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德本王桂华 70多年前,淮海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拟乘胜南下渡江扫荡残敌。 1949年2月下旬,华中一地委发出关于大军提早南下的紧急通知。2月24日,海安县支前总队部成立,县长邢白为总队长,副县长蒋月平为副总队长兼秘书长,县委书记朱剑明为政治委员,副书记戴盟为副政治委员,下设民力动员、船管、粮草、治安、供应、总务六个科。当日,为缩短动员时间,海安县委、县政府负责人明确分工,连夜冒雨出发,奔赴各区落实任务。 2月25日,海安县支前总队迅速发出健全支前机构、恢复交通、准备部队驻地、集中船只、调度粮草等方面的若干训令。迎接大军南下,支援大军渡江的各项工作轰轰烈烈且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为确保大部队顺利南下,大批辎重物资安全过境,海安全县紧急行动,抢修公路157华里,桥梁14座,建立护路组70个,226人参加护路。2月底至3月上旬,大批部队陆续到达海安境内。西起白米,北起富安,沿途群众放鞭炮、敲锣鼓、舞红旗、递茶水,热情欢迎解放军。驻地群众打扫房屋,备好了铺板睡草、锅灶碗盆,各区合作社、商联社设立供应站,供应蔬菜和油盐杂货。 渡江船只的动员、粮草调度与供应同时紧张地进行。2月下旬,大小船只,包括民船、商船、帮船、快船等,迅速地进行了登记编队,并备齐了用具及人力。2月底3月初,各类船只奉命集中,833条船、3600名船工陆续投入到各项支前工作。其中供一分区运粮船49只,供九分区运草船50只,供县粮食局运粮船141只,供县供应站运货船224只,供部队演习船95只,200条大船随大军渡江。粮草的调度运输和供应空前繁忙。从2月下旬到大军渡江,50天左右时间,共运往东台、如皋、泰州、靖江等处粮食420万多斤,从九分区、五分区以及东台、台北、如皋、泰县运入粮食455万多斤;共运出草314万多斤,运入草262万多斤,县内自筹草687万多斤。 除组织船只突击运输外,还建立了各类粮草的调度、供应机构。海安镇建立了粮食交接办事处和加工管理部,设特等粮库、粮站、草站,甲等民工粮站;曲塘镇设甲等民工粮站,乙等粮库、粮站、草站。全县供应部队和民工粮食283万多斤,其中大米147万多斤,小麦7.22万多斤,杂粮128万多斤。 早在1948年10月,海安县第一批出征民工奔赴淮海战场后,常备民工的队员组织工作仍继续进行。部分区乡组织了后期常备民工预备队,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但因大军提早南下,时间急迫,繁重的粮食调度,恢复交通,动员船只等任务同时下达;加之全境刚刚解放,生产防荒,维护治安,发展组织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各级领导感到压力大,民工动员有难度。况且,从1948年底到渡江支前期间,上级又陆续从海安抽调了大批干部去新区开展工作。仅1949年3月份就有65名干部调往新区,其中县级干部1名,区级干部34名;带领民工队和渡江船队又抽出170多名干部。在人手缺乏而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县委确定了3月上半月,以突击完成常备民工的动员组织工作为主要任务,并明确民工动员的路线政策。 各地通过时事宣传、复员民工宣讲等形式启发群众觉悟,各级干部积极带头报名,掀起了广泛的群众性的“决心动员”。有的干部因工作需要,未被领导批准出征,就动员自己的亲属参加民工队伍。第二期民工出征动员时,正逢首批民工复员不久。县委不失时机,指示各区充分发挥复员民工的作用,把他们作为动员第二期出征民工的重要力量。组织复员民工报告组,到各乡村宣传。这些复员民工刚从淮海战场胜利归来,经过3个多月的战火锻炼,见多识广,亲眼看到蒋军惨败和垂死挣扎的场景,思想觉悟普遍提高。他们现身说法,宣传胜利形势,讲述解放军爱民故事,介绍行军、宿营、防空、担运伤员等经验,对鼓动群众支前热情和提高民工素质起了较大的作用。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同时,各级干部对出征民工的家庭生产、生活都作了妥善的安排,组织互助互济,建立代耕组,成立民工家属组织,使民工队伍安心出征。 3月中旬,出征民工动员组织任务如期完成。大部分到县集中,下旬经过陆续补充、加强,2056人组成的海安出征队伍,其中,民工1706人,干部和勤杂人员350名,在副县长蒋月平带领下到分区报到。海安、东台、台北三县6819名民工合编为海台总队,华中一分区支前司令部派蒋月平任海台出征民工总队政委。4月初,海台总队改编为第五总队,分编成5个大队,共有担架692副、担子2927副、独轮车566辆,集中在李堡以北至三仓河一带待命。4月4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浩浩荡荡南下。 海安出征民工大部分随第十兵团卫生部,运送物资、器具,救护伤员;一小部分民工到靖江江边后便完成任务,光荣复员。民工总队委及其大部分民工随军渡江,南下参战后,其中一部分在解放无锡、苏州、上海后陆续复员;另一部分精干、强壮的民工,跋山涉水,历尽艰险,远征至福建厦门,直到1949年深秋才凯旋。 海安县的200条渡江大船编成一个中队,下分3个分队,10个小队;经过集中训练、演习,负责运送解放军渡江。仇湖区年仅16岁的女青年王凤英,高兴地参加了支前民工队,划着小船来到长江边,被部队首长任命为第一批渡江民船的班长。4月21日夜,她冒着滚滚硝烟从六圩港驾船,第一个靠近南岸。但由于载人过多,加上还有3门大炮,船搁浅了。指战员决定下船涉水,强行登陆。王凤英立即响应,首先跳进冰冷的江水里,肩扛弹药与指战员们奔向南岸。接着,王凤英又冒着枪林弹雨往返运送解放军渡江。这一夜,王凤英没有合眼,手上磨出了血泡,舵柄上留下了一个个血印,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战斗结束后,部队领导机关授予王凤英“渡江英雄”光荣称号,并给她记了特等功。 角斜区民工队与栟北区民工队一起,被编入东台县常务民工团第五民兵营,于1949年4月23日从张黄港附近乘木帆横渡长江。船近南岸时,遭敌人炮击,加之船木搁浅,情况紧迫。民工王玉富熟谙水性,冒着炮火,跃身下水,扛起弹药箱,向南岸登陆点奔去。王玉富奋勇当先,众民工紧紧跟上,前后来回六趟,完成了任务。战后,他被评为“支前英雄”,民工郭文秀、崔伯勤二人亦分别被评为“支前模范”和“支前英雄”。 (作者单位:海安市南莫镇民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