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政法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调查研究 >> 正文  
调研报告专刊(总381期)
2018-11-27 10:06:57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海安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海 安 市 扶 贫 开 发 协 会 办公室

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海安办事处

2018年11月7日

 

调研报告

雅周镇庞庄村脱贫攻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市老促会、扶贫协会

持续发展奶牛产业 助力周围农民增收 向阳奶牛场

坚持发展企业带领农户增收的调查 海安高新区分会

扶产兴业助扶贫——对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滨海新区 康传广

南通老区农村丧葬消费的调查与思考 滨海新区分会 申承银 刘建华

 

调研报告

 

雅周镇庞庄村脱贫攻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市老促会、扶贫协会

庞庄村地处黄桥革命老区,共有39个村民小组,总农户1716户4568人,耕地面积5632亩,人均占有耕地1.23亩。2017年底,村级集体资产总额428.68万元,村营收入7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06元。

庞庄村系雅周镇的农业大村,常年以种植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栽桑养蚕为主,养殖业以饲养家禽、生猪为主。早在20年前,饲养蛋鸡5000羽以上的农户就有38户;10年前,饲养生猪500头以上的有18户,是雅周镇典型的养殖专业村。养殖业的发展,使大多数农户走上了致富路,将危草房改建为楼房,生活条件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全村建成进组入户水泥路33公里,改造和新建农灌泵站16座,新建防渗渠道27.6公里,改造和扩建农桥8座;建有480平方米的村为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便民农资服务超市、村文化服务中心、农民健身娱乐等设施齐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6年以来,村两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从村情实际出发,聚力推进实施“双六双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按照“一人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在精准识贫、建档立卡的基础上,通过市级机关的资金、物资帮扶、镇级党政负责人和挂钩部门的结对帮扶、村两委会成员包干到户帮扶、发展产业项目就业帮扶等,落实各项扶贫措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初,全村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共90户142人,其中五保户2户2人、低保户62户98人、一般贫困户26户42人。2016年底,实现脱贫25户40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27.8%和28.8%,其中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当年帮扶14户21人脱贫,雅周镇“双帮”带来的成效让7户13人脱贫。2017年实现脱贫27户42人,占应脱贫总数的30%和29.6%。2018年初,全村尚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38户60人未脱贫,其中一般贫困户12户22人。今年以来,村两委会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黄桥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创办了海安谷物种植农地股份合作社,总投资近400万元(其中村有资金100多万元),流转土地770多亩,组织合作社成员从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租、转包、转让、互换,组织合作社成员从事谷物、苗木、水果、蔬菜种植、销售,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及信息咨询服务。合作社优先安排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7户到合作社务工,确保其中5户以上当年脱贫。同时联系、协调相关部门,为3户一般贫困农户申办了低保。

在庞庄村,至今未脱贫的38户60人,绝大部分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鳏寡孤独的老弱病残人口,其中因病致贫的就有23户,占未脱贫总户数的60.5%。脱贫攻坚至今,庞庄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此类状况在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使这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在南通市确定的于2019年全部脱贫的期限内如期脱贫、稳定脱贫、真脱贫?经初步调查后思考建议如下:

一、突出思想引领,坚定攻坚信念。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和“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认真总结前期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提升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脱真贫的政治站位;清醒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困难和挑战,持续增强脱贫攻坚工作的政治自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聚焦重点难点,坚持深谋实抓,采取更加过硬的举措,精准识贫、精准靶向、精准施策,整合各方资源,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的硬仗、实仗。

二、突出精准识贫,强化靶向施策。全市的扶贫脱贫攻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在制度和体制上富有成效地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但庞庄村尚未脱贫贫困户的结构、类型和脱贫攻坚的难度在全市同样存在(全市2017年底尚有未脱贫农户3567户6290人,其中因病致贫2260户4021人,占未脱贫户和人口的63.3%和64%;因残致病的532户1077人,占未脱贫的15%和17%,因各种原因返贫的9户22人),精准扶贫进入了克难攻坚阶段。要继续坚持把精准识贫和动态管理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始终,高度关注贫困分布变化、贫困结构变化、攻坚进展变化、帮扶力度变化,深化建档立卡,及时查漏补短。进一步核实底数,搞清致贫原因,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深入推进精准施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且差距扩大的相对贫困现实存在,因病、因残、因灾等突发致贫以及因此导致其子女上学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抓住困难群体最需帮助的事,解决困难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保证脱贫的可持续性,不落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密切关注已脱贫对象的返贫问题,对已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享受的扶贫相关政策待遇不变,帮扶的力度和责任不变,力求脱贫不返贫。要密切关注边缘贫困户(指达不到贫困线标准,但生活相对困难、容易发生贫困的非建档立卡的相对低收入户)的动态变化,建立完善返贫家庭的进入机制。边缘贫困户收入水平因与贫困户接近,但因不符合贫困标准而不能享受扶贫政策,一遇突发疾病或自然灾害等重大变故极易致贫,简言之,今天的“边缘户”有可能就是明天的贫困户。要加大边缘贫困户的动态管理,对全市范围内徘徊在贫困线以上的低收入群体(包括未列入建档立卡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大病户、残疾户、危房户、独居老人、无劳力户等边缘困难人群)全面排查,建立台帐,高度关注,因户施策,做到“应扶尽扶、应纳尽纳”。对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的及时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确保不漏一户;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但确有实际困难的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予以关心帮扶;对家中有重病、残疾人的边缘人群,指导基层组织积极申报医疗救助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防止因病、因残致贫;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边缘户”给予临时救助,帮助度过难关。要进一步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三、突出医疗救助,深化健康扶贫。现阶段未脱贫的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因病、因残致贫甚至返贫,且呈居高不下之势。2017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的占贫困家庭总数的63.3%,是贫困程度最深的群体,也是眼下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主要表现为农户看病治病的经济负担依然沉重,许多家庭因为治病而导致贫困;有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病或劳动中伤残,使一家人失去经济来源,陷入贫困境地;有的家庭中有重病人,需要有劳动力陪护照顾,既不能外出打工又影响家庭产业的发展,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而贫困;尤其是患有慢性病、重病患者、医疗费用支出高、治愈难度大的贫困人口短期内脱贫难度更大。因病致贫,贫病交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脱贫攻坚工作中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核实核准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患病人数和病种,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建立完善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把健康扶贫工程的各项政策落细落实。要深化、细化资助参合参保、门诊救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五位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排查实施过程中基层和受助对象反映的突出问题,研究完善进一步精准施策的过硬措施,务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患大病转院难、治疗期限长、报销比例偏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政策层面上,应建立完善医疗救助财政投入的增长机制,加大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力度,兜底解决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将贫困人口的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住院医疗自付费用掌控在10%以内(本省靖江市明确贫困群体医疗费用综合报销比例提高到90%;阜宁县明确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90%,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超过10%部分由患者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予以补贴),确保贫困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延伸医疗救助政策,逐步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市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全报销;建立因病返贫救助制度,整合其它救助资金兜底解决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问题,采取分期分批救助等形式帮助化解因病致贫人员的就医负债;尝试建立贫困人口住院陪护制度,为陪护家属每人每天一定的生活补助。

四、突出综合保障,细化兜底扶贫。在现阶段,未脱贫人口有进一步向病残孤老集中的趋势,且年龄偏大的多、常年患病的多、终生残疾的多、文化素质偏低的多,绝大部分丧失了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经济来源,有的无子女赡养,无业可扶,也无能力脱贫,加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时有发生,特殊困难群体已成为今后脱贫攻坚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应聚焦特殊贫困群体,精准发力,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综合实施保障性政策措施,筑牢保障兜底脱贫的基本防线,确保特殊贫困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住有所居、生活有基本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兜底对象识别机制,加强分析研判,将建档立卡内无劳动能力农户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以区镇为单位,对特困户逐一排查分析,对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20年脱贫的人均收入标准,按照特困户的具体情况,排细账、算大账,逐户落实扶持资金和扶持措施。要强化兜底扶贫的保障机制,统筹各类保障资源,进一步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的综合保障体系。立足已有的制度和政策,根据自身无能力脱贫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剔除其他方面的资助,兜底保障的缺口资金区别不同情况,由市、区镇财政和村集体经济分级承担。对兜底扶贫的资金实行扎口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审批。推进和加强临时救助主动发现平台建设,建立一门受理、协调办理机制,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及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而相关社会救助没有覆盖的困难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帮扶。强化对贫困残疾人的兜底保障,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进一步降低贫困残疾人家庭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为贫困重度残疾人看病就医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要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在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同时,随物价和实际支出情况,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要在改善提高特困群众生活质量上聚焦发力,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对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实施家庭服务救助,给钱给物更给服务;以村(居)为单位,从具有劳动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贫困户中选择人员,组织家政服务队伍,为五保户、低收入户、孤寡老人、痴聋呆傻残疾人等困难家庭提供打扫卫生、清洗衣物、修补门窗、家具、房屋等多项服务,让其生活得幸福舒心。

编后 《雅周镇庞庄村脱贫攻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10月22日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10月24日,副市长彭晓红电话市老促会田理事长:你们10月22日报来的《雅周镇庞庄村脱贫攻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已经收到,感谢你们“两会”对健康扶贫工作的关心!你们提出的建议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上,应建立完善医疗救助财政投入的增长机制,加大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力度,兜底解决贫困人口医疗费用问题。在现有基础上,将贫困人口的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住院医疗自付费用掌握在10%以内,确保贫困患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等建议很好,与市政府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保障机制、深化精准健康扶贫的思路是一致的,我们将在完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中采纳你们的建议。

 

 

持续发展奶牛产业 助力周围农民增收

——向阳奶牛场坚持发展企业带领农户增收的调查

海安高新区分会

海安向阳奶牛场位于海安高新区胡集村5组。向阳奶牛场的前身是胡集奶牛场,创办于1982年,是胡集乡集体经营。1984年,奶牛场改制由两人合伙承包生产经营并进行乳品加工。2002年底,企业经营陷入窘境,现任场长陈向阳挑起了奶牛场生产经营的担子。当时,向阳奶牛场总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只有47头奶牛,仅有17头产奶。

2003年,向阳奶牛场在胡集村5组租赁了50亩地,开始重新规划。借鉴国内大型奶牛场的建设要求,专门请专家帮助设计符合奶牛饲养特点的高标准牛舍,力求降暑防冻,通风透气。2005年,向阳奶牛场引进DHI技术,为每头奶牛建立饲养档案,不断改善饲料配比,进行精细化管理。奶牛场先后引进美国苜蓿草、澳大利亚燕麦草,奶质奶量不断攀高。2007年,奶牛场牵头成立海安富阳奶牛专业合作社,与周围农户、养殖户结成“公司+农户”“公司+养殖户”合作模式。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使众多奶牛养殖场倒闭,向阳奶牛场却一举通过伊利集团审核,成为在南通的唯一的奶源基地。成为伊利牛奶集团的奶源供应基地后,向阳奶牛场领导班子深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2010年在全省伊利集团40多家奶源基地综合评审中,向阳奶牛场名列第二,被选为上海世博会特供奶源生产基地,当时奶牛场的生产规模已由原来的40多头增加到320头。2010年,向阳奶牛场被选为上海世博会特供奶源生产基地。

近几年,奶牛场先后投资400多万元,扩建高标准牛舍等建筑,添置自动挤奶机、干湿分离机等设备,目前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奶牛总数已达960头,其中育成奶牛400多头,年产鲜奶4000多吨,进口挤奶设备4套,拥有速冷技术,贮存量达60吨,有与生产生活相配套的粪肥处理设施,排放达到国家标准,通过环保验收,养殖场年销售3000多万元,是南通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向阳奶牛场获评“江苏省生态健康生养示范基地”“江苏省无公害产品基地”“科技兴农示范基地”。

向阳奶牛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奶牛场先后与周边8个村民小组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合作增收,累计流转800亩土地用于稻麦和苗木种植,让七成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务工经商。每年农作物收获时,奶牛场收购周围农户的三麦、玉米等秸秆用作青贮饲料,为1400多亩的种植户(贫困户)增收100多万元。充分发挥奶牛场的科技示范辐射作用,鼓励周围有志农户共走养牛致富之路,并主动为初养者跑资金、送技术、找销路,常年为6家小公牛养殖户(贫困户)提供饲料牧草,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等。奶牛场为在家的30多名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月工资收入每人1800元左右。2组贫困户周银龙常年在场上务工,实现直接就业增收,目前已基本脱贫。村民陈光明每天在车间整理饲料、打扫牛舍,把奶牛照顾得好好的。他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他们一家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向阳奶牛场场长陈向阳还与15位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成为他们奔小康的带头人。1组残疾的村民邓居明是这些低保户中的典型,陈向阳安排他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每年增收约4000元。陈向阳经常主动参加爱心捐赠、走访慰问等活动。村里成立慈善工作站,他带头捐赠5000元;328国道拓建,他捐赠5000元;村里修路,他捐赠6000元。去年,他还为5名大学新生捐资助学共1万元。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养牛人”“南通市科技兴农带头人”和“南通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据陈向阳介绍,“今年奶牛场将继续扩大规模,把奶牛数量增加到1100头左右,同时,注册自己的乳品品牌和有机肥品牌,把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当好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好引擎。”

 

 

扶产兴业助扶贫

——对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滨海新区 康传广

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海安穗邦食用菌有限公司建立起来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专业从事食用菌制种,示范带动社员和周边群众种植香菇。近日,海安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海安市老区扶贫基金会对此公司进行专项调研发现,该公司通过创业驱动、技术撬动、产业带动、扶助推动不断成长壮大,对农村低收入户所做的社会贡献举足轻重。

创业驱动

合作社社长缪建,原来是一家建材厂的购销员。2009年因原单位关闭破产,缪建一下子从事业的顶峰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成为了下岗大潮中的一员。但是正如身边的亲人和众多的乡亲眼里看到的一样,他勤劳肯干,不甘命运的安排,虽然经历了一番下岗的苦痛,但是坚强乐观的他迅速调整状态,走出了下岗的阴霾。经过一番市场考察,在所在村镇、老促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缪建于2010年1月,四处借贷筹资410万元,在角斜镇来南村流转土地68亩,利用关闭的乡村小学创办了海安穗邦食用菌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菌种引进、培育、香菇种植和加工销售。公司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逐步做大,“角斜香菇”一炮打响,并注册了商标。在此基础上,缪建于2011年5月组建海安县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50余人。

难能可贵的是,缪建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生产菌棒,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难题。

技术撬动

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不仅仅在传统香菇上做文章。合作社与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还建设了江苏科技服务超市连锁站。超市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和信息,去年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200人次。其中,为贫困户培训15人次。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员单位。公司产品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环RD<2011>—NT—085)。在此基础上,去年还成功开发灵芝大棚生产技术,成功培养生产具有保健、提高免疫的灵芝干粉。合作社加大科研力度,运用香菇生产的残余旧棒生产平菇,做到废物利用,重复使用,节约资源,减本增效。

产业带动

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52名,其中有吴礼建、陈仁山等12户政府认定的低收入户长年进社务工。合作社把带动低收入户脱贫致富作为办社宗旨,担负着老区开发职能,对低收入农户进行系列扶助、扶贫,用产业带动当地农户摆脱困境。合作社每年从利润中提取2.5%的利润建立扶贫帮困基金,直接救济贫困家庭。无偿向12户贫困户提供1吨有机肥料。此外,合作社吸纳海志英等12名少数民族妇女进社务工,年收入10000元。合作社还通过直接发放菌棒的辅助方式,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统一回收产品,统一组织销售。形成了合作社制种、贫困户分散生产、合作社集中销售的产业带动模式,使当地12户低收入户摘掉贫困帽子。此外,合作社还订阅《大江南北》等红刊赠送给角斜中学的学生。7年累计捐款2万余元用于支持贫困学生。每年重阳节还向敬老院老人赠送2000元礼品。

扶助推动

7年来,海安市老区开发促进会、海安市扶贫开发协会、南通市老区扶贫基金会海安办事处时刻关注、支持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发展。对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生产、技术、贷款进行不懈的帮助,总结推广合作社扶助低收入农户的典型做法。对合作社扶持低收入户、扶持少数民族妇女的做法给予总结上报,得到南通市“三会”的高度肯定,南通市老促会领导多次现场指导。南通、海安两级老促会给予资金支持与扶助,使得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如鱼得水,健康快速发展。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海安市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产兴业,带动低收入家庭脱贫的事实告诉我们,各级老区开发促进会,必须把精准扶贫落地生根,不仅仅是支持一点扶助资金,而是要扶项目,促进“借鸡生蛋”,让低收入户在项目中直接受到效益,促进扶贫开发良性循环。

 

 

南通老区农村丧葬消费调查与思考

滨海新区分会 申承银 刘建华

近些年,南通地区农村丧葬礼仪愈来愈复杂,不仅恢复了以前那一套,更有“好事者”受利益驱动还加进了许多“新内容”,花钱多、程序多、讲究多,广大农民深受其害,感叹“死不起”,却又很无奈。丧葬礼仪大操大办浪费钱财,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沉重的消费。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成立一个临时组织操办丧事。负责“外勤”的要到各亲戚家去“报丧”。负责“内勤”的,发孝衣、发头布,给死者买寿衣、置办棺材,租用“水晶棺”,请“阴阳先生”为死者选坟址、挖墓等。随后,死者家人接待三五成群的亲戚来“吊丧”。仅发“孝衣”、“头布”,招待“吊丧”的一般支出都在5000元以上;买寿衣(装棺重葬要两套)、做棺材起码要10000元。

农村人很少为死者做花圈,做纸活却比城市多得多,做纸活的人花钱少、利润高,在农村属于富裕一族,地方上俗称“纸扎匠”或“鬼木匠”。死者家人一般要为死者做活人世界的一应家什和象征富贵发财的东西,如彩电、冰箱、计算机、小轿车、摇钱树、聚宝盆、楼房等。在老人去世后要设置灵堂供亲友拜祭,从死者咽气到火化,短则3-4天,长则7-8天,日夜不停地献祭品、烧纸钱,天天请人守夜,这些花费少说也有5000元。

在火化这一天,死者家人要请和尚(5-10人不等)念经超度亡灵、要请乐队吹奏烘托气氛,这一支出需要5000多元。儿女们把吊唁的亲友和村民请来吃“斋饭”(说是吃“斋饭”其实并不吃素,都是标准的酒席),包括烟、酒、茶在内,每桌在600元左右,一般人家开20-30桌,多的50-60桌,光“斋饭”支出就高达30000元。

老人火化安葬后,逢“七”(老人去世后的第7天、第14天……第49天)、百日、一周年和三周年,都要请和尚、都要办酒席(规模大小不等),这样一来又是10000元。到此,老人后事才算办完,前前后后的消费,最少也在60000元。

这样高的消费,一般农村家庭要花几年的积蓄才能操办得起,虽然吊唁的亲友和邻居都要“上人情”,但这无异于向别人借钱(以后人家有什么事就得去“还人情”),农村丧葬程序多、花费多、讲究多,不仅助长了畸形消费,也使封建迷信重新抬头,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二、值得反思的原因。农村丧葬消费如此沉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传统习惯“泛化”。一般农村人(特别是老人)觉悟不高,判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全盘接受旧时代的陋习。一些人打着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幌子,不断“创新”丧葬礼仪,使得丧葬复杂而麻烦。

二是相互攀比成风。有的老人辛苦一辈子,也攒下一点钱,在世时省吃俭用,盼望着来世过上好日子,叮嘱子女把自己的丧事办得体面一些;有的则是儿女们“死要面子活受罪”,生怕丧事办得简单了被别人瞧不起,甚至不惜举债为老人办丧事。

三是少数人对老人“薄养厚葬”,平时对老人不孝敬,指望用大操大办挽回名声,弥补良心上的愧疚。

四是有关部门对丧葬祭品监管不力,致使封建迷信产品不断“升级”,一些地方迷信用品应有尽有,“不怕买不到,就怕想不到”,为丧葬畸形消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给农村丧葬改革支招。面对不断上涨的丧葬消费,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要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宣传在丧事中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危害性和进行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增强广大群众节俭办丧事、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的自觉性。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简办丧事,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各村民委员会可建立红白事务理事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对丧葬的有效监督与指导,形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加强对农村丧葬用品的管理。对丧葬用品的厂店、摊点进行合法生产和销售的教育,对生产、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

最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推进文明殡葬,从法律和道德的两个层面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鼓励对老孝敬老人、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使农村丧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引导村民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再发展中去。

 

 

地址:海安市曙光西路8号(海安市老干部大学综合大楼8楼)

电话:88813907 QQ:2750536480 邮箱:mailto:88093198@163.com88093198@163.com

责任编辑:陈 强 顾兴余 准印证号:054

[编辑:高锋]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