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作者: 陆大同 苏北的抗日局面打开之日,正是日军准备对苏北进行“扫荡”及蒋介石在全国掀起新的反共高潮之时。这时,刘少奇同志由北方南下,来到了苏中。一九四○年十一月七日下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新四军的一部分领导同志和战士们,在陈毅、栗裕同志带领下,聚集在海安串扬河码头上,高兴地等待着刘少奇同志的到来(当时化名胡服)。船靠岸后,少奇同志从船舱里走出来,码头上人群中哗哗地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少奇同志身穿一套旧的灰军服、面容清瘦,他神采奕奕地跨上码头。陈毅、栗裕等同志迎上前去,随同少奇同志一起到达海安的还有黄克诚同志,与大家一一握手互致问候。 九日,苏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从营溪移住海安镇。十日,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在白驹会师,协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基本达成。在苏北进一步孤立顽固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树立我之抗日领导权,建立巩固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成为我党我军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安徽半塔集兼程前往苏中。在海安与陈毅、栗裕一起制定发展、巩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大计,领导召开了苏北临时参政会,筹建了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指挥部,海安一时成为苏中抗战的政治中心,成为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密切关注的地方。 当时局势的变化,早在少奇同志预料之中,他预见到,日军和蒋介石不会甘心让新四军久占苏北这块地,因为这里物产丰富、兵员充足,对沟通南北的陇海路、津浦路和长江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日、顽必然要相互勾结,在这一重要战略地域施展军事阴谋。少奇同志在海安与陈毅等同志一起研究,如何对付这一将要到来的严重局势,以及如何建立巩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方针、政策等重要问题。会议决定暂时将新打开的淮北、淮南、苏中、苏北划分为四个战略区,每区成立一个师、一个区党委、一个行政公署,以便日后形势严重时,各地可以独立自主地坚持斗争。以后的实践证明,这是个十分英明的措施。 一九四一年初,黄桥决战后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日军就开始大举向苏中、苏北地区进犯,企图占领所有的城镇,抢掠棉花、粮食等战略物资,为太平洋战争作准备。为了拼凑“扫荡”的兵力,日军有计划地收编韩德勤的旧部,把大批国民党保安旅,如大中集之杨仲华部,以及县大队编入伪军,成立第三集团军,杨仲华为伪司令,控制东台一线。同时从镇江调十二旅团过江,驻扎在扬州、泰兴、黄桥、如皋、南通一线,摆出了向东台、盐城进攻的态势。 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咬牙切齿地要收复苏中苏北失地,企图打破新四军与八路军连成一片的战略目的。所以蒋介石在黄桥决战一结束,就以国民党政府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的名义,电告八路军、新四军的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等同志,大肆诬蔑我军破坏团结抗战,限令八路军一个月以内开过黄河以北、新四军在江南的部队一个月以内开过长江以北,幻想在政治上争取主动。 蒋介石还密令河南的汤恩伯、安徽李品仙拼凑三十万大军向苏北地区开进。并令苏北的韩德勤、山东的霍守义乘机反击,一举“收复”苏北。 皖南事变后,我党中央发言人立即发表谈话,向国民党蒋介石提出强烈抗议,谴责亲日派阴谋家和反共顽固派犯下的滔天罪行。党中央决定重新建立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代军长、张云逸任副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赖传珠任参谋长。军部—成立,即于一月二十四日向全国发出“新四军将领声讨亲日派通电”愤怒斥责国民党蒋介石“叛变抗日,叛变团结,叛变民族利益、叛变三民主义、叛变孙中山、叛变大多数”的罪恶行径。我党中央发言人的谈话和新四军将领的通电,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刘少奇同志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面对着日军的大“扫荡”和顽固派的大进攻,英勇地挑起了砥柱中流、力挽狂澜的重担。其责任之重大,非忠实于党的路线,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决难担当得起的。 为了对付眼前的严重局势,加强党对华中各战略区的统一领导,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党中央决定把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成立华中局,由少奇同志任书记,华中地区的部队重新作了改编,统一由新四军指挥。苏中为第一师,粟裕同志任师长,刘炎同志任政治委员;淮南为第二师,张云逸同志任师长,罗炳辉同志兼副师长;盐阜为第三师,黄克诚同志任师长;淮北为第四师,彭雪枫同志任师长;鄂豫皖为第五师,李先念同志任师长;苏南为六师,谭震林同志任师长,皖中为第七师,张鼎丞同志任师长。此外,在皖东北还有一个独立旅。为了便于坚持斗争,实行小省制,各师活动范围为一个小省,各个小省区内,成立一个区党委,一个行政署,一个军区,在华中局的统一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坚持斗争。 苏中区党委的工作范围,包括长江以北,盐城、宝应以南,扬州以东,直到东海边的这一块地区。区党委第一任书记为刘炎同志,陈不显同志为副书记。区党委下辖四个地委。行政公署由管文蔚同志担任,下辖四个专员公署。军区由粟裕同志兼司令。 在我军惩罚李长江部之前,日军原来计划带领李长江和杨仲华部向东台、盐城进攻。由于我军出乎敌人的意料,首先击垮了李长江的主力,使其溃不成军,敌人的北犯计划因此不得不推迟。同时,敌人发现新四军力量大,单靠十二旅团和伪军北犯兵力显然不足。倘倾巢出动,又恐后方空虚,造成首尾不能相致的危局。乃决定改变原计划,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首先集中力量解决苏中的一师主力,然后再北犯盐阜地区,围歼三师。 为了实现这个企图,敌人又从浙江和苏南增调两个旅团,把海安至泰州,泰州至仙女庙,泰州至口岸,南通经如皋至海安—线的公路,运河统一封锁,在封锁内—块一块地展开梳篱式的“扫荡”妄想把一师彻底摧毁。 , 针对敌人的这一阴谋诡计,华中局少奇同志,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同志,指示一师和苏中区党委在敌人大举“扫荡”前要放手发动群众,投入反“扫荡”。要组织十万甚至上百万地方武装打击日军,尽可能把敌人牵制在苏中地区,以破坏敌人北犯盐城的计划。 苏中区党委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将部队分散成以团或营为单位,在封锁线内外跳动,全面展开游击战争。我军采用蘑菇战术,与敌人绕圈子,一有机会,就予以痛击。 一、苏北临时参政会 苏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着手较早。在黄桥战役前,就成立了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任命了各县县长,黄桥决战后,又委派了区长。由于干部缺乏基层政权,一时无法替换国民党留下的哪些保长。因此,不得不暂时留用他们。苏北抗敌和平会议后,陈毅将工作重点放到了根据地政权建设上。在陈毅领导下,管文蔚着手将临时行政委员会扩大为苏北行政委员会,筹备召开苏北临时参政会。 十一月七日,刘少奇(当时化名胡服).黄克诚等到达海安和陈毅、粟裕一起研究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等问题。管文蔚向刘少奇汇报了苏北临时参政会筹备情况。 筹备工作中,各界代表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各阶层表示赞成抗日;第二,部分地方希望少减租或不减租;第三,—部分旧官员、地主士绅对我们委派的县长、区长有意见,要求民主选举。 刘少奇当时指出:会议一定要发扬民主,不能由我们包办。要让到会的各方面人士讲话,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管人家的意见对还是不对,都要认真听,切不可压制。对的要接受,不对的要加以说明。会上,对二五减租要讲清楚,这是我们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决策。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派县长,待以后条件成熟了再民主选举县长、区长、乡长。 刘少奇同志还谈到,在苏北地区,我们必须争取赞成抗战的国民党党员,争取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和中、上层的开明绅士,如韩国钧、朱履先等要把他们吸收到参政会里来。刘少奇的谈话,将政权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讲明白了,对苏北政权建设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月十五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参加的县有:江都、高邮、泰州、扬中、丹阳、泰兴、靖江、如皋、南通、海门、崇明、东台、盐城、兴化等到会议员三百八十人,包括各党派各阶层人士,但以上层分子居多数,其中共党员七十二人,工人五人,旁听代表二十余人。 会议一开始,就发生了争论。一些人在会上公开表示不赞成减租减息,说国民党苛捐杂税多,如果再要减租,就没法活下去;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坚决反对这种说法,指出:地主生活糜烂,农民收获的粮食大部分被地主搜刮去了,不减租,农民才真正活不下去。也有一些开明士绅提出:二五减租是应该的,但希望能保证交租交息。 针对这种情况刘少奇及时指出:“减租减息是党在现阶段的土地政策,这个政策一定要贯彻执行,谁也不得违抗,不能让步”。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意见,在参政会上对减与不减的争论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并写进了“施政纲要”,作为一个坚定不移地政策贯彻下去。 会议期间,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通过了“施政纲要”,成立了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管文蔚任主任;各县成立参政会,改善小学老师待遇,根据陈毅同志提议,到会议员反复磋商,选举黄逸蜂为议长,朱克靖、朱履先为副议长,韩国钧为名誉议长,选举驻会代表委员会二十多人。 在会议结束前,少奇同志把“施政纲要”的精神作了详细分析,强调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各党各派要团结一致抗战,要实现民主政治,给人民以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要实行三三制政权,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只讲民主不讲集中是不行的,要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要加强根据地内部军事建设,粉碎日寇的大“扫荡”和“清乡”;要做好抗日军人家属的优抚工作;要发展生产,保障部队的给养;要肃清贪污盗窃的行为,提倡廉洁奉公的作风,因为当权的人如不守法,人民也会跟着不守法,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代表们热烈鼓掌。在掌声中少奇同志离开了会场。代表们说:少奇同志在讲话中所强调的这些精神,与国民党的腐败政治适成鲜明对照,也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迫切要求。少奇同志那种朴实、严谨平易近人的作风,给代表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少奇同志在海安住了半个多月,离海安之前,研究确定了苏中区党委的人选决定由刘炎同志任书记,陈丕显同志任副书记和对苏中地区的其他工作都一一作了布置。 二、华中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 在新四军、八路军积极发展巩固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时候,国民党顽固派布置兵力,阴谋围歼华中新四军。 这时,国民党军队在华中的兵力占据优势,且在不断增援。而新四军、八路军在华中部队总的领导机关尚未建立,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新四军军部远在皖南,难于实施对江北各部队的领导,因而部队的战斗力不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从全国的形势来说,华中为国、共、敌三方必争之地,亦为将来决战的场所,除华北外,如能巩固华中已得阵地,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就有了相当的保证,对时局的扭转亦有相当的保证。因此,刘少奇、陈毅建议党中央、集中力量巩固华中已得阵地,放弃皖南阵地,军部即速北渡。这样,不仅能增强新四军在江北的军事力量,而且可以解决江北各部队干部缺乏的问题,亦能解决的领导机关问题,以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反共摩擦。 中共中央认为,在大江南北较大的反共武装摩擦中,最困难的是皖南的战争,因此指示军部迅速渡江,绝对不要再迟延。并指出,在华中、苏北是主要方向,建设苏北根据地是很艰巨的工作。 10月14日,中共中央首先解决了苏北各部统一指挥问题,决定由陈毅担负起指挥各部的重任,并要刘少奇去苏北与陈毅会合,布置一切。10月18日,中共中央又指示叶挺及—部分工作人员北上,速作部置,以解决华中各部队的指挥问题。 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其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强迫按照国民党7月16日的指示办事,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限一月内集中到黄河以北,并不得越境和武装民众。在这一反共政策下,顾祝同部拟定了防堵计划,妄图歼灭新四军军部;汤恩伯、李品仙等部30万人,准备进攻河南新四军彭雪枫及皖东新四军张云逸部,苏北韩德勤也企图卷土重来,反共局部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于是,刘少奇再次向中共中央陈述了建立华中各部队统—领导机构的意见,提出部队已很多,需要统一行动和指挥,急需建立统一的司令部,而中央不能派人来,只有叶挺及军部过江北上解决这一问题。此时中共中央连续指示刘少奇、叶挺、项英、陈毅等行动方针,要求集中各部立即开始加紧军事政治方面的准备,并预计如何打破蒋介石的这—严重进攻,达到延缓投降剿共之实现,争取时局好转。同时—再催促新四军军部要“希夷”(叶挺)及—部分工作人员必须过江指挥江北大部队。ll月3日,中共中央又指示刘少奇:“如叶希夷过江,则你与叶总领华中军事,”刘少奇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华中实际情况,于11月10日报告中共中央:“华中各部须统一编制”,如对希夷同志到华中,则由叶任总指挥,陈毅副之。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刘少奇的建议,决定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统—指挥所有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与八路军。 1 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简称华指)成立大会在海安西寺举行。刘少奇在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的决定:叶挺为总指挥,陈毅为副总指挥(在叶挺未过江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华中指挥都成立后,规定了各部队统一待遇问题,明确了盐城以北地区(含盐城县)为八路军防区,刘庄以南地区为新四军防区。 1 1月23日,刘少奇、陈毅离开海安,华中指挥部移至盐城。刘少奇、陈毅在海安时间虽短,但他们指导苏北乃至华中抗日斗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