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笑影 徐泽余 陈小松
图为:黄桥老区雅周镇许家庄俯瞰图 姜明 摄
站在市区新世纪广场,放眼望去,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广场上栽种的植物有乔木类、灌木类等30多个品种,其中不乏皂角树、黑松、迎客松等稀有品种,草坪面积1万多平方米,给市民们铺开了一片柔软的绿毯。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每天傍晚和家人饭后散步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峰大世界商场周边就有好几处公园,都是散步的好地方。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正在和家人散步的市民许军一边舒展着筋骨,一边笑着说。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居住条件很一般。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海安老区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能居”到“安居”再到“宜居”,愈来愈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成为海安人建设魅力家园的核心思想。
改革开放40年来,宜居宜业的魅力海安不断焕发着活力。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这样生动的比喻,强调创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2007—2012年,海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河道生态修复等15项生态重点工程,每一项的实施,海安人都在履行着对生态环境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安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谋篇布局、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海安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随着“清水工程”“河长制”的实施和推进,海安已成为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2010年,成功创建苏中苏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城镇绿化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分别为34%、24%,2013年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江淮文化园、七星湖公园、东洲公园、河滨公园等处成为海安百姓喜爱的休闲场所。至2016年底,实现了生态镇全覆盖。2018年,曲塘镇、白甸镇、开发区爱凌村入选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
如今,绿色,已经成为海安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最美底色。
今年以来,为打造10分钟绿地休闲圈,让市民更好更便捷地享受生态产品,我市再次按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加速键”。截至目前,海安市10个口袋公园建成并开放,显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世纪大桥北侧公厕主体结构施工完成35%;洋港河西侧、江海路北侧公厕主体结构封顶。街头绿地停车场绿化乔灌木已栽种,土建铺装完成85%。
为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海安市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重点环保工程实施项目,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在全面整治水环境过程中,海安率先建立“河长制”,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现代河网水系。在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的同时,严控高污染、高排放、低产能项目入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海安还通过结构调整、工程治理、执法监管等有效举措,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空气质量好转。据市环保监测部门监测统计,我市PM2.5连续4年下降,2017年AQI良好天数由2014年的224天增加到257天。
在加大城区环境整治的同时,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也快速推进。夏日,走在滨海新区江海村,村落干净整洁。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跟过去相比,现在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海安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以来,江海村多次组织人员深入村居,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在全村范围内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及时清理路边杂草、定期修剪路边绿化、主动清除路边乱堆乱放的垃圾,告别脏乱差,扎实维护好村容村貌,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现在的农村河水清澈,绿化美观,而且再也闻不到异味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江海村15组村民蔡正芳指着家旁的河道高兴地说:“以前农村人想到城里去,现在城里人想到农村来。”
近年来,海安市各区镇围绕天蓝、地绿、水清的目标,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263”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以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为抓手,以提升环境质量为主线,持续加强“五位一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宜居宜业的海安不断吸引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创业。上海普豪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到海安曲塘投资亿元,发展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混合发酵项目,日消纳秸秆15吨、畜禽粪便400吨,年产沼气672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800万度,所发电全部并入国家电网。
重视生态功在千秋,保护环境造福万代。海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不会放缓,更不会停下。
(稿件来源:海安日报 海安市老促会 顾兴余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