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海安老区获评省“追梦小康”征文奖作品赏析
2020-08-07 17:09:14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而在城乡不同学生的眼中,小康生活也有着千姿百态的模样。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的钱心怡同学认为,在迈入小康的同时,也要保留内心里最深情的温柔……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全面小康追梦成长”全省青少年征文大赛正在火热进行中,江苏各设区市纷纷组织学生集体投稿。海安教育体育老促会选荐海安学子们的获奖作品,展示他们用一段段文字记录平凡幸福,用一个个画面解锁“向往的生活”。


乡间小路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7)班 刘融

我家住在乡下,门前是个小小的十字路口。

斜对着大门是一条南北向的小路。我记得小时候那是一条的石子路。蛙叫虫鸣,爷爷总是赤着一双大脚,和大地亲密接触。我也学他,可是我的小脚嫩得很,每次都被这些顽固的小石子硌得直喊妈。不管我喜不喜欢,这条小路承载了这个小村庄的梦想与希望——这是村民们从家到田里最宽也最近的一条路。

百来米长的小路,刚好够一辆三轮车和一个行人迎面相遇然后擦肩而过。石子路不比东西向的柏油路,中间高两侧低,有几处靠着田岸的地方坑坑洼洼的,每到下雨,碾过小泥潭的车轮总是溅我一身泥点。这条暗红色的小路,在金黄或是碧绿或是深沉的黑色的田间总是显得十分突兀。每到春天,它就像一条分割线,躺在大地上看遍世间的繁荣。左侧是层层叠叠的麦浪,一颗颗精神抖擞的麦苗不知疲惫地扭动着腰肢,向前倒时展现出神秘的深绿色,后仰时又露出羞涩的浅绿色,向路过的行人展示他们的热情和旺盛,路右边则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海,成群的蜂蝶翩翩起舞,累了就随便栖在哪一朵花上稍作休息,丝毫不用害怕路过的孩子会折了它的翅膀。

然而这条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小路却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

五六月的脚步总是很轻快,一不留神就潜到人们身边。每到这时,小麦也该熟了。邻村想起了轰隆轰隆的机器声,收割机来帮忙收麦子了。可是我们村却没啥动静,爷爷奶奶拿起了镰刀,带上搓好的草绳来到田间割麦子,左手从根部往上一顺,紧紧抓住一把麦子,右手拿着镰刀“咔嚓”几声,先前耀武扬威的小麦便倒了一片,佝偻的身影在广袤的田中一上一下的起伏,显得十分渺小,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浸透了汗水的短袖紧紧地绑在身上。夕阳西下,回家时一路用手撑着腰,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蹒跚。可是没有办法,路太窄了,机器进不来。

奶奶觉得实在不是个办法,向村里反应要修路。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奶奶总是带着锄头出门,早出晚归,每天回家脸上总是挂着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要修路了,带着村民们清理石子路两边的杂草和田地呢。不久,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就出现了。平平整整有四米宽呢,这下好了,不仅开进了收割机,回家的汽车也再也不用绕路了。那年秋天收稻子的时候,家家户户推着三轮车,装着从收割机上掉落下来的饱满的稻子,匆匆的走着,一路上说说笑笑,碰到奶奶总会说:“谢队长,你们家什么时候收稻子啊我来帮你运嘞!”奶奶摆摆手:“不用不用,儿子赚了钱给买了电动三轮哩。方便得很!”

路的尽头有一座独栋的小房子。房子周围长满了杂草,一颗歪脖子桃树有气无力的站着。屋里还是泥土地,角落里顽强的长着几根小草,这房子的主人一个人住在这里,四十多岁了在村里仍是游手好闲,每个月靠着奶奶代表村里送的一些米油过日子。有时到了农忙,便帮村里人干干活儿,有些人欺他不太聪明,家里又没人帮衬,总是随便给几块钱或是一点吃食就打发了。然而前年我回家,却看到他换了电瓶车,小屋子换了窗户,家里也不再是高高低低的泥土地了,正纳闷呢,奶奶告诉我:“村里叶书记给他找了个小工做做,还给他申请了低保,现在一年收入够养活自己呢。”

“他不是有村里的救济吗,干嘛还要找工作。”“这不是要脱贫吗,怎么叫他拖了我们的后腿?马上2020年了,要建设小康社会呢,咱们村可是县里率先脱贫的典范!”奶奶虽然没怎么读过书,在村里也只是个小队长,说这话时倒是十分骄傲,一点儿都不含糊。我肃然起敬,不敢相信这是农村老太嘴里说出来的,不禁给这位七十岁的老党员点了个大大的赞。

路边阿姨家的后墙换了一批一批的广告词,从“移动”到“电信”,再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总有工人架着木梯子爬得好高好高,给上面的字补颜色,每次看到,我都会趴在自家阳台上和他们打招呼,倍感新鲜。

这些年小路两边种起了树,两侧通了硬质渠,路这头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装上了空调与网络,插秧收割都用起了机器。建设了公园,修起了广场,夜幕降临时还会有人跳舞散步,过年过节回来的年轻人也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蓬勃发展,生机盎然。

山无言,水无语,一条乡间小路,历经了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社会的沉沉浮浮,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又一次青春焕发。

指导老师:胡玉龙

【老促会专家点评】乡间小路,是为民之路,发展之路,追梦之路,必将筑起实现全面小康梦的康庄大道。全面小康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如果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不免流于平庸肤浅。作者小处落笔,选取一条乡间小路,窥斑见豹,反映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揭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大主题。



也迈快步,也怀深情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二(5)班 钱心怡

大伯母家的客厅里,一架老式缝纫机静静地栖息着。

被当作遮挡物的老式粗布上,落满了灰尘。铁锈无声地附在机壁上,道尽了时光悠悠。

伯母向缝纫机投去脉脉深情,和我说,那是她的嫁妆。她还依稀记得,当年的自己坐在缝纫机前,给自己未出生的小娃娃亲手制作新衣服。如今,她不再需要缝纫机了,却又不舍得将其弃置在储物间,于是就摆在客厅里,时不时瞅瞅,从中汲取美好的回忆。

是啊,缝纫机其实已经不被需要了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久之前,人们用缝衣针给自己的亲人织衣补衣,将自己浓浓的爱化入每一针每一线中。后来,缝纫机的出现,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因而成为了曾经一时的宠儿。缝衣针与缝纫机,是人们自给自足,用来谋生的缝缝补补的器物,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再也不需要亲手制衣了,它们旧了,不被需要了,最终成为了房子里格格不入的存在。

我忽然觉得,缝衣针和缝纫机就如童道明先生所写的“樱桃园”,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效益的别墅楼的出现。他们被时代所淘汰,被发展的洪流拍打消散。它们成为旧物,成为了历史深处的永恒与生命里最深情的连接。

其实,不止是制衣工具在变化,服装本身,也在岁月悠悠中,不断地发展着。张爱玲在《更衣记》曾如是写道,中国服装在很久以前样式是几乎不变的。现在,让我们在大街上环视一周,很难看到有重复样式的服装。人们的打扮大都富有个性,迎合着自己的喜好,闪耀着专属于自己的光彩。

忽然想起,妈妈曾和我说过,当年婆婆给她做小裙子,就只会做直筒裙,十分单调,简单。而现在,我们可以穿桔梗裙,波浪裙,鱼尾裙……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面貌的改变,他们更加看重自己,珍惜自我,追求生命的丰富多彩。既然已经不愁吃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学会了寻找自我之美,人性之美,学会了极尽生命里的温柔。

新事物虽然如同浪潮一般不断产生,但是对于旧物,我们或许还留存着深深的眷恋,这恰如伯母与她的缝纫机。我曾读到张晓风的一篇文章《巷子里的老妈妈》。里面的老妈妈不舍得丢弃孩子们让丢掉的旧衣,嘱托“我”捎到旧衣站,捐给需要的人。社会的发展,也让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冲突渐渐显现。《买橘子》里的公公与媳妇,一个为了省钱,专买无枝叶的橘子,一个为了欣赏,专买“金碧辉煌”的品种。阅历不同,观念不似,生活方式也随之相异。虽然不同,它们却各有存在的道理,都值得被认可与尊重。

这让我思考良久。老一辈的人们惜物,念物,而年轻一代却少有此深重的情愫。或许因此,我们与家里的长辈,常常有分歧和矛盾。我也常常觉得,婆媳关系的“异化”也深受此代沟的影响。这让我沉吟许久。

我们正在快速步入小康时代,社会不断变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生活的提升,祖国的强大固然可喜,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不意味一味的淘汰,不意味着话语权都在年轻人这里,我们都要学会在变迁中把持着尊重,包容,理解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时代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尖刺,划伤。

我的目光再次回到那架如老古董般的缝纫机上,顿觉内心生发出了一种深深的感动。愿我们每个人在与时俱进,迈入小康的同时,也保留内心里最深情的温柔。

指导老师:王成

【老促会专家点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容易把旧物抛,忘了樱桃园,失了芭蕉扇。可喜的是作者能把目光锁在“旧物”上——一台老式缝纫机,它是伯母做新娘的嫁妆,是长辈谋生的工具,它缝制的哪里是衣服,分明是对家人的情与爱。作者读懂老式缝纫机,其实就是对代际的理解与包容,就是对新时代不忘旧情愫的期盼与呼唤。



远山的呼唤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4)班 周禹诗

她叫彤,是家里的老小。

记得那年,她刚刚踏入大学的门,内心的激动雀跃溢于言表,身为一个九零后的苗家孩子,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她多么幸运啊!

她虽报的是旅游学校,却整天爱往图书馆里跑——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只要能看懂的,什么都看,在那片从未探索过的大海里,孜孜以求。

她喜欢凭栏遥望,看云看水看远方的群山,“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有时目光也会定格在眼前繁华的都市。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但毕业之后,她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她是大山的孩子,她要把美丽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人知晓,她要带着乡亲们摆脱闭塞落后的现状,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她想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她日复一日地在山水景点间穿梭,带领外地游客徜徉在云贵高原的山水溶洞之间,她向游客叙述着大山里孕育的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时,总是饱含着深情。

彤每次带着游客到文化景点,总是要抚摸苗族先人用血汗筑成的石桥木屋,她讲到苗族的挑花布,讲到了沈从文先生喜欢的挑花布。“沈先生也说是咱们苗家人呢!”她自豪地说,“有一回,沈先生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满屋子的挑花布,给很多人展览,他的宿舍几乎成了展览室。这些布的图案天真稚气,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那些挑花团天真稚气,秀雅生动,确实很美呀!”看着游客们的惊叹和赞美的样子,她心里就甜滋滋的。临走时,很多游客都忍不住要购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回去。

深夜12点的侗族歌舞表演,也是她所钟爱的。

她老家离一个侗族人的山头不远,小时候同总爱跟着姐姐们去凑热闹。真要感谢那位来贵州采风的导演,是他把这些歌声与舞蹈,变成了一幕大戏,把这么美的风俗,用震撼人心的表演,展现给全世界各族人民。

彤的姐姐也在这里表演呢!姐姐白天干农活儿,晚上便来参加演出。当彤跟她描述观众们入了魔似的着迷的样子时,姐姐高兴极了,“我们民族的东西果真是好啊!”彤更高兴,因为姐姐一家攒了半年的演出费,终于装上了大电视了。

彤最自豪的是带着游客走进“千家苗寨”。这座偏远的山头上有她的家。自从这里被开发,电也全部都通上了,许多设施也都跟上了。到了夜晚,若站在一座山头向对面望去,满山的灯火通明,让她感动的热泪盈眶——你或许无法想象,因为那一盏盏温暖安详的明亮之中,有一盏是彤的家。生她养她的大山,此刻多么像一艘夜航的大船啊,燃着全寨人祖祖辈辈的向往,开足马力,顺着时代汹涌的浪潮,不断前进着。

指导老师:管燕华

【老促会专家点评】小说的笔法,浓缩的是生活的真实。作为一名大山的孩子,彤对外面的世界有热切的向往,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偏远的大山,用青春与奋斗,让原本贫瘠的大山和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彤是90后的优秀代表,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有梦想、有情怀、有担当。远山的呼唤,也是小作者美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体现,更是祖国和人民对新时代青年的深情呼唤。

(海安教育体育老促会陈祥斌严德本)

[编辑:高锋]
上一篇:发挥基层老促会作用 助力脱贫攻坚建成小康下一篇: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末梢正能量的“压舱石”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