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月7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举行发布会,授予苏中革命老区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江苏省副省长马欣,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焦建俊,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陆卫东,南通市副市长徐新民,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海安市领导王荣贵、彭晓红,云南省宁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联鸿,宁蒗县副县长陈金梅出席活动。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由213名教师组成的支教队伍。从1988年起,先后10批281人次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援当地教育事业。32年来,他们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以振兴民族地区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跨越八千里路,立足三尺讲台,传播知识,播撒文明,累计为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生,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先河,探索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为建成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小凉山地区最美彝乡、实现宁蒗地区各族人民整体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新时代江苏教育工作的优秀代表,是致力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群体,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典型。 发布会以《八千里路山海情》为主题,分为“跨越八千里的牵手”、“东西携手桃李芬芳”、“32年坚守铸就山海情”三个篇章,通过视频、情景剧、现场采访等形式,再现了海安老师接续赴宁蒗教学的生动事迹。 顾国标、李联鸿表达了宁海进一步合作的美好愿景。梅德润、刘卫琴回忆了1988年第一批赴宁蒗支教的艰辛历程。杨才华、李学高等毕业生分享了海安老师给他们以及宁蒗人民带来的影响。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情感,令在场的观众动容,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发布会上,省委宣传部要求全省广泛开展向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学习活动,学习他们听党召唤、服从大局的政治自觉,爱岗爱教、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操,激励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比学赶超、争先晋位,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全国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赵亚夫为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颁奖。 据悉,9月9日21时40分,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发布会实况将在江苏城市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
链接(一): 32年,10批,281人次,一场承诺的接力……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用爱写出桃李芬芳 ——江苏“时代楷模”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发布会侧记 海安日报记者 吴薇 “三十二载风雨,八千里路云月。从黄海之滨到彩云之南,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贫困,你们接续跋涉走进大山,用信念点燃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奉献赢得团结,用奋斗成就未来。一江牵手情贯东西,桃李芬芳共奔小康。‘海安舅舅’,一声声真情呼唤,一座座无言丰碑。向你们致敬!” 9月7日下午,一份致敬词让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演播厅内掌声经久不息。台上的十批支教老师代表,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有的正值当年,但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初心却从未改变;台下的支教老师们忆起当年的支教时光热泪盈眶,观看录制的云南学子、媒体朋友们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用掌声向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致敬。 一个拥抱,一声问候-----道不尽的师生之情 “凌老师,你现在身体好吗?”“蒋老师,我想你了!”“老师,我加您微信,我们常联系!”……江苏“时代楷模”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先进事迹发布会彩排录制间隙,一场久违的师生相聚充斥着演播厅的各个角落。跨过八千里,大山的学子们重走老师们来时的路,只为了和老师再见一次面,只为了给老师们一个拥抱,只为了对他们说一句“老师辛苦了”! “2015年我考上北大后,就再也没见过海安老师们了。这次录制,让我和老师们的见面提前了。”目前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研的沙务嘎感慨地说。“高中三年遇到海安老师,我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走出大山。我的英语老师蒋蓉有个口头禅‘FOLLOW ME’,‘FOLLOW ME’让我选择了英语专业,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摩梭人阿玉婷激动地说,“蒋老师对我的影响让我变成了她。我的老师获得这么大的荣誉,作为学生,为他们感到高兴。我也希望像蒋老师一样,引导我的学生以后更加努力学习,让更多的他们成为我们。” 傣族姑娘陶连虹、白族姑娘简远霁、彝族小伙杨亚涛、普米族小伙杨阳作为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的学生代表,来到了录制现场,“海安老师对我们的关心真的是无微不至,我真的感觉他们特别辛苦、特别负责。他们32年的奉献能被世人所知道,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这些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上飞机,看着老师们的付出获得肯定,他们也默默许下心愿,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回报老师。 一个约定,一场接力——永不灭的薪火相传 “最远的拉伯乡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我们当年种植的那些树还在吗?”“现在去宁蒗不从攀枝花走了吧?”……第一批支教的老师不停打听着现在宁蒗的发展情况,在他们心中,宁蒗俨然是第二故乡。对宁蒗的地形地貌,他们了然于心;对宁蒗的发展变化,他们心心念念。 “这次省委宣传部授予我们海安宁蒗支教教师团体江苏‘时代楷模’的称号,给我们所有支教的老师极大的鼓舞和感动,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我们的肯定与支持。”第一批海安宁蒗支教教师领队兼校长梅德润动情地说,“这份荣誉不仅仅是我们全体支教老师的,也是海安人民的。我们一定要继续把支教这个事业做好,不忘初心、不负众望,把支教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海安与宁蒗的民族团结进步作出贡献。” “得知省委宣传部将江苏‘时代楷模’颁发给我们这个支教群体,我心里非常激动。我作为仍然坚守在宁蒗教育一线的一名老师,感到特别的自豪。”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海安(4)班班主任谢友军在欣喜的同时,更感到责任重大,“这份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要始终不渝、努力工作,为大山里的孩子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从日常生活中去关心孩子,同时给予他们各方面的帮助,培育教育他们成长成才成人。” 一份荣誉,一份希冀-----剪不断的宁海情缘 “我从事扶贫工作,能深刻体会到扶贫的艰难、扶贫的重要,海安市云南宁蒗支教群体,30多年辛苦奋战在教育扶贫的第一线,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是我们江苏的骄傲。”全国“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赵亚夫在为海安宁蒗支教教师群体颁奖时表示,“与产业扶贫一样,教育扶贫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扶贫,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问题。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产业要发展,人才是第一位,所以我们海安老师们在这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谢谢他们,向他们致敬。” “宁海合作,从1988年开始到现在32年,宁海双方全力以赴,把这32年合作书写成了一个传奇。”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表示,“宁海合作是宁海两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具体行动,通过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智,来推动一代人的成长,实现宁蒗地区彻底脱贫。我们也将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从教育合作拓展到产业合作、旅游合作,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顾国标表示,海安将制订一系列的政策,解决支教老师的后顾之忧,让海安老师在宁蒗工作生活能够更加舒心。 “我是第一批海安老师的学生,这是我的荣幸。32年的宁海合作,如今已经结下硕果。32年来,海安的老师为宁蒗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学子,已经成为如今宁蒗脱贫攻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宁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联鸿表示,“宁蒗县委县政府希望与海安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旅游开发、农特产品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打造宁海合作的升级版。” 32年,10批,281人次,因为“为宁蒗人民造福,为海安人民争光”这个信念,海安老师在小凉山的沟壑间接续奋斗,他们带去的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变,更是一个地区思想观念与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他们像小凉山的索玛花一样,芬芳一年又一年!
链接(二): “宁海之约” 育才育智 1988年,苏中老区海安着眼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携手云南小凉山宁蒗开启教育合作的序幕。32年来,一批又一批海安支教老师牢记“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的庄严承诺,在小凉山用青春和智慧播洒文明,开创了富有示范性和社会学价值的“宁海模式”,创造了宁蒗教育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生成了光耀民族团结进步历史的“宁海效应”。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海安、南通党报党刊专设“山海结缘 桃李芬芳”专栏,报道海安市在宁蒗支教工作方面的优秀做法、务实举措和支教老师的先进事迹,彰显新时代海安教育的使命担当。 从1988年到2020年,从第一轮到第十轮,海安累计派出教师281人次,累计为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生。 从巍巍小凉山俯看金沙江河谷,滔滔江水在崇山峻岭中浩荡东流,绵延数千公里汇入黄海。奔流不息的江水犹如一条金色的纽带,将地处小凉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云南宁蒗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成果丰硕的江苏海安紧紧联系在一起。32年间,两地政府始终秉持“教育不分地域、换人不换合作”的思想,使得“山海之约”薪火相传。 政府搭台 木材换人才 从1988年到2020年,海安已为宁蒗培养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了1万多名大学生、中专生。今年高考,两地合作开办的云南省宁蒗宁海民族中学高三海安2班的本一达线率达98%,学生卢磊更是夺得丽江市理科状元。宁海教育结出的累累硕果,都源于当初的一纸协定。 20世纪80年代,海安与宁蒗因木材交易来往频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7年,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慕名来到黄海之滨的海安进行考察,海安高质量的教育引起了阿苏大岭的注意,海安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更是让他深受启迪,“木材换人才”的构想油然而生,当即提出引进海安老师到宁蒗创办示范性新型学校。 “民族振兴责无旁贷,共同发展义不容辞。”海安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这个想法好,我们全力支持。”从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出发,1988年4月,海安县教育局和宁蒗县教育局签署了《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由海安县抽调教师到宁蒗县承担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同年8月,一个由33名老师组成的配备齐全而精干的海安办学团队踏上了远赴宁蒗的征程。初到宁蒗,摆在海安老师面前的不仅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薄弱的教育基础,还有老百姓对海安老师振兴宁蒗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疑惑与排斥,这让支教老师们的肩上又多了一份沉重。但是,一个具有开创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决定决然实施:由宁蒗县投资、海安老师承担全部教学和管理、象征两县友谊的“宁海初级中学”在宁蒗土地上诞生。在首轮支教老师一年的辛勤付出下,第二年宁海中学中考成绩居全县第一,两年后,宁海中学夺得丽江市中考桂冠。 32年风雨如歌,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两地政府共同缔造了堪称民族团结进步典范的“宁海模式”。 内外兼修 宁海合作版本持续升级 “海安一直以来都将支援宁蒗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市教体局局长章晓丽表示,32年间,两地政府几经换届,但是宁海教育合作一直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已经有10轮的支教团队在宁蒗这片土地上教书育人,不断传承。 事物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宁海教育模式也在32年间“内外兼修”,不断迭代升级。1993年,宁海合作模式由初中延伸到高中;2004年3月,宁蒗民族中学更名为宁蒗宁海民族中学;2006年,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创办第一届职业高中班;2016年8月,创办“海安班”(理科),由海安遴选语、数、外、物等学科优秀教师任教,班级实行独立管理。 今年高考,宁蒗宁海民族中学海安2班的学生卢磊以709分夺得丽江市理科第一名,“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海安班给了我希望。”在卢磊看来,能够在“海安班”读书,是一种幸运,也是人生的一次转折。“32年间,我们已经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方法,教育部门也会定期组织老师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教学制度进行讨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第十轮海安支教团领队、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告诉记者,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海安老师将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引入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给宁蒗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力量。 7月17日,在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的多媒体教室内,海安4班的老师谢友军正在和学校的其他老师进行高考试卷分析,2个小时的互动,当地教师获益匪浅,像这样的交流培训在学校内是习以为常的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海安支教团队在办好学校的同时,自觉担当起宁蒗全县教育教学研究的示范指导工作,努力把海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入宁蒗,促进“输血式支教”向“造血式支教”转变,“宁海模式”内涵不断扩展,逐渐形成“宁海效应”,宁蒗由一个长期在低谷徘徊的教育弱县一跃成为丽江地区的教育强县。 扶智先行 “智富”带动“致富” “为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海安要继续强化对云南宁蒗县的支教工作。”市委书记顾国标在去年赴云南宁蒗慰问支教群体时表示,要将海安的教育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助力宁蒗发展,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海安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加大对宁蒗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32年来,海安老师在宁蒗“扶智、扶志”,培养人才,为建设小凉山地区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民族团结和繁荣贡献出了重要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宁海”早已突破地域的含义,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投身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先锋,成为东部地区支援西部地区的榜样,成为民族团结互助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楷模,闻名西南边陲、享誉大江南北。 宁蒗教育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了贫困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从1988年的696万元到2019年的3.1亿元,增长了45倍;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197元到2019年的19360元,增长了98倍。海安与宁蒗两地党委政府齐心协力,共同书写着教育扶贫的奋进篇章。通过宁海大力合作,2019年3月,宁蒗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云卷云舒,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潮起潮落,时代的华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抒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海安也将高擎时代大旗,一代接着一代,一批接着一批,坚持不懈传承支教精神,矢志不渝继续“教育长征”,让宁海教育合作的成果越来越丰硕,让宁海两地人民的友谊之花越开越鲜艳,让支教扶贫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小凉山之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