上的教育,真正地让农民既要口袋富起来,又要精神风貌火起来。

 

 

4.《中国老区建设》读后感

滨海新区角斜村 袁小华

作为一名村官,每当翻起《中国老区建设》,我总是心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她以温和诉说的方式,向我讲述了战争年代铁马金戈、激情岁月的故事,如同碧浪清波,涤荡了我心灵的烦躁,对信仰忠贞的精神唤醒我不屈的斗志,激发了我奋勇向前的热情。要把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给基层群众,让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主旋律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助圆中国梦。一直以来,我坚持在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下,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党建惠民联动机制,牢牢把握基层党组织创建主题,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热情。把扎实开展“老兵班”等特色党小组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创建的突破口;把设立志愿小分队、传播“志愿天天行”作为基层党组织创建的着力点;把开播远程党员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组织创建的抓手。多管齐下,动员全体党员、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加入到实现中国梦的潮流之中,贡献自我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在帮助他人圆梦中,逐步实现我的梦想,真正成为一名“有理想”的村官。

创业谋发展、致富助农民是我们大学生村官的使命所在。《中国老区建设》恰恰在农村建设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常常细细品读“老区报道”、“老促会园地”栏目,认真学习其中的成功典范,因地制宜寻求我村发展良策。老区农村那些成功案例不断鼓舞着我,更激发了我为农村经济建设助力的热情。作为一名村官,我积极整合现有资源,运用远程网络平台,想方设法为村民致富提供服务。打造优质为农服务站,制作服务卡,下载各类经济指导视频,方便群众观看学习。

《中国老区建设》陪伴我成长,早已是良师益友,她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教我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她引导我工作立足基层,贴近群众,实事求是;她让我了解历史,把握现在,争创未来。今后的时间里,我将会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不断自我提升,开拓进取,为构建美丽角斜,助圆中国梦做出最大的努力!

 

 

5.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读《大江南北》有感

滨海新区老坝港初中八(2)班 顾逸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大江南北》这本杂志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用最质朴凝炼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我不禁沉浸其中。通过阅读《大江南北》杂志,学习历史、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我们增强了使命感,我们要不忘昨天,珍惜今天,重温硝烟岁月,争创美好未来。

通过品读《大江南北》,我了解到: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面对野蛮与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而《回忆淮海战役中的二三事》又仿佛让我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看到了无数军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新中国,前赴后继,奋勇抗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宝贵的生命,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多么悲壮的伟大啊!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印记,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操。那些为了百姓福祉、民族利益的共产党人迎难而上,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从“宁可少活20年、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兰考百姓脱贫奋斗一生的焦裕禄,再到把党和人民工作当作最大快乐的廖俊波……他们铸立了共产党人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永远留于人们心中。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以来,涉险滩,闯难关,从最初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书写了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篇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千秋伟业,而今正风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学习《爱学习的爸爸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中的爸爸,小时候家里贫苦只上过几年私塾,但他参军后便更加刻苦读书,即使生了重病也依旧不忘读书,他还鼓励他的三位子女努力学习,最后他们都成了祖国的栋梁之才。这位优秀的爸爸在战争的艰苦年代中还努力读书,不懈奋斗,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不能愧对国家给予我们的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将永葆奋斗底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镌刻新的时代印记,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