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本 印玉文 古代,农历九月称阳月,九日叫阳日。九月初九“两九”重合,称“重阳”。 二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代,“重阳节”已作为皇宫帝室的一种娱乐活动而载入史册,以后才逐步流行于民间。按照我国风俗习惯,在这一天人们要外出野游、爬山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重阳这天给钟繇送菊花,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书中写道:“岁月往来,忽逢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认为重阳是“宜于长久”,菊花有“延寿客”的别称,在重阳饮菊花酒能够长寿,所以,把重阳节作为敬老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古时,在重阳节期间,常有三类活动,即登高、赏菊、结社赋诗。 相传西汉时期,长安城外筑有一高台,每年重阳那天,人们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就更为普遍,并固定在九月初九,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登山。历代诗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登高的诗篇,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重病缠身,还要在重阳这天独自登高。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更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赏菊,堪称国人一大雅兴。据传,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一生爱菊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 重阳节登高赏菊之日,又是文人墨客结社赋诗之时。此风盛于唐代,唐诗中九月九重阳之佳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1929年重阳节这天,满怀豪情,挥笔写下《采桑子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借对重阳节战地秋天风光的描写,抒发其革命豪情,一扫昔日诗坛上的悲秋情调,而高歌战地秋景的绚丽、壮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