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 - 南通新闻 - 视频 - 乐活南通 - 娱乐 - - 互动 - 图片 - 小记 - 楼市 - 汽车 - 生活 - 专题 - 南通论坛 - 通网家园 - 数字报纸 - 手机报纸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老区新闻 扶贫开发 党的关怀 光荣历史 今日风采 组织机构 基金公示 调查研究 网站投稿
  您的当前位置: >> 正文  
红十四军军长何昆——难酬蹈海亦英雄
2021-04-13 15:31:10     来源:      前往论坛讨论

□ 全媒体记者 曹建明 吴文军

何昆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如皋市磨头镇,清明节前夕,工作人员来到这里,将纪念碑碑文进行描红、打扫院内卫生、修剪树枝。

管理员朱勤富说,这里每年有上万人次前来祭扫,91年前,红十四军军长何昆就是在这里,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34年后,他的忠骸才被找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回顾何昆短暂而闪光的人生,让人唏嘘不已。

智勇双全,如皋组建红十四军

何昆,原名何德晟,化名李维森,1898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他10岁入私塾,从小性格刚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924年与同乡何德介、何德用一起投考黄埔军校,由于不具备初中以上学历,次年冬才被录取到预科。在军校,何昆受到周恩来的直接教导,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昆等左派学生被拘禁校内。当晚,他乘看守人员不备,顺阴沟涵洞爬出校外,辗转至广州找到党组织,被派往三水县石峡地区组织农民武装。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何昆率石峡农民军突入市区,配合起义士兵、工人、赤卫队击溃国民党军队。13日,起义失败,何昆在黄沙火车站弹尽被捕。他以平时练就的武功于当夜撬开监所屋顶的椽子,率领大部分难友成功越狱。由于跳楼时挫伤了踝骨,他潜回永兴休养了一段时间,接着北上武汉寻找党组织,接上关系后便以非凡的胆略开展工作。

为了革命事业,何昆不仅牺牲个人的前途,还牺牲了自己小家庭的幸福。1928年9月,妻子接到何昆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我在上海开旅社,生活可以,我将要入日本游学,只此一信,望勿念……”其实,这是一封密信,“入日本游学”五个字,是何昆用谐音和拆字的方式写的。“入”即“如”,“日本”两个字是“皋”字拆成,“游学”即学会打游击。江苏省有个如皋县。这五个字的意思就是说,“我将要去如皋打游击。”

1930年春,受周恩来委派,何昆赴通海如泰地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他和李超时、刘瑞龙等四处奔走,将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员组织起来,统一编制为两个支队(后改为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他们便部署对敌据点的主动进攻。3月中旬,何昆率领红军首战靖江县长安市。午夜,战斗打响,敌人从梦中惊醒,未加抵抗即行溃逃。红军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并将据点及几家大地主家的财物、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长安市一战,使如皋西乡大地主丧胆销魂,他们纷纷组织反动武装,构筑碉堡,用以对付红军。何昆率军乔装打扮发起进攻,全歼敌守军,活捉7个恶霸大地主,并应群众要求将他们枪决。1930年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了隆重的建军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十四军正式成立。

鏖战舍身,老户庄战斗英勇牺牲

如皋老户庄,扼守如泰与通海游击区之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红十四军决定拔掉这颗钉子。

一天晚上,战斗打响,何昆带领先头部队接近老户庄。可是,由于敌人的机枪封锁了通道,部队难以前进。何昆知道,再僵持下去,敌人的增援部队赶到,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他果断提起轻机枪,踏上一大队长张爱萍的肩膀,一个纵身跃到谷草堆上,露出半边身子,向敌人的碉堡猛烈射击。战士们见军长身先士卒,纷纷跳出来往前冲。部队刚要往前冲,敌堡内又响起了枪声。何昆再次站在张爱萍肩上,用手提式机枪对着敌人碉堡扫射,又把敌人火力压下去。突然,何昆倒下来了,他身中数弹,胸部鲜血直流。张爱萍赶紧把何昆抱紧在怀里,准备包扎伤口。何昆脸色苍白,推着张爱萍说:“不要管我,打!快打!一定要攻下老虎……”

愤怒的仇恨点燃张爱萍胸中的火焰,他把何昆放下,操起手提机枪,朝敌人猛射,边射边大喊:“同志们,冲呀,为何军长报仇!”红十四军战士排山倒海般,踏着何昆的血迹向敌人冲去。由于何昆身负重伤,部队进攻受阻,只好向邹家岱方向撤退。撤退过程中,战士们将浑身浸透鲜血的何昆抬到附近一座破旧的土地庙内稍作停顿,可就在这座破庙里,何昆因伤势过重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2岁。

何昆牺牲的当夜,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将烈士遗骸收殓安葬。由于后来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摧残,一时无法留下掩埋烈士忠骸的标识。几十年间,有关方面多次寻找,都无果而终。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先后于1952、1956、1957、1958年四次派人赴如皋寻找烈士忠骸,都没有收获。1960年5月,在张爱萍的提议下,如皋县人委在何昆牺牲之地——老户庄建立纪念碑,张爱萍亲自题写了纪念碑名。其后,根据张爱萍的指示,当地党委政府继续寻找,终于在1964年找到了何昆的忠骸。

1968年清明节前夕,何昆的忠骨经火化后安置于如皋县烈士馆内,后于1992年4月随迁至新落成的如皋市烈士陵园内,当地还专门建了一座4米高的雕像,供后人瞻仰缅怀。1980年,当年的通海特委书记刘瑞龙专程赴老户庄谒碑,并赋诗缅怀英烈:“奋战不顾身,忠心爱人民,勇开光明路,青史育后昆。”

红色传承,留得青史育后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土地革命时期江苏境内唯一列入中央序列的正规红军武装。这支军队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横戈跃马,进行大小战斗近百次,形成了以如皋为中心的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岁月远去,但记忆永存。91年来,红十四军精神早已化作一座丰碑,深深扎根于如皋大地,首任军长何昆的故事,也一直在当地流传。

走进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一把手提式机关枪已经锈迹斑驳,枪托、扣板也早已脱落,但它曾陪伴着它的主人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红十四军纪念馆馆长夏勇介绍,为铭记红十四军这段红色历史,更好地继承发扬红十四军革命精神,如皋市投资4亿元建成红十四军纪念馆景区,总占地296亩,由红十四军纪念馆、广场景观、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馆和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拓展训练基地四部分组成。

其中,红十四军纪念馆占地6.3亩,建筑面积7860平方米,由序厅、尾厅和“江海曙光、长夜惊雷、斩木举义、军旗如画、革故鼎新、金戈铁马、碧血丹心、野火春风”等8个展厅组成,展出相关图片1300余幅,说明文字近4万字,实物资料800余件,复原相关场景24处,声光电场景展示5处,雕塑(含广场雕塑)23处,真实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

夏勇说,为积极配合党史教育,推动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红十字军纪念馆精心策划推出雉水红韵——献礼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与如皋日报联系,每月推出一期“雉水红韵”专版,继承如皋红色基因,传播家乡红色文化,研读地方红色历史;推出雉水红韵——红色藏品图片展,在微信公众号线上连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纪念馆红色藏品向大众展示,讲述那些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红色故事;邀请参与红色革命文物研讨交流活动,召集研究红十四军历史的专家学者组织座谈会交流研讨,撰写论文、研究文章,在如皋日报开设“雉水红韵”专版刊登;与社区联系,安排讲解员前往社区,为社区群众讲述经典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结合“学党史 砺初心”对馆内的宣传板块进行提档升级,着力营造“缅怀英烈 尊崇英烈”的浓厚氛围,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宣传阵地。

[编辑:高锋]
上一篇:红军将领贺敏学转战海安下一篇:“神勇队长”黄宝祥
南通日报社 2009-2010 版权所有 (C) 苏ICP备08106468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电话:0513-85118816 传真:0513-85118816 邮箱:zgnt@ntrb.com.cn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