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海安龙舞”杂说
2020-07-27 10:25:49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海安市南莫镇老促会严德本 印玉文

中国龙舞是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的一个庞大的家族,南国北疆,五洲四海,凡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有龙舞艺术活动,其品种名目多达一千有余。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的影响。

中国龙舞大致划分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其东北地区的南、北两大派系,在道具造型、阵图变化、动作套路等方面各见特色:南方龙舞多荆楚之韵,精巧且纤丽;北方龙舞有燕赵之风,古朴而刚劲。

“海安龙舞”类属中国南方龙舞,但又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南方龙舞中有“同中见异”处,这就是海安龙舞神奇之所在了。

“海安龙舞”的神与奇,显见于海安龙舞的代表舞种“罗汉龙”与“苍龙舞”之中。

——“罗汉龙”是祖居于海安县城北郊的一个自然村落“唐家池”丁姓人的祖传龙舞,经过“上八代”、“下八代”的传承,于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时间,今日之舞龙人已是第十八代传人,因此,又有“丁家龙”之称。

“罗汉龙”的龙具是13节白色布龙,直径30厘米上下,其形其势算不上威武壮观,但银鬓玉角,光彩照人。尤其是阵图变化、动作套路神奇无比,除了兼有南方龙舞的“钻、缠、跳、翻、绕、滚、腾”的套路格局之外,还凸现出一个“叠”,就是在舞龙的过程中,引龙人、舞龙人逐个踩肩上,造成三层相加、四层相叠的“宝塔”。其时,龙头高昂龙珠劲抖,龙尾律动,龙身翻腾,造型高达8米有余,“单元宝”、“双元宝”、“仙桥宝塔”、“叠心宝塔”、“翘荷花”、“牡丹花”……套路多达20余个,原本并无生命的龙具,一时间成为摄神动魄的神奇之物。

“罗汉龙”边舞边“叠罗汉”,是丁姓舞龙人的一个“绝活”,上一代舞龙人丁成宏、丁成荣在谈到这个“绝活”形成原因的时候,讲过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初秋,贯穿海安全境的通扬运河上空万里无云,唯独唐家池这方土地,一连七天七夜都是乌云笼罩,暴雨倾盆,稻禾被淹、农家积水,老人们去龙王庙烧了一个七层斗香,祈求龙王爷念及唐家池一方百姓历来勤劳俭朴、行善积德而大发慈悲,消灾降福。未及一个时辰,唐家池上空惊雷声起,降下一个小白龙,盘坐于唐家池的池塘之中,形同一座宝塔。只见它抖龙尾,昂龙头,喷出一股水柱,直泻茫大海,顷刻之间积水消退,天空放晴。秋后,当地农家仍获得了丰收。丁姓的老祖宗为了感激小白龙退水消灾、降福唐家池的恩德,舞龙庆祝丰收时,就仿照小白龙盘坐于唐家池池塘之中的神态,练起了“堆宝塔”、“叠罗汉”的功夫。

“罗汉龙”在唐家池丁姓人中代代相传。建国前迫于生计到时上海拉黄包车、蹬三轮车的丁姓人,在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的时候,自动掏腰包、“凑份子”,扎出了一条小白龙,代表上海蓬菜区(今南市区)工会,参加了庆祝大游行。在众多舞龙队中,他们以边舞边“叠罗汉”的特色表演独领风骚,抢占鳌头。陈毅市长亲切接见了他们,并且让军管会的干部给他们一人奖励一套军装、一条毛巾。“罗汉龙”和所有民族民间舞蹈一起重获新生之后,经过海安文化馆的精心整理、发展创新,1985年被中央电视台搬上了荧屏;1987年参加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既是开场,也作大轴,在疾徐有致的锣鼓声中出足了风头,把“表演一等奖”的奖杯捧回唐家池;新千年到来之际,“罗汉龙”又 舞到了北京,在第十六届龙潭庙会暨中华优秀民间花会大赛中夺得了金奖。

——“苍龙舞”使用的龙具特小,但色彩鲜艳,晓畅秀美,装饰性极强,全长2米许,龙头、龙尾各有一柄,舞龙人多为女性,人各一龙,手各一柄,以轻捷、灵巧、变幻自如的腕龙动作活跃在群龙会舞的表演区内,伴和着乡土风味浓烈的民间吹打乐,踏着戏曲旦角的碎步,“旁送胯”、走圆场,“双臂甩圆”、穿花戏逗,弹跳腾越、云游翻飞,如溪水回流、似彩云游弋,凸现出一个“游”。大有古人咏舞诗中“技鸟轻风似舞腰”、“纤腰舞尽春杨柳”的美感和意境。

“苍龙舞”源起于海安县境内、曲塘镇东郊的黄氏梁。老一辈舞龙人景万田说,“苍龙舞”的形成也有一段民间传说:早年老龙王敖广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嬉水闹海,其时,风雨交加,海水倒灌,田禾受淹,殃及百姓。三太子小苍龙善言苦谏,反遭囚禁,后得众水族相助,逃出龙宫,摇身一变而成一位白面书生,来到黄氏梁地段帮助百姓筑堤排涝,降渍保苗。老龙王敖广一怒之下,派出雷公电母,把小苍龙打得现了原形,小苍龙匐伏的身躯化成了圩堤闸坝,永保一方免遭水患。此后黄氏梁一带的田间和农家常见“小苍龙”的踪影(其实是“晰蜴”,俗称“四脚蛇”)。粮田见了小苍龙,粮食越打越多,米粮越吃越多。这以后,老百姓每逢丰收时节,都要扎制五尺苍龙,在田间、在宅院边舞边游,伴以念唱吉利言词,如“苍龙弯弯腰,银子动担挑”,“苍龙点点头,吃穿都不愁”。也有贫苦农民,将其引作走村串户、乞讨糊口的形式,并且因此得以世代相传。

上世纪80年代,经过海安文化馆的搜集整理,将“舞苍龙”舞蹈化,曾三次晋京演出,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献艺;在文化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办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广场舞蹈会演比赛”中,获得“金孔雀”大奖;参加文化部组团的中国民间艺术团出访日本时,赢得日本观众的由衷赞叹;还被南通市歌舞团用作出访欧洲四国的压台节目;1999年又一次应调晋京参加首都举办的国庆50周年游园活动,演出于天坛公园。

在海安文化馆和海安民间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海安龙舞正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先后推出了手龙舞、人龙舞、扁担舞、板凳龙、独脚龙等一批新编龙舞。以“罗汉龙”为主体的系列龙舞《龙腾江海》在江苏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上以百龙会舞、七彩纷呈的气势和场面,捧回了特别金奖。

2001年,江苏省文化厅命名海安县为“江苏省民间艺术(龙舞)之乡”。

[编辑:高锋]
上一篇:用真功夫履职担当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