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今日风采>> >> 正文  
海安老区:“新时代关爱贫困学生好园丁”事迹
2021-03-24 15:37:48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海安老区的“新时代关爱贫困学生好园丁”事迹之一

王桂圣:身体力行守护贫困生的幸福童年

王桂圣是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党员教师,2009年从事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以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态度,赢得了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他立志:要让每一个贫困儿童快乐幸福地长大。

抓问题关键他是资助工作的思考者

要想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首先要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工作团队,王桂圣抓住问题的关键,每年都对班主任进行深入细致的资助业务培训。每当上级下达资助任务后,他总是先行学习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充分备好课,然后对班主任开会培训,让每位班主任熟知资助的政策、条件、办理程序。吉宇祺老师是新入职的班主任,资助业务能力相对薄弱,王桂圣同志专门花时间“开小灶”悉心指导,直到业务娴熟为止。坚强有力的资助团队,保证了学校资助工作的顺利、高效,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勤走访调查他是资助工作的力行者

凭着多年的经验,王桂圣深深知道调查了解的对象越多,信息掌握越准确。在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之外,他还要承担学校的后勤安全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但他总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调查了解全校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向村干部和当地群众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实地走访贫困生家庭。他对本校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建立了准确详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资料。2017学年,六年级杨阳同学父亲身患严重的肾病,母亲离家出走,爷爷罹患癌症,她心存顾虑,对老师和同学隐瞒其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放弃申报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补助,班主任不知情没有及时上报学校。王桂圣同志在走访村干部时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冒着酷热,登门了解其家庭致贫原因,核实了其符合资助条件,及时给予了生活补助,该同学的爸爸连声感谢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

重学习帮扶他是资助工作的热心者

王桂圣身处农村,非常清楚农村困难学生家庭致贫的原因,多数为因病或双亲缺失等致贫。这种家庭的孩子大多缺少关爱和监管,如果孩子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的话,往往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较差。在教师会和班主任会议上,他经常要求老师们多关爱贫困儿童,时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到刚柔并济、严管厚爱。他总是身先士卒,率先垂范。2019学年他执教四(1)班语文,班上低保学生吴长庆的母亲离家出走多年杳无音讯,父亲年老体弱,靠打零工供养他和抱养的姐姐上学。疫情期间父亲忙着打工,该生沉迷于游戏,不能完成线上学习任务,且不听其父亲和姐姐管教。开学后王桂圣多次找该生谈心谈话,勉励其刻苦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将来回报祖国和社会。王桂圣与搭班老师通力合作,既做思想工作也对其严格要求,课后帮其补课。通过老师的帮助和他自身的努力,学习习惯得到了较大的改变,成绩也提高了许多,期末被评为学校“臻美少年”。

倡精神抚慰他是资助工作的大爱者

贫困或多或少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一些心理上的阴影,王桂圣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学校里他大声呼吁:给贫困孩子更多的关爱,尽最大可能给他们一个幸福的童年。在他的建议下,学校有针对性地举行了一系列比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班主任也达成共识,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比赛和活动中来。看到这些孩子捧着奖状时笑得那么开心,王桂圣和他的同事们倍感欣慰。“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用来治愈童年”,让孩子享受童年的幸福,王桂圣一直身体力行。他尽量争取机会和这些孩子近距离相处,这些年来先后带他们参观了农业现代园、博物馆,陪他们一起看电影……“困难学生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是对我这个资助工作者最好的奖励”,王桂圣说。

王桂圣的故事不惊天动地,也不感人肺腑,他是基层学校资助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常讲,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资助是他应尽的责任,让这些孩子快乐幸福地长大是他孜孜追求的目标。


海安老区的“新时代关爱贫困学生好园丁”事迹之二

海安市南莫中学巾帼教师吕丹帮扶“三峡”移民少年励志成长的故事

又是丹桂飘香的九月,教师节转瞬而至。魏强给我来信了,拆开信,一张照片从信纸中滑落下来。充满南中国风情的海边,椰影婆娑。一位威武帅气的海军战士手执钢枪,背对蔚蓝的大海,站在甲板上。

“亲爱的老师,您好!我到海军部队服役已经半年。感谢您初中三年来对我无私的关爱,没有您的悉心帮助,我不会走进军营,不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读罢信,南莫中学享有“最美爱心教师美誉的”女教师吕丹不禁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七年前的一幕幕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播撒爱心,传递温暖

2013年9月,吕丹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他们个个活泼可爱,灿若朝霞。其中一位叫魏强的男生引起了她的格外关注。他黝黑的皮肤,厚厚的嘴唇,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特别壮实有精神。在“学生概况”一栏中这样填写:姓名:魏强,性别:男,籍贯:重庆万州,现住:南屏村22组。我感到特别好奇,经过进一步了解,他们一家四口从遥远的山城重庆移民到我县,为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多年的巴山蜀水,不远万里来到人生地疏的江苏海安安家落户。

为全面了解情况,她决定实地家访。魏强的父亲刚下班回来,他告诉吕老师,他们到海安以后,被安排在纺织公司做搬运工,虽然辛苦,但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魏强姐姐在县城一家职业学校读书,上学免交学费,每学期还享受助学金。

那学期期中考试后,早读课教师着急地打电话找吕丹,说魏强今天没有来上课。吕丹老师赶紧给他家打电话,一连几次电话都没有人接。赶到他家一看,院门紧闭,无人应答。我费尽周折,从纺织公司轰鸣的车间内找到他父亲时,他也是一头雾水,说魏强早上被他们批评、教育了一通,但没有想到他不去上课啊!

整整一天,吕老师都心神不定,一直到晚上,她都祈盼着报平安的电话。从班上其他同学了解得知,魏强身上有许多钱,听到这一消息,我敏锐地感觉到魏强从家中拿了钱,很有可能离家出走。果然,第二天清晨,她们在县城汽车站找到了魏强的自行车,汽车站工作人员证实,昨天下午有一个男孩搭乘了去重庆的班车。她们终于明白了魏强是因为思念重庆的爷爷、奶奶而出走。幸好,她们从车站找到了客车司机的电话,电话更加印证了她们的猜想,魏强果然在长途客车上。

用心帮扶,品味真情

一周后,魏强在爷爷的陪同下,重新回到了海安。由于魏强同学“三峡移民”身份的特殊性,吕老师专门为他建立了 “成长记录档案”。他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情绪波动等点点滴滴,我都详细记录。她还经常与他谈心、谈理想,立志扶智,帮助他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学们也积极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渐渐地,他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学习成绩进步到班级中游。她还积极为他申请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每学期补助资金都按时发放。用他父亲的话讲,海安老师对他们家的关心太多了,他们已成为真正的海安人了。

感恩回报收获成长

一眨眼的功夫,魏强从懵懂少年变成一位阳光青年。2016年初秋,他以较好的成绩升入职业学校学习电子技术。2019年夏天,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从众多应征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

爱在左,责任在右,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师生情路点缀得花香弥漫。在与魏强这位三峡少年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吕丹老师深刻地认识到是国家的资助政策培养和造就了无数优秀人才,是对教育的初心与使命,让她把一位贫穷的三峡移民后代培养成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吕丹老师是幸福的教育工作者,她把党的资助政策和关爱温暖带给孩子们,他们获得了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与喜悦。


海安老区的“新时代关爱贫困学生好园丁”事迹之三

海安市墩头镇仇湖小学校长杨绍华与贫困学生胡翠玲的故事

七月,骄阳似火,将皮肤炙烤得如土地一样黝黑,火辣辣地疼。但炎阳下,山岗上,却伫立着一个瘦弱而倔强的身影,眺望着远方。她是宁夏彭阳冯庄小学的贫困孩子——胡翠玲。对她来说,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帮扶结对人杨叔叔来看望她了。

“杨叔叔他们来了!”忽然,胡翠玲转身对着山坡下的院落兴奋地大喊,一边猛烈地摇动她那瘦小的胳膊。那声音包裹着巨大的喜悦,惊飞了树荫中的鸟雀,扯得屋中的爸爸胡远强一个趔趄,赶紧扔掉手中的家伙什,激动地迎了出来。远处,一辆汽车裹挟着漫天的黄沙愈来愈近。

真见面了,胡翠玲却没了刚才的泼辣劲儿,抿着嘴唇,羞怯地靠着爸爸,眼眸却闪着光。胡爸爸憨笑着使劲儿搓着手,兴高采烈地把几位来客往家里领。一时,这个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落的农家小院充盈着欢声笑语。

胡翠玲口中的“杨叔叔”,其实是海安市墩头镇仇湖小学的校长杨绍华,他们的故事还要从扶贫结对说起。

不幸的命运

这个家庭是不幸的。胡翠玲还是懵懂的孩子时,母亲不幸离世。之后,不幸再次降临,父亲身患重病,孱弱的身子让他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债台高筑却没有收入,孩子渴望求学却无力支持,日渐惨淡的光景让胡远强的头发过早地染上了繁霜。

这个家庭又是幸运的。因为就在胡翠玲面临辍学窘境的时候,好心的杨叔叔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第一笔助学金让胡翠玲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结了对子,我们就是一家人”

海安到彭阳途径5省,横跨1700多公里。但遥远的距离阻隔不了炽热的爱心。放暑假了,杨绍华牵挂着胡翠玲,驱车两天,直奔彭阳。

“远强,你好好养病,胡翠玲的学费问题我来帮你想办法,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和我说,决不能让孩子读不上书。”

贴心的话语熨平了胡远强额头的褶皱。“杨校长,我这一病差点断送了孩子的前途,幸亏有你在啊!”“结了对子,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还用得着谢吗?”温暖在紧握的双手间传递。

“党的政策定能助你脱贫”

面对胡家因病返贫的境况,杨绍华给胡远强吃定心丸:“只要你们不放弃,党的政策一定能帮助你们脱贫。”

自彭阳返程后,杨绍华一头扎进扶贫政策资料中,对着条款一项一项学习研究,认真比对。稻谷种植“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金,雨露计划助学补助……一阵子的忙活没有白费,该享受的政策补助,胡远强家一项都不落。

“只要努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在帮胡翠玲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杨绍华还时刻关注她的精神状况。组织学生与她交笔友,开阔她的视野;打电话谈心,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只要努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杨绍华常常这样鼓励。胡翠玲逐渐卸下了自卑的心防。她说,爸爸重病时,她觉得天都塌了。那段时间,爸爸咳嗽的佝偻背影,药罐上蒸腾的热气,混合着苦涩的中药气味,都一一定格在时光的碎片里。幸好,还有杨叔叔的关怀与抚慰、周围好心人的陪伴,这些都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帮助她走出了那段泥泞不堪的日子。她说,她唯有用优异的成绩来汇报杨叔叔的关爱。今年期末考试,胡翠玲名列全年级第一,她用滴滴苦涩的汗水浇灌出了硕大的成功之花。

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

趁着暑假,小小年纪的胡翠玲也想为家里贡献一份力量。在杨绍华的帮助下,胡翠玲在本村附近找到一份学生暑假零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补贴家用,减轻父亲的负担。

“杨叔叔,今年暑假结束,我就可以挣够下个学期的生活费了,开学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知识涨本事,争取考上好大学报答家人,报答所有关心我的人。”电话那头盈盈的笑语如穿透层层阴霾的一缕阳光感染着杨绍华,“只要你肯努力,永不放弃,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台湾作家琦君说:“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心因饱受忧患而愈益温厚。”胡翠玲也许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苦难,但没有风雨阴霾的苦砺,哪来凤凰浴火涅槃的美丽?跋涉在泥泞的人生路上,固然无比艰难,但斑斓的时光里留下的坚实足印,一定会成为胡翠玲人生最可珍贵的财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杨绍华说他是幸福的,因为自己小小的善举让胡翠玲重新捡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让那阳光的气息,在女孩的心里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与明丽。

能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推动别人向光明的生活更进一步,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海安老区的“新时代关爱贫困学生好园丁”事迹之四

海安市明道小学叶柳帮扶贫困学生事迹介绍

叶柳老师从教14年来,一直默默耕耘、兢兢业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荣获“教坛新秀”“南通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荣誉,在江苏省、南通市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她还将爱播撒到青海、西藏等偏远地区,浇灌着千里之外的花朵们。

2018年暑假,应西藏“感动阿里爱心项目”组的邀请,叶柳前往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一所孤儿院教学生美术。

这所孤儿院有489名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家人都在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去世了。支教期间,叶柳每天和学生们一起捏泥、制作铜面具、画水粉画,每次上课时,除了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还有不少学生在门口站着、窗口趴着,认真听课。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叶柳每次上课前都要先吸氧。“这些孩子渴望知识,淳朴热情,跟他们相处我被感动了,不觉那么不适了。”叶柳说,“我们的孩子都被家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里的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也没有亲人的关爱呵护,可他们依然保有天真和热情,懂得爱的回馈。”支教结束前,叶柳还将教学期间自己和学生们的美术作品在网上进行义卖,所得钱款用于给学生们购买过冬的衣物。“这里每年只有7、8月份天气是暖和的,9月以后,他们需要大量的棉衣棉裤来抵御寒冷。” 除了传授知识,叶柳还循着山路去家访,了解孩子们家庭生活情况,形成一手资料公布到网上,以便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资助这些孩子。目前,已经有300多位小朋友受到好心人资助并拿到了助学金。“叶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她上课认真负责,给我们拓展了很多课外知识,下课还跟我们谈心谈话,为我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明道小学六(七)班学生涂铁鑫说,“叶老师的支教故事很感人,她不但教会青海的小朋友画画,还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他们,我们都要向叶老师学习。”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像叶老师一样,乐于助人,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做一个有梦想并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

叶柳从2013年开始,每学期捐出600元资助了西藏的一名贫困学子,直到2019年,她的这一善举才被学校知晓。如今,这位学生已在西藏拉萨高中读高二。“我做的这些很平常,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的学生是我的使命和责任,希望有更多人关心藏区的孩子们,加入到我们‘一对一’的助学活动中来。”叶柳表示,她会继续资助这位学生直至其大学毕业。

“叶老师的事迹,体现了平凡的教师岗位上蕴含的伟大的育人精神。叶老师平时待人谦和,基本功过硬,如今,她将她的教学热情传扬到祖国大西北,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和感动。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相信以后我们明道小学教育集团还会涌现更多优秀教师。”明道小学德育处副主任刘春玲说。

大爱暖人间,师德传天下。明道小学教育集团举办“点亮微心愿”活动,架起了明道小学和青海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小朋友之间友谊的桥梁,串联起祖国东西两地经久不衰的感情。

(海安市教育体育老促会严德本 陈祥斌)

[编辑:高锋]
上一篇: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