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光荣历史>> >> 正文  
新四军“联抗”部队风云录
2020-10-24 14:03:25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2020年是新四军“联抗”部队成立80周年。80年前,也是在金秋十月,苏中海安成为华中抗日中心,各路英豪风云际会,红旗漫天。“联抗”部队指战员以海纳百川、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创新成长的精神,高举抗战旗帜,创造和坚守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19块根据地中唯一的、影响较大的“政治特区”,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牺牲和贡献。 

新四军联抗部队司令兼政委、党委书记、兴东泰地委书记黄逸峰

新四军联抗部队佩戴的臂章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领导的“联抗”部队在今海安市曲塘镇宣布成立。其时,参加这支部队的武装,有新四军的,有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税警团、保安旅的,有地方保安部队改编过来的,还有很多爱国青年学生,这是一支非常特殊的抗战部队。

一、时代背景

1940年,江南新四军进入苏北,东进抗日。1940年10月,新四军依靠广大群众,在黄桥决战中消灭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基本结束了国民党顽固派在苏北不抗日只扰民的统治。但这时候,在沿长江和里下河一带,仍驻有三四万国民党非嫡系部队,这些部队没有积极参加韩德勤对新四军的进攻,有的向新四军表示过中立和友好的态度,如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的李明扬部、税警团陈泰运部和保安一旅薛承宗部。这些部队在韩德勤主力大部被消灭后忧心忡忡,即便知道新四军坚定履行团结友军一同抗日的诺言,他们也还是心存疑虑,企盼在新四军和他们驻地之间能建立一个缓冲地带,驻一支他们能够信任的部队。

为了在这样错综复杂、犬牙交错的地区贯彻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已取得的胜利,尽可能团结更多的群众到抗日队伍中来,黄桥决战后,陈毅等人坚决执行统一战线政策,按照中央指示,创立“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联抗”部队由此闻名。

为了便于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联抗”部队保持国民党的番号,作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外围军。部队创建时,副司令李俊民、副司令兼参谋长周至堃、政治部主任张孤梅等均是以中共党员身份加入“联抗”的,司令黄逸峰公开的身份是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委员,但同时也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这一特殊身份担任“联抗”司令在当时苏中团结抗日斗争中起到了特殊作用。

部队按先后顺序编为四个大队,分别驻防于胡家集、曲塘、白米、小白米一线。后来共产党又先后派贺敏学、戴为然等十多名同志到“联抗”部队工作,加强并保证党的绝对领导,逐步把“联抗”部队改造成为工人、农民和爱国人士的抗日武装。“联抗”成立之初,公开活动范围限于曲(塘)北、海(安)北两区,但秘密活动的范围包括兴(化)南、泰(州)北、东台西部的水网地区。

“联抗”部队的建立,在苏中树起了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产生了积极而又广泛的影响,在成立不到1个月时间里,各地慕名而来的官兵和进步青年就有千人。部队建立后即在连队建立政治指导员制度,配备文化教员,开设军政干部训练班,培训政治、军事干部。同时,建立战地工作团,创办《联抗报》,以宣传和组织群众。

为了扩大影响,1940年12月,“联抗”部队司令黄逸峰、副司令李俊民率1个连的兵力,去苏中四分区(即通如海启地区),建立“‘联抗’部队东南办事处”,并开展一系列争取友军联合抗日活动,建立“联抗”东南支队。

二、“联抗”历程

(一)筹备苏北抗敌和平会议

“联抗”建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筹备苏北抗敌和平会议。这次和平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在黄桥战斗胜利之后,团结苏北国民党武装力量和地方上层民主人士一致抗日。参加这次会议的不仅有那些表示中立的国民党非嫡系部队,也有韩德勤部队的代表,同时还有韩国钧、朱履先这样的开明士绅。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总指挥陈毅提出,通过“联抗”进行联系和组织的,并确定以“联抗”司令部所在地——曲塘为开会地点。1940年10月31日,曲塘会议召开,陈毅出席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主旨报告。这次会议通过了苏北各部队联合抗日的通电,进一步巩固了新四军在苏北的领导地位,稳定了国民党非嫡系部队的军心,更加孤立了死心塌地坚持反共的韩德勤顽固派。同时,在苏北军民的心目中,“联抗”管辖的地区成为公认的中立区,“联抗”真正成为国民党部队同新四军合作的桥梁。

(二)讨李战役与北上整训

1941年2月,鲁苏皖边区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部投降日军,新四军决定讨伐,“联抗”部队在参加了解放马沟和姜堰的战斗后,奉命在胡集、曲塘一线阻击从如皋前来支援李长江的日寇。经过两次战斗,“联抗”部队得到了很好的实战锻炼,在群众中也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

李长江率部投敌后,日寇完全控制了里下河一带,泰州、东台、兴化和海安先后沦陷,曲塘、白米成为伪军的据点。“联抗”部队转入农村,在曲塘、白米以北地区坚持反“扫荡”、打游击。由于“联抗”部队兵员来自各方,构成又极为复杂,部队在尚未完全磨合、巩固的情况下就投入战斗,加之由城镇转入农村,部分旧官兵受不了流动性较大、物质条件艰苦的战斗生活,发生了逃亡现象。

为切实加强部队管理,1941年7月上旬,“联抗”部队奉新四军军部命令,留下少数干部战士坚持原地区的斗争,大部北上盐阜地区进行整训。北上途中,在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下,“联抗”部队配合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部,多次参加反“扫荡”斗争,坚持在行军中战斗,在战斗中行军,历经艰难。7月下旬,在坚守硕家集的战斗中,“联抗”损失了一个连,但保证了军部、三师师部和“联抗”领导机关的安全转移。“联抗”部队经过20多天的行军和战斗,到达军部驻地阜宁县洲门镇,因战斗伤亡和行军减员的原因,指战员减少到只有800人,但“联抗”官兵坚决执行命令,一边协助保卫军部,一边进行部队整训。通过两个月整训,官兵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大大增强,坚持原地区斗争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对“联抗”部队作为外围军的概念也有了明确的定位,正如出发前代军长陈毅所说:“联抗”部队是属于党绝对领导下的外围军,是新四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整训后的“联抗”部队辗转半个月,穿插于日伪军封锁线之间,于中秋节前夕胜利返回海曲北地区。随后,华中局决定划姜堰、海安、通扬河以北,东台溱潼河以南,李堡、海安串场河以西地区为“联抗”部队活动地区(后来还包括紫石县的海富区和李堡区),在苏中第一、二、三地委之间成立兴东泰地委,其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支持抗日武装斗争并争取国民党的残余武装李明扬部、税警团和保三旅一同抗日。

(三)讨伐’野三旅”

苏北百姓习惯称国民党江苏省人民保安第三旅为“野三旅”(下文统称)。在“联抗”部队离开期间,国民党税警团由溱潼、姜堰地区进入曲塘以北地区,“野三旅”由时堰进入仇湖墩头地区,收税要粮,加上日伪军经常烧杀抢掠,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为理清斗争局势,更有效的打击日伪,“联抗”继续开展李明扬及税警团的工作,以便集中力量对付“野三旅”。税警团曾经与新四军苏中军区部队发生过摩擦,怕新四军报复,因此对于“联抗”出面协调表现极为积极,经多次协商,税警团保证不破坏我军群众工作、不欺侮老百姓,接受“联抗”部队的经济援助,并答应军事上情报互换。双方约定,在日寇大举“扫荡”时,税警团可以转移到“联抗”部队活动地区及苏中其他地区。

对于顽固的“野三旅”,“联抗”部队在多次劝告其撤出“联抗”地区无效之后,与苏中三分区联手展开打击,经过墩头、鹿汪、曹庄几次战斗,歼灭其主力,迫使“野三旅”撤离墩头,不敢再向南侵扰。

1942年,苏中各分区都遭遇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只有“联抗”部队通过与国民党军队的谈判和对伪军的政治攻势,取得了本地区暂时的安定,并一度成为苏中获得日伪及国民党军队情报的中心。

(四)团结和争取友军,巩固根据地

1943年,日寇在苏中大举“扫荡”,在个别地区实行清乡、清剿,“联抗”地区面临成立以来最为紧张的局势,一时间敌伪军大小据点增多至60余个。但由于情报灵通,“联抗”部队往往能够准确选择敌人的弱点进行伏击,坚决打击不遵守诺言、骚扰“联抗”部队的伪军。在艰苦的岁月里,“联抗”坚决执行党关于团结国民党抗日军队的指示,给友军以经济上的援助,把截获的日伪军“扫荡”的情报及时通知友军,并欢迎友军在日伪“扫荡”的时候向“联抗”地区转移。

1943年春,日伪大举扫荡兴东泰地区,野三旅被日军打垮,旅长张星柄丢弃部队逃跑。7月,野三旅副旅长胥金城多次派人秘密联络“联抗”司令部,要求参加新四军或“联抗”。胥金城率部起义后,“联抗”部队帮助他收容了“野三旅”旧部,真正走上抗日的道路。胥金城被苏中军区委任为兴化新七纵队司令,随后他率部700余人赴兴化驻茅山地区,不久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初冬,日伪又大举“扫荡”。税警团总指挥陈泰运仓皇中率少数人逃跑,而副总指挥林叙彝在进步军官陈振、李浩的支持和帮助下,求助于“联抗”部队。“联抗”部队除给予经济援助外,还掩护其冲过日伪封锁线,到苏中三分区休整,其间,一切给养都由新四军供应。两个月后,又在“联抗”部队护送下回到原地区。但陈泰运在危机解除回到税警团驻地后,不但不感激“联抗”的帮助,反而怀疑部队受到共产党“赤化”,千方百计地逼走进步军官,并与“联抗”部队频繁发生摩擦。面对逐渐加剧的矛盾和斗争的需要,苏中军区考虑到“联抗”部队兵力有限,遂将原在通海地区活动的汤景延支队与“联抗”部队合并,建立“联抗”二团,并任命汤景延为“联抗”副司令员。1944年春节前,“联抗”部队分别在里下河南莫乡邓高庄、校林乡和马家甸,对税警团的驻军进行突然袭击,消灭其一个营,俘获百余人,税警团残部仓皇逃窜到姜堰以北地区。

1944年3月3日,日伪顽军乘“联抗”部队集中整训,对“联抗”地区进行联合“扫荡”。顽军陈兵邓高庄河西,日伪军则从姜堰、曲塘、海安、东台等分8路,水陆并进进攻“联抗”地区,企图于厉家窑水网地带,一举全歼“联抗”部队。但“联抗”部队在当地群众、民兵的大力支援下,以小部队阻击敌人,大部队于次日黄昏前成功突围。同年,税警团残部投降日军,苏中军区当机立断,集中各分区主力配合“联抗”部队,再次组织歼灭税警团,激战十余日,税警团大部分被歼灭。

1944年10月10日,“联抗”部队基本完成了特定时期的特殊任务,按上级命令,正式改编为新四军。

三、历史功绩

(一)统一战线战果辉煌

虽然存在仅短短4年时间,但“联抗”部队灵活地运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团结、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决打击日伪顽军。4年中,“联抗”部队尽可能的团结各杂牌武装共同抗日,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作战50余次,歼灭日军200余人,伪军1700余人,国民党顽军500余人。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19块根据地中唯一的、影响较大的政治特区,为新四军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圆满完成党的战略意图

刘少奇曾明确指出,“联抗”部队在统一战线中担负了特殊使命,通过团结、斗争、分化、瓦解,把千百万能够同我党合作抗战的部队、人士,通过党的外围军的形式把他们联合在一起,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三)影响深远而多元化

“联抗”部队建制虽短,其影响是深远而多元化的。

首先是培养、造就、争取了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为后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都作出了贡献。“联抗”司令黄逸峰,副司令李俊民,参谋长贺敏学、姜茂生,政治部主任张孤梅、彭柏山、顾复生,以及团级干部宋生发、袁捷、沈仲彝、熊少南等人,都成长为人民军队和社会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联抗”统战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部队中一批有识之士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如前文提到的原野三旅副司令胥金城,新中国成立后,任吴淞炮台副司令,解放军总后勤部驻大同办事处副主任(正军级)。李明扬于解放战争中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农林厅厅长。陈泰运在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炮声中起义,后在贵州省贵定地区任职等。

其次是建立兴东泰特区。后来的紫石县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海安市的现有版图,也是由“联抗”开辟的红色根据地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联抗”,也就没有今日的海安。当然,“联抗”创建的兴东泰特区(紫石县)原有十个区,远比今日海安市要大,范围涉及到如今的姜堰市、东台市和兴化市等地的少部分地区。

第三是重视文化教育。“联抗”初建时,在司令黄逸峰、副司令李俊民的影响下,从上海、南通等地吸收了大批知识分子参加了工作。其后几年,在海安恢复和创办了几十所学校。大批学龄儿童有了上学的机会。1942年3月12日,恢复了紫石中学(即现在的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还资助成达中学、进德中学和紫石中学堤东分校的办学,聘请苏南苏北一批名教师在各校担任外语和数理化教学工作,为海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2年11月,著名人士邹韬奋特意到“联抗”地区考察5天,对解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大为赞叹。

抚今追昔,慷慨激昂。让我们缅怀“联抗”英烈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追思“联抗”部队在海安发展历史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满怀希望和激情吹响“高质量发展争第一”的号角,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海安市委史志工委主任杨斌,通讯员严德本)

苏中新四军“联抗”并入主力部队后的部分干部合影

新四军联抗烈士纪念碑

[编辑:高锋]
上一篇:抗战时期中共兴东泰地委驻地下一篇:激情岁月礼敬抗美援朝勇士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